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3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革带佩绶,白带于中,袖摆当风,山川河图,祥云瑞兽,似于冕袍之上飞腾咆哮。
    “拜!”
    礼官立于丹陛之下,悠长的调子,似穿透时空,同先秦的祝祭之声融合,伴着古乐,回荡在天地之间。
    朱高煦身后,平王朱高炽,赵王朱高燧,周王朱橚,宁王朱权等均身着冕服,依序下拜。
    “再拜!”
    平王世子朱瞻基,宁王世子朱盘烒等,以长幼位序列在亲王之后。各亲王世子之下,方为郡王宗室。因朱瞻壑年纪尚幼,且未得正式册封,跪拜的次更在朱瞻基之后。
    礼毕,朱高煦退出丹墀内,领诸亲王及世子郡王侯于文楼下。
    勋贵文武均身着朝服,立于两侧,侯圣旨送达。
    没错,不是等皇帝,是等圣旨。
    此时,朱棣已临华盖殿,翰林院捧诏,尚宝司官用宝,讫礼部官捧置于案,执事官行五拜礼,鸿胪寺官为先导,引礼部官员行至文楼前。
    礼乐声再起,候在文楼前的一干人等正身下拜。
    这一次,三等以上勋贵都要一同行礼。
    立在队伍中,入目一片的大红,孟清和额头触地,耳际嗡鸣。行动间,意识竟有些恍惚。
    一瞬间,意识仿若脱离躯体,漂浮在半空中,俯视众生相。
    悠扬乐声,肃然氛围。
    庄重,却不凝滞。
    虔诚,却不愚昧。
    文楼前,似非一场册封大典,而是一场对天地众神的祭祀。
    黑色大袖,红色绛纱,玉簪金冠,五彩旒冠。
    朝服的色泽,似燃烧的一条火龙。大汉将军的铠甲,锦衣卫的头冠佩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咚!
    礼乐声中,竟有战鼓回响。
    飘忽的思绪骤然落地,心思转动间,猛然意识到,他正身处历史洪流之中,见证一个强盛王朝的崛起,揭开一幅历史画卷的蒙皮。
    一幕幕,一节节,都带着不同色彩。落在眼中,映入眼底,异常的鲜活。
    册封典礼过半,孟清和已有些晕头转向。繁杂冗长的过程,记在脑中的不过一二。不由得佩服两京礼部官员,能遍查史料定下大典章程,当真是不容易。
    文楼叩拜完毕,队伍再上丹陛,这次,是确确实实去见皇帝。
    孟清和袖手慢行,膝盖一阵阵酸麻,不用看,一定青了。
    天没亮就在宫门前罚站,走进宫门,除了拜就是跪,石砖地面,连个垫子都没有,不青才怪。
    想想朱高煦跪的地方,孟伯爷又平衡了。
    单陛正中,没记错,那里可有龙纹。此刻的朱高煦,定然比他“舒爽”百倍千倍。
    “精神转移法”十分有效。渐渐的,孟清和的脚步变得轻快。一旁的平江伯看得奇怪,刚刚还一步一跌,现下怎么这么精神?
    众人行到华盖殿,朱高煦再行礼。
    腰背虽还挺直,步伐也相当潇洒,可事实上,朱高煦着实有些撑不住了。
    若非知道大典中容不得半点差错,朱高煦早揪住礼部尚书的官府领口,各种咆哮抡飞。
    孤和你有仇吗?!啊?!
    三拜硬要改成五拜。一个地方拜完,紧接着又拜!敢情疼的不是你的膝盖?!
    礼部尚书也冤,这是皇帝要求,他能怎么着?
    唯一感到满意的,大概只有一身衮冕,笑容满面的永乐大帝。
    儿子的抱怨,臣子的委屈?
    永乐帝表示,有这事?朕怎么不知道?
