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兵过处,府外的守军乱作一团,个别悍不畏死的士卒,拼死杀伤一名王府护卫,很快被飞驰而过的骑兵斩了头颅。
    同是大明的士兵,穿着同样的战袄,曾经并肩作战,但在这一刻,他们是敌人。
    孟清和率领麾下一百名步卒,紧跟着骑兵杀出,踩在被血染红的路上,手中的腰刀刺穿了一名南军的胸膛,刀尖从背后冒出,带着鲜血,闪着寒光。
    “杀!”
    杀声中,人数占据劣势的王府护卫,在张玉朱能等大将的带领下,愈发勇猛,势不可挡。
    战袄染血,刀枪挥过,便是一条人命。
    余瑱手下有人掉头逃跑,越来越多的南军转身涌向城门,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倾斜。
    混乱中,余瑱也被乱军裹挟着退往西直门,张玉朱能等乘胜追击,燕王亲自披甲执锐,骑上战马,带着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冲出王府,举刀高呼:“夺九门!”
    欲得天下,必先下北平,欲下北平,先夺城门!
    “王爷有令,夺九门!”
    “夺门!”
    燕王亲自出战,燕军如下山的猛虎,直扑九门。
    有了张信的提前通知,和义门直接降了,燕军的主力集中进攻其余八座城门。
    城内的喊杀声传出城外,宋忠看到城头升起的火光,刚要下令进城增援,却有一名千户来报,军中突然炸营了,三万人,有一多半正在互相厮杀。
    宋忠大吃一惊,奔出帐外,不待细问,又有人来报,从北方驰来一支骑兵,人数不下两千,还打出了燕王的旗号。
    “什么?!”
    远远的,已经能够看到马蹄掀起的烟尘,宋忠顿时手脚冰凉。
    北平,怕是要落在燕王手里了。
    
    第五十章 孟佥事

    北平城内的战斗持续了三天。
    九门中的八门守军很快被击溃;或是投降;或是退出城外。独西直门守军表现得异常悍勇;燕军久攻不下。死伤于此的人数;竟比其他八门的总和还要多。
    燕王怒了,撤下率兵进攻此门的何寿;亲自指挥战斗。
    被喷了一脸唾沫星子的何寿不敢有二话,指挥被撤了;干脆操起长刀,充作步卒,和麾下士兵一同发起了冲锋。
    拿不下西直门;他也没脸见人了。
    一时间,西直门前箭飞如雨,刀光如簇。不断有双方士兵倒下,却没有人后退一步。
    杀戮一旦开始,就不可能轻易结束。
    燕军知道,三天了,九门只剩下西直门,攻占这里才能真正的控制北平。
    城门守军也知道,一旦被击败,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燕王反了,势必要以血祭旗。
    等待城外增援是个奢望,宋忠的军队已经彻底陷入混乱,开平卫指挥使徐忠率领的两千骑兵,就像一把锋利的长刀,狠狠扎入了宋忠的乱军之中。三万人的军队顷刻间土崩瓦解,烟尘中血色弥漫。
    西直门上的守军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不是没有人想过逃跑,可怎么逃,逃往哪里?
    北平是燕王的地盘,无论逃到哪里都难逃一死。
    那就拼了吧,为朝廷尽忠而死,也是死得其所。
    奉命守卫西直门的都指挥彭二,没有在乱军中逃出北平,而是收拢残军,固守城门。
    当燕军的攻势进一步加强,也注定等不到宋忠的援军时,彭二的脸上丝毫不见惧色,令亲兵牵马,跃身而上,手持长枪,大喝道:“燕王是为反贼,我等皆食朝廷俸禄,当为国尽忠!从我杀贼!杀!”
    “杀!”
    西直门残余守军,拼着最后的力量,对燕军发起了反冲锋。
    没有任何的胜算,只是慨然赴死。
    比起逃跑的余瑱,比起城外的宋忠,彭二同他手下的残军,诠释了真正的勇敢与忠诚。
    看着从西直门杀出的一百残军,燕王举起长刀,长年在北疆同鞑子拼杀的汉子,最重英雄。
    面前的,是欲置他于死地的敌人。
    同样是值得敬佩的汉子,是英雄!
