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官媒”,听“官戏”,吃“官饭”,盖“官印”。“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天下之大,谁能走出官的华盖?官本位是全能的,控制了社会的一切领域,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教育,从社会公共事业到婚姻家庭、人际关系、至爱亲朋,可以渗透一切。
    在汉语中,“官”乃一词多义。古籍中“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里的官,乃公共之义;“魏晋以下率谓天子为官,天子亦时自言。”这里的官就是不折不扣的是在指皇帝了。
天津话里有“官茅房”的说法,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公共厕所。但如果以为凡是前面用“官”字加以限制的东西,一律都是公共的意思,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官纱”中的官,指的是皇家;纱前的官,是表示这种丝织物品是贡品。
观念应该是“官”念。


1。2  关于如何进入官场
 
仕途上的人摩肩接踵,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经过什么途径,通过什么方式汇聚到这条道路上来的呢?人各不同有的是手持三尺剑,从千军万马的搏杀中脱颖而出,那是赳赳武夫的道路;有的是父死子继,从老祖宗的门荫中混迹官场,那是贵胄子弟的道路;至于文人,由于时代的变迁,制度的更迭,身世经历的独特,其走向仕途的途径也五花八门。而最早的方式,是“游说”,即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四处奔走。在这里,“游”就是“走”;而“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奔跑”。因此,所谓“游说”,说白了,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跑官”。当代中国人提起“跑官”二字,无不充满鄙夷、厌恶,认为那是权欲熏心、蝇营狗苟之徒,为了捞个一官半职,为了上爬,而采用的一种见不得人的卑劣手段。岂不知,这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最早途径。士在先秦是“游士”。若不游,谁知道他呀。因此,“跑官”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立命方式。
第一个以“跑官”方式走向仕途的是孔子。他开创的以“游说”介入政治的方式,为后来的文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最早的一条道路。孔子明白,要想进入“仕”,首先要变成“士”,而变成“士”的途径是“学”,而且要学得好,学得出类拔萃,学得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学而优则仕”。
看看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早先奔走在“跑官”之途上的,竟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大思想家,如孟子、墨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在当时,他们大多都很不得志。他们不明白,政治最根本的原则是服从,而服从是以权力大小为依据的,权力大的,统治权力小的;权力小的,服从权力大的,这是政治学的铁则。
在这里,学的优与否,是无关紧要的。学而优的,有时不得不服从学而劣的;有道的有时不得不服从无道的,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轻则让你走人,重则让你丢命。这些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仕途上之所以历经坎坷,原因便在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游说”的风气渐渐散去,出现了“上书”这种新的“跑官”形式,笔墨代替了口舌。所谓“上书”,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对于政事的意见,以书面形式写下来,通过一定的途径,呈送给帝王。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最有名、也最见效的上书,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中国文人的仕进之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跑官”,源远流长,从孔子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当我们审视这条“跑官”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奔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其命运真是每况愈下。
在孔子时代,“跑官”表现为“游说”,那些游说者,几乎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或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或者是杰出的实践家;他们所游说的对象,几乎都是那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他们向政治、向掌权者进献的是治国的思想,是治国的方略。他们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直到今天还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李斯时代,“跑官”表现为“上书”,他们虽然也很杰出,但在大一统的时代,他们已经失去了自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充其量只不过是皇帝的谋臣、策士,他们向皇帝奉献的,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思想了,只不过是一些巩固皇权的谋略、手段而已。
迨至后世,“跑官”之路越来越等而下之了。“跑官”者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方略,没有了谋略,没有了诗文;有什么呢?花样繁多:香烟、醇酒、现钞、古玩、美女、名车、花园洋房。。。。。。,这些跑官者所能奉献给上司的,几乎全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靠了这些东西,获得了高官,获取了厚禄,前期投资,后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这种“送”,无论花样如何翻新,与我们所说的古人的“送”相比,全都是属于下三烂一流。而且,后世的跑官者所送的对象,也早已不是什么帝王,也不是将相公卿等权贵;他们所送的对象,多是中比他们高出一级半级的顶头上司,现官不如现管,他们的目的也十分简单:提拔。什么治国、平天下,对他们来说,全是扯淡。
“上征下举”就是上级选拔,下级举荐。这是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从西汉开始,直到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这项制度一直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仕宦途径,即使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作为选官的一种辅助手段,这项制度还一直延续着。在公务员制度尚未全面推行的当代,这项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差不多是唯一的选官方式,上至中央要职,方镇大员,下至七品芝麻官,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可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它具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制度是在封建帝制确立以后出现的,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说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与文人是双向选择的话,这种制度则是国君具有完全的控制权,文人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征辟也好,察举也好,文人的政治命运完全控制在权力者手中。从今天的角度看,它至少有三大弊端:
一是标准的不确定性,征辟也好,察举也好,标准完全掌握在权力者手中,由他们的好恶而定,说你行,就是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于是出现了“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反常现象。
二是不公正,由于选人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权力者手中,豪门巨室的子弟被选中的机会极高。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公现象。
三是助长了弄虚作假、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为了能够被高层发现,下层举荐,求士者便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费尽力气去托请权门。于是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怪现象。