    沈瑄列在朱能之后,典礼间隙,转头看向孟清和所在。孟清和很想给出一个安心的表情,可惜发白的脸色却没有任何说服力。
    日暮时分,大典终于宣告结束。
    皇宫设宴,群臣回家换身衣服,又要匆匆赶回。
    撑着一口力气回到伯府,坐到榻上,孟清和当真不想再动。轻轻捶一下膝盖,真是要人命了。当初天子登基,也没像今天这么折腾。
    沈瑄换下朝服,寻过来,便见孟清和靠在榻边,额头正冒冷汗。
    “怎么?”说话间,俯身握住孟清和的脚腕。
    “没事。”
    孟清和下意识缩了一下,不想,温热的掌心已覆上右腿膝盖,立刻冷嘶一声。
    “伤了怎么不说?”
    “……不重。”孟清和摇摇头,“涂些药膏就好。”
    再难受也必须撑下去。换做平时还罢,封皇太子大典,传出只言片语,朝中御史言官定不会轻易罢休。
    战斗中的大明言官。这句话,孟清和深有体会。
    沈瑄不言,按住孟清和的肩膀,不许他下地。
    “十二郎莫动,我来。”
    换朝服,涂药,出房门,国公爷一手包办。
    走出伯府,众目睽睽之下,孟清和脸发烧,沈瑄似无所觉,直接抱人上马,两骑并行。两匹马的缰绳都握在国公爷手中。
    “国公爷,这个……”
    “恩?”
    漆黑的眸子扫过来,目光温柔,孟伯爷却生生打个冷颤,下意识闭口不言。
    国公爷满意了,若非是在金陵,他会将孟清和抱上自己的马。
    如果真是这样,孟清和不是一佛升天,也会二佛出世。
    一路行来,遇上国公两人,侯爷五人,伯爵九人,文官武将不计。
    面对众人目光,沈瑄一派泰然,孟清和不自在也没办法。反正都这样了,被看两眼,应该不会少块肉……
    好在中途遇上徐增寿和张辅,几人并行,落在孟清和身上的目光,骤然间少了许多。
    皇宴设在奉天殿。
    朱棣着明—黄常服,朱高煦仍是一身大红。
    朱高燧站在朱高煦身边,古铜色的面皮,轮廓更显刚毅。
    同席的朱高炽十分沉默,身形伛偻,行动都需人搀扶,说话断断续续,比起年过半百的朱棣,倒更像是个老人。
    孟清和收回目光,纵有再多唏嘘,终究已是过去。
    往日种种,不可追寻。他不是上帝,不敢说自己的选择一定就是对的。但在当下,朱高煦的确比朱高炽更适合这个位置。
    永乐帝需要的,这个王朝需要的,都是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一个知民间疾苦,有铁腕的统治者。
    酒过三巡,歌舞再起。
    朱瞻壑又溜到孟清和身边,捧着糖水,双眼闪亮,明显有所求,“少保。”
    瞅瞅跟在他身边的黄少监,孟清和了然。令侍宴的宦官送上一副干净碗筷,两盘炒菜,“世子用些。”
    朱瞻壑顿时眉开眼笑,“还是少保这里好。”
    孟清和无奈,低声道:“这样的话,世子今后还是莫要再讲。还有,于下官面前不要再称‘我’。”
    朱瞻壑眨眨眼,笑容渐渐沉静。孟清和心有不忍,却不能松口。
    “我……孤知道了。”朱瞻壑端正坐好,“少保是为孤好,孤明白。”
    孟清和长出一口气,说话间又恢复一派温和。
    沈瑄端起酒杯,冷冷扫过对面,明里暗里的探究视线瞬间消失。
    为他,十二郎已舍弃太多。他能做的,唯有护着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上穷碧落下黄泉,今生今世,再找不出一个人能令他如此。
    垂下眼眸,酒杯送到唇边,清冽酒液入喉,唇角一抹润泽,殷红似要滴血。
    乐舞生敲响战鼓,周王献九倄舞。
    孟清和无心观赏,忙着照料朱瞻壑。
    吃完半个饼子,朱瞻壑突然开口道:“两日后是母妃的册封典礼。皇祖母说孤要敬贺母妃。皇祖母还说,少保是自家人,也要出席,当列在三婶之前。”
    三婶?
