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雄-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他的过往来看,说他是大晋开国第一功臣并不为过。

    契丹败走后,大晋的局势能快速平定下来,此人功不可没。朝中有此人,大晋想要大乱也难。各路诸侯对朝廷尚有几分顾忌,所顾忌者,恐怕不是当今圣上,而是这位桑大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观人须观其短,用人当用其长。圣上若能用好此人,大晋由弱转强,也未为可料。”

    太原城中郭府书房中,郭威正与义子郭荣,心腹爱将赵匡胤、赵匡义三人谈论国事,不知不觉便说起了桑维翰的往事。

    “后唐清泰三年(注1),后唐伪帝李从珂对先帝心怀忌惮,有意削藩,伪诏先帝移镇郓州,其实是想动先帝在河东的根基。

    如若先帝奉诏,真的移镇郓州,恐怕难免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过若是不奉诏,当时以先帝在河东的力量是无法对抗伪帝李从珂的大军的。

    先帝左右为难,问帐下众将的意见,除了刘帅和桑维翰,没有人敢表示意见。

    当时桑维翰献计说:‘今主上以反逆见待,此非首谢可免,但力为自全之计。契丹主素与明宗(注2)约为兄弟,今部落近在云、应,公诚能推心屈节事之,万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无成?’

    刘帅也极力赞成桑维翰的提议!”

    “这么说来,中原如今这局势,始作俑者原来是桑维翰?”赵匡义皱眉道。

    郭威微微一笑,答道:“天下无永远的朋友,也无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时桑大人也是为先帝着想,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桑大人出此策,虽然是让人难以接受,事实证明,却是良策。”

    说到这里,郭威望向郭荣,郭威虽有子嗣,但他最看重的还是郭荣。

    郭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原名柴荣,从小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改名为郭荣。郭威对郭荣的期望很大,以后郭家或许就要靠郭荣来支撑大局。

    所以,他希望郭荣能懂得其中的道理,懂得变通。赵匡义的想法可以偏激,但他不希望郭荣也像赵匡义那般偏激。

    郭荣当然明白郭威的意见,不动声色地问道:“所以先帝采纳了桑大人的意见?”

    “不错!”郭威点点头,“先帝命令桑维翰向契丹求援,答应事成后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皇帝’,用侍奉父亲的礼节来对契丹主耶律德光。”

    赵匡义怒道:“这也未免太过份了,乃是我汉人之耻!刘帅也赞成?”

    “这话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莫要对外再说!”郭威轻微地斥责了赵匡义一句,答道,“刘帅当然不同意,也觉得太过份了,可是不这样又怎能说动耶律德光帮助先帝?

    此事由桑维翰一手操办,耶律德光同意了援助先帝的要求。

    但是后来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注3)起了谋逆之心,也想要入洛阳,登基称帝,于是也派人贿赂耶律德光,希望得到契丹的支持。

    先帝得知消息后,担心事情有变,桑维翰前往契丹面见耶律德光,力辩援助先帝之必要。并表示将竭以中国之财以奉大国,后来又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

    耶律德光被桑维翰打动,于是决议帮助先帝,这才有先帝借契丹铁骑灭后唐,取而代之之事。

    所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这句话并没有说错,说桑维翰是大晋开国第一功臣并不为过。”

    “无耻,奸佞!”赵匡义忍不住骂道,“争相卖国,难怪华夏沉沦至斯。”

    郭威望了赵匡义一眼,赵匡义的性子他素来知道,有些书生意气,不及他哥哥赵匡胤沉稳大气,不过年轻人,有些血刚之气也不足为奇。

    “大晋建立后,耶律德光对桑维翰颇为欣赏,在耶律德光的力主之下,桑维翰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权知枢密使事,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后来又任翰林学士,相当于内相。

    桑维翰身兼宰相、枢密院、翰林学士三大要职,成为后晋王朝名副其实的股肱之臣,可谓是权倾一时。”

    郭威接着道:“天福三年(注4),桑维翰奏请将杨光远移镇洛阳,引起杨光远的不满。杨光远上书指责桑维翰去公徇私,除改不当,复营邸肆于两都之下,与民争利。先帝于次年将桑维翰外调相州节度使,一年后又移镇兖州。”

    天福六年(注5)六月,镇州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臣抗疏请讨契丹,桑维翰上密奏,力陈对抗契丹的‘七不可’,从安重荣抗疏原因,大晋与契丹的力量对比,大晋的内政状况,对抗与和亲利弊等方面说明维持与契丹修好的关系,有利于国家大局。

    先帝听从了桑维翰的建议,没有起兵伐契丹。

    我还记得,其疏末云:‘臣愿陛下训农习战,养兵息农。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

    我虽不赞成他臣服契丹的一些做法,不过,此人的确有眼光,有雄才大略,胸有沟壑。大晋前些年的繁荣昌盛,他功不可没。

    景延广调离朝廷出守洛阳后,桑维翰得以重返宰相之位,被擢升为中书令,同时又恢复设置枢密院,以他为枢密使,再度成为大晋权倾一时的人物。

    当年桑维翰去枢密使一职,不久枢密院被废,后来复置枢密院,即以桑维翰兼枢密使,其才能可见一斑。”

    赵匡胤叹道:“大奸大恶之辈,必有大智大勇。”

    赵匡义却道:“虽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

    郭荣道:“物极必反,只怕这次桑维翰也未必能显赫多久。”

    郭威笑着点头不语。

    赵匡胤奇道:“何出此言?”

