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4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 大唐从不干涉土著内政
 根据大唐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达成的协议,奥斯曼帝国将会把上述地区的大量人口迁移回去,以充实他们人口数量。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回到奥斯曼帝国的,但是人家奥斯曼帝国的人也不是吃素的,说了带当地土著一起走,自然就会带着当地的土著一起走。
 人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同样也不例外。
 这些人可以种田,可以把青壮弄出来派上战场和鞑靼人打仗,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是有用的。
 埃及以及西亚地区的土著迁移工作,具体怎么搞,哪是奥斯曼帝国的事,和大唐人没啥关系。
 大唐人也懒得理。
 不过这些也只局限于奥斯曼人自己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很多地方奥斯曼人也只是控制了部分城市地区而已,大片地方他们也是没能实际控制了。
 尤其很多荒漠上的部落,奥斯曼人一直都没去管过。
 但是大唐不能不管!
 既然这地方都到了大唐人的手中,对于当地土著也不能不闻不问,当红海事务衙门的几个殖民地官员走访了一遍其他地区后。
 看着那些部落土著天天吹风沙啃沙子,实在是于心不忍,当即上了报告,请求上级给这些土著们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活。
 为此,上级官员很快就答应了,并迅速做出了相关的行动。
 不快不行啊,帝国移民屯垦司组织的第一批官方移民很快就要到了,而红海事务衙门以及下属各州县的衙门的官员们还有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已经是抵达展开工作了。
 等大片移民抵达后,总不能让新到的移民和土著混合生活在一起吧。
 这可是要犯错误的,而且还是极大的政治错误。
 政治对手分分钟就能给董立群扣上了一个动摇本土化的帽子。
 所以必须在大批移民抵达之前把那些土著给安排好了。
 为此,当地的官员们请求了军方的配合,开始大范围组织移民!
 为了让这些土著们以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帝国方面将会非常人道的把他们免费迁移到非洲中部地区和南洋十二国以及当地非洲土著一起生活。
 至于他们和南洋十二国以及非洲土著怎么相处,那就是这些土著的事了,大唐帝国向来奉行不干涉土著内务的原则。
 因为土著内部那些屁大点的事,大唐内部尤其是帝国高层实在是懒得关注。
 有关注土著内部的时间,还不如讨论宵夜吃啥呢。
 不过基于南洋十二国最近这几年在非洲中部地区的行事来看,估计南洋十二国会给予这些新邻居们最热烈的枪炮声以作欢迎。
 这些,就不是大唐人所关心的,大唐人只负责把那些土著送走,并给他们找一块地方安身立命,后续就得靠他们自己了。
 总不能指望着大唐当这些土著的保姆,一把屎一把尿的养着他们吧。
 在奥斯曼人迁移了几百万人后,剩下的大概一百来万人,大唐计划着一股脑送到非洲去。
 接下来他们的工作重心将会全面转到接受并安顿移民上来。
 至于运河开发,那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事,和他们地方官员虽然也有关系,但是关系时间上也不大。
 这种超大规模的工程,表面上是一个运河公司负责,但实际上是帝国直接把控,最直接的就是军方都会直接掌控,所以红海事务衙门的地方官员们,也是不太注重这个什么运河建设,因为这事,他们无法插手。
 他们更在乎的还是想要在一定的时期弄来几十万帝国移民。
 这样才能不管未来怎么变,都足以确保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运河区域处于华夏人的掌控之中。
 嗯,只局限于华夏人掌控,而不是什么帝国掌控。
 因为李轩也不知道帝国啥时候就崩溃分裂了。
 但就算是帝国崩溃了,到时候分散世界各地的华夏人依旧将会掌控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战略要道,最为富饶的土地,以确保华夏人的繁衍生存。
 因为圣天子李轩对红海地区的重视,帝国的臣子们自然也是重视了起来。
 这些能够爬起来的重臣也都不傻,尽管他们一个个都认为红海地区除了沙子还是沙子,没啥经济上的价值,但是仅仅是一条运河那就足够了。
 尤其是军方那边,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在极力推动苏伊士运河的建设工作,并支持把整个运河区域军事基地化。
 就和锡兰岛以及巴拿马运河区一样。
 以确保帝国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红海事务衙门的督办人选就很重要了。
 这个督办,和大唐帝国在其他地区的督办一样,是一个差遣,称之为“督办红海民政事务大臣”,以后民间将会称之为红海大臣。
 就和美洲大臣、南洋大臣、印度大臣、非洲大臣一样。
 这样的重要职务,自然是需要挑选一名得力的干将。
 对于该职务的人员,李轩亲自挑选,最后选择了外务部西亚司司长董立群担任红海事务督办大臣,其行政级别照比其他部分地区的事务衙门,督办为从二品。
 同时授予翰林院侍讲的虚衔。
 给外派的地方文官一把手配属虚衔,这已经是大唐帝国近年来的惯例了,不过这玩意算是荣誉性质,没什么实际意义。
 挂着翰林院侍讲加衔的大唐官员,多了不敢说,但是几十个还是有的……
 早些年还会给部分地方重臣配属督察院的虚职,但是后来考虑到督察院的独立性,最后是取消了督察院的虚职,部分中高级官员会加翰林院的虚职。
 算是给一种天子近臣的荣誉吧,没啥实际意义,基本每一个省道的一把手都会有这么一个翰林院的加衔。
 所以加衔无法体现大唐文官真正的政治地位。
 甚至很多时候,品级也是无法体现他们的政治地位。
 四品甚至五品的官员,其实际权势碾压巡抚、司长的多去了。
 真正能够体现大唐官员们政治地位的还是他们的实际事务,这才是唯一衡量他们权势高低的标准。
