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童话人格-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对美德的奖赏都在培育善良的说谎。
接着,我们又看到被称为“智慧”的说谎。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斗争都充满了说谎的智慧。特别在对立性质显然的敌我斗争中,掩盖真相,制造假相,声东击西,兵不厌诈,都是大规模的、极端的说谎行为。可以这样说,对敌斗争的智慧在相当程度就是说谎的智慧,欺骗敌人的智慧。
对于这种“智慧”,人类社会不但从未给过惩罚,反而给予高额的奖赏。因为兵不厌诈、愚弄敌人的说谎技术而成为战争中的辉煌胜利者,不仅享受了胜利,还被人类历史称为智慧与天才。
对于这类智慧说谎的高额奖赏机制也渗透在儿童的生活中。儿童时代的一切游戏,捉迷藏,打仗,下棋,玩牌,都在运用和鼓励着这种智慧。相当多的儿童游戏和成年人的娱乐项目一样,都在模仿战争。兵不厌诈是这些游戏的智慧准则之一。掩盖真相、制造假相、愚弄敌人是贯穿游戏的准说谎行为。然而,它们因为一贯得到胜利的“奖赏”而受到鼓励和培育。
当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头蒙在被子里,高嚷着“我没有了”时,他已经在和大人的嬉戏中运用这种智慧的说谎。而当母亲佯装找不到他,自言自语地东搜西寻时,小孩子最终便一掀被子得意地喊道:“我在这里!”这时,母亲的惊叹就给了儿童以一个“智慧谎言奖”。
当然,自古以来对于战争中“兵不厌诈”的智慧从来不冠以“说谎”这个贬义词。
再接着,我们就可以谈到一般被称为“说谎”的说谎了。
只要是被称为“说谎”的说谎,就已经带有道义的批判,词性的贬义。这一类“说谎”是千差万别的,根据人类社会道德的评判,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是属于不侵害他人、纯粹自利性的说谎。譬如,在生活中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为了躲避某些纠缠,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回避一些不愿回答的问题,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又保护自己的行动自由权,人们有可能随随便便用谎言代替了真情。这种说谎行为往往会给一个人的生存与活动带来某种方便,这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而它所带来的方便就是得到的最大“奖赏”。
纯粹自利性的说谎充斥于人类社会,离开了这种说谎,社会的人际关系会滞涩得多,有时甚至会寸步难行。对于这类说谎,惩罚也是有的,那就是当它败露时,还会被认为是“说谎”,会损害一个人的诚实与信用。

第5节:说谎的冲动
另一大类,是损人利己的谎言了。它带有显然的侵害他人利益的性质,在道义上常常受到人类社会的谴责。
这类说谎行为也经常得到高额的“奖赏”。这种“奖赏”虽然带有很大的风险,然而奖赏之厚重常常引得一些人铤而走险。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感情生活中,在一切生活范围内,说谎都是某些人谋取人生暴利的手段。谎言自古以来是某些人取得财富和地位的通行证。
成年人的世界中说谎获得“奖赏”的机制,无论是纯粹自利性质的说谎,还是损人利己性质的说谎,都源于童年开始的人类文化的浸泡。孩子从小享受着说谎带来的“奖赏”:用说谎来躲避大人的管教与打骂,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甚至为自己带来某些夸奖与荣誉。
儿童说谎的冲动根植于成年人社会说谎得到“奖赏”的背景中。

然而,人类社会又要戒谎,要提倡和维护诚实与信用。因为必要的诚实与信用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商品交换可能充满着谎言与欺骗,然而它从一开始就以诚实与信用为基础。社会经济的交往,政治的交往,社会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以诚实与信用为基础。各种利益的联结也要以诚实与信用为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集团、一个整体得以维系,其内部也需要一定的诚实与信用做基础。对于统治者而言,无论是一个家庭的统治者,一个集团的统治者,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在要求被统治者对其诚实信用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某种程度的诚实与信用。
说得更彻底一些,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秩序联结在一起,都是通过心理的环节。无论是经济的关系,还是政治的、法律的、家庭的、伦理道德的或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存在,是每个人的心理中都有对这种关系的认定。必要的诚实与信用是社会各领域连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经济上的来往、合作与交换都不能成立,一切政治的、家庭的、伦理的、社会的交往、合作、协议与交换也都不能存在。因此,人类总在道义、意识形态、法律上强调诚实与信用,总在不懈地进行戒谎的斗争。
社会对于那些违背法律、违背政治经济规则、违背道义的欺骗行为是处以严厉惩罚的。说谎在有可能获得高额“奖赏”的同时,也包含着遭受严厉惩罚的巨大风险。谎言的制造者有可能沦为下场最悲惨的人,绞刑架与千年遗臭的道德批判有可能在等待他们;而诚实与信用却可能成为一个人获得成功、得到人类最高奖赏的康庄大道。
因此,成年人的世界将戒谎教育浇淋到刚刚出生的幼儿身上。
戒谎教育的直接好处,首先是维护家长的统治:小孩诚实不说谎,才便于家长管教,孩子从而也更加安全。戒谎的长远好处,是保障孩子长远的人生利益。具备诚实和信用的人在未来人生中才会真正比较妥当,比较便于社会接受,比较容易得到成功。对儿童的戒谎教育体现出社会维持自身秩序的一个程序,体现出人类社会在相当程度上要建立在诚实与信用的基础上。
戒谎教育所采用的最有力手段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给予诚实高额奖励;一个,是给予说谎严厉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讲,严厉的惩罚往往更有力量。《狼来了》的故事就把这种严厉的惩罚形象生动地摆在了儿童面前。
放羊娃要说谎,就被狼吃掉。儿童那潜伏的说谎冲动面临着严厉惩罚的恶狼爪牙。由于这种劝诫,一方面,说谎的冲动肯定受到了压制;另一方面,正因为受到压制,它可能成为一种内在的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谎的冲动被有力地平抑了;而在少数情况下,反而可能增添了冒险的刺激:面对恶狼吞食的危险,说谎又增添了“尝禁果”的意味。
就像有些成年人,他的一生不仅因为撒谎的行为而冒险,而且为了冒险而撒谎。

