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的事情上,在你的每一次举动上,每一个眼色上,每一句话上。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你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同不和睦的人谈话;你健康时候是怎样的,在病中是怎样的,在悲伤的时候是怎样的,在欢乐的时候是怎样的——这一切,你的孩子是都会注意到的。他们是要在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
这些话,的确是教育子女的经验之谈。
家庭之间,一言一动,当思为子弟足法。
——张履祥
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第斯多惠

家庭·环境
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为他设置的天地里。良好的家庭氛围,协调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然课堂。
你的房间要尽可能陈设协调,给人以开阔、舒展、明净之感。墙壁上张贴“大美人”不如悬挂名人肖像或名人箴言,或一些高远、恬静、淡雅、和平、庄重为特点的艺术作品。家庭成员说话要有所取舍,声音要尽可能平缓柔和。因为孩子惧怕尖锐的声音的刺激。
无边无际的田野,浩瀚的大海,茫茫的星空,也是一个大课堂。为了孩子,不妨像名人那样,努力开辟孩子的学习场所。
三迁之教——孟母三迁的故事
人们熟知的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公元前372一前289)。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晚年,他在《孟子题辞》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的成人与'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关系极大。”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生为主,家境甚为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盂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对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后来,孟轲终于成为著名学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为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
在儿童少年时期,他们是纯真的,模仿性强,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因此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邓颖超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始交不慎,后必成仇。
——申居郧
移情之巧——成连教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琴师叫伯牙,他自幼爱好弹琴,但琴艺提高不快,后来他拜成连老先生为师。
成连是个琴艺超群的民间琴师,他感到伯牙虽学琴刻苦,技艺也不差,但情感不足,终不能达到精妙的境界。于是,他带伯牙去东海陶冶情感。二人坐船到了蓬莱,成连留伯牙一人在山上抚琴。初时仍无进展,后伯牙收琴起身,观赏蓬莱景色,见宁静的山林在薄雾中隐约迷离,显得那样幽丽、沓冥;海浪由远而近,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顷刻,海浪退去,一切又恢复了迷人的平静。伯牙看着看着,顿觉心胸开阔,感情起伏,情不自禁地拿起琴,合着这大自然的节拍,奏出了雄壮而优美的旋律。其后,伯牙慨叹地对成连说:“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了,你是让大自然这个老师帮我移情啊!”
后来,伯牙在成连老先生的指导下,琴艺大进,作出《水仙操》等琴曲,流传于世。
射入缕缕阳光的远处林间小径,寂静的小河湾,绿茵茵的草地上,朴实无华的蒲公英,迎风摇摆的黑麦,凝滞在道路上空的云朵……这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感的“活的课本”。
——A·马尔库沙
做医生以救人为本——宋代名医钱乙成为儿科之圣的故事
钱乙(约1032…1113)是宋代有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学界称为“儿科之圣'。他的父亲叫钱灏,是个针灸医生,因家穷,在钱乙出生以后不久的一次外出行医中失踪。随即母亲去世。孤苦伶什的钱乙,从此一直生活在姑母家中。
钱乙的姑夫姓吕,是个民间医生。他心地善良,很疼爱钱乙。有人看病时,他常常让钱乙站在自己身边,看他切脉、诊断病情。没有病人时,姑父就教钱乙认识黄连、当归、白术、甘草等药名和药性。
钱乙10岁时上了学。每天放学回来,钱乙仍保持儿童时的习惯,坐在姑父身边,看他开药方治病。
时间长了,钱乙发现来找姑父看病的多数都是穷苦人。他们看完病后往往露出为难的神色说:“吕大夫,我只有这点钱,怕不够付药费吧?”姑父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有的人实在身无分文,就只好留下几个鸡蛋或一把青菜顶药费,姑父也从不计较。他告诉钱乙说:“做医生以救人为本,不能像商人一样唯利是图。只要看好病就是医生的最大快乐。”
姑父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医德和对穷苦人的深厚感情,使钱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4岁时,念过5年书的钱乙已成了姑父的得力助手。他主动帮姑父抄药方、配药,给病人上热敷、针刺等,既帮了姑父的忙,又学到了医疗知识。到了十七八岁时,钱乙就可以单独处理一些小病了。
一天,钱乙送走一位白痴小儿病人后告诉姑父说:“我看,有许多病都是儿时得病的后遗症,可见治愈小儿病非常重要。”“你说得对,可惜姑父在这方面医道太浅,以后,你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吧。有志者事竟成,以后家里看病我承担,你抽时间看看书,到外面走走,对提高医道是有好处的。”姑父诚恳地说。
在姑父的鼓励和支持下,钱乙决心摸索一下儿科疾病,让孩童少遭夭折,让老人少受丧子之悲。他把古医经中所有儿科病的资料都集中到一起,加以对比研究,并跑遍各地,边行医,边广泛采集民间治疗小儿科病的土方。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施治法”,还研究出几十种专治小儿病的药方,成为一代名医,博得了后人的赞扬。
一年之计,莫如树壳;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徐特立
《本草纲目》是这样写出来的——李时珍的父亲支持儿子立志从医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父亲李言闻,也是当时著名的医生。一天,他对李时珍说:“为父不希望你学医,有你哥哥帮我就行了。你知道,这年月学医是被人看不起的呀!在史书里,医学被称为末学杂流。你还是趁年轻多读点经书,准备应试吧!”
