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3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对此不感到意外的也就是李轩自己了。
 他前世的时候哪怕不是什么经济专家学者,但是生活在现代,经历过了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很清楚的知道。
 福利政策固然是出于保障底层子民生活的目的,但是它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拉倒内需,刺激消费,从而引导经济发展。
 只要不傻乎乎的搞太过分的福利政策,别超出生产力的水准,那么适当的施展福利政策是有利的。
 当然了,如果和后世的部分小国一样,自身连个赚钱的产业都没有,只一味的提高各种福利,而且并不是只提供劳动者的福利,而是提高各种社会闲杂人等的福利,最后就会兜不住,财政破产不说,而且还会引起大萧条。
 大唐目前的这些政策,针对的都是劳动者,可不针对社会上的闲杂人等。
 而且大唐也没有什么闲杂人等,至少流民什么的是绝对不会有的,因为一发现流民,流浪汉,乞丐之类的,青壮一般直接就是抓住扔进工厂去了,至于残疾,妇孺儿童,则是各类孤儿院,养老院或收容院进行收容。
 因为配合后续慢慢取缔童工的问题,去年年底开始,李轩就已经是亲自下旨,要求各地方必须建立完善的孤儿院体系。
 必须承担起来必须承担的责任!
 松江府向来都是积极相应圣天子号召的地方,加上又不差钱,所以去年年底开始,他们一口气新筹建了二十个大型孤儿院,用以接纳以往在工厂里上班,但是现在被辞退后无家可归,或者是家里养不活的儿童。
 再加上原有的孤儿院,仅仅是松江府一地,就有了将近四十多家孤儿院,收养孤儿上万名。
 这么庞大的负担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兴许很难,但是对于松江府而言却是不算什么,每年从其他方面漏出一点来,就足够养活这一万多名孤儿。
 这松江府最近这些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是越来越有钱了,其城区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也是越老越多,如今城区人口已经是达到了两百多万,再加上城郊的上百万人口,这已经是达到了三百多万的人口了。
 这么多人,意味着的是众多的工厂企业,不然的话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工商业极其发达的松江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是一个让其他地方需要仰望的数字。
 宣平三十六年里,仅仅是一个松江府上缴到国库的国税就足足将近四千万,而整个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也就只有三亿多而已。
 而松江府的地税,哪怕是被江南道分走了一部分,但是留在府财政以及各县财政里的全服地方财政收入依旧有两千多万!
 两千多万的地税!
 仅仅是一个府而已!
 很多省份他们一个省的全部税收都没这么多,更别说地税了。
 两千多万的地方财政收入要怎么花?
 这是一个难题!
 历年来都是困扰着松江府的历任知府。
 因为这钱实在太多了,而且举世瞩目,大家都盯着呢,生怕你把钱放在自己腰包里。
 尤其是那些御史,个个都知道松江府有钱,一个个都是睁大了眼睛等着你贪钱,一发现立马动手抓人。
 然后,人家第二天就升官了!
 很多原本名不经穿的御史就是在松江府杀出了威名,继而收获名望,步步高升,成为督察院高层的。
 所以这么多钱怎么花,也是一个大问题,稍微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沥青公路
 松江府自从开港通商后,尤其是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后,经济达到了爆炸式的上升。
 早年的时候,作为松江府核心的上海特设县发展迅速,然后成为了全帝国仅有的一个特设县,县令都是正四品的那种。
 上海特设县早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带动了临近几个县的发展,进而刺激了整个松江府的经济大爆炸!
 尤其是陈立夫先后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松江府知府的十年时间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幅度极大,而且通过全面规划,制定了整个松江府的完善工商业布局。
 陈立夫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期间,主持开发了北岸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第二工业区,担任松江府知府期间,通过部分产业转移的方式扶华亭县发展华亭工业区,让华亭重点发展各类轻型工业,建设了一大批的重点纺织企业等,比如江南纺织厂就是在华亭建设了一座全球最为庞大,雇佣人数超过一万三千多人的超级纺织厂。
 同时又推动嘉定县发展以造船业、钢铁、机械、化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大量造船厂落户,同时钢铁和机械、化工等重型工业也是发展迅速。
 江南钢铁公司在嘉定建成了全球第二大的钢铁厂,肇庆机械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全球最大的机械生产基地,生产各类机床等机械设备。
 这些都还是最顶尖的超大型企业,同时还有更多中大企业,乃是一些看似规模小,但实力强悍的小型企业。
 然后在城郊地区,尤其是偏远一些的青浦、南汇、宝山、川沙、奉贤等县,除了发展部分工业外,更多的还是推动当地发展养殖、种植业。
 别看这些产业似乎很低端,但实际上背靠着一个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巨大消费城市,而这年头又没啥特别好的保鲜技术,运输速度也不算快,所以城市周边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其实是很赚钱的。
 青浦衙门地方财政自己投钱创办的青浦食品公司,那可是帝国食品行业里规模最为庞大的企业,市值上千万呢,而这个食品公司的主要市场其实也就是松江府城区而已,顶多加一个隔壁的苏州部分市场。
