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不周作品集(共计3部小说)-第5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侯徽慢慢的放松了身体,偎在魏霸的怀里,眼泪涌了出来。魏霸抚着她的背,无声的苦笑道:“他是求仁得仁,却把丞相害得不浅,连我都跟着遭了殃,现在又让你这么伤心,真是君子如风,小人如草啊。他这么一股大风刮过去了,逍遥自在,却不知道自己掀起了多少明波暗流。”

魏霸的话可不是无感而发。

曹植像一块石头,扔进关中,砸起几个水花,然后慢慢的沉入水底,关中的局面又恢复了平静,看起来和之前没什么两样。可是真正通晓内情的人却知道曹植这块石头已经撬动了关中的局势平衡,他和一万五千魏军的战死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除了马谡在鸿门损失了四千多人之外,因为曹植的奋力一击,诸葛亮还损失了近三万主力,其中包括四千刚刚组建的骑兵。这不仅把诸葛亮组建骑兵与魏军争锋的企图拦腰截断,而且让诸葛亮夺取陇右的战略变得遥遥无期。至于马岱、姜维的失败带来的对诸葛亮用人的质疑,虽然影响深远,终究是蜀汉内部政务,表面上看反倒没那么明显。

魏国损失也不小,曹植和张合先后损失了两万五千多人,再加上夏侯儒在陇关中伏,曹真被魏延突袭,损失的总兵力也在三万人以上,和蜀汉相当。双方都伤了元气,可是伤害程度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魏帝曹睿已经下令集结河东、并州的郡兵,并将镇守河北的一部分人马调往关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兵力补充完毕,继续保持着对关中的压力。等秋收结束,还会有大量的兵力被征发,跟随粮食一起奔赴战场。

可是蜀汉做不到这些。

诸葛亮的军报送到成都,受到了骠骑将军李严的质疑。李严说,损失如此之大,蜀汉已经不具备继续实行陇右战略的实力,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守住关中都有些勉强。就算能征到兵,哪来那么多粮?至少秋收之前,无粮可运,无兵可调。如果想缓解关中的形势,不如由孟达率兵出襄阳,牵制魏军主力,如果能让孙权出兵江淮,那就再好不过了。

作为目前蜀汉唯一能和丞相分庭抗礼的骠骑将军,李严虽然没有把话说死,却无疑已经给事情定了姓。要继续这场战事,仅凭诸葛亮控制的实力已经无法实现,必须要动用汉中的兵力甚至留守成都的兵力,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粮食。不管是兵还是粮,这些现在都控制在李严的手上,李严不点头,诸葛亮别说兵出陇右,就连守住关中都成问题。

更让诸葛亮为难的是,他没有退路,如果关中失守,他的损失更大。关中丢了,就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两个直接责任人马谡和姜维偏偏都是他的心腹,不管他怎么处理,都是砍自己的手臂。即使是马谡目前和他有些分歧,在大是大非上,他们毕竟还是一体的。

在这场与李严的较量中,诸葛亮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曹植。他不仅在战场上给了诸葛亮重重一击,而且破坏了诸葛亮苦心造就的内部形势。

诸葛亮指望通过全取陇右来增加实力,并把李严从江州根据地调集的计划面临着全面破产的可能,反被李严占据了上风。如果他不能反败为胜,那他不仅要承担这次兵败的责任,以后再想领兵北伐也难了,不知兵的结论会跟着他一辈子,他在汧县击败曹植的战绩甚至没人会提。

如果失去了兵权,那他的丞相府就不再是曹艹的霸府,而只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摆设,就和东吴顾雍的丞相府一般,甚至还有所不如。一旦失去了权力,荆襄系很可能会弃他而去,转而拥护李严。

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诸葛亮显然意识到了这个可能,所以他坚持要继续战斗,要求李严增兵运粮,为此着重强周关中和陇右对蜀汉的重要姓。如果李严只是简单的拒绝,那他还可以把责任推到李严的头上。

李严自然也不是傻子,他没有把话说死,只是把关中的战报写成邸报,分发各州郡,言下之意很明白,你们看着办,要是继续支持丞相,那你们就等着被敲骨吸髓,如果不想这么做,就表明你们的态度,和我站在一起。

如果各州郡承受不住压力,不愿意再承受战争的负担,附议李严,反对诸葛亮,那李严就有了舆论的支持,不再是孤军作战了。

魏霸手中的这一份邸报,就是李严投出来问路的石头,所以魏霸才非常不爽。







第635章正大光明

夏侯徽抹去眼角的泪痕,将邸报详细的看了一遍,很快给出了一个结论:“这不像是李严的手法。”

“不像吗?”魏霸非常意外,在他看来,这个手法简单而阴险,正和李严做事的风格相似。

“不对,有高人在背后指点李严。”夏侯徽摇摇头,非常肯定的说道:“我和李严有过一次间接的合作,对他的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把关中的战报发到各郡,这没什么问题,可是在其他人表态之前,他先做出意见,这不是他的习惯。”

魏霸微微一怔。夏侯徽的解释有些道理,却又有些失乎武断,谁说习惯就不能改一次的,也许这次李严就变了呢。不过,他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确不如夏侯徽敏感,他擅长的是系统的考虑问题,尽量减少遗漏,而揣摩人心更重要直觉,原本就说不清楚道理所在。

更何况他知道李严身边的确来了一个高人:隐蕃。彭珩假公济私,到零陵来过一趟,已经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他。既然知道了隐蕃的身份,他当然会对隐蕃留意。隐蕃从魏国来到成都,促使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激化,的确符合魏国的利益。

这件事他没有对夏侯徽提过,这不仅涉及到魏国,还涉及到彭小玉兄妹的安全,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万一出了问题,也不会在他和夏侯徽之间产生猜疑。

他不知道夏侯徽是不是感觉到了什么,还是仅仅凭李严的手法变化而产生的怀疑。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件事要妥善处理。”夏侯徽从魏霸怀里起来,恢复了女策士的本色,冷静而周密。“与其说李严这是逼其他人表态,不如说是逼你表态。你是目前各方镇将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又一直在丞相与李严之间周旋,他借这个机会来逼你表明态度,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他逼我?”魏霸嗤之以鼻,不以为然:“阿爹和阿武就在关中,我能不顾他们的生死,和丞相做对吗?”

