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2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太后好歹也御驾亲征过几回,西岸布防做是有模有样,宋军渡河船只还没靠岸,几万夏军在梁太后的指挥下。万箭齐发,飞蝗如雨,逼得渡河的宋军根本不敢靠过去。
    正在梁太后暗松一口气的时候。突然有斥侯来报,说杨逸的一万骑兵正在百里外的下游用羊皮筏渡河,这个消息让梁太后顿时傻了。
    怎么办?一百里啊!现在再派兵过去。恐怕杨逸那个天杀的早就过河了。
    慌了神的梁太后生怕被杨逸抄了后路,连忙下令撤兵,当然,她也没忘留下几千人马阻拦章楶。
    但夏军本就人心惶惶,梁太后这匆忙一撤,留下的几千人马更是惊恐万状;
    章楶派出一个盛大的劝降阵容,计有仁多保忠、贺浪罗、阿埋,以及灵州知州梁客勤,一大群西夏降将来到河面上,你一言我一语劝起降来。好不热闹。
    梁太后还没回到兴州城呢,留下的几千人马就乖乖放下武器,争相弃暗投明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没什么悬念了,章楶大军过河。兴庆府一日而下,梁太后、李乾顺等都成了光荣的俘虏。
    都城兴庆府陷落的消息传到天都山,纵使梁格方心有不甘,但手下士卒却早已军心涣散,除了主动投降,争取宋军优待。他又能怎么样?
    实际上,伐夏之战从绍圣元年就开始打了,用了四五年时间才,这次能把西夏彻底灭掉,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西夏全盛之时,总兵力也不过四十多万,原先在蒙云谷、环州一系列的大败中,损兵已经越过二十万,西夏国内早已被掏空,那个时候西夏其实就已经被打成半残。
    这还是其次,主要是仁多保忠这些军中脊梁被拔除之后,西夏连可用之将都没有,七拼八凑起来的军队战力本就低下,再缺少善战之将统领,凑起多少军队也只不过是宋军嘴里的一盘菜。
    而辽国又自顾不暇,无力支援西夏,西夏灭国便不足为奇了。
    宋军攻下兴庆府,占领整个河套的消息传回东京城,大多数人起初根本不敢相信;
    西夏这个心腹大患存在已近百年,时时刻刻牵动着大宋的神经,大宋也不知道在西夏身上花费了多少钱财和精力;
    神宗五路伐夏,出动军民五十多万,也没能把西夏给灭掉,现在东京还感觉不到战争的气息,西夏竟然就这么被灭了,谁敢相信?
    直到皇帝下诣大赦天下,减免举国百姓全年的差役钱,内藏库出钱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典,人们才敢确信,西夏真的灭了!
    西夏真的灭了!
    西夏真的灭了!
    无数的百姓冲上街头,奔走相告,弹冠相庆,那些民间的艺人,就算官府没有请到,也一样争相走上街头卖力的表演,整个东京城锣鼓喧天、爆竹响个不绝,到处是彩山高架,大戏连场,到处是欢庆的人群;
    勾栏瓦子里人声如潮,争相鼓吹,有如亲历平夏大战;太学、国子监的生员纷纷涌上街头,夺酒畅饮,放声而歌。
    孩子们学着禁军的模样,在街头巷尾玩起来征战西夏的游戏。
    各个寺庙道观也来凑热闹,纷纷筹办各种庙会,吸引人群;
    就连青楼里的姑娘,都盛装打扮起来,载歌载舞,共同欢庆。
    而刘太后与赵捷的威望一下子被推到了巅峰,无数的奏章飞来,举国尽是歌功颂德之声;现在谁还敢怀疑赵捷不是真龙天子?不是天命所归?
    历代帝王费尽心思都奈何不了的西夏,到赵捷手上就轻松给灭了!大宋一下子拓土万里,威震宇内,万国来朝,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
    新党官员则个个扬眉吐气,走起路来腰板挻直,脚下生风,事实证明,大宋还是得靠咱们革新才行啊!
