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庆青多少能猜到孟清和的想法,为此,即使有族人抱怨,也没有再请兴宁伯援手。
  要么凭自己的力量压垮对手,要么被对手压垮。李家能够父子两代占据凭祥县令一职,自然有相当的底气,不是随便某个家族能轻易取代的。
  思明府当地的豪族开始了各方面的角逐,临近的州府也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促成这一切的孟伯爷,却带着亲卫,迎出城外十里,翘首等待定国公的队伍。
  正午时分,架在火堆上的大锅飘出香味,一桶桶的杂粮饭掀开了木盖,在监工的哨音下,役夫们直起身,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排着队开始领饭。
  一阵如雷鸣般的马蹄声突然响起,不同于商队的驽马,蹄声仿似重鼓,一下下敲击着众人的耳膜。
  孟清和顿时精神一振,双腿一夹马腹,迎着蹄声就冲了过去。
  “伯爷!”
  亲卫都被吓了一跳,连忙挥鞭追了上去。
  跃上一处土丘,视野更加清晰。
  石子和泥土铺成的大路,可容四马并行。
  远处地平线,似刮起了一阵黑色的旋风。带着战场上未褪去的血腥和煞气,迎面而来。
  孟清和心如擂鼓,喉咙似被堵住,发不出一点声音。
  定国公一身玄甲,带着血光的煞气,如利箭破开长空。
  帅旗之下,骑兵在前,步兵在后。
  朱红的袢袄,似乎燃烧过的火龙,从被征服的土地飞腾而来。只有经历过战场拼杀,沐浴过血光,才会有这样的气势。
  激动的不只是孟清和,紧跟而来的亲卫,也不由得攥紧了拳头。
  敬佩,震撼,热血沸腾,各种情绪在胸中激荡,以致同兴宁伯一样失声。
  距离土丘尚有一段距离,队伍开始减速。
  沈瑄同样看到了孟清和,到了近前,猛的一拉缰绳,战马嘶鸣。
  “国公爷……”
  孟清和喉咙发涩,只吐出这三个字。
  沈瑄弯了一下嘴角,黑眸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在此迎瑄?”
  低沉的声音,熟悉,却又让人感到陌生。
  孟清和有些恍惚,本能的调转马头,同沈瑄并肩而行。
  “这些时日,十二郎可好?”
  “啊。”
  脑袋里仍是一团浆糊,口中只能发出单音。
  “在安南征战,瑄一直想念十二郎。”
  “哦。”
  “十二郎的信,瑄已收到。”
  “恩。”
  “十二郎,”沈瑄侧过头,双眸中映出孟清和的影子,“可曾思我?”
  孟清和回神了,意识到沈瑄说了什么,脸没红,耳朵却充血了。
  四下看看,亲卫距离两个马身,却不保证一定听不着。侯二代如此那啥,他委实有点HOLD不住了。
  不是不好意思,而是真心想扑。
  不能怪他,一年没见,身为一个大好青年,会产生这种念头再正常不过。
  “国公爷。”
  “恩?”
  “先回城。”
  孟清和力持镇定,硬生生从沈瑄脸上移开目光。心中默念,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必须忍,至少要忍到进城,回府,关门再扑!
  可惜,孟伯爷的愿望很难实现。
  闻听定国公到来的消息,李县令率领县衙上下和凭祥的豪族代表,备好水酒,排队等在城门口。在凭祥休养快一年的成国公也凑起了热闹。
  李庆青等人,沈瑄可以不理,遇上成国公,却不能当没看见。
  距离还有十几步,沈瑄翻身下马,大步行至朱能面前,抱拳,“兄长在上,瑄有礼。”
  朱能一把扶住沈瑄的胳膊,笑道:“贤弟奉皇命讨逆,平定黎贼,扬我国威,定青史留名!为兄已备好酒水,为贤弟接风洗尘!”
