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故事大人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我在路边看到,一个老人坐在人行道上卖假钻石首饰。耳环都很漂亮,一副耳环价格在10到50卢比。有的看上去就像真钻石的。我记得,我问他是从哪里搞来的这些首饰,他告诉我,是二战期间缅甸难民带过来的仰光钻石。我不相信,仰光钻石即使是仿制品,那时价格也很贵,一副耳环至少要100卢比。
我选了一副特别好看的耳环。不是行家,很难看出是假钻石的。我在50卢比外,又多给了老人10卢比,因为我对这副耳环的式样非常满意。
我带着“钻石耳环”直奔未来岳父家。他问我从哪里买的,值多少钱,并说非常感激我,保证将来按价还我钱。我没有告诉他实情,只是请他保证,不让任何人知道是我买的耳环。就这样,我娶了小学校长的女儿。
去珠宝店“以旧换新”
今天妻子和我来珠宝店一是要为女儿选新耳环,二是要把当年我为她买的、至今她还不知底细的“钻石耳环”卖掉。
我们走进珠宝店。看门人对我们笑脸相迎。他们知道,有钱人有时从着装上是看不出来的。可我还是有点紧张。
一位年轻人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笑脸。妻子刚要用手指她的耳环,我及时用胳膊肘碰了她一下,小声说:“咱们还是先给拉克什米选耳环吧,卖耳环可以晚一点。”

第4节:您说这不值得吗,长官?
我想尽量推迟真相被揭开的时间。年轻人拿出几副钻石耳环让我们挑选,讲了每种钻石的优点。一副特别的耳环把我们吸引住了,妻子和我同时伸手去拿。这副耳环价格一定很高!我想。
年轻人咳嗽了一声说:“你们的眼光不错,这是一种极好的钻石,”他说,“我们很少有这么纯的钻石,价格是1。5万卢比,这个价格已经是‘跳楼价’了。”
挑选到合适的耳环,我们都很兴奋,但即将面临的尴尬局面还是让我惴惴不安。首先我不得不应对妻子知道她耳环真相后的震惊。还有,我到哪里去弄这1。5万卢比?
鉴定耳环真伪
我问年轻人收不收用过的耳环,他说收,并疑惑地看着我妻子耳朵上的耳环。妻子把耳环取下,交给年轻人。我急切地观察着他的表情,心怦怦直跳。只见年轻人的表情骤变。他说:“请你们等一会儿,我得叫老板来看看。”他用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喊他的老板。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从里屋出来。老先生坐下,戴上专门的眼镜,翻来覆去地看耳环,鉴定真伪。我紧张得浑身冒汗。
“你们是从哪里买的这副耳环?”老板问我。
“怎么?”我说,“是我岳父买的,他一定是从特里奇买的,那是离他的村子最近的城镇。”说这话时,我的脸色一定非常难看,我感觉手心里都是汗。
那位珠宝商盯视了我一会儿,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种最稀有的钻石,是很少见到的极品。”
“那它们值多少钱?”我问。此刻,我的心跳好像稍慢了些。
“不经专业检测,我也说不准。”他说。随后他站起身,示意我跟他到办公室。他关上门,非常严肃地说:“钻石是仿制的。和我说说,是怎么回事。”我的腿直发软,大脑一片空白。
珠宝商让我坐下,倒了杯水给我。我把关于“钻石耳环”的前前后后如实向珠宝商说了,听凭他处置,毕竟我有蒙骗人家的嫌疑啊。
听我讲完原委,他沉思了一会,说:“既然这样,最好不要让你妻子知道。你可以‘换’走一副真的钻石耳环,以后分期付款给我。”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那天,妻子高兴地把自己的“钻石耳环”交给店员,为女儿“换”了一副价值1。5万卢比的新式钻石耳环。“钻石耳环”的秘密只有我和那位好心的珠宝商知道。他的善意和理解保住了岳父、妻子和我,乃至我们全家的尊严。▲
《环球时报》(2004年05月31日第十五版)
值不值
郑洁编译
在一次战斗中,当士兵吉姆看见自己的好伙伴在战场上倒下时,恐惧占据了他的心。他被困在战壕中,炮火连绵,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他问中尉,自己能否到战壕之间的“无人区”去把他的伙伴救回来。
“你可以去,”中尉说,“但是我觉得不值得。你的朋友大概已经牺牲了,而且你自己可能也会送命。”中尉的话并没有影响吉姆,他还是去了。
吉姆奇迹般地安全到达朋友的身边,把朋友背回战壕。在战壕里,军官检查了受伤的吉姆,看着吉姆已经牺牲了的朋友,说:“我告诉过你,这不值得。你的朋友牺牲了,而你也受了致命伤。”
“尽管如此,长官,这是值得的。”吉姆说。
“什么意思,值得?”中尉说,“你的朋友已经牺牲了!”
“是的,长官,”吉姆回答,“这是值得的,因为当我找到他时,他还活着,他说:‘吉姆,我知道你会来的。’听到他这么说我很满足。您说这不值得吗,长官?”▲
《环球时报》(2004年05月31日第十五版)
来自非洲的智慧
'美'雷金纳德·麦克奈特盛森编译
爱情友谊亲情
告诉我你爱什么样的人,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白蚂蚁并不爱它们身上扛着的稻草………看似亲密的人,不一定爱你。
在你不需要朋友的时候,交朋友。
蛋教母鸡如何孵蛋………孩子教会家长如何做父母。
《环球时报》(2005年02月02日第二十二版)
谁是盲人
'美'哈罗德·克伦茨吴惟米林编译