    瞧瞧旧党当政时,大宋是什么模样!
    司马光割让米脂四城还不够,老眼昏花伏在地图上找了半天,竟然要把熙河之地也还给西夏,以求得西夏罢兵。
    好在有人提醒他说,司马相公啊,熙河那片儿是王韶从青唐羌手里夺来的,原来就不是西夏的地盘,司马光这才悻悻作罢,瞧瞧吧!旧党是个什么德性?
    什么朔党、蜀党、洛党,他们内斗内行,外头外行,被西夏打了左脸还要将右脸迎上去让人家打个够,还下令边将不得还手!
    啧啧!这帮人对内狠厉无比,把人往死里整,对外却只会婉转承欢,生怕“友邦”惊诧,瞧瞧吧,他们都是什么德性?
    好在,这些人都到岭南晃荡去了,否则大宋还不知被他们糟蹋成什么样子哩!
    再瞧瞧咱们新党执政没几年,统一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库收入;裁撤冗官、冗兵、,节省朝廷开支,北战契丹,西灭党项,还外加治河迁民,哪一样不是办得漂漂亮亮的?
    谁都能自吹自擂,得意忘形一下,章惇却不能,因为他是帝国首相,他必须有举国皆醉我独醒的头脑。
    西夏是打下来了,但随之而来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党项百姓需要内迁,而国内那些失地的百姓也需要加快迁往河西、河套;
    有了十几二十万的党项青壮做劳力,治河的工作一下子也变得繁重起来,这些人来了不能让他们闲着,工具要及早帮他们准备,石料、楗橛等治河物资需要加快筹集。
    同时二三十万党项人聚于京畿近邻,需要调兵防备,米粮衣被等生活所需也要帮着解决。
    另外新拓之地要尽快派遣官员治理,推行汉礼、修建学舍,筹备群牧司、开设榷场。
    战后派兵驻防,有功将士的封赏、死伤士卒的抚恤,归附的那些羌人、部族也要安抚整编,事情多如牛毛,千头万绪,样样懈怠不得。
    杨逸他们在前面打得爽快,章惇在后边却得设法收拾这么大一摊子,他虽然没有上战场,但细算功劳苦劳,他绝对要排在第一位;
    若大一个国家,首相不是那么好当的,平时看着风光,却又有多少人知道章惇背后的劳苦。
    无论是河西还是河套,为防反复,必须驻以精兵强将,但这样一来,西北十五万禁军就基本被抽空了,陕西各路防务怎么办?
    西北尚未真正安定下来,若是像河北这边有事才征招保甲,可能要误事,有鉴于此,章惇决定趁大胜之余,年轻人建功立业的心思被鼓起,在河北、河东、陕西各路征兵六万,驻防陕西各路,填补西军远驻河西、河套后留下的空白。
    注意,这次是征兵,不再是募兵。
    也就是说,大宋的征兵制将提前施行,征军制其实朝廷已经宣传一年多,加上这次伐夏大胜,军心民心都大受鼓舞,趁此机会在西、北各路保甲中征兵六万,应该还是可以完成的。
    此事章惇除了与朝中各位重臣商议,还郑重其事地征询了杨逸与章楶两位伐夏主帅的意见,得到两人的支持后,大宋征兵制正式施行。
    这次征兵六万,主要是从几年来训练成绩好的保丁中征收,但要剔除独子,也就是说家中要有两兄弟以上的才能征招,凡应征入伍者,家中可减免相应的赋税。
    这样征出来的兵,稍加整合即能成军,驻防地方不成问题。西、北五路共有保丁三百多万,从中征收六万人不多;
    朝廷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让军人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加上现在伐夏大胜,让许多有勇力的年轻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
    果然如章惇所料,朝廷诏令一发,许多渴望建功立业的保丁便主动前来应征……)
    p

第322章 班师回朝

    文昌元年八月初五,杨逸率一万骑兵,押着最后一批计四万夏军俘虏,以及西夏君臣李乾顺、梁太后等人终于返回京城。
    这次朝廷共计从河西、河套“征募”了二十多万青壮,投入浩大的治河工程,之所以说是“征募”,是因为这既带有强制性质,但又没让他们白干活,每人每天朝廷给钱二十文。
    一天二十文在大宋是低了那么一点点,但别忘了他们是俘虏,没让他们白干大宋已经够仁义的了,而且西夏这些年民生困苦,原本他们在西夏给人干活,工钱还没这么高呢!