 光靠一个松江府城区的市场,就支撑起了一家数百万市值的食品公司,而且更重要的青浦食品公司只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并不是说仅有的一家,实际上围绕着松江府城区,还有无数家食品行业的企业呢。
 因为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存在,也是导致了松江城区周边的几个县,哪怕是作为后勤供应基地也足以过的非常滋润。
 青浦、南汇、川沙等几个县都是从中获益巨大,让这些新设立的县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比较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当年陈立夫推动了松江府一体化发展的过程里,把只拥有三个县的松江府进行拆分,在西北部地区设立青浦县,东部设立宝山县,在黄浦江下游东岸设立川沙县、南汇县、在黄浦江中游南岸设立奉贤县、金沙县。
 由此奠定了目前松江府九县的格局,此举是为了弱化上海特设县的存在感,进而提高松江府的存在感,然后以更好的发展整个松江府。
 算是实现了松江府的统合问题,当年有不少人都是支持上海特设县扩大化,吞并华亭、嘉定,进而建立一个超大型的特设县。
 不过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后来陈立夫干脆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道路,不搞合并,搞拆分,同时把上海特设县的诸多权限回收到松江府知府衙门上。
 说白了就是让松江府府衙门代替上海特设县县衙门。
 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是最后总归还是实现了松江府地区的统一发展,上海特设县当年的超大城市的愿望也是得以视线,城区向周边地区快速扩张。
 目前的整个松江府,其城镇化已经是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其数百万人口里,只有少数几十万人住在周边的乡村地区,然而即便是这些乡村地区,其实也不算是乡村了,而是属于城市郊区,生活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除了祖辈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外,剩下的一部分是权贵以及有钱人以及为这些权贵有钱人们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还有相当多一部分就是各种养殖场、种植场的农业务工人员。
 嗯,这是目前的大唐城市化进程的特色!
 除了金陵等没有工业的城市外,其他的工业型城市里,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愿意住在城内的,而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越少权贵、中产住在污染严重的城区。
 为了小命着想,他们大多都是住在城郊地区。
 同时在城郊地区的农民们,生活过的远远比城区里的工人好的多,背靠着数百万城区人口,农产品价格喜人,好卖的很,靠着养鸡种菜发家致富一点问题都没有。
 当年为了联通各县的发展,松江府这些年来筹建了了无数桥梁,江南水乡的密集河流,没有丝毫阻碍松江府的发展,因为松江府这几十年来修了数不清的桥梁,光光是苏州河上的大桥,大大小小就足足有二十多座!
 然后广泛投资建设了马路,马路从一开始的土路变成煤渣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
 最为著名的松江府沿江公路,从吴淞海军基地开始,沿着黄浦江一路延伸,经过嘉定的沿江重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的北岸开发区、贸易区、老城区、第一开发区、第二开发区、华亭县的华亭工业区、第三开发区、第四开发区,延绵一百多公里。
 这一百多公里的沿江公路,都是属于宽阔多车道的水泥公路为主,足以让十多辆四轮马车并排而行,而部分路段,主要是贸易区的繁华中心区的路段,更是采用的昂贵,最好的沥青路面。
 同时这条沿江路也铺设有铁轨,用以运行轨道公共马车。
 松江府沿江路的演变,大体上也算是见证了这些年了松江府的快速发展,从一开始小土路,变成煤渣路,然后变成水泥路,甚至部分路段变成沥青路,都是见证了松江府的高速发展。
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松江府的地铁
 发展如此好的松江府,财政收入高也就成为了自然,而钱多受到的关注也多!
 这么多年来松江府的钱相当多的一部分都是充当了基础建设经费,疏通河道,建桥铺路都是最基本的,有一段时间里实在钱多,又没啥大型项目花钱,还拿出了一大笔钱修了一大堆楼房,廉价租给贫寒家庭住。
 还有一部分是维持松江府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经费,一部分用作税收优惠或者补贴,还有一部分则是教育经费,一部分是孤儿院、养老院等维持经费,然后还有一部分则是支援偏僻地区。
 比如说帝国龙兴之地兴泉府,虽然是龙兴之地,但是依旧掩盖不了穷乡僻壤的本质,每年松江府都会支援兴泉府一部分经费。
 而类似的扶持还有很多。
 不过即便是这样,每年松江府都要为如何花掉这么多的钱而头痛。
 既要避免被人喷乱花钱,要把钱花到实处,不能乱花,同时又要把钱花出去,而且花的过程里还不能被人抓住把柄,避免贪污,免的被御史抓住最后把自己送上刑场,所以历任松江府知府都是很小心的。
 其他的一些小项目什么的花不了几个钱,所以老早开始,松江府主要就是把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最重要的就是修桥铺路了,沿江公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条一百多公里的高等级水泥公路,哪怕是放在后世也算是大工程了,但是在如今的大唐帝国里,水泥和钢材还比较昂贵,同时也没有什么大型施工设备的时候,就搞这么大一个工程,花费自然是不菲。
 而松江府修的公路可不止这么一条沿江路呢,这条公路只是规模大,也比较出名而已,实际上松江府还修建了众多公路以及轨道交通。
 如今的松江府中心城区,也就是贸易区、数大工业以及西城区,已经是完成了路面硬化工程,城区的道路普遍铺设水泥,就算是部分比较重要的城郊公路,也是铺设水泥路面,至于煤渣路面,那更是到处都是路了。
 这些密密麻麻的公路网,不仅仅是通行普通的马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