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0后命运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背景和学历最高端的一个知识分子,拿的却是最底层标准的工资收入。
换一种说法,我们不妨帮他计算一下,拿着这样一份连个税起征资格都够不到的工资,要在北京生存下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首先算算日常开销吧,租房,北京五环以内,随便一个地方,如果要租一个地面以上几平米的小单间或者隔板间的话,最少没有个六七百下不来,一般好一点的地段至少都得上千了,除非住简陋的地下室,租床位,六七个人挤在一间逼仄的十来平米的小空间,可能便宜到三四百,我们就取中间价位,算600元吧。一个月的伙食,按最简单的计算,早上吃一个3元的蛋饼,一杯1元的豆浆,中午和晚上各吃一份10元的简单快餐(自己做水电费加上成本,其实也差不多),一天24元,一个月三十天就得720元,手机费一月80元,水电费和日常生活用品等一月也总计100元,交通费一月最少100元,仅仅是以上这几项基本的生活开支,便满满当当1500元了。每月要是多吃一个苹果,多坐一次公交,请朋友吃一顿饭,同事结一次婚,花2元去公园旅游一次,账面上就要产生赤字,入不敷出了,更不用说生病买药之类的了。至于社会保险、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孝敬父母,那更是痴心妄想。当然,开销要再低一点,也并非没有可能。在北京西单地下通道卖唱成名的“西单女孩”刚到北京的时候,每月卖唱所得也不过区区1000元,还要汇出500元给家里的父母,每月500元的生活成本,整天吃的就是窝头咸菜,不也挺过来了吗?但我想以他“海归”的身段,断难低就到这个程度。


第11节:物质地狱:80后遥不可及的中产梦(3)

  

尽管这只是一个个例,却也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当年炙手可热的“海归”们已经变成了遍地都是的“海带”,昔日的风头一去不返。而事实上,我的这位朋友又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倘使他回头看看今天成千上万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的话,他可以聊以慰藉了。
今天绝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挣扎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自力更生对于他们而言,还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他们是新时代崛起的贫困大军。如果没有父母们的支援与救济,不少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要饿死街头,而更多的人(包括80后农民工)拼死拼活工作,却顶多混个半饱。
成为“房奴”或者“孩奴”,至少是进入“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大部分80后要么没工作,要么低工资,连当“房奴”或 “孩奴”的资格都没有,整整一代人“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在沦为高房价“看客”的同时,还要承担中国空前的养老压力,我们不得不感概:“80后真是新中国最悲惨的一代!”


第12节:在中国读大学已经成为“杯具”(1)

  

在中国读大学已经成为“杯具”
大学曾经是我们这代人梦寐以求的一方圣土。在80后父母的心里,从古以来,教育也一直是回报率特别高的一项投资。古代寒门出状元的故事,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刺激着他们的兴奋神经。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家庭,学习好,考上大学,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能够有出息,当大官,能够脱离农村,也就脱离了贫困,自然也把一家人的希望带出了大山。我们可怜的父母,虽然深爱着脚下的土地,但是,农村的艰难和土地的束缚,他们同样深有体会。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摆脱这种束缚,生活得更好。于是乎,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披星戴月砸锅卖铁,往往耗尽一个家庭所有的积蓄。我们的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却只增长了4倍。一个大学读下来,很多家庭从原来的小康退回到了一贫如洗。
这也就罢了,因为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大学苦出来就好了,仿佛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就会有很可观的收入,那样,即便现在投资多一点,那也都包含在以后的回报当中。当年同村很多人羡慕我的父母有个考上大学的儿子的时候,他们便经常这样安慰父母的。
一个家庭上下三代人做了整整二十多年的美梦,在我毕业后短短两三年内,转瞬间化为泡影。从学校走出来后,二十年来积蓄的满腔热忱在第一份工作面前遭遇了“滑铁卢”,自此之后,唱着流浪歌,芒鞋破钵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望门投止,像幽灵一样从这个城市游离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外一个公司,在香车美人旁边打打酱油,在炎凉世态之中翻翻咸鱼,辗转碰壁,身心俱疲,感觉自己就像那小城市里“早泄”的公交车,每次刚开得性起要踩油门的时候,终点便到了。在社会上四处碰壁几番周折之后,父母亲戚内心失落的情绪一天天开始在脸上蔓延,周围人的眼光开始发生戏剧性的转变,人们开始更多谈论起村子里谁谁谁高中毕业,现在已经有车有房了。同是大学毕业,学校比我稍微次一点的同学的父母也开始显摆起来:我那孩子在哪里哪里工作,今年又往家里寄回多少多少钱。每每到此,我的母亲总会回以毫不逊色的反击,她是个积极向上的女人,从来都不服输。她的儿子和她一副德性,但却无法掩饰内心的那种深深的忧虑和焦灼。
一个大学上下来,当年的天之骄子,已经变为如今的一地鸡毛。“大学生”这三个字曾经是被人艳羡的角色,今天已经成为了广受揶揄历经嘲讽的对象。尤其是当这种嘲讽当中,夹杂着一种小人得志的味道时(人家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当初比不过你被人鄙视,今天你总算被我比下去了吧),那种滋味是非常难受的。
于是开始反省,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曾经亿万人心中的“造梦工厂”——学校,造出的竟是一地的噩梦?