    皇室中,只有赵王妃能担得起朱瞻壑这声称呼。
    出席太子妃册封典礼,位在赵王妃之前?可以相见,现场大多数都是命妇……捂着脑袋,孟伯爷头疼,牙更疼。
    朱瞻壑咬着馒头,看着苦恼中的孟少保,满是不解。
    国公爷继续喝酒,唇角一抹笑纹,似有若无。
    黄少监低头,万分认真的研究地面,他没听见,什么都没听见。
    宫宴之后,孟清和想过多种办法,到底没能如愿躲开。
    好在徐皇后没有为难,许他露一面,走个过场即可。不过,在太子妃册封典礼之后,孟伯爷的大名还是在京中掀起一阵波澜。
    各种传言纷纷出炉,是锦衣卫和东厂联手,才将可能引起朝议的传闻压制下去。
    据闻,某几位给事中已写好奏疏,只等有人起头。
    还据闻,被弹劾的不只是兴宁伯。
    更据闻,这背后有藩王势力作祟。
    翻过东厂送来的条子,杨铎冷笑一声,“回去给白厂公带个话,东厂的番子能干,到底粗糙些,这事,本官收尾。”
    “是,咱家这就回去禀报厂公。”
    宦官转身离开,杨铎靠向椅背,微合双眸。
    许久,手探入怀中,取出一只荷包。拉开系绳,一只木哨滚入掌心。细细摩挲,脸上的笑容终究增添几许暖意。
    看来,还是下手不够狠,才让魑魅小人少了顾忌。
    今日之后,锦衣卫的凶名,定会深深烙入百官脑海,终生无法抹去。
    永乐十年九月,册立皇太子大典刚过,天子下诏正式迁都。
    “朕行北,皇天子留南京。”
    “天子为国守门,自朕始,朱氏子孙世代当奉!”
    圣旨颁下,朱高煦傻眼。圣驾行北,他留南京?
    亲爹?是亲爹没错吧?
    朱棣瞪眼,怎么着,你小子不满?
    朱高煦硬着头皮表示,他在宣府的田还没收,不能留在南京,要不然,父皇留下,他北上?比起南京这群文武,明显北京行部更合他的脾性。
    “父皇,北方边塞之地,夏季暴雨,冬季酷寒,着实艰苦。江南膏腴脂肥,不若儿臣行北……”
    话没说完,鞭子破风而至。
    朱高煦不敢再说,撒丫子就跑。
    “让你留在南京,休要给朕多言!”
    啪!“
    “父皇……”
    “敢再多言,是想抗旨?!”
    啪!
    “你小子再跑?!”
    朱高煦不跑了,蹭蹭几下爬上柱子,抱着不下来。
    “下来!”
    朱高煦摇头,泪崩。
    好歹也是有儿子的人,这么被老爹收拾……新晋皇太子很是忧伤。看来,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在老爹跟前,待遇都是一样。
    以老爹揍人的劲头,再做二三十年龙椅没问题,干嘛不让他回宣府?
    暖阁外,朱高燧收回脚,退后两大步。本打算请示父皇,何时再下西洋,现下的确不是好时机。
    斟酌片刻,赵王殿下决定回府搬两箱宝石,到坤宁宫问安。
    其他,再议。
    文华殿内,孟清和正给朱瞻壑讲解新海图。夏尚书旁听,不时做着笔记。态度无比认真。
    孟清和不只一次想撵人,却总找不到合适机会。据悉,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都有向他“讨教”之意。简言之,请走一尊夏元吉,还有两尊天官随时准备上岗。
    孟伯爷默默垂泪,面前满布荆棘,迎难而上,必将面临无数挑战,各个都是三品以上水准。
    仰天长叹,不过是授课,怎么就这么难?
    永乐十年十月,御驾北行。
    十一月,天子下诏,正式定都北京。
    永乐十一年元月,天子于北京祭祀先农,布告天下,番粮耐寒高产,令各省府择地试种,种子由皇庄和勋贵庄田供给。
    同年二月,赵王妃诞下朱高燧长子。
    同年三月,平王朱高炽身体渐好,请旨于府中建馆,修撰春秋典籍,各家学说,天子从之。
    永乐十一年四月,赵王朱高燧奉旨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