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三娘想的不错,打个比方,原来江南的商人从江南运粮来边关后,他们就可以拿着几张盐引轻松的回去,再凭盐引从江南贩盐销往内地。
    现在让他们运粮过来,再从这里条长路远的运盐回去卖,这就要多出一大笔运输费用,怎比拿着盐引,回江南取盐来得省事?若真如此,商人自然不愿意。
    “娘子所虑极是,这点我打算让朝廷照顾一下环州,商人只需运一半粮食来,一半可用银钱代替,就可以贩卖原来一样数量的盐,如此也基本能抵消商人的运输成本了!想来他们是能够接受的。”
    “杨大哥的法子好!”清娘趴在他膝上,仰起小脸,眼睛一眨一眨地问道:“杨大哥,你说谁是这天下最聪明的人?”
    “清娘,你又淘气了!老是让我面临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我的品格要求我谦虚……”
    “咭咭……”
    从第三天开始,在十三娘的指挥下,从盐井边开始,厢军士卒把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桩,打入乱石丛中,每根木桩距离大概一丈,上面架上一根刨得扁平的硬木条为轨;
    木桩分两排,宽度距离是三尺,为了确保宽度一致,每架设一根木轨,十三娘都会拿着硬尺亲自丈量过。
    没错儿,跟后世的火车铁轨差不多,只不过是以木桩代替了枕木,以木轨代替了铁轨,反正要通过的又不是火车,只是一辆小小的木制轨道车,能支撑得住就行。
    木桩每隔一丈才打一根,这可比碎石铺路轻松多了。
    山上有的是树木,砍了就是,至于木匠,也不用另外寻找,大宋的厢军并不是作战部队,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工匠加苦力,平时主要的工作是架桥铺路,砌墙修城,论木工活计,他们精通得很,架设两条木轨的技术要求并不算高,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茗儿这个“工程师助理”则负责指挥工匠打造轨道车,这个更简单,一个木箱子,上面不封顶,下面装两根轴,轴上装四个轮子,当然,为了防止轨道车从轨道上滑开,轮子也设计成了火车轮子一般。
    怎么让装满盐的轨道车走起来?
    没有电动机,没有柴油机,轨道下面到处是乱石,连牛马都无法行走,想来个马拉车都办不到。
    不难,杨逸让人在坡顶打下几根木桩,将一个齿轮绞盘固定在坡顶,小齿轮带大齿轮,这样一两个人在坡顶摇动绞盘,就能轻松地将一车盐拉到坡上去。
    至于下坡怎么办?傻瓜也知道啦!
    杨逸斜靠在树下嚼着草茎,充分体会了一下做为知州的优越感;
    反正这两百个家伙,十三娘和茗儿指挥起来更灵光,反正让十三娘闲着她更难受,于是杨知州干脆在树荫下一边嚼着草茎,一边哼着小曲儿: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杨逸突然感觉,写这歌词的人简直是……让人无语,试想,你们建起了大工厂,黑烟直冒,燕子飞过,被熏得晕头转向,甚至烤掉了半身毛,它会觉得这更美丽?
    胡扯啊!在后世传唱了几十年的一首歌,竟然胡扯得这么利害……
    嗯嗯,知州大人大概是有些无聊了,靠在树下竟然和一首儿歌较起劲来了。
    “杨大哥,你在干嘛!”清娘从林间钻出来,额上香汗细细,手上拿着一根剥好的春笋,据说煮食味道不错!
    “哦,是清娘啊!我正在想歌词呢!”
    “呀!杨大哥又有新作了,快些诵来!”
    小姑娘兴奋极了,杨逸这才知道她误会了,宋词也是歌词,对上词牌就能唱的,为了不扫小姑娘的兴,杨逸于是轻轻诵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小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呀,好词,真好!杨大哥,可是你年未及冠,用白发谁家翁媪有些早了吧!”
    “我展望一下未来,不行吗?”
    “这样啊!嗯嗯!杨大哥你心累了吗?打算归隐了吗?”
    “胡扯,谁要归隐了?真能胡扯啊!”
    “……”
    !#

第156章 酝酿(七)

    第156章酝酿(七)
    环州出品,必属精品。
    盐井边坚起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八个漂亮的小楷,点饰以一枝梅花,这是由清娘和小白共同完成的;
    牌子太大,清娘是放在地上书写的,当时小白在旁边嬉戏,爪子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漆,踩在牌子上便形成了一朵朵梅花,清娘嘻嘻一笑,巧妙地加上了树枝,倒成了八个大字最美的装饰。
    考虑到环州没有江南那样便利的水运渠道,运输成本较高,杨逸决定走精品路线,目前百姓食用的大部分是粗盐,杂质非常多;
    精盐的数量很少,价格是粗盐的好几倍,通常只有富贵人家才食用得起。
    而所谓的精盐,事实上也没有经过加工,而是内地盐井出产天然的、纯度相对高的细盐,这种细盐比海盐好许多,当然这要根据各个盐井的品质而定。
    精盐的加工工艺很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就有人懂,至少大宋目前就没听说过人力加工精盐的。
    杨逸现在就打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半个月后,听说阿甘山盐井开始产盐了,而且还都是极品的精盐,苏东坡和梅正清他们耐不住好奇,一同到阿甘山来参观。
    走到谷口处,只见两条木轨仿佛矮桥一般,一直架设到路边,轨道上行走着四个轮子的“箱车”,车里满满装着一袋袋食盐;
    车子滑到轨道尽头时,一个汉子轻松抽起车子前面的挡板,将车子一倾,一袋袋食盐便落到下面的马车中,连装车的劳力都省了,车夫欢快的一甩鞭子,马车便奔着环州城而去……
    梅正清等人看得一愣一愣的,苏东坡轻抚长须,嗯,是有些机巧,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别人用心也用做是出来。
    苏东坡五十多岁,身体还不错,可进山时还是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个杨任之怎么搞的?在谷中开盐井,竟然连路都不修一条,这乱石丛生,空手行走都困难,这这这…成何体统?
