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少将,却清楚地看出,中国很可能已经退无可退了,日本若要再进逼一步,中国必然会决死抵抗,而把日本陷入战争泥沼之中,苏联将会渔翁得利,更容易击败日本。因此石原曾经要求广田外相,甚至是近卫首相,亲自前往中国,进行和平访问,此举曾经得到政坛元老西园寺公望的同意,但是遭到军部强烈的反对。石原甚至直接用无线电与驻屯军的联队长牟田口大佐通话,要求驻屯军撤离丰台,避免与华军在卢沟桥继续产生冲突,当然石原的这个要求,引起驻屯军少壮派军官强烈的抗议。石原把动员国内部队前往华北的命令也搁置了将近十天,但是最后日本受到宋哲元一再退让的刺激,于是举国狂热,民气沸腾,认为中国既然示弱,实在是大好时机(哪有现成的便宜都不捡的道理?),因而终于进行攻占平、津的军事行动,石原接着就被调职了。

  其实日军攻占平、津后,日本内阁曾经要想就此逼中国签下城下之盟,将永定河与海河与长城之间的地区,化为中立地区(按照日本的解释,中立者,就是中国不得干预,日本可以操纵)、要求中国正式承认满洲国、国民政府撤出在冀察的所有机关、禁止全中国所有反日的活动、中日签订防共协定、对日本开放中国市场。这些条件,在八月十日由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向中国外交部亚洲司长的高宗武提出,但是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当然是不可能被国民政府所接受的。

  蒋介石终于决定,这是国民政府决心抗日的最后关头,因此下令华军,积极准备在华北与日军决战。但是在上海爆发中日虹桥机场的军事冲突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大量在上海集结,因此蒋介石决定将全面抗日战争的主力战,移转到上海。八月十三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攻势,十四日蒋介石发表抗战自卫声明,十五日,日本宣布全国动员,成立作战最高司令部大本营,并且下令成立华北方面军与上海派遣军的战斗序列,中日的历史决战,就此全面地展开。

  19。9 七七事变的检讨

  我们了解卢沟桥事变所引爆的中日历史决战,与当夜第一枪的历史真相,以及志村菊次郎的失踪复返,并无真正或必然的关联。整个卢沟桥事件的真相是,事前既非日军故意设计,而在事后也没有立刻引爆全面的冲突。中日双方最高阶层对于这个事件一开始的反应,其实是比较倾向“不扩大”的立场。这个小小的事变之所以会扩大,主要原因是日军的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与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硬要藉这个题目,扩大事变以拉高自己的威望,而当时驻屯军的代理长官参谋长桥本群又压不住现场状况,造成中、日虽然达成解决的协议,很快的又被推翻,冲突越来越多,事情越闹越大,日本的舆情更是出现狂热的求战情绪。

  这时候,不但是关东军与朝鲜军的将校们,全部主张强硬对付中国,连日本的舆情,也是高喊日本必须拿出行动,惩罚中国的“无礼”,驻屯军的部属更是已经杀机已露,难以约束,人人都想利用这个机会立功,所以新任的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在强烈的行动企盼压力下,几乎是别无选择的要籍机立威。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日本海外驻军将校们,更是拉帮结派的对东京进行请战的压力,日本的舆论同样的推波助澜求战,整个问题才急转直下的扩大成为无法控制的战争。

  虽然在事件刚刚开始之时,日本的不扩大派还是占到上风,但是在派遣驻屯军司令官新任人选时,竟然让在“二二六事变”中,扮演要角的香月清司出任。香月本人原是倾向不扩大派的正统日军将领,但是他又想利用这个复出的机会,大干一场,才能更有前途,这和关东军与朝鲜军将校想要惹事生非才能建立功业的立场是一致的。香月清司在眼看宋哲元一再地示弱求和,中央军的支持无法投入河北,于是决定动手。而宋哲元的犹疑态度与示弱的表现,加上与南京不同步的立场,都使得日军认为,这是打击中国华北的良机。

