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升职记-第8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都不清楚,有些时候郑芝龙还是通过缴获的敌军材料才能获得了进一步的情报。

    至于统一指挥、统一作战、统一指挥那更办不到了,大家各有各的旗号,各有各的山头,甚至已经有人拥立鲁王王室打出了“监

    国”的旗号。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柳鹏已经在南京打出了监国旗号,而且现在崇祯皇帝与东南的联系多数时候已经是处于基本中断的情

    况,那么大家要对抗海北镇就必须有一个核心才对。

    事实上,这些人或许是败事有余成事不足,但是却很好地符合一些官迷的想法,大家都觉得与其听郑芝龙指挥,还不如打出自

    己的旗号,让郑芝龙来听自己指挥为好。

    而且郑芝龙打出勤王的旗号准备收复南京也是暗怀鬼胎,大家觉得不如把这次勤王的主导权拿到自己手上来,这样才是最完美

    的结局。

    结果就是明明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在每一个战场之上都不是海北军的对手,海北军不但已经守住了钱塘江,把江南最富庶的杭

    嘉湖平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且还一路向南向西进攻,宁波、金华、南昌都先后落入了海北军的控制。

    在这期间也发生发生了一系列战斗,但问题在于大家甚至不知道总数号称三十万之众的诸路明军是怎么败下来的,有些时候是

    望风而溃,有些时候是海北军不发一枪一弹,明军已经直接崩溃下来了。

    而海北军虽然只有两个步兵旅,但却是步调统一攻如雷霆守如泰山,在战场上占据全盘主动,在姚玉兰平定江南战局并向他们

    增援几个步兵营与步兵连之后更是显得所向无敌,甚至几次重创了郑芝龙所部。

    对于郑芝龙来说,他率主力越过仙霞岭是来捡便宜的,而不是来打硬仗的,但是事实上现在郑芝龙部打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硬

    仗,而且几次与海北军交锋的结局让大家明确了一点,那就是郑芝龙所部在陆上根本就是软脚虾。

    没错,郑芝龙虽然动员了数万陆军,但是这几万陆军的表现根本不比普通明军强上多少,甚至比明军卫所军还要弱一些。

    在明军之中,卫所军已经可以说是最贫弱的存在,而现在大家都明确肯定整个郑芝龙的陆上部队,除了黑人卫队与极少数精锐

    部队,多数部队都是不堪一击的存在,普通明军在陆上都要强过这些乌合之众。

    而海北军也是同样认识到这一点,一致认为首先就要拿态度最嚣张的郑芝龙部队下手,结果就是郑芝龙发现几个回合下来,他

    已经损失了上万兵力,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样损失这些部队。

    而且失去了这些乌合之众的掩护之后,郑芝龙的精锐部队也受到了很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郑芝龙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幕府

    军与建奴的身上。

    只是建奴在辽东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但是幕府军在琉球群岛的表现就太不如人意。

    虽然幕府军大举出兵琉球国这件事甚至超出了郑芝龙的意料之外,但问题是现在幕府军把能动员起来的部队都用于琉球群岛,

    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之内改变战局,恰恰数以万计的幕府军已经一头栽进了琉球这个大火坑之中。

    他在日本的贸易伙伴现在都在谈论着怎么与海北镇和谈重开谈判恢复贸易的问题上,如果说几个月之前或许有日本人不把海北

    镇看在眼里,认为他们只是一群乱臣贼子,但是日本人已经清醒得认识到海北镇的崛起不可阻挡。

    不管是官僚、贵族还是平民,现在都在谈论着怎么跟海北镇缓和关系的问题,而在他们的眼里郑芝龙却是一个随时可以牺牲掉

    的棋子。

    没错,他们已经在正式谈论着怎么牺牲郑芝龙来换取海北军的谅解,而这也是郑芝龙苦恼的最大来源。

    如果失去日本的支持与他在日本的代理商,那么郑芝龙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海主而已,因此他再次向熊文讪提出自己的建议

    :“巡抚大人,此天赐之机,您登高一呼东南响应,何愁大事不成?”

第1128章 引火烧身() 
他觉得熊文讪很难拒绝自己的建议,毕竟他是出于一片公心才向熊文讪提出这么完美的建议。

    现在的熊文讪只是一个福建巡抚而已,而现在战事已经扩展到整个东南战场,诸路明军自行其是自加封号,有些人已经自封为“

    阁臣”、“尚书”、“相国”,理论上的地位比熊文讪这个福建巡抚不知道高了几个层次。

    现在柳鹏已经自封齐王并在南京即位监国,而江西的一些军阀也找了一个所谓“德王世子”宣称监国并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并用

    这个小朝廷的名义到处封官许愿发号施令,而郑芝龙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

    正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郑芝龙觉得福建方面也应当有一个自己的小朝廷,只是他根本没想到熊文灿毫不客气地批评他:“郑总

    兵,您已经是大明武人的极致了,凡事要好自为知!”

    郑芝龙完全没明白熊文灿的思路,毕竟他可是出于一片公心,而熊文灿可以说是这件事获益最大的一位,结果熊文灿不但不支

    持自己,反而加以严词拒绝:“抚院大人这是什么意思?我可是出自一片公心!”

    熊文灿却是冷笑了一声:“郑总镇确实是一片公心,但这所谓的公心不是为了大明!”