“可是大兄在房陵。”夏侯徽应声答道:“如果他建议由你领兵出襄阳呢?”

魏霸皱起了眉,半晌无语。李严为了能趁此良机掰倒丞相,倒不是不可能用这个立功的机会来诱惑他。如果他明言表示反对,李严依然会坚持出兵襄阳,不过领兵的会是别人,而魏风很可能就会有危险。

魏风的思维比较简单,兄弟俩的感情虽然一如既往的好,可是魏霸清楚魏风对目前的状况不是太满意,憋了一肚子的劲想立功。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一下,魏风很有可能落入险境,而这是魏霸不能接受的。战死在沙场上,和被人阴死在沙场上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是我不想和一个明知要败的人绑在一起。”魏霸不太自信说道。其实到现在,他也不敢肯定李严一定会败,历史已经面目全非,焉知不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李严控制了成都,诸葛亮又兵败关中,看起来翻盘的机会并不多啊。“我还是置身事外的好一点。”

“你相置身事外,又岂有那么容易。”夏侯徽微微一笑:“以前你将一切都做在明处,看起来两不得罪,其实那只是双方没到生死关头,不愿意与你决裂。现在情况不同了,李严觉得自己抓住了一个好机会,要把丞相手中的兵权夺回来,他怎么可能容你含混其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丞相亦然,他需要你的支持来渡过这个难关,你还像以前一样,他只能认为是你的背叛。”

“我能给的粮食都给了,又没藏着……”

“不,你所谓的底线是先保证自己的供应,现在关中情况紧急,你还能把自己的供应优先于关中战场吗,看着丞相、阿爹、赵老将军饥一顿饱一顿,你还能心安理得的保证百姓的口粮供应,遵循什么市场规律?这个时候,你还能不搜刮每一粒粮食支援关中?”

夏侯徽问了一边串的问题,问得魏霸哑口无言。魏霸这才发现,要论政治斗争,自己的水平还是不够。并不是说自己做了该做的,就能让领导无话可说,相反,不管你做得怎么样,领导只要想说,还是能找出无数的理由。想让自己没有破绽以避免指责,无疑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魏霸瞟了夏侯徽一眼,突然笑了。“那你的意思又是什么,支持李严,兵出襄阳,还是支持丞相,搜刮每一粒粮食,勒紧裤腰带,支持关中?”

夏侯徽也笑了,却笑得有些失落。“不管是从魏国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魏家的角度来考虑,我都不建议你这么做。不论是襄阳,还是关中,你都不应该参与。”

“为什么?”

“时机不对。”夏侯徽撩起一缕头发,掖到耳后。“魏国为什么急于收复关中?是因为丞相在关中屯田,一旦关中能够自给自足,魏国再想夺回关中就千难万难了。更别提丞相还有意攻击陇右,夺取魏国的养马之地。丞相为什么会落入现在的窘境?还不是因为屯田被毁,关中无法自给,只能向李严求援。以丞相手中的兵力,纵使出陇右力有不逮,守住关中还是有把握的。他现在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可是你屯田才第一年,又能有多少收获,不如等上两三年,积储了足够的粮食再战,到时候自然不会出现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了。”

“等?”

“对,等!建议丞相暂时放弃陇右计划,立足于守住关中。这样一来,暂时不用再征兵,粮食的需求也会大大减小。如果李严命令孟达出襄阳,甚至说动孙权出兵江淮,关中的压力会更小。这是一个代价最小的解决之道,也不至于打断你的屯田计划。”

魏霸沉吟良久,翻来覆去的考虑了一番,觉得夏侯徽这个方案是稳妥的。他的事业就像是他的儿子,刚刚蹒跚学步,需要时间和充足的营养,如果现在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去支援关中或者襄阳,他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而等到他茁壮成长,实力雄厚时再出兵,那主动权就会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

基本方略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拟定说辞,既要显得大公无私,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又要让李严和诸葛亮觉得满意,至少不能让他们不满意。这个任务魏霸自己做不到,夏侯徽能提供建议,却不好直接艹刀,自然要交给杨戏、张表等人。

魏霸随即召集诸将议事,张表、蒋琬等人从各地赶来,就连暂驻辰阳的赵统都亲自赶来了。

听说丞相主力损失惨重,众人面面相觑,表情各异。赵统、蒋琬是担心,张表、杨戏是面无表情。再看了李严的命令之后,蒋琬非常愤怒,他虽然没有破口大骂,但言辞之间很不客气,认为李严这是本末倒置。襄阳固然重要,可是哪有关中重要。出兵襄阳策应关中是没错,可是在关中无力反击的情况下,仅凭襄阳一路根本不可能直捣宛洛。当年关羽的北伐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李严如果一意孤行,只会让孟达等人蒙受耻辱。

张表在仔细的权衡之后,也部分赞同了蒋琬的意见,认为把希望寄托在襄阳支军上很难达到目标。但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