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滞鹾椋鳎绥埽鮽Y,苏伯厚,张伯颖,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杨相,尹昌隆,宗人府经历高得旸,吏部郎中叶砥,山东按察司佥事晏壁为副总裁。
  同时,命礼部选拔朝中官吏,寻访民间宿学老儒充编撰。
  除此之外,令各省布政,各边卫镇守,推举府州县学及乡间善书生员入京,充缮写。
  人员召齐,于文渊阁开馆修书。
  修书人等,朝官给俸,生员给米,无功名者给宝钞布帛。
  永乐帝还下旨,修书期间,一应食宿皆由朝廷供给。
  租房给补贴,吃饭有工作餐。一天两顿,吃不饱,吃不好,直接问罪光禄寺。
  命令下达之后,解缙等人不敢提出任何异议。没见刑部侍郎都被派来了?想安生回家过年,就得照天子的意思来,修好这部书,不能出任何差错。
  朝堂之上有人上疏,言此举劳民伤财,请天子三思。况翰林院之前已经进《文献大成》,天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好大喜功不是好事,勤俭治国方为根本。
  不提《文献大成》还好,一提《文献大成》,朱棣就是一肚子火气,看着朝班中的某些人,眼神很是不善。
  或许是察觉到了生命危险,没等永乐帝开口,解缙先蹦出来,对着上疏的朝臣一顿开火,引圣人之言,据先贤之事,列举明君若干,甚至将修书同尧舜禹汤之治直接挂钩。
  口沫横飞之下,群臣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解大才子的火力之猛,可见一斑。
  永乐帝颔首,留着解缙,还是是有些用处的。
  奉命盯着解缙等人的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微挑嘴角,一身大红锦袍,修眉薄唇,即使在笑,仍令人感到一阵说不出的阴冷。
  解缙火力狂猛,超水平发挥,黄淮李贯等在旁助攻,翰林集体发飙,御史给事中也要靠边站。
  天子下令修书,是有利于万民,泽被后世的好事,还能解决不少人的临时就业问题,谁敢继续反对,就是和整个翰林院作对!
  此言一出,修书一事当殿通过。
  朝臣都知道,言官群体不好惹,惹上了,不掉水里也沾一身泥。当然,兴宁伯此等猛人除外。
  比起言官,翰林院更加不好惹。毕竟言官只是朝堂上的斗士,撑死五六品到头,翰林院可是培养各部大佬的摇篮。
  得罪了言官,顶多被骂得面部神经失调。得罪了翰林,就要小心了。对方不得势便罢,一旦得势,又不小心荣升内阁大学士,别多考虑,赶紧收拾包裹致仕吧。
  不用大学士动手,下边有得是人摩拳擦掌,以期通过收拾某人得到大佬的赏识。
  弹劾,打压,各种官场霸—凌,总之,欺负人没商量。遇上上强势的皇帝还好,换成不太管事的,后果可想而知。
  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召集贤才的诏令很快下达各地。
  大宁地处北疆,接到诏令比他省迟些。
  诏令到后,孟清和请来儒学和卫学中的教谕训导,讲明此事。
  “诸位当在学中甄选,递送名单至都事处,符合诏令条件者,本官定会举荐。”
  教谕和训导领命而去,不久,统计的名单就由都事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薄薄一张纸,纸上的名字,满打满算,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其中还有一半是儒师。
  孟清和看向都事,疑惑问道:“只有六人?可是他人条件不符,退了回去?”
  都事摇头,道:“回镇守,学中报上的名单全在这里,卑职并未划去一人。“挠挠下巴,孟清和脑袋上冒出一排的问号。
  不应该啊,以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人数统计,比例完全不对。刨除鞑靼和女真,再去掉准备科举和武举的,同时减掉台阁体不过关的,也不该只有这么点人。
  那些从京城发来支教的犯官,半绑来的儒师,难道不想趁机回京?
  还是说,大家集体提高了思想觉悟,立志扎根边疆,报效国家?
  都事表示,这个下官不清楚。不过,在名单送来之后,已有两人找上他,想活动一下,将名字从呈报的单子上划掉。理由很简单,字写得不好。
  “果真?”
  都事点头,“果真。”
  “如何证明?”
  都事表情微妙,“此二人言,右手不慎被砖砸伤,三月内将以左手写字。卑职看过,的确是伤了。”
  孟清和:“……”
  朝廷的诏令上写的是修书,不是服苦役,用得着到自残这个地步吗?
  看看都事,再看看纸上的名字,孟清和摇摇头,到底拿起笔,将两人的名字划了下去。
  事已至此,人家不愿意,总不能绑去南京吧?
  在核实过余下四人的各项条件之后,大宁举荐的贤才只剩下两人、名单送到北京,沈瑄沉默无语。
  再看汉王和赵王举荐的名单,更加无语。
  顺天八府,大宁诸卫,宣府之地,广宁开原,就举荐出十个贤才?
  捏了捏额头,定国公心一横,十个就十个,照实报!