第13节:在中国读大学已经成为“杯具”(2)

  

无法否认的是,我们国家在恢复高考制度的30多年来,成功培育出的5000多万名大学生为中国有效地进行了国民素质的一次大换血。但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导致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我们教育的水平大打折扣。国家每年都在大量扩招,但是我们在教育上的GDP经费投入比连年下降,连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都比不上,更别说世界平均水平了。学校相应的师资配套设施跟不上(例如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大学教育仿佛是严重注水的死猪肉,想不贱价都难!同时,政府的教育投资结构比例失衡,对重点院校这样会叫唤的孩子,那就多给你几口奶。其他兄弟看了,嫉妒了,但是嫉妒也没用,自己没底气叫出声,怎么办?那就卖学位,卖地皮,办企业,搞产学结合,把师资都盘出去搞经济效益了,学生怎么办?管他呢,上级不管我,我就不管你们,就权当是圈养的牲口吧,每天给他下一点料,打发下日子也就差不多了。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本来都是各县市的风云人物,天资颖特,结果一个大学过了,怎么看都像是一条流水线上下来的过剩产品,贴一个学校的品牌商标。因为都长了一副模样,库存又严重,至于被哪个企业挑中,那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大学阶段是我们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期。从高中考上大学,对于我们而言,好比是陶渊明当年说的“久在樊笼内,复得返自然”,是从“圈养”进入到“放养”的一个过程。进入大学后,无论从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或者社会实践方式上,对我们而言都是全新的。我们从一个抠着时间过日子的高中生,一下成为了一个“时间暴发户”,大把大把的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花。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有好的导师从学习、生活,乃至于职业生涯规划上来进行合理的引导,而非任其自生自灭。不幸的是,在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这个阶段,由于种种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的青春被浪费得最厉害。社会造出了前因,我们承担了失业的果报。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否失败其实很好衡量。绝大部分大专和本科生是不想靠做学术研究谋生的,读大学是为了找到白领工作。我们掏了钱上学,但毕业后无法就业,这就说明大学教育没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愿望,是失败的。例如,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的的工程人员为60万人,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工程师、会计和医生等9种职业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有资格为跨国公司工作的人不足十分之一。其余90%的大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团队合作技巧不足,处事方式也过度理论化且脱离现实,学了很多年英语但英语还不够流利。
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在绝望地寻找工作,他们快要维持不了自己的温饱;另一方面,各企业几乎带着同样的绝望,也在开出高薪寻觅合适的人手,来填补数以百万计的职位空缺。《潇湘晨报》曾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发现湖南有很大比例的应届大学生期望月薪在800元,低于农民工工资水平;而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年平均收入为51554美元,比高中毕业生平均年收入多了40%多,也就是说在美国,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这是中国高等失败的两大铁证。


第14节: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中国GDP(1)

  

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中国GDP
教育专家马树超表示,我国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其中白领岗位250万个左右,而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将有380万左右不能进入白领岗位。
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服务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提供大量的白领岗位,
而中国今天仍然是以第一、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经济原因。西德1965年到1970年大学扩招,扩招并没有带来大学生失业问题,因为同期西德的服务业在急剧增长,到1970年其服务业占G D P的55。1%。
医疗、教育、研究机构、广告业、电影、电视剧、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花园设计等等都属于服务业,都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产业,需要大力发展。


第15节: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中国GDP(2)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韩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就设立了创意产业办公室,出台创意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其成效集中体现在电影电视剧的风靡亚洲。香港也已经成立了创意产业协调促进办公室,要把香港的电影、服装设计、建筑设计、流行歌曲等协调起来,以更好地发展。
著名学者丁学良认为,中国有13亿人口,韩国才4000多万人,按照全世界人口的平均智商,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应该比韩国厉害。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从事文化产业的审批环节太多,缺乏让人才自由发挥的体制、法律和社会环境。如果政府去掉这些束缚,并加强国际交流,中国文化产业会有一个大发展,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将大大缓解。
目前文化创意中小企业和其它产业的中小企业都生存不易。学者薛涌说“民间小企业在资金上缺乏支持,在政治上缺乏保护,经常受到地方恶霸的欺凌”。来看一个数据,从1996年底到2008年底,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国贷款总量中的比例从7。5%下降到3。8%。经营的艰难使得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将资金投向了来钱更快的房市和股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