    “杀!”
    燕军步卒如潮水般分开,骑兵冲杀而出,高阳郡王朱高煦冲锋在前,手持一柄长刀,瞬间同迎面冲来的彭二战在一起。
    刀锋碰撞,长枪挥舞,这是北平城内的最后一场战斗,也是最惨烈的一场。
    天空中,残阳如血,城门下,血流成河。
    彭二最终倒下了,手握长枪,死不瞑目。
    高阳郡王待要斩下他的头颅,被燕王制止。
    “彭指挥是个汉子,厚葬!”
    朱高煦收起长刀,“遵令!”
    城内的喊杀声骤停,城外的宋忠便知事不可为,率领逃出城门的余瑱等人,收拢部分南军和边军,仓促间退往居庸关。至于燕山护卫和其他边军,是杀是降,任由他们去吧。
    主将带头溜号,士兵自然再无战意。
    杨铎等人趁机与徐忠带来的骑兵汇合一处,将被困在乱军中的宋忠部下一网打尽。
    至此,宋都督麾下三万余人,不说损失殆尽,也是元气大伤。
    燕山护卫多倒戈燕王,边军亦无战意,事后清点人数,随宋忠一同退到居庸关的军队竟不足一万人。好在陆续有北平城中退出的守军编入,人数勉强又凑到了三万。
    宋忠令余瑱率五千兵卒防守居庸关,自己带领余下的军队退守怀来,同时派出快马给朝廷送信,燕王反了,北平城也落在了反贼的手中。
    得知宋都督只留给自己五千人,余瑱就明白,他和这五千人都将成为弃子,成为拖延时间的炮灰。
    余瑱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立场反对。
    张昺谢贵被杀,燕王趁势夺取北平城,他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不是他拍胸脯保证,张昺谢贵或许不会死得那么干脆利落。事后余瑱也在反省,当时怎么会脑子发抽?进燕王府验明正身也不用两个都进去,进去一个不也成吗?
    如果不是张昺谢贵都被燕王砍了,张信跟着燕王造反,王府外的守军也不会群龙无首,更不会溃败得如此之快。自己不会被乱军裹挟,一路退出了北平。
    想到这里,余瑱叹了口气,事已至此,后悔是没用的。既然宋都督将他当成了弃子,死在沙场上总比被朝廷问罪要好得多。
    他死了,至少能为家人避祸。
    北平城内,战死士兵的尸体都被收敛,城内燃起了无数支火把,燕王骑在马上,虎目威严,沉声道:“吾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亲子,受祚以来惟务循法守分,尔曹所共见。今天子无道,受奸臣蒙蔽残害宗藩,已削夺五王又及于吾,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吾义于奸邪不共戴天!遵太祖高皇帝训,自今起兵靖难,扫除奸臣,荡平宇内,清君侧!”
    恰逢旭日东升,雾开青天,燕王一身铠甲,威风凛凛,让人不由得拜服。
    “我等愿附骥尾,助王爷荡平宇内,扫除奸臣,匡扶社稷!”
    “我等愿追随王爷!”
    “王爷千岁!”
    有了上次宣扬造反理论的经验,无论燕王还是张玉朱能等人,业务都变得极其熟练。
    燕王给了梯子,立刻有人哭着喊着上去扶,其中,何寿喊得最起劲。
    先前的工作没做好,打不下城门,让顶头上司很不满意,这一回必须好好表现,表现好了,今后才有前途可言。
    徐忠进城时,正巧赶上大表忠心的机会,一点也不含糊,立刻下马,扯开嗓门,瞬间压倒一片。
    论起嗓门,边军的汉子惧过谁!