    带路的小吏王二见苏东坡几人高一脚低一脚,走得满头是汗,于是讨好地笑道:“几位大人,这条山路要修好,花费巨大,杨知州便懒得去修了,反正运盐也不用肩挑手抬,各位大人若是嫌这乱石丛难走,不妨坐咱们的轨道车进去好了。”
    “不不不!本官还是慢慢走好了。”梅正清一看那轨道车,四个轮子在两根小小的木轨上行走,万一滑出来岂不车倾人伤?
    “各位大人,其实咱们的车轮比较特别,轮子外则的一圈较大,压在木轨上时轮子外则能夹住木轨,保证了轨道车不会则滑,杨知府和夫人他们进出山谷,一向都是坐这轨道车呢?”瞧梅正清他们紧张的样子,王二不禁暗暗偷笑,接着解释道,“就连小白也是!”
    王二最后又加了一句,曹太平不禁奇怪地问道:“小白是谁?杨知州家里只有一个侍女,不是叫茗儿吗?”
    “小白不是人,是杨家养的一头狼,哈哈哈……”苏东坡与杨逸一路同来环州,这个他自然知道,想起平时清娘与小白嬉闹的乖巧模样,苏东坡不禁放声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王二百般解释,苏东坡他们最终还是决定走路进谷,尽管苏东坡能乘风归去,但乘这轨道车……呃,多俗啊!不坐!
    几人好不容易爬过乱石丛,来到一个斜坡上,便见到两个汉子正在摇动绞盘,随着绞盘转动,绳索慢慢收回,盐井那边装着食盐的轨道车便被慢慢的拉上坡来。
    那一车子食盐,两个壮汉摇起绞盘来,样子却不算吃力,苏东坡好奇心大起,它仔细观察了一下绞盘,却发现这个绞盘比普通的绞盘多了一根轴,两根轴上各装有一个带齿的轮子,齿轮一大一小,壮汉摇动那根带小齿轮的轴,带大齿轮的轴也就根着转动。
    王二见梅正清等人目光带着询问之意,连忙解释道:“这双轴带齿轮的绞盘是夫人让我们制作的,夫人说了,这小齿轮转几圈,大齿轮才转一圈,同样大的拉力,被小齿轮分散到好几圈上,这样人工摇动时,一次性耗费的力气就会小得多,只虽多转几圈就行……呃,小人这么解释,各位大人明白了吗?”
    “咳!雕虫小技耳,我等岂会不明白!”
    王二满心狐疑,他本是匠人出身,杨夫人解释了半天,他还是一知半解的,这几位听一回便了然于胸?
    王二也不点破,又暗笑了几声带着几个继续往里跋涉。
    终于走到盐井边了,不容易啊,人家那轨道车都往返好几回了!
    里面的设施更是看得苏东坡等人眼花缭乱,盐井边有许多木架子,架子上有吊臂,吊臂上还有许多轮子,绳子在这些轮子上绕来绕去,一个汉子轻松拉动绳子,井下装着上百斤盐的木箱便被吊了上来。这箱里的盐并不是直接装上轨道车运出去,而是通过另一条轨道滑向小溪边。
    溪上有水车,水车将水注入第一个水池,然后再经过管道流进第二个水池,第二个水池注水到一半时,便关闭两个水池间的管道。
    哗!
    顺着轨道滑到第二个水池边的轨道车,被打开下面的挡板,整车盐便卸到了水池中,有人在池边来回推动一根推杆,象推石磨一般,但推杆带动的并不是石磨,而是一根伸到池中的“船桨”,随着“船桨”不断的搅动,粗盐全融到了池水里。
    半池水,一车盐,完全溶解后刚好是一种饱和的溶液,打开池子的出水口,又是哗哗的响声,溶液流到旁边的纱布上,纱布共有两层,经纱布过滤,纯净的溶液流入另一个池子,无法溶解的杂质留在了纱布上。
    旁边架着几十口大锅头,过滤后的溶液注满锅头之后,下面以木头或一种黑色的煤石起火,一个人能照顾好几个大锅头,由于溶液是饱和状态,无须太久,水份就被蒸发掉。
    煮盐这道工序需要一定的经念,锅里刚出现白色的结晶体时,就要停火,利用余热将锅里残留的水份烘干,若是继续加火,煮出来的盐就会发黄,甚至焦黑,卖相还不如原始的粗盐。
    苏东坡等人见多识广,但如此多白细的精盐,还是第一次见到,回头看看,从挖盐到装车拉走,整个盐池需要的人手还不到百人。
    这样的产量!这样的精盐!
    环州发财了!司户参军曹太平只剩下这么一个念头!发财了!这下发财了!
    呃,当初给知州大人拨了多少贯来着?
    嗯,四百贯,不行,必须,马上,立即给知州大人追加拨款才行,否则以后盐场这钱自己拿着,弄不好手会抽筋,心会发黑。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年轻的夫妇对饮树荫下,半醉之间用吴侬软语说着笑。
    清娘穿着紫花襦裙,正在溪边和茗儿斗草,茗儿输了好几回,每输一次,清娘便把一只螳螂放到她发髻上,吓得她不时传出一阵娇呼声;
    被惊动的小白就会抬起头来,“瞪”一眼岸边乐极忘形的两人,不满地低唬几声,接着在浅水处继续扑腾,费了半天劲,也没抓住水中那条红色的鲤鱼。
    苏东坡和梅正清几人,来到离盐井半里远的这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