  成国公的邀请,不能拒绝。
  兴冲冲的迎出城外,却被人截胡,孟清和除了磨牙只能磨牙。磨完牙,还要硬着头皮表示,成国公的洗尘宴很好,非常好!下官不才,也想凑个热闹。
  “贤弟自然要一起来。”
  朱能笑得豪迈,左手沈瑄,右手孟清和,身后跟着李庆青等人,大步进城。
  一万五千步骑在城外扎营,不必孟清和吩咐,慰劳的酒肉已抬出了城外。
  “瑄代麾下儿郎谢诸位。然军中不得饮酒,还请诸位见谅。”
  商人们习惯了孟清和的行事风格,对沈瑄如此直白,并不抵触,反而觉得定国公直来直往,是武将风范。
  “是下官想得不周。”李县令主动出列,将此事扛到自己肩上,刷脸熟的机会,怎能落到别家,“下官马上令人将酒水抬回。”
  酒抬回来,炖肉加量,米饭馒头管饱,迅速吩咐下去,毫不拖泥带水,不只赢得商家好感,也让定国公点头。
  “多谢李大令。”
  沈瑄很客气,除了一身的煞气不敢让人靠近,态度难得的温和。
  李庆青仿佛热天浇了凉水,通体舒泰。
  商家也纷纷暗道,定国公同传言大不相同。观其容貌言行,哪里是个杀神,分明是钟鸣鼎食之家,圣人教化的王侯子弟。
  朱能抚须浅笑,一段时日不见,贤弟行事愈发周密,可喜!
  回京之后,定要选家中子弟送往顺天大宁,不求闻达于世,只求不堕武将子弟之名。躺在膏粱堆上,不可能出息,武将家的儿孙就该真刀真枪的沙场拼杀,才能成就一身本领。
  安南平定了,鞑靼和瓦剌仍有仗打。
  汉王赵王的封地都在北疆,如果天子对北边大漠没想法,朱能敢把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一场接风宴,沈瑄没醉,朱能反倒先醉了。
  孟清和没胆子和两位国公爷拼酒,只能捧起饭碗,化郁闷为饭量,横扫三分之一的桌面。放下饭碗,直打饱嗝,仍是觉得不够本。
  殊不知,陪坐的李庆青等人早被惊得瞪大了双眼。
  近一年的时间,他们竟不知,兴宁伯的饭量是如此惊人!
  难怪会一门心思的买粮种地了……如果边军都是这等饭量,单靠中原出产的粮食的确不够吃。
  美好的误会,就这样造成了。
  当然,李县令等人也喝酒上了头,否则也不会产生这样看似荒谬的想法。
  成国公喝醉,被抬了下去。
  定国公放下酒杯,端起饭碗,继兴宁伯之后,再次以饭量震慑众人。
  宴罢,李县令等人各回各家,做梦都是一副震惊的表情。隔日酒醒,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备好钱钞,寻找关系,到安南买地种粮。
  凭祥豪族的举动带动了广西云南各地的商人,在永乐帝还没决定是否将安南装进自己的碗里,半个安南已经被明朝的商人买了下来。
  到后来,购买安南土地的商家,背后都有了朝廷的影子。
  武装起来的边民和退役的卫军陆续进驻,安南的土人也纷纷投靠,许多明朝商人开始雇佣这些土人作为佃农。
  在利益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安南土人只知大明,不知安南。更有军民耆老奏请,陈氏早被黎氏断了宗嗣,肯定是找不到了。安南本就是华夏的一部分,大明既已在此设立都指挥使司,不如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一并设立,大家都愿意归入大明,重拾华夏衣冠。
  这样的结果令朝廷中诸公傻眼,也让周边临封胆寒。如果明朝也在自己境内如此行事,该当如何?
  对此,永乐帝明面表示,朕乃仁义之君,绝不会肆意吞并邻邦。大家尽管放心!背地里却笑得停也停不住,有钱就是好啊!
  “仁义之主,不兴征伐,不侵邻邦。”
  不过,大明不出兵征讨,但商人出钱买地,当地之民愿意投向大明,也是没办法的事。
  没办法,谁让咱有钱呢!
