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帝和徐皇后对两位藩王世子都十分亲切,尤其是朱盘烒,永乐帝拍着侄子的肩膀,大抒特抒对兄弟的想念。
  “你父近来可好?”
  “吃的可好?睡的可好?”
  “闲暇之时可有什么业余爱好?”
  “朕的旨意收到了?那就好,咱们是一家人,有需要都可以向朕开口。”
  面对朱棣一连串的关怀问候,朱盘烒应对得十分得体,朱棣也不免感叹,弟弟有了个好儿子。
  自从被老爹朱权抄起凳子狠揍一顿之后,朱盘烒很快成长了起来。若非如此,朱权绝不放心让他自己进京朝拜。毕竟,朱权目前只有这一个儿子,朱盘烒出了丁点意外,他哭都没地方哭去。
  “回陛下,臣父一切都好。感念陛下隆恩,命臣进京朝拜,并以新编佾舞进贺皇后殿下千秋节。”
  听到朱盘烒的一番话,朱棣扶须而笑,大声赞好。
  朱高炽兄弟都没多大兴趣,朱高炽喜读书,朱高煦朱高燧喜兵法武艺,便是宫中乐舞,也极少见他们多看一眼。
  周王世子朱有炖却眼睛亮了,不是碍于场合,怕会立刻上前询问。
  儿子爱好文艺不爱武艺,喜欢和乐工混在一起,周王也没太好的办法,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到头来,只能任由他去。
  宴会开始,乐工鱼贯而入,裹青罗包巾,着青红色罗销金胸背袄,混金铜袋,红罗褡愬,云头皁靴,进殿之后,跪拜天子,随后起身,在乐器前,或站或坐。
  歌工,引舞随后入殿,均佩中华统一巾,红罗生色大袖衫,另有和声郎:戴皁罗阔带巾,着青罗大袖衫,涂金束带,脚蹬皁靴,位在歌工之后。
  乐声起,乐舞生先拜天子,继而起舞。
  孟清和端正的坐着,心中对后世的某些XX剧唾弃一万遍。
  皇帝设宴,美女成群?
  错,大错特错!
  看到没,奏乐的是男的,伴乐的是男的,跳舞的,同样是男的!
  作为殿内侑食乐,宫宴第一舞,《平定天下之舞》歌颂的是太祖高皇帝起兵,逐鹿天下,北征大漠的英勇事迹。
  乐舞生着皮甲,手执兵戈,伴着乐声,舞中带着刚劲,面容俊朗,英武豪迈。
  鼓乐声中,似能闻听朔北的狂风。
  乐舞生的动作愈发刚劲,孟清和的思绪不由得飘远。
  回想起往昔的边塞生活,最先涌入脑海的,竟然是阴阳生招魂的祭词。
  开平城外,荒郊之地,白幡随风飘飞,悠长的调子,沙哑的哭声,那是孟清和第一次面对同袍的死亡,每次忆起,心都似被血淋淋的剖开。
  初到开平卫时,将自己拉上城头的马总旗,是否魂已归乡?
  乐声激昂,孟清和的心更加难以平静。
  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戍边到靖难,从北平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大宁。
  恍然回首,已是经年。
  这是真实,不是一场梦幻。
  思及昔日同袍,如今还在的又有几人?
  神情有些木然,眼圈却开始发红,还没举杯,就已经醉了?
  心思浮动间,乐工已换了调子。
  从激昂变得厚重,孟清和倏然回神,按了按额角,发现沈瑄正在看他。
  “可是哪里不适?”