对于《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的分析远不止于此。
放羊娃高呼“狼来了”,表现出的还不止是儿童的一般性撒谎冲动,还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那就是用制造出来的危险境界换取成年人的关注。
这是很多儿童从小就可能形成的心理模式。
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因为哇哇啼哭引起大人的关注。他饿了会啼哭,难受了会啼哭,疼痛了会啼哭,生病了会啼哭,由此得到加倍的照料。这种奖赏机制培育出的结果是,孩子只要表现出苦痛,就会引起成年人的关注。
再发展下去,儿童遇到任何欺侮、伤害、危险、噩运,都会引来成年人的关注。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模式如何在生活中塑造着人格。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在运用这个模式,他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自己的疾病和苦难,运用着自己令人同情的遭遇,以吸引世界的注意。
放羊娃正是这种心理模式的典型。他一个人在山上孤单地放着羊,日复一日,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无暇顾及过他。一旦有一天他高呼“狼来了”,让人们以为他的生命处在危险中时,整个成年人世界都行动起来,潮水一般向他聚拢。当漫山遍野的人举着扁担锄头向这里狂奔时,小小的放羊娃一定感到非常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普遍表现,也可以看到这种情结的畸形表现。心理医生考察的档案中不时会看到一些男女青年一次又一次发出自杀的宣言,使得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乃至与他相关联的整个环境都被惊动。他便在雪花般纷纷飞来的关心、劝慰和友爱中陶陶然,同时也便安然地活下来了。
时隔不久,当他觉得受到社会冷遇或者感到再次遭人遗忘时,他会又一次发出类似的呼喊。这和放羊娃的举动十分相似。
有的人一生都在制造痛苦或者危险的故事以引发周边世界的关注。这是一个儿童的痴心妄想,这是一个放羊娃的情结。
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在社会中看到相当多的行为是在重复放羊娃的故事。他们在孤独的、被人遗忘的山头上高喊着“狼来了”,渴望着社会与亲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这些呼喊,我们常常不得不投以一丝宽容而又讽刺的笑意。

第6节:恶作剧的快感

山下的人们听到“狼来了”的呼喊跑上山来,放羊娃成功地成为关注的中心。故事接下来怎样呢?自然是大人们感到上当了。放羊娃一拍手笑嘻嘻地说:没有狼,我和你们开玩笑呢!大人们便生气的生气,叹气的叹气,然后,只能气喘吁吁无可奈何地四散下山。这时,放羊娃的心态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当他故伎重演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恶作剧的嘴脸。
对这种愚弄并驱使世界的恶作剧的快感,我们有必要进行透视。
在周幽王、褒姒那里,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愚弄并驱使世界的恶作剧快感。这种恶作剧是典型的儿童化冲动。
当一两岁的小孩在被窝里和大人玩捉迷藏,并“愚弄”、“驱使”了大人,在大人的惊叹中发出得意的笑声时,他心中已经开始形成这个根深蒂固的情结。是大人将愚弄、驱使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孩子手中,而孩子正是在儿童的游戏与幻想中形成了愚弄和驱使成年人世界的富有刺激和快感的冲动。
然而,人类社会却有一个法则,儿童的行为只要一超出儿童的年龄界限带到成年人的世界,就会因其荒诞不经而受到严厉惩罚。
放羊娃依然做着儿童的游戏,然而,当他面对着野狼出没的山谷在山顶放羊时,他已经处在成年人的位置上了,于是,儿童的恶作剧就在成年人的位置上受到了被恶狼吃掉的严厉惩罚。周幽王、褒姒同样把一个纯粹儿童性质的恶作剧搬到成年人的世界中,于是名败身亡。
当我们放开眼界更广阔地扫描社会与历史时,发现有相当多的历史人物在重演放羊娃和周幽王的恶作剧。世界上某些大规模愚弄和驱使民众的帝王元首,他们很多看来怪诞不经的超越理智常识的行为都带有放羊娃和周幽王的情结。
在儿童时代可以被大人嬉笑宽容的愚弄和驱使世界的恶作剧,一旦在成年人世界中放大与再版,就造成了许多血火交织的社会大动乱。
历史学家会对这些社会大动乱做出种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分析,也会对大动乱中的代表人物作出类似的分析,这里要补充的是,这类人物的所作所为中,可能还有一个童年时代根植于他心灵的恶作剧情结。

在《狼来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四种冲动。
第一种,是说谎的冲动。这种冲动根植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中,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说谎的冲动也因人而异。
大多数人可能处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能够在成年之后正确告别儿童时代的游戏环境,能够按照人生的需要、社会的规则理智地处置自己的言行。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