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边的话孟清和没有说,一旦归附的部落过惯了定居的日子,还会想到草原上去风餐露宿吗?
    明显不可能。
    朱高炽点点头,把两叠纸收起递给一旁的文官传阅,“看看吧,父王将这件事交给孤,是信任孤。孤请托各位,也是看重诸公的才干。孤体谅诸公,孤的难处,诸公也当体谅。”
    众人面露羞惭,孟清和却暗暗叫苦。
    朱高炽是看重他还是害他?明摆着拉仇恨值啊!
    该庆幸他立场坚定的站在武官队伍中,不用时常和这些文官打交道吗?
    孟清和咂咂嘴,无解。
    当夜,孟清和辗转反侧,想了很多。留在北平或许并不是个好主意。真跟着燕王出征?他不想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道衍和尚念了一夜的佛经,精神依旧很好。从内宦口中得知归附部落的问题已经解决,派人将孟清和请来,又着人回报世子,今日他要与徒儿讨论佛法,请世子见谅。
    潜台词是:大和尚要和徒弟谈心,世子要抓壮丁暂且找别人去吧。
    能暂时脱离繁重的工作,孟清和自然开心。代价是被大和尚嗡嗡,咬咬牙,总能撑过去。
    走进道衍的厢房,一步暖气迎面扑来。
    厢房里布置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除了一个书架,一张桌案,两个蒲团,再无其他。
    道衍示意孟清和不必拘礼,坐下说话。
    炭炉上架着水壶,还有几块焦黄的烤饼,散发着诱人的麦香。
    孟清和盯着烤饼,眼珠子一动不动。
    道衍捻着佛珠,微微一笑,“徒儿可是腹中饥饿?”
    “是有点饿了。”对于道衍动不动就叫他徒弟,孟清和已经麻木了。
    叫就叫吧,反正也不会少块肉。
    “既如此,便和为师一起用吧。”
    有宦官送上米粥和小菜,道衍夹起一张烤饼,放到孟清和面前的空碗中,“多用些,吃得多,身体才能好。”
    喷香的烤饼有些烫嘴,一口咬下去,麦香中裹着肉香。
    孟清和诧异的看向道衍,肉馅的?
    和尚不老实!
    道衍将自己碟中的烤饼掰开,却是素馅的,意思很清楚,荤食是为好徒弟准备的,他是出家人,怎么会轻易破戒。
    出家人?
    孟清和又咬了一口饼,灌下大半碗粥,出家人六根清净,六道皆空,视世俗为无物,会心思用尽的鼓动燕王造反?
    道衍似能猜到孟清和的心思,没解释,只是一口一口吃饼喝粥,食不言寝不语。
    沉默中,面前的食物被一扫而空,内宦送上茶水,孟清和长舒一口气,很长时间没吃得这么饱了。
    用过茶,室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道衍可以静坐整日,孟清和不行,只能先开口问道:“大师叫我来,可是有事吩咐?”
    “的确有事。”道衍点点头,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递给孟清和,很是高深的说道:“此书,望徒儿好生研读。”
    孟清和看看道衍,再看看书籍的封面,《道德经》三个字赫然入目。
    “大师,你确定要我仔细钻研这本书?”
    身为一个和尚,竟然让徒弟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就算拿本《金刚经》也比《道德经》强吧?这和直接让他叛出师门有什么区别?
    不对,他还没拜师,也没加入这个和尚的不良门派!
    没等孟清和想明白,手里的书突然又被拿走了。
    抬起头,道衍和尚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为师拿错了,这几本才对。”
    孟清和接过,低头再看,《易经》。也没比《道德经》好到哪里去。
    怀疑的看向道衍,这位真是佛门弟子?
    “大师教诲,在下一定好好钻研。”
    从书页来看,手中的《易经》定然是古本,怕是宋以前流传下来的。不谈书中的内容,单是书籍本身便已价值连城。
    《道德经》和《易经》都不是佛家的东西,大和尚是疏忽了,还是故意的?