  “没有。”孟清和不想在这样的场合过于引人注目,低声道,“不用担心,我一会就好。”
  纵然如此说,沈瑄仍握了一下孟清和的手腕,“有事告诉我。”
  “恩。”
  两人的交谈只是瞬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在《天命有德之舞》之后,朱盘烒特献上新舞,伴随着身姿曼妙的引舞入殿,孟清和的神经也为之一松。
  当真没想到,光着膀子上战场的宁王,竟然还有如此才能。
  或许是为了让朱棣安心,凡是被另封的藩王,如宁王,代王,齐王,岷王,谷王等,都在不停发掘打仗以外的各项才能。
  著书立说,诗词歌赋,种田养花,俗乐杂曲。
  总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总要有个寄托。
  丰富精神生活最安全,只要不像宁王父子玩魇镇,皇帝压根不会管。
  丰富物质生活风险比较大,如谷王买卖人口,岷王建造豪宅,代王收两茬税,都被皇帝严令斥责过。
  作为朱老四的兄弟,经历过建文朝的风风雨雨,基本没有不识趣的。
  因魇镇一事被天子斥责,宁王朱权特命世子进京,以徐皇后千秋节为名献舞。为的是向皇帝表明态度,当初共分天下一事,他早就忘了。如今对军事也不感兴趣,只一心从事文化艺术创作,所以,陛下大可放心。
  朱棣相信与否,不是朱权能够左右的。但朱权的态度摆出来,的确为儿子的京城之行铺平了道路。
  宫宴之后,永乐帝赏赐朱盘烒和朱有炖各纱二十匹,纻丝二十匹,彩绢二十匹,钞万锭,及罗帕金扇等物。
  宁王世子和周王世子入宫拜谢,龙心大悦,命二人留京至八月,再行折返。
  当月,天子下令南京工部营造平王府,北京工部造汉王府和赵王府,并令工部督改定国公府。
  王府尚未动工,却有御史上疏弹劾,定国公府改建违制。朱棣直接一巴掌打回去,朕批准的,哪凉快哪歇着去!
  弹劾奏疏被驳回之后,沈瑄上疏,府邸改建已成,请归北京。
  意思很明白,反正公侯的府邸都是前后三堂,三门九架,差别不大,与其整日被御史盯着,不如干脆不动,只换一块门匾,万事大吉。
  既然不在南京久住,大面上过得去就行。
  “去岁今春,鞑靼数败瓦剌,鬼力赤有意北进,也孙台,阿鲁台,马儿哈咱妄图南下。入秋之时,即为鞑子寇边之机。为保边塞不失,请陛下准臣北归。”
  朱高煦和朱高燧随后上表奏请归藩。
  朱高煦放不下他的田,朱高燧放不下他的互市。
  工部上言,王府没建好?
  没关系,都司衙门挤一挤。
  礼部表示,亲王仪仗要备好?
  不必,几匹快马引路,红罗曲盖,王旗一打即可,其余的红纸灯笼,杖鼓面板,完全用不上,拖时间,费事。
  不和礼仪?
  礼仪也是人定的!孤又没违制,你管得着吗?
  一番争论,永乐帝站在了儿子一边。
  朱高煦和朱高燧得以轻车简从,赶在七月前出行。汉王妃和赵王妃没有随行,王府还没建好,总不能一起到都司衙门里挤一挤吧?
  兄弟俩的家眷,至少要到年底才能北上。对此,朱高煦和朱高燧习以为常,汉王妃和赵王妃不舍,却也没其他办法。
  朱高炽亲自出城送兄弟北上。
  圣旨许平王不就藩,并在南京和山东分别建造平王府。
  希望朱高炽能登上皇位的大臣,仍有所期待,朱高炽自己却沉寂下来,便是有人再想做些什么,他不配合,也是投鼠忌器。
  孟清和在沈瑄之后启程。
  原本,他该和沈瑄一同北归,但边塞传来急报,沈瑄奉皇命提前出发。
  孟清和只能留下,一直等到皇帝亲书的定国公府匾额挂起,才收拾行李,动身返回大宁。
  临行之前,宫中又有赏赐发下,连同给沈瑄的恩赏,一同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看着赐给沈瑄的一箱金银,再看看自己的成捆宝钞。
  孟清和很是无语。
  好吧,这就是差距。
  送赏的郑和告知孟十二郎,天子已下令,八月中,他将同王景弘一起领船队到琉球等国进行友好访问。
  孟清和恍然,这次下东洋,应是为下西洋试水。
  不晓得能不能派人蹭个船,带上些茶叶瓷器,说不定就能大赚一笔。
  孟清和幻想长着翅膀的金元宝不停朝自己飞来,险些笑出声。
  郑和却苦着脸,也不知这次出海,咱家能不能囫囵个的回来。
  孟十二郎这才想起,眼前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伟大航海家,晕船!
