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铎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一路穿过廊庑,到承运殿前,解下佩刀,经通报入殿,下拜,道:“臣杨铎,拜见陛下。”
    沈瑄府中,郑和向孟清和传达天子口谕,言天子不咎筹集军粮之事,五日后将移驾大宁。
    “届时,定远侯与兴宁伯皆需伴驾。”
    “臣领旨。”
    心中大石落地,孟清和轻松之余,不免思索,是谁帮他在天子跟前说了话。
    不是沈瑄,还能是谁?
    “是赵王和汉王求了天子。”
    郑和实话实说,也是提醒孟清和,欠了这两位的人情,怕是不好还。
    孟清和谢过郑和,决定明日照计划求见天子。
    一为谢恩,二来也是表态。
    汉王和赵王为他说话解围,他却不能立刻丢开,高枕无忧。有个正确的态度,才能再刷一刷朱棣的好感度。
    何况,天子要移驾大宁,多少探一探,也能心中有底。
    送走郑和,孟清和将想法告知沈瑄,沈瑄点头,道:“明日,我与你一同觐见天子。”
    孟清和没拒绝。
    有沈侯爷在,心中更有底气。
    大雨下了一夜。
    翌日,天空放晴。
    孟清和和沈瑄入燕王府,求见天子。
    朱棣早饭用得有些晚,内侍通禀之后,直接让二人到暖阁里回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坐在朱棣下首,父子三人都是手里拿着两张厚饼,饼里夹着咸鸭蛋和咸菜,面前的大碗里是热气腾腾的米粥,一口饼一口粥,吃得正香。
    沈瑄习惯了,沈良没被夺爵充军之前,他曾和朱元璋一起用饭。到了北平,也经常被朱棣叫到身边。
    谨守君臣之礼不错,对眼前的场面倒也不陌生。
    “瑄儿用饭没有?没用过,一起用。”
    沈瑄没客气,谢恩之后,接过内侍捧上的粥碗,一口就是小半碗。
    “兴宁伯也用些。”
    天子有命,孟十二郎自然也不敢客气。
    一顿早饭,耗去小半个时辰。
    孟清和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捧着粥碗数米粒。
    朱棣父子却是吃相豪迈,码成摞的面饼,顷刻间见底。
    孟清和算是又一次见到了永乐大帝“平凡”的一面。就算和第一家庭一起啃过肘子,见到这样的场景,他还是会感到新奇。
    撤下碗盘,送上茶水,孟清和取出奏疏呈上。
    北平设立行部,却没有通政使司的分部,奏疏直接呈送天子驾前,基本也能说得过去。
    “闻圣上将移驾大宁,特以紧要呈报陛下。”
    奏疏出自孟清和之手,经沈瑄润色,将大宁屯田,开荒,收揽边民,改进工具等事一一列明。并附上开互市的条目,结合孟清和驻守大宁期间的心得,更有可实行性。
    在奏疏之后,附有目前大宁城能筹集军粮的数目,和朱高燧告知朱棣的并无太大出入。
    “陛下隆恩,不罪愚臣。愚臣肝脑涂地不足以报答万一。只能同麾下竭力戍卫北疆,屯田开荒,以丰边军。”
    “爱卿请起。”
    这个称呼出口,除朱棣之外的人都是一愣。
    能被朱棣叫爱卿的,要么是心腹之人,如朱能。要么就是肯定要倒霉的,如解缙。
    孟清和暗自考量自己属于哪一种。
    从目前状况来看,怎么着,都不会和解大才子一样吧?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子驾临一

    事实证明;凡事情谨慎多思;绝对没错。
    看过孟清和送上的奏疏;永乐帝十分满意;尤其是大宁驻军屯粮及开垦荒田一事,更令孟清和得了诸多夸赞。
    大宁和开平卫杂造局因献“火雷”有功;上下皆有封赏。