李时珍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偷偷地读了很多医书,决心像父亲那样,一生从医,便对李言闻说:“父亲,眼下疾病流行,扰得人们生活不能安定,而官宦对此却视而不见,我哪能在这官府里当那'昏'官呢?我认为,只有从医才能利民。古人以学术报亲,我就从医报父!”
李言闻听了儿子的这番表白,还能说些什么呢?他终于支持了儿子的志愿。
富有经验的李言闻深深感到,从医也是一门较深的学问,没有文化不行。因此,李言闻教儿子首先在读书上下工夫,打好功底。
李时珍所处的时代,大都是读四书五经。李言闻除教儿子读这些书外,还选择与医学有关的书或有关章节,如学习古代解释字义的书——《尔雅》,他教儿子读其中的《释鸟》、《释兽》等有关植物、动物的篇章。后来又读了《菊谱》、《竹谱》等有关植物和药物的书。再后来,又读了《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古医药书。
在读书的同时,李言闻教儿子特别重视实践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说:“翻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是晋代名医,著有《脉经》等书)在父亲的指导下,李时珍医术大有长进。
后来,李时珍在学习中发现,历代的《本草》书,分类不当,错误甚多,他决心立志进行重修。李言闻深知,重修《本草》并非容易,得需多年时间。但他觉得儿子上进心强,医药学基础知识学得也好,且年富力强,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就坚决地表示同意和支持。
从此,李时珍更加刻苦读书,先后读了医书药书八百多种,记录了大量笔记。在此基础上,他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考察,向老农、樵夫、药农请教,采集标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就这样,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经过3次大的修改,终于在他61岁那年,完成了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著作。
教育必须立基于道德与智慧。道德是为了支撑美德,智慧是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桑费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钱三强
母亲的希望——洗星海的母亲教子成才
1905年,澳门一个贫苦海员家里,有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他的母亲黄苏英抱着可爱的婴儿,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星空和茫茫大海,给他起了个既朴实又浪漫的名字——星海。他就是后来声振乐坛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洗星海。
洗星海(1905…1945)的父亲由于常年在风浪里奔波,积劳成疾,没等星海生下来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黄苏英原是澳门一个农村的妇女,经历过艰辛的农事劳作,后来又尝过海上风霜,是一个意志坚强、胸怀宽广的人。她把对丈夫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对儿子的爱抚和教育上。
为了生活,黄苏英给别人做佣工。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抱起孩子哼起了柔和的催眠谣《杨树叶儿》:
“杨树叶儿哗啦啦,
小孩睡觉找妈妈。
乖乖空儿你睡吧,
马猴来了我打它。”
这是星海来到人世间听到的第一支歌曲。这歌曲在星海的音乐生涯中像一颗闪闪发亮的启明星,使他身体里的音乐“细胞”全部活跃起来了。
伴着星海长大的,还有那些码头上搬运工人的号子,起伏的波涛里水手们的歌声……
星海的祖父是一个航海家。他经常给他讲航海的故事。故事里有水手们的欢乐和痛苦,有凶狠的船老板、洋兵和洋人,有惊险的风暴,也有迷人的海市蜃楼。这复杂的人生对星海来说,虽不能全部理解,但他已初步分辨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哪是忧愁,哪是欢乐。
1912年,7岁的星海随母亲离开广州来到新加坡。母亲靠当佣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