    从西夏征募这二十多万青壮,除了治河确实需要劳力之外,也是为了这些新拓之土快速安定下来。
    把青壮抽去后,即便有人想作乱,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与此同时,今年裁撤下来的厢军及其家属,也在继续迁往河套、河西,另外就是一些无地的百姓也一并迁去,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这得分两三年完成。
    二十万党项青壮聚于黄河下游治河,这等于是在京畿附近放了一个火药桶,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叛乱,西军两万精骑、一万步兵,与京畿禁军互调驻地。
    有几万西军精锐驻防京畿附近,这才能让朝廷放心一些。
    大军行到中牟时,四万夏军俘虏被押往黄河,杨逸带着一万衣甲鲜亮的西军铁骑,押着李乾顺、梁太后等人进京献俘。
    小皇帝赵捷率朝中百官。亲自迎出二十里,他才两岁,刚会说话不久。在内侍的指导下,用稚嫩的童音完成了赐酒犒赏等礼仪。
    杨逸看着他龙袍玉带,一副小大人的乖巧模样。很是欣慰,真想上去抱抱这个长子,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只得收起这翻心思。
    简洁的慰劳仪式过后,赵捷赐一万西军从万胜门入城,向京城百姓展示胜利之师的雄风,接受京城百姓的欢呼喝彩。
    一万铁骑在杨逸的率领下,随着皇帝的龙辇。排着整齐的队列,昂着头,挺着胸,带着凛冽的西北雄风,徐徐进城。
    道路两旁簇拥着无数的百姓,放眼望去,人山人海。连树丫、墙头上都爬满了人,争相目睹杨学士与西军的风采,到处是鼓乐声,到处是欢呼声。百姓们投向西军士卒的果子、彩带连绵不断,场面热烈非凡。
    余娘子一家也在围观的百姓当中。虎子他爹余九的腿经百草堂诊治之后,早已康复,正把虎子顶上肩上;
    虎子手上拿着一个林檎,正虎头虎脑地张望着,余娘子站在丈夫身边,不时对儿子叮嘱道:“虎子,你可要看清了,一定要把果子投给杨学士……”
    “娘,我知道了,娘亲您放心吧!”
    余家三口对杨逸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不光是百草堂免费治好的余九的腿伤,更因为杨逸一系列的改革及军事开拓,让他一家子受益良多。
    以前百姓承担的税赋很重,大宋沿用唐朝后期以来的两税制,分夏秋两次征收。三十税一,其税额本身并不很高,但在交纳农业税时,却沿用了前代的“支移”和“折变”等苛法,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所谓支移,就是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百姓把秋税各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须自备。
    所谓折变,也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
    另外还有附加税: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进际税等等。
    丁口之赋以身丁为主要对象征收,沿用了历代的人头税,不管有无土地,全需要交纳,杂变之赋内容很多,牛皮,盐,曲等税都在范围内。
    进际税是以前占据两浙的吴越钱氏政权为免吞并,千方百计巴结中原政权,创出了进际税,以进贡之名虚增税额,向辖下农民征收税钱,每田十亩虚增六亩,桑地十亩虚增八亩,这项政策在北宋得以继承,也一直沿用。
    此外,政府还在绢帛与粮食产地采取“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