  沈瑄在凭祥停留五日,恰好赶上户部来人抵达。
  孟伯爷以身体不适为由,将事情一推,出面的换成了成国公和定国公。
  作为朝廷代表,户部右侍郎李文郁顿时压力山大。和兴宁伯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这两位,基本不可能。
  “两位国公,这个价格是否合适?”
  李侍郎给出户部商定的条款,朱能直接推给沈瑄,沈瑄道:“去县衙,请李县令。”
  李庆青匆匆赶到,了解了情况,同户部的粮食交易,便直接由县衙接手。
  与商人牵线搭桥的工作,李县令更熟。又有了同户部侍郎攀交情的机会,李县令对定国公的感激,瞬间提高十个百分点。
  将事情推给李庆青,朱能和沈瑄都不再插手。
  孟伯爷知道的道理,两人岂会不知。之所以露这一面,不过是给户部提醒,此事涉及面广,最好按照最正规的程序,最合理的价格操作。出了岔子,后果不是几个人能担待的。
  “兴宁伯有大才。”朱能站在廊檐下,貌似不经意的说道,“回京之后,贤弟可有打算?”
  “自当唯天子命是从。”
  朱能没接话,眺望远处,忽然笑了,“此言甚是,为兄却是想多了。不过,经此一病,为兄却是不适合再带兵,家中有几个不成器的,贤弟帮帮忙,如何?”
  “兄长吩咐,瑄自不容辞。”
  两位国公爷就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讨论时,孟伯爷正趴在榻上睡得昏天暗地。
  所谓的身体不适绝非借口,而是事实。
  于此同时,留在安南的征讨大军,一边寻访陈氏子孙,一边抓捕黎氏宗族,黎季牦灭了陈氏一族,报应不爽,黎氏也将步上后尘。
  朝堂之上,户部粮食的问题解决,大臣们开始讨论,如果陈氏子孙遍寻不着,该如何处置安南的问题,再立新姓,还是将其划入大明版图。
  海面上,满载着西洋方物,携带数国使节的郑和船队,也离开了此次出访的最后目的地古里,扬帆回航。
  郑和同王景弘站在船头,一样的感慨,一样的泪流满面。
  还能活着回到大明的土地,当真是不容易啊!
  
  第一百八十三章 民心
  
  永乐五年六月,继黎季牦父子被擒之后,安南黎氏如一盘散沙,彻底溃散,再无任何抵抗之心。闻听明军到来,立刻收拾细软,四散逃命。
  跑到邻封仍有危险,进山做强盗也早晚被灭,出海是唯一的生路。
  明朝军队忙着剿灭落草为寇的黎氏贼军,暂时没空理会他们,只等腾出手来再挨个收拾。
  因与明朝交易获利的当地土司以及被明朝商人雇佣,捧上了铁饭碗的安南土人,意料之外,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比起明军,土人更熟悉当地的情况。
  山高林密,江深水急,都不是问题。
  甭管是上山还是下海,是走大道还是绕捷径,但凡是可能的逃跑路径,都会有土司和土人埋伏,日夜轮换,风雨无阻,守得结结实实。
  土人靠着手里的木棒和石头,张开了一张大网,只要被网住,再无逃脱的可能。
  能活着被带到明军面前是幸运,不少黎氏子孙都被土人活活打死,送到明军面前的,不过是一具具面目全非的尸体。
  为了辨别身份,明军不得不叮嘱土人,抓人值得表扬,揍一顿也没关系,千万别打脸,否则身份对不上,没法请功。
  土人记住了,送到明军面前的俘虏,不管是生是死,总算不会再像个猪头,无法辨认。
  漏网的“大人物”一个接一个被抓获。伪太子黎芮,伪梁国王黎潡,贼将伪柱国东山乡侯胡杜等,费尽万难跑到入海口,仍没能逃出生天。
  土人的手段之利落,动作之迅速,接收俘虏的明军都不免感叹。
  张辅同李彬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