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看到,在刘亦婷的家长看来,让孩子“争当前3名……保送进重点中学”才是所谓的尖子生应该有的学习目标,如果没有了这个重点中学的目标,他们的孩子就有如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难道我们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读重点吗?难道他们不会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去学习吗?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求知是人的本能之一,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刘亦婷的家长怎么会认为一旦取消了重点学校,尖子生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呢?我只能认为,刘亦婷家长所谓的尖子生根本就是一群不懂得以求知为乐的考试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下,刘亦婷的家长根本就不懂得教育为何物,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他们以为自己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弄了几个素质教育的名词就是在搞素质教育了。实际上,他们的培养模式不仅不是素质教育,而且是反素质教育的。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方式。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呢?因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是人类最本能的、最原初的欲望,人们有着强烈的愿望要弄明白自然、历史、人类自身的奥秘,于是教育才会产生,才会发展。
可是,今天的教育已远不是这个样子,今天的教育成了满足人们功利愿望的工具。一位教育学者说过,“当教育真正开始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的时候,教育才真正有了意义。”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将我们的学生从功利性教育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唤醒他们求知的本能,让他们尽情享受求知的乐趣。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只有这种以兴趣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一流人才。因为只有对一件事情有持久的兴趣,才能做出卓越的成就。所以,让孩子主动学习,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才有可能让孩子保持长久的学习、思考热情,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

机械刻板的学习养成
舞蹈家邓肯说过,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家长计划打造成一个“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的人,这个目标无疑就是高考。
刘亦婷也是从小就被灌输了这个意识。从尖子生、重点中学到北大、高考状元,所有的计划都围绕着高考进行。她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辛勤工作,接受着日复一日的训练。我们从她身上,根本看不到她自己的影子。刘亦婷是谁?她有思想、见解、个性、苦恼吗?我们统统看不到。我们也几乎看不到她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看到的就是考试、考试,以及为了应付考试、应付面试而做的各种准备和训练。
刘亦婷从8岁就开始给自己订计划,小学时学20分钟休息5分钟,刘亦婷的家长像监工一样对刘亦婷“定期询问实施情况,听取刘亦婷的汇报与解释。”这种教育方法并非“培养”而是“训练”。虽然初期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孩子缺乏后劲。
中国的足球运动一直上不去。跟这种“训练”的方式不无关系。因为足球运动除了需要体能、身体素质、基本的技术素养之外,特别需要球员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而中国球员普遍缺乏的就是这种灵性,反观巴西、非洲等足球强国,许多伟大球星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训练,而是在街头踢野球出身。但是,这些人在足球场上常常能做出匪夷所思的技术动作,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空挡和传球路线。米卢来到中国国家队以后,提倡的一样东西就是“快乐足球”,他觉得中国足球队员根本不是在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而是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踯躅前行。
想想吧。一个孩子8岁的时候正是什么年龄呢?正是无拘无束玩乐、发展爱好的年龄。现在刘亦婷的家长让他们的孩子做什么呢?他们在训练她。训练她守规矩,训练她按计划行事。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刘亦婷小时候的天真烂漫,我们只看到她要完成无尽的任务。幸亏拉瑞出现,将刘亦婷送进哈佛,如果没有拉瑞出现的话,我看刘亦婷的未来真的是让人担忧的。
机械刻板的学习养成虽然可以把孩子训练成学习机器,暂时取得高分。但是,孩子就此失去了想像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这将是得不偿失的。而且,这种孩子明显缺乏后劲。许多中国学生在美国成绩非常出色,但到了发挥创造力的时候,却往往泯然众人矣。可以说,家长的过度干涉与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此消彼长,实在是一柄双刃剑。一位叫罗夕的作者这样写到: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思考能力的“扼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溺爱型和干涉型。前者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办代替,对孩子过于溺爱,结果造成孩子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开拓精神;甚至连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后者则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用“棍棒”教育孩子,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画出死框框,务必使孩子言行符合其愿意。孩子稍有差错,就唠唠叨叨;这样不行;那样也不可以;令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小心谨慎,畏手畏脚,限制了孩子的个性,自然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是“溺爱型”还是“扼杀型”,其实质是相同的。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很可能蜕变成一部“考试机器”,麻木,顺从,何谈独立思考能力呢?