第5节:我遇到的最残酷的现实
由于天生双目失明,我看不到自己的样子,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遗憾的是,在别人眼里,我的形象似乎更残缺。
有些人认为既然我看不见,当然也就听不见。于是经常有人扯着嗓门儿和我讲话,把每个字都咬得十分清楚;还有人当着我的面儿窃窃私语,认为我听不到。例如每当我去机场,请机票代理帮我登机时,他(她)总会拿起电话叫服务员,并低声说:“喂,这儿有位老人需要帮助。”他们不使用“盲人”这个词,似乎是不想让我知道这个我以前也许没有意识到的可怕事实。
还有的人认为,盲人当然能听到别人讲话,只不过自己不会说话。例如当我和妻子出去吃饭时,侍者经常会问她:“他想来一杯吗?”这时我就会抢着回答:“他确实想来一杯。”
但最夸张的例子还要属我在英国的一次经历,当时我正在牛津大学进修法律。一天我生了病,被送到医院里。我坐在轮椅上,被护理员推向X光室。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我是凭声音判断的………问护理员:“他叫什么名字?”
“你叫什么?”护理员问我。
“哈罗德·克伦茨。”我回答。
“哈罗德·克伦茨。”他重复道。“他何时出生?”“1944年11月5日。”我答。
“1944年11月5日。”护理员重复道。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5分钟,直到我那圣人般的耐心终于用尽了。“嘿,”我脱口说道,“这简直太荒唐了。的确,我看不见东西,但你们没发现我根本用不着一位翻译吗?”
“他说他不需要一位翻译。”护理员向那位女士报告说。
但最令我痛苦的偏见莫过于由于我失明,人们认为我“无法胜任”工作。先后有40多家律师事务所拒绝了我的求职申请,尽管我的履历中包括一份哈佛大学的优等成绩通知单。不停地有人告诉我盲人不能当律师。根本不考虑我的能力,仅仅因为我失明就把我拒之门外,是我遇到的最残酷的现实。
幸运的是,1976年4月16日美国劳工部颁布法令,规定残疾人享有与健康人同等的就业权利,残疾人的就业前景才变得乐观起来。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雇主们会用当年一个小男孩那样的眼光来看待身有残疾的雇员。当时我们一家住在斯卡斯戴尔,我和父亲经常在后院打篮球。由于我看不到篮板,我俩就制定了游戏规则:父亲站在篮筐下面,他一喊我就向那个方向投篮。
有一天,隔壁一个5岁的男孩带着他的伙伴来到我家后院。“他是个盲人。”男孩轻声对朋友说,但我和父亲都听到了。这时父亲投篮不中,我也没有投中。父亲再投,他投了个“三不沾”………篮球哪儿也没碰到。我再投,球碰到了篮圈。“哪一个是盲人?”男孩的朋友问男孩。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位工厂经理巡视生产线、领班向他介绍工人中有位残疾人时,经理在观察一会儿后能够发问:“哪一位是残疾人?”▲
注:哈罗德·克伦茨(1944~1987):一出生便双目失明,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哈佛大学拿到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又到牛津大学学习法律,此后与他人合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他的传记作品《追风》曾被拍成电影。在当律师期间,克伦茨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法律保护,并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而斗争。
《环球时报》(2004年08月02日第二十二版)
巧妙的乞讨
〔美〕莫瑞尔·纳恩张霄峰编译
我听到丈夫即将“下岗”的消息,当时的震惊令我永远无法忘怀。
那时我们的婚姻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约翰向我表露了对于这噩梦般遭遇的忧虑。他向我保证,将尽一切努力找到新工作来维持生计。我们有3个不到5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马上就要出世,约翰是全家惟一的经济支柱。
“生活还要继续,”约翰说,看起来他比我乐观得多。“我们至少还拥有健康,失去的只不过是份工作。另外,公司会继续发3个月的工资,在这期间我肯定能找到新工作,用不着担心。”

第6节:来自非洲的智慧
约翰毕业于名牌大学,具有优异的工作背景,我相信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约翰早年丧父,他很早就肩负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他还曾是奥运健将,懂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苦干加巧干。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他仍未找到工作。我越来越害怕,对他的“迷信”也开始动摇。如果他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若不是有孕在身,我可以回学校教书,问题是距离我们第4个孩子的出生已经不到3个月了。
我们的存款所剩不多,分期贷款已经拖欠了两个月,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我得节衣缩食。最后连吃饭的钱都快没有了。
有一天在带着孩子逛超市时,我注意到一个男孩正往纸箱里装熟过头的水果和过期食品。我迟疑地问他要把这些食品送到哪里,他说:“削价处理,处理不掉的就扔掉。”我看着那些老胡萝卜、芹菜和西红柿,足够我们全家吃几个星期。我想,用什么办法能体面地为孩子们讨一点食物呢?
“我们有只稀有的蒙古兔!”我脱口而出,扫了一眼3个饥饿的孩子。“我想给它买点食物。”
他很干脆地答道:“既然是给兔子吃,我就不收钱了。”那天他一共把5箱食物装进我车里,一边忙着,一边跟我聊天。我讲我们即将添一张嘴的家庭,他也讲了自己的情况。他叫杰弗,出身于一个拮据的5口之家,在这里打工,是为了付大学学费。
几星期过去了,杰弗开始把过期和包装破损的盒装食品也装进箱里。这些花生酱、汤料和奶酪还可以吃,按规定却要扔掉。“小兔子肯定喜欢吃这些东西,”他解释为什么要送这些东西给我们。几个月后,我们发现食品下面还藏有洗衣粉、牛奶、果汁、黄油……品种越来越多。后来每次杰弗集满一箱“兔食”就会给我打电话,还时不时送上家门。但他从来没问过小兔子的情况,每次把东西放下就离去。
第四个女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