  边塞之地,民风彪悍,尚需教化之功,天子应能体谅。
  永乐二年十二月戊寅,各府州县举荐的贤才名单陆续送达京师。
  经朝廷第二轮选拔,入选的宿儒生员,将在年后启程进京,参与修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清楚,自己参与的将是何等盛事。许多人进京的目的,不过是为今后的科举和官场铺路。
  同月,日本朝贡的师团登陆宁波,在大明卫军的“护送”下,前往南京。
  郑和船队已从日本起航,继续南下,奉皇命往安南一行。
  船队携带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日本和琉球诸岛换回了不少的金银。
  兴宁伯派来的人却有些特立独行,除了金银之外,还“换”了五六名工匠,都是制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郑和知情,特地派人询问,随船的丁千户亲自拜见郑和,取出孟清和的亲笔信。
  读过信,郑公公二话不说,同样加入了换人的行列。
  不换?
  不换也得换!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统统抓起来!
  郑和的换人行动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持。
  很快,汉王和赵王派来的人察觉了其中端倪,想跟着动手,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户告知,兴宁伯有言,此次换来的工匠将无偿赠送两位殿下一批。当然,大头还是要献给天子的。
  几句话下来,说得众人眉开眼笑,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前武库司郎中,虽然离开文官队伍已久,一身本事却没落下。
  丁千户会做人,会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还不晕船!
  选派丁千户随郑和一起下东洋,孟清和都不得不赞叹自己有识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独到。
  于是乎,在郑和的船队中,多出了一个深得兴宁伯真传的丁千户,下西洋的历史,也将因此而变得不同。
  
  第一百四十六章 震撼的年礼
  
  永乐二年丙申,新年临近,金陵城内格外的热闹。城中的客栈食肆,几乎日日客满。
  朝鲜,安南等番邦遣使朝拜,献上方物,以贺正旦。云南四川等地土司也纷纷来朝,又有各地藩王派遣朝贺的队伍,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进献的嘉禾,主动缴纳的粮税和金银,更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永乐帝感慨,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处处为父皇着想,很好。
  感慨完,一个个的敲打藩王,瞧见没有,侄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
  藩王咬牙表示,一定改正落后思想,努力向侄子学习!
  永乐帝满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表扬。
  朱老四的兄弟们是不是心在淌血,就没人关心了。
  之所以给老爹送钱,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烦,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确有这个底气。
  谁让人家有钱?
  自就藩以来,兄弟俩一心忙着领地大发展,开垦荒田,种植粮食,鼓励畜牧业,开发工商业。有人在耳边念叨些五四三,直接一脚踹飞。
  此举并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南京的那把龙椅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发现,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不如下地种田,到市场体察一下民情,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老爹龙精虎猛,挥鞭子抽人一点不含糊,成日里惦记着难以实现的期望,完全是和自己过不去。
  平王的例子摆在眼前,又有孟清和不时的敲边鼓,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朱高炽。
  顺应心意的,未必是真心为自己好的。
  明明不是自己干的,却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锅,被老爹厌弃,即便同朱高炽不和,也难免流两滴同情的泪水。
  在这种思想趋势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渐渐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实干派。谁敢继续在耳边撺掇,踹飞不算,还要补上几鞭子。
  回头再看早年间做的那些事,两人都感到汗颜。
  那个脑门被夹了的是谁?反正不是自己,坚决不是!
  汗水擦干,继续埋头苦干。
  种田,开互市,效仿大宁办学。
  以皇帝亲子,北疆藩王的身份,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孟清和遇到的问题,在两人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
  孟清和被朝臣弹劾,只能自辩。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先发制人,不能弹劾奏疏送出,先上表向老爹抱怨,这群只会挑毛病不干事的让儿臣很是烦恼,不如老爹帮忙收拾一下?
  结果自然是皇帝动手了,皇帝他儿子舒心了。
  这是没法羡慕的。
  谁让人家背景雄厚,上头有人呢?
  臣子和儿子,义子和亲子,终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朱棣视沈瑄如亲子,处处关照。沈瑄却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样,直接上表抱怨朝臣。纵然朱棣不介意他这么做,也会挥舞着鞭子为他出气,就沈瑄本身而言,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越过这道无形的界线。
  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朝臣的弹劾奏疏就能淹死他。
  孟清和十分了解这一点,做事总是会再三考量,能不麻烦沈瑄,尽量自己解决。
  锦衣卫将宣府和开原的情况上报,朱棣很高兴,大笔一挥,设立汉王府和赵王府三护卫的敕令很快发出南京。
  五万七千的护卫人数着实是个大手笔。在各地藩王主动裁减军备的同时,发出这道敕令,即便不是朱棣的本意,也给两个儿子拉了不少仇恨值。
  没有藩王上表,却有朝臣上疏,言天子许两位皇子设立万人护卫,实为不妥。
  奏疏上的言辞并不激烈,表达的意思却相当尖锐。
  给汉王和赵王这么多军队,难道就不怕两位皇子拥兵自重,挑起兵祸吗?
  奏疏送上的隔日,直言讽谏的刑科都给事中马桢就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受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的热情款待,随后又被移送刑部,以“欺罔天子”之罪伏诛。
  马桢被定罪,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集体到午门前静坐,表示抗议。
  不因言获罪,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法令。马桢也没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句句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为何却丢了性命?
  这是草菅人命,妄杀!
  没人敢公然给朱棣扣昏君暴君的帽子,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敢。
  但人多力量大,到皇宫前表示一下自己立场却是必须的。
  皇帝再铁腕,也不可能将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