  
  第一百四十章 北归二
  
  郑公公为东洋之行忧心忡忡。
  船行河中,尚且眼前发黑,行到海里,立着走出去,横着抬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孟清和想安慰,也无从安慰起。
  挠挠下巴,话说晕船能治吗?
  要不要建议郑公公多做一些抗晕运动?
  例如抱着脑袋翻跟头,荡荡秋千什么的……不过,他也不晓得是否有用,万一没用,不是明摆着往郑公公的伤口上撒盐?
  不然的话,或许可以从医学手段上寻求突破?
  想起很有钻研精神的太医院,孟清和顿时有主意了。
  “郑公公要是信得过在下,在下倒有提议。”
  “哦?”
  “郑公公不妨走一趟太医院。”
  “太医院?”
  “诚然。”孟清和道,“在乡中时,听闻有人乘牛车亦会眩晕,有医者用药,可有效缓解眩晕之症。以太医院众位良医的医术,郑公公的问题当可迎刃而解。”
  孟清和向郑和推荐了赵院判,郑和立刻道谢,有一丝希望都要抓住!违抗皇命是不可能的,但凡是有缓解上船就晕的办法,郑公公都愿意尝试。
  至于郑公公会不会在治疗途中遭受惨无人道的围观,成为太医们钻研医术的对象,就不是孟清和能控制的了。
  想想在军中的岁月,想想曾经扎在脑门上的金针,孟清和不由得打了个哆嗦,顺便为郑公公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为了伟大的航海事业,为了华夏民族的荣光,郑公公就勉为其难的牺牲一下吧。
  想象一下,碧海蓝天之下,大明的船队扬帆起航,几十丈的宝船,福船,搭载着火炮的战船,运载货物粮草的马船,加上各种穿梭在庞然大物中的中小型木船,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向西行去,这是何等的壮观!
  壮观的船队中,站在宝船上的雄壮汉子却是脸色煞白,船只乘风破浪间,脚步踉跄的扑向船舷……
  孟清和默默转头,捂脸,当真不忍直视。
  若不幸遇上一个较真的史官,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硬是不肯采用春秋笔法通融一下,大明一代航海家说不定会纵身跳海,提前结束七下西洋的航程。
  因为航海名留青史,是光荣。
  光荣之下却备注一行小字,诉说着这样的黑历史,别说纯爷们郑和,换个人也受不了。
  为确保下西洋的壮举不出错漏,也为了自己的“钱途”考虑,孟清和亲笔修书一封,派亲卫送到了赵院判的府邸。
  无论如何,必须把郑和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临时换个领队,孟清和不敢保证自己还有蹭船发财的机会,也无法确定,发现美洲大陆之旅是否能顺利成行。
  他不怀疑明朝船队能到达地球的另一端。
  以大明的造船技术和海员素质,非洲都去了,长颈鹿也带回来了,美洲和土豆玉米还会远吗?
  送走了郑和,给赵院判送了书信,孟清和带人将皇帝的赏赐收好,金银入库,宝钞清点出来,能花的,尽量花出去。
  趁着宝钞还没贬值得太厉害,尽早换成有实用价值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才是正经。
  于是,在启程北归之前,孟清和带着手下一干亲卫,开始了南京城中的土豪之旅。
  粮种,布匹,棉花,香料,牲畜,只要是边塞需要的,在北边能用得上的,孟清和一概不会放过。
  宝钞大把的砸,货物成车往回拉。
  听说有大食船队前来朝贡,船队中携带有大量的香料和精美的宝石,还有一些香料种子,孟清和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