    获悉大宁杂造局工匠自发改进工具,以助屯田;且顺天八府也多有农户或商户仿造,借此得了便利,朱棣更是龙心大悦;当即口谕,再赏大宁杂造局上下钞十至二十锭不等,于农事有大功者,另赏银五两,布帛两匹。
    作为组织并领导了一系列工作的大宁镇守,孟清和同样功劳不小,不只得到了皇帝的口头嘉奖。还获赏银五十两,钞二百锭。
    银子尚未发下,孟清和就已经感到烫手。
    从朱棣起兵,靠靖难起家的人都清楚,八字不够硬,被朱棣夸奖可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的,几番得皇帝厚待,流下的汗水也要加倍。银子到手,必有皇命随后。且事情的难易程度,与赏赐的多少直接挂钩。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迎难而上。
    把皇帝的赏赐退回去?军中第一人,成国公朱能都不敢这么干,何况是细胳膊细腿的孟清和。
    想到这里,孟清和嘴里发苦。
    军粮一事,天子不定期限,却没说减少数目,聪明的就该知道,三十万石粮食仍要筹集,一点不能少的送到天子驾前。不然的话,永乐帝早晚会办了他。
    宽限了时间,还办不成事,不是能力不足,就是有意懈怠。
    不从严从重处罚,那就不是朱棣。
    在对下属的高标准严要求上,朱棣十成十像足了朱元璋。
    他加班,下边的人也不能偷懒。
    做不到,拿工资不办事,直接换人。
    撵回家吃自己还是到纠查贪污腐败的部门喝茶聊天,皇帝说得算。
    孟清和揣度着皇帝的意图,衡量着没到手的银子,心中实在没底。
    若是皇帝布置下不可能完成任务,不想找块豆腐撞死,就只能辞官,扛起长枪自请戍边,从头开始奋斗。
    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
    幸好永乐帝没有太难为孟清和,他交代的事情不多,只有三件。
    其一,圣驾驻跸大宁期间,孟清和伴驾,陪聊、陪逛、陪办公,同时充当解说及评论员,负责回答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其次,大宁杂造局很好,造出的东西和工匠都很好。
    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所以,大宁杂造局大使升调入南京军器局,继续从事武器研发工作。副使调任北平,入职北平杂造局。有能力的工匠也分出一部分,到北平杂造局工作。具体名单由孟清和呈报,工匠及家人户籍一概迁移。
    最后,作为留守后军都督府佥事,孟清和不能只抓大宁的工作。对北平的屯田和移民工作,也要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更要配合沈瑄的工作。
    永乐帝决定迁都,谁反对也没用。北巡期间,北平行部改称北京行部,于顺天府别建府社府稷,令行部官以时祭祀,足见其决心坚定。
    行部不断扩建,六部六科将逐步确立,国子监也将在近期建立。
    如此,北平的耕地人口必须充实起来。直接移民是一个办法,但朱棣从大宁城招抚流户一事上得到了启发,自发开垦荒田和被迫离乡,总有区别。
    此法在大宁可以,北平为何不行?
    “卿即为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佥事,当能担此重任。”
    “臣……遵旨!”
    艰难说出这三个字,孟清和的心都在淌血。
    他就知道,被永乐帝夸绝没好事!
    粮要筹,人要给,最后还得负责解决北平的粮食和人口问题,这是压榨,赤裸裸的压榨!
    饶是心中拔凉,表面也不能露出分毫,还要表示感激,陛下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来办,是信任他,是臣子的荣耀,是无上的光荣!