    道衍捻着佛珠,很想说几句话来挽救一下在徒弟心目中的形象,孟清和却忽然站起身,只道今日与大师一晤,获益匪浅,回去后定当苦心钻研典籍,绝不负大师的看重。
    “大师,在下告辞了。”
    孟同知转身出门,动作干脆利落。
    道衍坐在蒲团上,半晌没说出话来。
    许久,合目轻笑,又念起了佛经。
    这个徒弟当真是狡猾,得了便宜,仍不肯叫他一声师父。
    没关系,和尚他有的是耐心。
    徒弟总归是跑不掉的。这声师父,叫与不叫,倒也无妨。
    接下来数日,孟清和时常被道衍请去“谈论佛法”,朱高炽每每想抓壮丁都落了空。
    这也未免太凑巧了?直到燕王妃提醒,朱高炽才恍然。
    “你父王将北平政务交给你,也是想看看你的驭下之能。”燕王妃仍有些许病态,气色却比两个月前好了许多,“孟十二郎有才,你要用他,也需思量该怎么用。”
    “儿……”
    “你自幼受儒师教导,不像你两个弟弟一样张扬,这是好事。”燕王妃顿两顿,接着说道,“可也别尽学酸儒肚子里的那些弯弯绕,让人寒心。”
    朱高炽没有说话。
    “你父王为何能得拥戴?你两个弟弟为何更得武官夸赞?”燕王妃看着朱高炽,目光凌厉,“你年纪渐长,母妃不愿多说,只有一点,看看南京的皇帝,还不能明白吗?”
    “……是。”
    退出燕王妃所居的正殿,朱高炽的额前出了一层薄汗。
    想起母妃的话,不免心中一沉。
    为何道衍大师突然将孟清和请去,为何母妃会突然如此教导,还以两个弟弟做比?
    驭下之道?
    朱高炽呼出一口气,有些恍惚,又似明白了些什么。
    燕王妃与世子谈过之后,道衍请孟清和钻研佛法的次数逐渐减少,至少王安去找人时,不会次次扑空。
    王府官属的气氛也发生了改变,随着世子交代的工作逐渐减轻,盯着孟清和的视线越来越少。即便有,也不再如往日一般扎人,着实让孟十二郎轻松许多。
    工作的间隙,孟清和开始捧着道衍交给他的典籍研读。
    《易经》很难懂,认真去读,却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体会。先人积累的智慧,是在浮躁的钢筋水泥社会中难以获取的珍宝。
    静下心来,便能发现到身上的许多不足。
    小聪明,争强好胜,妇人之仁,瞻前顾后。
    以为自己很低调,却处处成了出头的椽子。
    自以为路走得很稳,殊不知脚下正踩着独木桥。
    渐渐的,孟清和明白了道衍的用意。
    某日又被道衍叫去研究佛法,孟十二郎真心诚意的向道衍行礼,道:“多谢大师。”
    道衍捻着佛珠,“仍不愿叫贫僧一声师父?”
    孟清和:“……”感激归感激,加入不良门派,免谈。
    “也罢。”道衍笑了,“终会有那么一天的。”
    小样,看你还能嘴硬多久!
    十月中旬,前方的战报传回北平。
    燕王下达的军令是征伐辽东,中途却转道向南,借道天津,过直沽,兵指不久前被徐凯攻下的沧州。
    部将不解,燕王给出的理由是“夜观星象,见有白气两道,自东北指向西南,必是利南!”
    玩封建迷信,燕王驾轻就熟。
    上天指引,南边好,南边有便宜可占,咱们不去辽东了,向南进攻!