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在中国,没有一项别的制度能象高考一样如此广泛、直接而又深远地影响着个人的命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已经作为最重要的选拔和培育人才的制度之一,而人的问题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问题。
科举制度存在的价值:
首先,它为一个社会寻求优秀人才,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证。在此以前的选人制度,无论是世袭也好,征辟、察举也好,九品中正制也好,都是权势者意志的产物,是“说你行,就是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的古代版。许多优秀人才,由于出身门第的原因而被埋没。
而且那种制度,是一种近亲繁殖,只会导致官僚层的逐渐退化。而科举制度将官场的大门向全社会开放,人才的来源极大的扩展,为统治者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同时,这个制度也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它没有财产的限制,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没有年龄的限制,除了女性成员外,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这种竞争。这样,它就给全社会的成员以一种激励、一种希望,使他们倾注全力于读书;一个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成员,通过这种途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比起此前此后的血统论、种性论、阶级论、领导意志决定论,不是好很多吗?如果不怀任何偏见,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它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件创举。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科举制度也不例外。而且,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人,也未必都是优秀的。如果将官场比作一座城池,科举不过是进入这座城池的大门,而策论也好,诗文也好,八股文也好,无非都是敲开这座城池的敲门砖。
问题是官场这座城池太小了,能够容纳的人员太少了,而从全社会四面八方涌向它的人又太多了,能够获得入场券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在科举的铁门前碰了壁,有的人甚至连敲这个大门的机会都没有。
而百年以来,包括文人在内的政坛诸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仕途的?说起来真是五花八门,以枪杆子打进者有之;以金元宝买进者有之;以血统门阀跟进者有之;以长官意志拔近者有之;以种种关系攀进者有之;以投机钻营挤进者有之。。。。。。那么,能不能说,这些途径就一定比科举考试更公正,更合理呢?能不能说通过这些途径进入仕途的人,就一定比科举考试进来的人更优秀,更出色呢?百年以来的政坛状况,已经并正在回答着这个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专制帝制在中国,能以超稳定的姿态延续两千余年,总有它可取的成分,一个是谏议制,一个是科举制,便是其可取的部分。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开放,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为普通老百姓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相对于以前的各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最为公平和公正,在历史上起了抑制门阀、奖掖寒庶的作用,因而被一些人称为是一种真正的民主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为权力机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这也使得中国的官僚队伍长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那些手握重权的人往往也是文化界的精英,对确立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科举制度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科举制度既为封建制度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使这个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才智,滋生了一大批迂腐无能的官僚,动摇了这个制度的基础。而被科举所淘汰的人,不知不觉地成为这个王朝或制度的批判者,反对者,最终促成了一个王朝或封建制度的灭亡。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的方式,它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它对封建官僚体制的建立,起了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与科举制度的存在是有直接关系的。但任何一种制度,必然都有它的弊端,在其执行的前期,这种弊端也许不大明显,不占主导地位,但年深日久,这种弊端就突显出来了。
古代,人们讲求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一个被科举所淘汰、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