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阴雄-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华强心中暗想,杨素这样说,应该是想试探一下这个想法是不是高熲的,如果高熲没有想出这个点子,他大概很希望把这个想法正式上报,说成是自己的功劳。

    王华强马上换上了一副笑脸,拱手道:“大帅,这个想法也只是末将一点不成熟的个人见解,当然不敢跟高仆射商量,就是到了您这里,也是探听了不少南朝虚实以后,才借这机会跟您交流一下,哪敢说是自己的想法呢。

    末将人微言轻,见识也有限,现在能做的只是管好军需而已,刚才是担心各位将军为了争夺军功,在江南大开杀戒,影响以后朝廷对江南的统治。大帅见识气度,胜我十倍不止,想必您一定可以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向朝廷,向高大人汇报的。”

    杨素心中暗喜,看来这小子挺上道,不会象史万岁这个家伙那样总想着跟主帅抢功,上次南征时这家伙就拒绝自己把他的一些功劳分给刘仁恩作人情的暗示,以后象史万岁这种不长眼的就要多打压打压,而王华强这种听话的就得给个好果子吃。

    想到这里,杨素笑了笑:“王参军,有没有胆量去江南走一遭?”(未完待续。。)

    ps:  今天是上架第一天,五更,下一更会在8点,然后是12点,17点和19点。以后每天稳定四更直到本月结束,欢迎各位朋友品鉴。

第一百七十九章 按兵不动的奥义

    ps:  第二更,求月票,求订阅。

    王华强心中一动,这些天来,杨素多次派出哨探潜入江南,打听敌军的情报,而对面的京口城现在被叛军朱莫问所部占据,由于这个重要渡口被占,因此江北和江南的联系被部分切断。

    想要过江与建康取得联系,只能通过上次王华强过江的城南新亭和采石渡口,所幸这两处牢牢地掌握在隋军手中,对建康的补给与援助也一直没有中断。

    可是今天的隋军,已经掌握了江上的水军战舰,不用象上次那样担心无法过江或者是被陈朝水师半路截杀,因此杨素把大营设在敌军的正对面,一方面随时可以强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敌军隔江看到大隋军威,以震慑敌胆。

    这次大军驻守瓜洲渡以来,每天都派人过江侦察,麦铁杖已经过江上百次了,对对面的江防情况也是摸得一清二楚。

    王华强想到这里,笑了笑:“大帅,这回需要末将侦察些什么呢?”

    杨素双目中神光一现:“这回的任务不比寻常,我要你想办法潜入苏州,和守将皇甫绩取得联系。”

    王华强听到这话,微微一愣。

    皇甫绩是安定人,祖父和父亲世代为将,先后在西魏与北周的朝廷中当官,他三岁就当了孤儿,从小被外祖父,北周战神韦孝宽养大,长大后沾了外祖父的光,进宫当了侍卫,还曾经陪周武帝的太子读书。当过宫中侍读,可谓文武双全。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同母弟弟。卫刺王宇文直谋反的时候,皇甫绩曾经拉着太子的手躲到城楼里。也算有救驾之功,后来也因此获封小宫尹,转御正下大夫,在杨坚夺权的过程中,皇甫绩曾跟着郑译,卢贲和刘昶等人,亲率卫士拿下了当时掌有兵权的宇文氏宗室宇文仲和颜之仪,为杨坚登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入隋之后,皇甫绩官运亨通。曾经官至豫州刺史,都官尚书,在杨坚平陈前,皇甫绩转任晋州刺史,在临行前面见杨坚时也曾献策,愿意自请为先锋。当时杨坚笑了笑,没有派他跟随大军出征,但事后特地调他任苏州刺史,率北朝精兵五千。镇守苏州。

    苏州是江南重镇,古吴国首都姑苏城,也是稳定三吴地区的头号城市,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皇甫绩特地带领了来自北方的南征军精锐在此驻守,当叛乱象瘟疫一样传遍整个江南大地时,除了驻有重兵的建康城外。苏州几乎成为孤悬于这场南朝风暴中的一个海外小岛,苦苦地独力支持。

    这次南方士族起事。势力最大的就是高智慧团伙,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席卷了整个三吴大地,而苏州的州民顾子元也响应高智慧,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号召力,很快拉起一支几万人的大军,其中多数是南陈灭亡时的散兵游勇,还有那些当年被陈叔宝临时征召的和尚道士。

    这些人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毕竟也上过战场,见识过打仗,加上人数上有十几比一的巨大优势,因此将苏州城团团围住,还曾两次打败从建康开出去的援军,一时间气焰更加嚣张,每天新投军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从高智慧起兵开始,苏州城已经被围三个月左右,将近八十天了,这一个月以来,苏州城那里也一直没有联系,王华强每次听到战报时都在为那苏州城的皇甫绩担心,而杨素却好象是胸有成竹,并不慌张。直到今天他主动提起此事,那严肃的表情让王华强觉得事情有些不妙。

    王华强问道:“大帅,现在苏州城那里的情况到底如何?皇甫将军还能支持得住吗?”

    杨素微微一笑:“王参军,你可知道本帅什么要在这里停留半年,不在第一时间去过江平叛?”