    孟清和同旁人一起跪在地上,溅在脸上的血迹已经干涸,皲裂成块状,很不舒服。
    难受也不能擦,这是参加战斗的证据。没见围在燕王身边的那几位,杀人功夫过硬,下手太利落,反应太快,一点血没溅上,只能自己动手抹,个顶个的红脸关公。
    燕王仍在慷慨激昂的演说,话中多次提及他是洪武帝和马皇后的儿子,为自己再镀一层金。
    建文帝并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他的母亲先是侧妃,后为继妃,严格算来,他是“庶子”出身。燕王如此强调,是为在身份上表明立场,比起朱允炆,他才应该是正统。
    不管旁人怎么想,反正燕王就这么说了。
    表示怀疑?后果自己掂量。
    孟清和是打定主意跟随燕王靖难,为权利财富美人奋斗终生,就算朱棣说他是火星人生的,又有什么关系?
    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人,想必不少。
    众人三表忠心,表示一定团结在燕王周围,高举靖难大旗,一心一意走造反道路,坚决不动摇。燕王顺势勉励几句,承诺跟着老子去靖难,好处绝对不少!房子票子不是问题,官位也不在话下!
    众人再次高呼,气氛变得更加热烈。
    燕王趁热打铁,任命朱能为前锋,率领两千骑兵和三千步兵追击宋忠。
    同时派出燕山护卫,给住在附近的兄弟们递个话,老子要靖难清君侧,扯旗造反,你们看着办。
    朱棣做事的风格很像朱元璋,要么不做,一旦做了,必定一条路走到黑,前边没路了,也能开出一条路来。斧子锤子没用,直接用炮轰。
    在这一点上,建文帝比不上永乐,更比不上洪武。该决断的时候总是颇多顾忌,注定坐不稳江山,成为输家。
    兄弟们待到燕王造反的消息,反应不一。
    有人在观望,有人跃跃欲试,反应最大的是谷王,不知这位怎么想的,接到消息,二话不说,收拾行李直接奔往南京,还是夜奔。
    朱棣也是相当不解,和他做邻居不安全,跑到建文帝的地盘上就安全了?
    肯定是脑袋被石头砸了。
    不过,现在他没太多时间去考虑谷王脑袋被砸出多大的坑,战争过后,北平城内的居民需要安抚,兵器粮秣需要大规模征调,从乡间抽调来的大批精壮需要安置,所有的事情堆在一起,燕王府上下都忙得脚打后脑勺。
    孟清和也不得闲,奉命带人缉拿城内细作,安置投降的敌军,还要配合城内的兵马司,处理一下环境卫生问题。
    这些“重要工作”都是世子为他争取来的,从沈瑄手下借调他这批人马的时候,沈指挥竟然当场表示同意。
    孟清和很郁闷,眼下可是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之前的战斗结束后,他以为自己又能升上一级,千户没有,副千户也行啊。
    结果呢,他是上午片警下午狱警,抽空还要抓一下城市卫生工作。
    这算怎么回事?
    挤破头进了世界五百强,正踌躇满志,结果人家告诉他,别的岗位都满了,你这先拿把扫帚凑合一下。
    先扔扫帚后掀桌?
    孟十二郎表示,不能这么干。管他什么工作,工资一样拿,做好了都会有前途。
    自我安慰十分奏效,再见朱高炽时,哪怕心里想捶他一顿,脸上仍能保持笑容。
    朱高炽一边用高粱饼子磨牙,一边给下边安排工作,老爹要亲自出征,北平城内的政务,一多半都压在他的肩头。这段日子以来,他又瘦了不少,虽然还是能把朱高煦和朱高燧一起装下,走路却不再需人搀扶,偶尔还能跑几步,看得燕王妃和世子妃一起抹眼泪。
    世子妃姓张,不久前给朱高炽生下了长子,同样是个大胖小子,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棣不太喜欢大胖儿子,却相当喜欢大胖孙子。朱瞻基是他的嫡长孙,在重嫡重长的明朝,他的地位比他爹还要稳固。
    孟清和还没能荣幸的瞻仰一下婴儿时期的明宣宗,这是位能把亲叔叔罩在铜缸里烤的猛人,虽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