    郑芝龙绝不是什么大明的忠臣孝子,他虽然准备打出大明的旗号建立一个小朝廷,但绝不是他对于大明有多少忠诚可言,甚至

    不是为了延续大明的国运。

    恰恰相反,他建立这个小朝廷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压榨大明这个旗号的潜力,希望通过小朝廷的旗号拉拢一批虾兵蟹将。

    对于这一点熊文灿非常清楚,而且郑芝龙只能用名义来拉拢熊文灿,海北镇却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熊文灿之所以对

    海北镇有很大的意见,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北镇居然用姚玉兰这么一个女人来担任江南督军。

    但是事实证明姚玉兰在江南督军任上非常尽职尽责,熊文灿无机可乘自然无话可说,不由起了跟海北镇妥协的念头,毕竟现在

    他本来就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物,海北镇既然给他一个金饭碗,他就敢接下来。

    而且现在海北镇除了让姚玉兰与丁宫主持江南军务之外,又从海北镇调了一员与他有些历史关系的老将过来,那就是前任登莱

    巡抚武之望。

    而武之望还没到任就已经用尽全身本领拉拢大明在东南的几位要员,而熊文灿历史上与武之望有过一些来往,因此武之望就给

    出了很高的承诺来拉拢武之望归顺齐王。

    虽然很多人对于这位登莱巡抚十分不满,觉得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袁可立拉下登莱巡抚的位置然后换上了武之望,但是他

    到任之后几乎是与海北镇沆瀣一气,不但没起到牵制海北镇的作用,反而成了海北镇的一大帮凶,现在更是做了海北镇的南京

    留守,可以说是“失节”。

    但是熊文灿却理解武之望的种种难处,觉得他周旋于朝廷与海北镇本来就是极为不易,何况都说“失节”,但实际根本没有什么

    真正失节的地方,恰恰相反,绝对是国家的一大功臣。

    而熊文灿在福建的情形与武之望可以说是差不多,也是必须周旋于朝廷、地方官绅、郑芝龙与其它海贼之间,在这一点上与武

    之望有着差不多的想法,而且武之望认为必须早日平定东南战乱才能保全东南的元气,而熊文灿也完全同意这一点。

    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熊文灿才不把郑芝龙的想法放在眼里,反而劝说道:“郑总兵,您这么胡闹下去的话,恐怕接下去就是

    要引火烧身了,你恐怕还不知道衡王已经惹出了多少惊涛骇浪!”

    一说到衡王两个字,郑芝龙就不由心惊肉跳起来,他没想自己觉得奇货可居,但是熊文灿早已经是了若指掌。

    毕竟现在朝廷对于藩王的控制依旧是宽严相济,藩王虽然胡闹,但是只要一牵连皇家内部的家事,那么信王就依旧严惩不贷,

    所以大家虽然纷纷打出小朝廷的旗号,但是所立的“监国”、“皇帝”都是旁支。

    而郑芝龙现在觉得自己的方案绝对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至少别人是挑不出毛病。

    衡王虽然与今日的崇祯皇帝血缘关系已远,却是实打实的太祖子孙,而且还是宪宗之子,而前任衡王被海北镇赶出青州之时只

    能带走了随身的一些衣物与不值钱的物事,至于那些值钱的物事,不管搬得动还是搬不动,海北军都不许他们带走,因此可以

    说是走得十分仓促。

    最初衡王爷对于朝廷还寄以厚望,认为朝廷即便不想办法帮他们打回青州去,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接济他们,让他们恢复当初的

    纸醉金迷,但是他很快这纯粹是梦幻泡影。

    现在朝廷是内外交困,连京师官员与禁军的供应都成了大问题,哪有多余的钱粮来安置衡王这样的旁支藩王,干脆把推给孙元

    化来处理,但是孙元化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他觉得在大局面前衡王府必须做出一点牺牲,换句话说衡王府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这可以说是老弟衡王爷听到最好笑的笑话,他们衡王府在青州两百年余什么时候不是钟鼎玉食,从出生的时候都享尽了荣华富

    可是现在居然还要考虑谋生的问题!

    只是现在竟是如此残酷,衡王府这次出奔东昌府的时候可以拖家带口过来,足足好几千人,但是东昌府与济南府都没有义务养

    活他们,而且在衡王府这几千寄生虫之前东昌府与济南府都觉得首先养活数万大军和数百万民人才是关键。

    特别是现在寄食于东昌府与济南府的数万大军更是朝廷关心的重中之重,可是比衡王府的这几千寄生虫要重要得多,过去朝廷

    可以压任务给地方政府,但是东昌府、济南府却是大叫一声“恐怕大军粮饷不继有哗变之嫌”,朝廷就不管追究下去。

    衡王府从最初气焰冲天到后来门可罗雀,最后到了最后债台高筑,地方政府都动用三班驱赶他们,衡王府的几千王子王孙与食

    客最后都变成了流民,老衡王爷最后可以说是窘迫至极气急而亡。

    既然衡王已经去世,朝廷本来应当册立继任的衡王,但是对于朝廷来说这件事情本来就需要走一个流程,而且现在朝廷可以说

    是窘迫至极,哪有时间考虑一个藩王的袭位问题,而且现在多一个藩王朝廷就会多一份负担,因此就把这件拖下去。

    而衡王府的子弟也是风云流散,而其中一位郡王一路南窜落到了郑芝龙之手,成为郑芝龙眼中的奇货可居。

    因此郑芝龙也很想把手中的奇货推销出去,因此他当即问道:“抚院大人,您就说错了,这可是正正经经的天家血脉啊,而且我

    们又不是准备谋反,只是跟京师断绝了一切联系,让他出来监临国事而已!”

    郑芝龙说得振振有词,只是熊文灿却是冷笑一声:“恐怕郑总兵到现在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