    王华强其实也很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他更是知道这个能让杨素显示出他高人一等地方的机会一定不能抢,要让他得意洋洋地自己说出来,不然还怎么显示出领导的优越性呢?于是王华强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末将不知,愿听大帅教诲。”

    杨素点了点头,站起身,踱了两步:“这第一,兵法上讲究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又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叛军初起时,其锋芒正盛,而且刚刚残杀我大隋官吏,整个江南四处响应,吴兵向来轻果,士卒皆有死战之心, 这时候是不能轻易撄其锋芒的,建康守军两次开城出战被敌军击败,就是这个原因。

    可是现在,叛乱已经半年左右,叛军虽然在最初的一个多月连续攻陷了几乎整个江南,但后来却止步不前,围攻建康和苏州一直没有进展。

    尤其是苏州城,皇甫绩不愧是韦孝宽的外孙,熟读兵法,没有象建康的守将于仲文那样,因为贪功求胜而强行出战,所以他保存了实力,加上苏州向来是江南重镇,城防坚固,兵精粮足,可以固守到现在,叛军几个月来攻城不成,气势已经开始下降。”

    王华强笑了起来:“杨大帅高明,您用的是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让梁王死守睢阳,消耗吴楚叛军的士气,然后再与之决战的战法吧。”

    杨素笑着点了点头:“本来兵法上是攻城为下,但叛军为了造势,一路需要攻州陷城,而且这次同时有三个自称万岁的土皇帝,自称大都督的更是有十几个,互不隶属,强者为王,虽然现在他们之间还没有打起来,但只有占了更多的地盘,才可能压过其他两人一头,所以高智慧一直是命令手下精锐强攻苏州,这也是叛军必须做的事。

    我说的第二点,就跟这个有关,叛军之间内部林立 ,如果我军压力强大,他们三家就有可能会团结到一起,反之要是我军不主动进攻,他们有可能会争权夺利,甚至主动火并。

    象这次高智慧围攻苏州,靠的是投靠他的苏州顾子元本部的人马,而他的精兵却被拖在浙江西部不敢出动,原因无他,就是怕浙江东边婺州的汪文进抄他老家。现在我大军还没过江,他们就开始这样互相算计了,可以想象我们若是再拖下去,他们会闹成什么样。所以苏州城不会被叛军全力攻击,暂时是安全的。”

    王华强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敌军的主力现在似乎是云集浙江一带,在吴地这里好象并不太强。”

    杨素继续说道:“这第三么,自然是我军各部还没到齐,新征发的新兵们还需要时间训练,而且普通士卒们没有见血,将军们也没有那种一往无前,建功立业的强烈气势,本帅还得再压他们一压,昨天的夜间炸营之事,一来说明后军有些新兵已经有些烦躁了,二来说明左右两军训练有素,完全可以一战,是时候该出征啦。”

    王华强叹道:“大帅果然神机妙算,您这次要我去苏州,和皇甫绩将军联系,是要约期夹击敌军吗?”

    杨素的眼光突然变得警惕起来,扫了一眼帐门口,向王华强招了招手,王华强心领神会,走上前附耳于杨素嘴边,只听杨素低语道:“王参军,你听好了,这回你一定要想办法进入苏州城,见到皇甫绩,让他想办法拖住城外的顾子元。

    既不能让顾子元逃跑,也不能让他投降,十五天后的午时,我大军一定会如约出现在苏州城下,与之共同夹击顾子元叛军,这是我大军过江后最重要的大战,务必大胜!”(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章 约定 (三更求月票)

    ps:  第三更,求月票,求订阅,求扩散。

    王华强微微一愣,低声问道:“大帅,为何不允许敌军投降呢?要是他们肯投降,不是再好不过吗?”

    杨素的声音变得阴冷而有杀气:“此事万万不可,大军刚刚过江以后,一定要打一仗,一方面将军们需要有军功,一方面打一场大胜仗也能鼓舞士气,威震敌胆,过江后总要进军浙江,和高智慧,汪文进的叛军主力决战,先拿顾子元小试牛刀,也能让敌军胆寒。”

    王华强皱了皱眉头:“若是敌军听到大军过江的消息,主动逃跑或者是投降呢?皇甫将军毕竟兵少,能自保已经不错了,要想留住敌军,只怕不太可能。”

    杨素看了一眼王华强,拿过帅案上的一张纸,在上面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他的字非常好,刚劲有力,完全可以去作书法的临摹贴,但王华强却无心欣赏这一手好字,因为这内容着实让他吃惊不小:

    持本帅将令,密告皇甫绩,如果叛军想要逃跑,就让他想办法和叛军接上头,让他接受叛军的投降,在十五日后,城外列队准备放下武器,到时候我大军一到,让皇甫绩打开城门,两面夹击,可获大胜!

    王华强想到了皇甫绩的为人,此人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在他儿时寄养在外公 韦孝宽家的时候,跟着韦孝宽的孙子们一起念书,有一天,小孩子们贪玩。没有做先生留下的下午的作业,韦孝宽在建私塾时就立下规矩。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要用戒尺打二十下手心。

    结果第二天的时候。韦孝宽得知此事,非常生气,把孩子们叫了过去,自己的孙子个个重打了二十下,但皇甫绩当时年纪太小,只有六七岁,又是孤儿外孙,韦孝宽舍不得打,只是责备了他一番。就把他放回去了。

    结果年幼的皇甫绩找到了自己的那些挨了打的表哥,表示自己也应该遵守这个规矩,不能因为年幼就被排除在外,一开始几个表哥们还觉得好笑,他们一直很疼爱这个年幼的弟弟,这次看他没给罚都心里高兴,但皇甫绩却一本正经地一再相求,表示自己也一直听了那规矩,不能因为年幼就免责。

    于是几个表哥被他的诚意所感动。拿出戒尺打了小皇甫绩二十下手心。连韦孝宽听到后,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夸自己这个外孙有出息。皇甫绩这个守信求责的故事也从此流传开来,人人称讼。

    长大为官后。皇甫绩也是以刚正不阿,重信承诺而著称,名声一向很好。

    王华强想到了这件事。要让这么一个以诚实而闻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