    出兵之前,燕王与道衍定下这条声东击西之计,为的是迷惑朝廷,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除了制定计划的两人,连张玉朱能等大将都被瞒着。出兵之后,众将发现前锋探路的方向不对,一问之下,燕王终于道出了因由。
    冬季酷寒,雨雪泥淖,攻城不是易事。只有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进驻沧州的徐凯是朱棣的手下败将,一合而下不是问题。
    拿下沧州之后,再进山东,与德州的吴杰汇合,同朝廷军队决战。
    “天寒时节,大雪封江,正可借道过河,直达沧州城下。”
    担任前锋的沈瑄率先出发,杨铎领三千骑兵左右呼应。路上遇到南军的侦骑,立刻擒杀。
    燕军的前锋部队抵达沧州时,驻守此处的徐凯仍没有察觉,还一心一意的督促士兵构建城防,防备朱棣。
    直到沈瑄和杨铎领骑兵出现在城下,城中的守军才发现大事不妙。
    燕军来得太快,徐凯一点情报都没得到。
    不是说燕王突发奇想打辽东去了吗?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沧州?
    趁着城内的混乱,燕军从四面发起进攻。
    在弓箭的掩护下,燕军架起云梯,攀城而上。
    守军砍死一个,马上会有第二个接上。悍不畏死的架势,很快击溃了守军的意志。
    徐凯亲自督战也没压住阵脚,尤其是沈瑄也攀上城头,亮出长刀,被某个经历过白沟河之战的南军认出后,一声惊呼,城头的守军纷纷转头就跑。
    这尊杀神不是好惹的,连勇冠三军的平都督都顶不住,不跑等着掉脑袋吗?
    沈瑄拿着刀,看着城头的南军如潮水般退去,陆续攀上城头的燕军紧追在后,脸上的表情十分难以形容。
    张玉看着“被孤立”的沈指挥,到底忍住没笑。
    朱能就不是那么客气了,一巴掌拍在沈瑄的背上,大笑道:“你小子了不起!老子杀了瞿能都没这份待遇。”
    沈瑄:“……”
    沧州一战而下,主将徐凯,都督陈暹,都指挥俞琪、赵浒等均被生擒。燕军斩首万余,其余皆降。缴获大量辎重,除补充大军所需,都运回了北平。
    前锋部队将士均有斩获,沈指挥却意外一个首级都没捞到。在他靠近时,南军一概撒丫子就跑。跑不掉也立刻投降,坚决不给他砍人的机会。
    可见,武力值太高,不只没有朋友,连敌人都很难找。
    这人生,怎一个彪悍了得。
    孟同知不在,没人能驱散沈指挥身上的煞气,燕山后卫的军汉们只能自求多福。
    
    第八十六章 心慌

    徐凯不堪一击;沧州一战而下;燕军气势大盛。
    燕王旋即下令;大军马不停蹄;循河向南进发。
    不日,连可克临清;馆陶等地。在大名驻军期间,截获大量南军粮草;除运回北平和充作军粮,余下全都分给了当地百姓。
    随军谋士建议,烧掉带不走的粮草;不给南军留一粒粮食。
    燕王有些犹豫,这么多的粮食白白烧掉,着实太过可惜。可大军即将开拔,无法带走,运回北平又来不及,不烧掉留给朝廷大军?那不符合他做事的风格。
    正为难,沈瑄进言,可效仿在德州所为,放粮给百姓。
    “王爷在德州开仓放粮,百姓无不称颂王爷仁慈。如此效仿实行,收拢民心是其一,我军南进途中可免后顾之忧。”
    此言一出,燕王顿时眼前一亮,“大善!”
    只想着打走,竟忘记了还能如此行事。
    想到在德州献策的孟清和,燕王略感遗憾。此子未能随军,当真是可惜。
    燕王采纳了沈瑄的建议,下令效仿德州所行,张贴告示,召集里中老人,并派胥吏告知乡民,燕军将在城中放粮。
    见父王夸奖沈瑄,朱高煦趁机出言道:“除粮食外,库仓里留下的冬衣亦可分发。”
    南军的棉袄只有薄薄一层棉花,根本不怎么保暖,燕军实在看不上。再者说,燕军各个人高马大,骑兵中的蒙古壮汉更是一个赛一个敦实,不嫌弃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