这些弊端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高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前充分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此时会陷入困惑和迷茫。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本应是一种自觉的、理智的、快乐的选择。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此时此刻都体验着一种无奈的,甚至是痛苦的心情。据一份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40%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这些所学非所爱的大学生中,不少人都是因为在填报志愿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索性盲目选择,结果后悔终日。这种情况对个人而言,是悲剧,它不但浪费了一个人的生命,也增加了其心理负担。对社会而言,它给本来就资源短缺的高等教育造成浪费,属于一种隐性的低效率、低回报。
(引自《由失去思考能力的孩子想到的》2004年4月《高校招生》)
以上谈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弊病,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虽然过时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就像用牛、马运输的方式虽然落后,却仍在一些地形特殊的山区广泛运用一样。比如,背外语单词的时候就特别需要这种反复刺激和强化训练。许多家长的误区是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了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刘亦婷的家长从小就开始经常给刘亦婷“输入词汇”,大了以后给她反复讲故事,让她反复操练日记,这种反复灌输的结果怎样呢?是刘亦婷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差,但是她的英语水平却提高很快。因为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这绝对不是靠灌输能够提高的,而英语呢?仅从词汇和会话而言,关键是一种熟练,要在大脑中建立有效的条件反射机制。两者需要的思维不同,方法也就不同,而刘亦婷的家长的失误就在于,想用一种方法来完成所有这些事情。难免顾此失彼。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我们知道,刘亦婷并没有参加中国的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便是以考试论成败的话,她也是根本没有资格来传授什么学习方法的。在我周围,刘亦婷这类学生有很多,他们往往在平时的学习中非常出色,但是到了大型考试的时候便会发挥失常。因为大型考试往往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刘亦婷这类学生的“训练”方法在这个时候便失去了效果。而那些平时学习并不是第一、第二的学生,往往会爆出冷门,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所以说,刘亦婷固然可以靠机遇进入哈佛,但她真的未必有实力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大学。即便是从考试的角度,真正先进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话语权也并不在刘亦婷这里。

科学性难以评估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确重要。但是,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哪种早期教育方案是正确的,可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在探索中,并无定论。刘亦婷早期教育的科学性也是根本无法证明。
我在后文将会详细说明,刘亦婷家长自我报料的所谓刘亦婷3岁时智商“五万人里挑一”完全是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无稽之谈,完全是利用了一般人对于智商的认识误区制造的神话。(见《靠慧商和魅商教育超越刘亦婷》一章)
对待早期教育,什么是真正科学的研究态度呢?发行量逾5000万册的美国名著《斯伯克医生谈如何养育孩子》(《Dr。Spock'sBabyandChildCare》)的作者就谈到,在其著作面市以来的五十年中每次出新版的时候他都拒绝在书中放入儿童发育进度表。作者在书中讲了两句话值得读者注意:“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花大力气教孩子早点走,说话,或阅读有任何实质性的长期功效。”“我认为过分注意把孩子在多大达到了什么水平与别的孩子来比较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与这位严谨的科学家正相反,刘亦婷的家长在书中尽情渲染了刘亦婷婴幼儿时期的各项发育指标。尤其是那个所谓“五万人里挑一”的指标更是一个笑谈。
一位名叫胡涣的读者也认为,这种渲染发育指标的做法有其负面影响,就是“会给读者一个只要教得好,孩子就什么都能成就的错误印象。实际上,孩子早期生理发展的进度,诸如多大会走路,多大会说话,甚至几岁能认多少字等等,固然后天刺激有其贡献,但先天因素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这一点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长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因为纵是一母所生,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会显示出很多不同的特点。既然每个人生来就不同,每个人在各个方面的潜力及能达到的成就也就会大不相同。”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根本不等于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教孩子学一些什么,搞得家长累,孩子累,那样并没什么意义;实际上早期教育是通过一些好的方式在合适的年龄去开发孩子的潜能。因为许多潜质是有严格的年龄限制的,请家长注意!当孩子累的时候,请您反省您的引导方式。
总体来说,刘亦婷的早期教育根本说不上什么成功。既然刘亦婷的家长能够武断的认为刘亦婷的早期教育是成功的,那么,我这里也不妨武断一下,我认为刘亦婷的早期教育根本就是失败的。
教育学者埃莉塔·达克沃斯在“如何获得好想法”一文中写到,儿童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儿童对某些现象熟悉到感兴趣的程度,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很重要,重要到他有兴趣、有能力、有信心,非要再接再厉不可。”
而刘亦婷的早期教育基本上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一套,反复训练刘亦婷的条件反射能力,这样的孩子固然很早就能识字,就能做数学题,就能妙语连珠,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优势会逐渐消退,所以斯伯克医生才会振聋发聩的告诫儿童的父母:“没有任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