  总之,七七事变之所以最后发展成为中日历史大决战的第一枪,真正的关键时刻,不是七月七日当天晚上的事故,而是在七月十一日所发生的一连串变化。因为在十一日的当天,日皇正式下令派遣大批日军进入河北增援,香月清司也在同日接任驻屯军司令官。也在这一天,中方的宋哲元,抱着一种不完全信任南京,亦不打算与蒋介石指示合作的态度,消假上班,宋并且擅作决定,以逆来顺受的态度向日本压力低头。这三个同在七月十一日所发生的事件,决定了卢沟桥事变最终发展成为华北事变,然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中日之间的历史大决战。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不可能悬崖勒马、就地化解中日之间的冲突了。

  从卢沟桥事变的小意外事件,而逐步扩大成为平津陷落的华北事变,这些年来,身为华北军政最高领袖的宋哲元要付相当的责任。因为他没有进行全面与周详的作战准备,在日军的攻击下,就让平津重镇轻易的沦陷。有了九一八事变与热河、内蒙沦陷的教训,以及长达三年的准备时间,宋哲元居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建军备战之抗日方略,也没有周延的防卫平津之参谋作业,以及全面抗日的作战计划,真是令人感到不解。

  而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宋哲元擅自违背南京之“要抵抗”命令,以及阻挡支持的军力,最后更是擅自决定不战不告而退,其实在历史的意义上,他才是真正的奉命抵抗,却自行退却的“不抵抗”将军。不过这时中国需要抗日英雄的形象,因此也就没有人追究宋哲元不抵抗的责任了。比起张学良因奉命不抵抗,而让他为之遗憾终生,宋哲元实在是幸运太多了。不过从此宋哲元也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可观的重大战功,两年后就因病去世。幸而其它的二十九军将领,很快就恢复战力,象张自忠的以身殉国,刘汝明的奋战不懈,还有冯治安也是一位很出力作战的将领。

  七七事变既演变为华北事变,蒋介石已是退无可退,只有率领中国走上抗战之路。这时的局势是,国际社会袖手旁观,日军侵略凶性大发,中国各路诸侯积极请战,沸腾的民意更是要求抗日,蒋介石于是断然决定,中国已经无法再对日本退让,假如日军一定要继续的侵略中国,她就只有提前与日本决战。但当时的中国,实在是真的没有准备好而能与日本决战,但是历史的命运已经逼得她没有其它的选择。卢沟桥不确定的枪声,以及误以为失踪的日本士兵,就成为引导中、日两国进入了历史大决战的借口。

  虽然中日战争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卢沟桥事变,全面地展开,但是中国对日本,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才正式宣战。整个中日战争的政治决定流程如下:国民政府是到了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的最高国防会议上,才决定全面对日作战,蒋介石于八月十四日宣布中国自卫抗战声明。日本政府是到了八月十五日,决定设立大本营、进行全国动员、正式组织进攻中国华北与华东的战斗序列,这样中日两国才算是全面的开打。

  当时,中日双方都没有正式进行法定的宣战程序,这时双方均认为,若是中日正式宣战,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出售作战物资的法律运作的问题,同时一旦停战,还要签订正式的合约。中国没有打胜的把握,不能签下任何割地赔款的合约,日本也不敢公然的独占中国利益,而引起国际的反弹,所以中日的正式法定交战状态,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四年又五个月,经历过了几千场的战斗之后,才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由中国政府以法定的程序,正式向日本宣战。

  但是历史没有忘记,中日全面战争正式的引爆点是卢沟桥。虽然在七月七日的当天,中日双方既无正式的交火,也没有人员的死伤,但是整个中日战争,仍然是从七七延伸而来,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应记得为什么这是中国全面抗日开始的纪念日!

第二十章、中日全面战争的战力解析
  中日战争可以说是是一场典型“跨越时代”的遭遇战,其主要的关键,不仅在于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异,更在于总体国力,举凡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上的差别。当时的日本,已是一个工业化的军事强国,无论是社会组织与国民观念,都已能适应现代化的总体作战。但是当时的中国,却仍在落后与农业化生产的社会结构之下,因此难以发挥总体作战的能力。同时日本对外的作战力量是团结一致的,中国则有着国、共对立以及各地山头的分裂问题。

  所以,在讨论中日双方的有形战力对比,虽然可以作出数量化的分析,但是由于其中结构的不同,很难单凭数量化的对比,而得知其中真正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全球各国的军事专家,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能力的评估,与事实的表现,会有非常重大落差的原因所在。只有透过中国军民所付出的血、泪、牺牲,才能发现真正事实的层面。

  20。1 中日双方总体国力的比较

  当时,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作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地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