    光荣之后,孟清和低头,默默流泪。
    委实太过激动,必须哭一会。
    值得安慰的是,永乐帝没有区别对待,沈瑄,朱高煦,朱高燧,一个没落,全被抓了壮丁。
    开平备边,宣府屯田,顺天府开垦荒地,依大宁例招抚流户及化外边民,并以营州诸卫辖开原、广宁二地,为设立互市做准备。
    一件件摊派下去,孟清和发现,实际上,自己还没被压榨到底。
    对亲生儿子,永乐帝的手更黑。
    开原、广宁二地属辽东,却被永乐帝交给朱高燧。
    一句话,管不好,互市开不成,鞭子伺候。
    互市一开,不能彻底改变北疆的局势,却也能牵制兀良哈三卫及一定数量的草原部落。
    有了利益捆绑,再对鞑靼可汗软硬兼施,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瓦剌距离明朝边境较远,且实力不如鞑靼。按照孟清和的思路,先挑硬茬啃,削弱了鞑靼,继续挑拨几下,不用边军动手,草原部落自己就能掐起来。
    事实上,若非永乐帝露出出兵意向,鞑靼和瓦剌已经打起来了。背着抢劫兀良哈的黑锅,鬼力赤对马哈木恨得牙痒痒。
    尽管马哈木很无辜,但被鬼力赤派人指着鼻子骂,在草原上散播对他不利的各种言论,以致有部落首领误会他是阴险奸诈背后使手段的小人,拖家带口转投鞑靼,就算是泥人也会喷出火星。
    一旦鞑靼和瓦剌打起来,再把兀良哈放出去,边军大概只剩下看热闹的份了。
    孟清和想得不错,也有相当的可行性。
    朱棣肯定了他的计划,却没有全部采纳。
    在北疆镇守二十年,永乐帝已经习惯了同这些骑在马背上的勇士对抗。他比孟清和更了解草原上的部落,单靠计谋,可以削弱他们,却不能令他们臣服。
    只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这些草原上的雄鹰臣服。
    即使元朝已成为历史,北元王庭也在捕鱼儿海一战中被灭,战士的骄傲却从未消失。
    能让勇士低头的,只有实力和强悍。
    所谓的以力服人,或许会被文人各种批评,但在某些时候,的确比以理服人更加有效。
    在永乐大帝开设的课堂上,孟清和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课。
    同堂听讲的,还有沈瑄和朱高煦兄弟。
    朱棣不是真的不讲道理,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他也愿意拿起儒家的教条,给天下树立起泱泱大国风范。
    有风范不假,却不意味着他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让步。
    一点也不行。
    按照朱棣的思维,道理可以讲,以理服人也行,具体如何操作却要由他来决定。
    这个思想,由洪武帝开创,永乐帝发扬,虽然随着文臣的崛起而发生了改变,其真髓却始终未变。
    铮铮铁骨,永不弯折的脊梁。
    这就是将一个王朝推向巅峰的王者,继朱元璋之后,开创了封建王朝最后辉煌的永乐大帝。
    此刻,孟清和突然觉得,被朱棣坑几回算不得什么。
    即使再被压榨,最终得益的也是这片土地,这个国家。
    瞬间的思想升华,让孟清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突然有了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很重要的一点,要归于永乐帝的演讲水平不断提高。听着他的发言,想不热血澎湃都难。
    孟清和是这样,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一样,连沈瑄都受到了影响。
    离开燕王府,孟清和没有马上返回宅邸,而是策马走在北平街头。
    闻名后世的紫禁城尚未建成,燕王府和三司衙门是城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九门之内,行市街巷,远不如南京繁华。
    城外,农户和屯田的边军行走在阡陌之间。
    大漠孤烟,并不遥远。
    可以想象,为何永乐帝提出迁都,朝中会有那么多的反对之声。
    孟清和下马,从路边买了十几张麦饼,分给跟随他的亲卫。
    “我要出城走走。”
    简言之,中午饭没着落了,吃饼扛着吧。
    在城门前验过腰牌,孟清和策马奔驰,风吹过面颊,脑子放空,各种思绪都离他远去,留下的只有畅快。
    亲卫看到孟伯爷突然策马狂奔,心惊之余,立刻挥舞马鞭,紧跟了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