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 董立群赴红海
 督办红海民政事务这种从二品的职务,在大唐帝国多了去,各部侍郎,各省道的道员以及巡抚,各海外事务大臣都是清一色的从二品。
 至于一些乱七八糟的从二品职务就更多了。
 这些从二品职务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
 比如海外事务的从二品督办,这就比较弱势了,在帝国上层说话可没有本土省道的巡抚道员说话响亮。
 而本土的巡抚道员里头,又不如各部右侍郎。
 各部右侍郎又不如左侍郎。
 同时重要部门的左侍郎比弱势部门的左侍郎更强势。
 最后,进入了御书房的侍郎,又是得单独拿出来说,因为哪怕只是一个御书房行走,其实际职权也会超过没有入值的各部尚书。
 所以在大唐帝国里,要讨论一个官员的权势地位高低,是比较复杂的,不能光看品级,也不能光看本官,得看实际职务或者差遣。
 御书房值班和行走大臣就是差遣。
 进入御书房,这是帝国所有臣子,甭管文成武将的最大追求。
 因为御书房才是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
 九大值班大臣,那可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哪怕是扩张后的十八名行走大臣,那也是帝国最为显赫的高官之一。
 要想进入御书房,哪怕是行走大臣,那也是千难万难的。
 但也不是没有就捷径。
 比如说吏部尚书、税部尚书这两大尚书,基本每一任都能进入御书房,至于是行走大臣还是值班大臣,就得看情况了。
 再比如江南道道员以及广东巡抚这两个职务。
 这两个职务虽然表面上和御书房没啥关系,但是最近几任担任过这两个职务的官员,最后都进入了御书房。
 因为这两个职务的官员如果在任上没有犯错的话,下一步基本百分百就能够调回京畿担任一部尚书,并且成为御书房行走大臣。
 至于后续能不能成为值班大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今整个帝国里众多职务里,也就只有这两个从二品的职务可以让人一步登天。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非常的重要,能够成为这两个地方的一把手,而且还能做出成绩,又没有中途落马的话,基本上结束三年任期后就是妥妥的进入御书房了。
 随着第一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大唐帝国的经济体系早已经是从农业经济转变为了工商业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
 第二产业早就超过了第一产业,成为了帝国的支柱产业。
 而第二产业所爆发出来的能量也是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
 很多地方都没什么良好的可耕地,并不是传统故意以上的鱼米之乡,但是只是因为有了几家大型企业拉动经济,其经济总量立即就能爬升上去。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的重要性。
 而在目前大唐帝国里,因为资源,地形,交通,资本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是极度畸形了,哪怕是有着国企部和皇室资本的引导,但是民间资本依旧倾向于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江南道以及广东这两个经商环境最为优良的地方建工厂办企业。
 值得一提,这两个地方都是陈立夫曾经长期主政过的地方,并给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重视吏治,重视工商的政治理念。
 这两个地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里,一直都是保持着极大的竞争力,吸引了无数资本涌入其中。
 哪怕是现在其他地方也都陆续发展工商业,但是依旧是远远无法和这两个相提并论。
 两个省道加起来,工商业的经济总量能够占据帝国百分之三十。
 因为一个江南道占据了帝国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就算是广东也是占据了帝国经济的百分之十以上。
 要知道,这个帝国经济数据,可不仅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东亚本土,而是包括了如今大唐帝国的所有统治区,包括大陆本土、海外本土、海外领地等所有有大唐税务官员存在的地方。
 然而上述所有地区的经济总量加起来,江南一道依旧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恐怖数据。
 如此重要的地方,帝国乃至李轩自己都是不会有任何轻视的,因此江南道道员以及广东巡抚的人选,历来都是慎之又慎。
 最近几任都是直接抽调各部侍郎到这两个省道担任文官一把手。
 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任期,做出成绩来的话,后续进入御书房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这两个职务,也依旧是从二品。
 董立群的红海事务督办也是从二品,但是从二品和从二品之间差距太大。
 不过董立群却是没有嫌弃自己的这个职务,因为对于身为外务部官员的自己而言,到海外领地当督办大臣,这已经是比较好的过渡选择了。
 等他成功完成任期,下一步就能期待着调回本土担任外务部右侍郎了。
 大唐帝国的官员任命安排,讲究的是专业。
 比如说商部和农部这两个机构的大臣们,往往都是地方官员出身。
 同时法务部等司法部门的官员,也都是司法机构出身。
 帝国很少会把一个司法官员调到地方负责政务的。
 而海外领地的官员任命上,几个地区督办一般都是外务部出身,协办的话,往往又是其他部门出身,而寻常各州官员倒是比较正常。
 这都是帝国官场上的明面规则了,这种安排一方面是为了给搞外交的官员一个往上爬的路子以及过渡期,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处理海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