    郭荣答道:“我听说桑维翰此次复出,朝野非议很多,皇上也对他多有不满,这种情况,又岂能久哉?”

    注1:后唐清泰三年,即公元936年。

    注2:明宗,即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李克用的义子。李克用当年也曾与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有过蜜月期,两人结盟结为兄弟。(后来因耶律阿保机背叛投靠了后粱,两人闹翻。)所以,李嗣源与当时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有兄弟之约

    相传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儿子李存勖,说道:“第一支箭要你讨伐刘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黄河以南就不能拿下。

    第二支箭要你打败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握手结盟,结为兄弟,曾发誓说一起光复大唐江山,现在却背信弃义依附贼党,你必须要讨伐他。

    第三支箭要消灭朱温。

    你能完成我这三个愿望,我死而无憾了。”

    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庙里。

    到了讨伐刘仁恭时,李存勖命礼官以少牢祭于宗庙,请出第一支箭,让贴身将领背着作为前锋。胜利归来之日,带着俘虏将箭送回宗庙。

    后来,伐契丹、灭朱氏(后梁)也是如此。

    注3:赵德钧(?…937),本名赵行实,幽州人。后唐庄宗赐姓名曰李绍斌,累迁沧州节度使。同光三年(即925年)移镇幽州。明宗即位,归本姓,改名德钧。后来加授侍中,授东北面招讨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被封为北平王。

    石敬瑭晋阳起兵造反,末帝李从珂以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

    那时范延光领兵于辽州,赵德钧想要兼并其军,奏请李从珂,李从珂不从。

    于是赵德钧撕下面具,遣使契丹,效仿石敬瑭,求耶律德光,希望耶律德光能立他为帝。但是耶律德光被桑维翰说服,并没有扶持赵德钧。

    后来契丹支持石敬瑭当了皇帝,耶律德光便赵德钧带到了契丹,用来制约石敬瑭,天福二年(即937年),赵德钧死于契丹。

    本文中的赵延寿就是赵德钧的养子。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俩,说他们是汉奸毫不为过。

    注4: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

    注5:天福六年,即公元941年。
………………………………

第三百四十九章 枯骨

    离开了皇宫,李风云对小皇帝石重贵充满了失望。

    石重贵不但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且还隐隐告诫他,莫要做糊涂事。更让李风云心怀芥蒂的是,石重贵身边跟着三位老太监,武功都不弱,须臾也不离石重贵左右。

    原来,石重贵并不是那般的信任他,即便李风云曾救过他的命。帝王心,永远如大海那般深不可测。看来靠谁都不行,只能靠自己。

    李风云心中胡思乱想着:“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还是要找如月问清楚。”

    渡过黄河,北风如同刀子割在脸上,教人刺痛不已。

    丁虎不敢问此时不请旨便去镇州是为何事,一问李风云便会发火。连他都知道,京偹重将私自出京面会边关大将是什么罪名,李风云不可能不知道。

    一路上的景色与他们当初入京时差不多,没有多少改变,残垣还是残垣,败壁依旧是败壁,只是葱绿的景像变成了一片枯黄,枝头的枯叶依旧落尽,无数的枯枝在呼啸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更显一片萧瑟与凄凉。

    偶尔在枯草丛中还能发现几具枯骨,也不知是谁留下的。成群的野狗瞪着血红眼珠,见有人走过,便会悄悄地跟上来。丁虎知道,这是因为死人的腐肉吃多了。

    残破的村庄中有时也能见到几缕炊烟和几个人影,但是马上便闪到残垣败壁之后消失不见,丁虎能清晰地感受道从那残垣败壁后射来的一道道惊恐的目光。

    此时应该是冬小麦拔芽的时候,但田地中难得能看到几个人影,大片大片良田都荒芜着,长满了枯黄的杂草,没有人烧田,更没人翻耕。

    丁虎不明白,没有人耕田,哪来的收获?来年尚幸存的百姓打算用什么来糊口。

    一路上见得最多的便是像荒草一般长出来的贼盗与土匪,几十或者上百个衣衫褴褛的家伙手持着木棒与木叉,战战兢兢地堵住路口,干瘦的身躯如同柴火一般,似乎一阵风就能将他们吹倒。

    李风云实在无意屠杀这些可怜的人们,撒下一把铜钱,在他们争抢声中匆匆从他们身边掠过,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带着丁虎、丁豹、丁猴三人直接骑马从旁边的田地中绕过。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小皇帝石重贵心中没有他的子民,他只在乎他的皇位是否稳固;刘知远心中同样没有中原百姓,他只想保住他在河东的利益,或者说是他争霸中原的资本;杜重威心中更没有中原百姓,他眼中只有金銮宝殿上的那张龙椅……

    忽然之间,李风云发现,那些盘踞在华夏庙堂之上的食肉者,似乎没有一个是真正为华夏在着想,他们关心都只是自己的利益,如果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随时可以将华夏割成一片一片,卖给契丹或者别的什么国家,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

    石重贵、刘知远、杜重威、李守贞、杨光远、桑维翰……一个个人影在李风云眼前闪现,面目变得狰狞而丑陋,宛如一只只硕大的老鼠,不停啃噬着华夏的根基。

    不知不觉,李风云心中充满了恨意,那些面孔变得越来越令人厌恶,无论他们摆出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神情。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