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30-第5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福王殿下还在犹豫什么?”吴三桂问道。

    “福王殿下不知道是应该南下南京,还是北上静海。”孔璋答道,“吴帅你也知道,诸多藩王之中,与天子最为亲近的便是福藩。如今天子殉国,诸位皇子又有可能落入了贼手,吉凶难料。如今之计,最好便是让福王殿下先行监国,重摄朝政。若是能救回皇子,自然好说,若是救不回,依照礼法,也应当是让福王殿下登基,继承大统。只是……”

    “只是怎么?”吴三桂问道。

    孔璋却叹了口气道:“若是正常,福王殿下自然应该去南京监国。只是,吴帅可能也知道,这南京,却是东林党人的地盘,而东林的人和福藩却有很多的恩怨……”

    听到这里,吴三桂也点了点头。东林和福藩的恩怨他也是知道的。当年万历皇帝的时候,宠爱老福王朱常洵,一度想要立他为太子。而东林党人则坚定地站在皇长子朱常洛这边,发起了“争国本”的运动,甚至弄出了晚明三大案中的梃击案。最终东林党获得了胜利,朱常洛登基为君,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就藩洛阳。在东林党看来,“争国本”的胜利是他们最为辉煌的政治资本之一。如今让被他们整下去的朱常洵的儿子来监国,甚至可能进一步登基为君,这显然是东林党人不愿意看到的。若是福王直接去了南京,谁知道东林党人会不会弄出什么事情出来?

    孔璋继续道:“南京那边,都在传说福王殿下不孝,说他在逃离洛阳的时候,抛弃父母。南京兵部的史尚书甚至写信给凤阳马总督,说福王殿下有‘七不可立’,乃是‘贪婪、荒淫、酗酒、不孝、暴虐、不学无术、干预官吏’。进而提出潞王贤明,要立潞王为君。如此,福王殿下怎么敢轻易去南京?”

    “洛阳城破之时,兵荒马乱,福王父子乃是趁着晚上出逃的。这逃难的时候,又是晚上,这父子失散,难道不是常事吗?怎么能说这是福王殿下不孝呢?”吴三桂道,“至于什么贪暴之类,某觉得只怕也是欲加之罪而已。潞王与天子关系更远,不立福王,却要舍近求远的立潞王,这道理上怕是也不太好说。”吴三桂摇摇头道。

    “所以,如今福王殿下有了另外的打算。他想要北上静海,以监国身份监军,若是能收复京师,以此大功,便是登基为帝,天下又有谁还能说什么呢?”孔璋抬起眼睛来望着吴三桂道。

    吴三桂知道,如今便是押宝下注的时候了。显然,郑家的人已经在福王身上下注了。如今就看他吴三桂愿不愿意和郑家站到一起了。

    相比那些文官,这个时候的武将们对于郑家的情况倒是要更了解一些。因为他们和郑家之间有着更多的交易,尤其是武器交易。吴三桂知道郑家控制着整个的海贸,手里非常有钱。哪怕是当年关宁军全盛的时候,只怕在财富上也没法和郑家相比。而且他还知道,郑家在海外占据了大片的土地,手中控制的移民怕是多达百万。再考虑到他们制造武器的能力,吴三桂知道,郑家的力量绝对不容小觑。

    而且下注到福王身上似乎也不错。福王和江南那边的东林不和,如今他要想要当上皇帝,就必须得到正真有实力的军头的支持。而自己的根基在北方,如果跑到南方去,估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继续留在北方的话,又有可能陷入被李闯和建胬两面夹击的困境。在原本的历史上,吴三桂倒向满清不是没有原因的,甚至就他个人的利益而言,到向满清几乎是他最好的选择。不过,如今他有了更多的选择,那就是和郑家结盟,共同将福王扶起来,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

    “我想要知道……”吴三桂望着孔璋的眼睛慢慢的说道,“你们这样支持福王殿下,他答应了你们什么?”

    “列土封王,永镇一方。”孔璋很认真的说,他注意到,听到这话,吴三桂的瞳孔猛地缩了一下。

第四百二十章,押宝(2)() 
“列土封王?”吴三桂吃了一惊,随即他又想到了什么,便道:“就像云南沐公爷那样?”

    “沐公爷”指的是大明朝开国功臣沐英。沐英是洪武皇帝的养子,后来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了云南。此后他们家世代镇守云南,一直到明朝灭亡,可以说是与国同休。

    这样的承诺,如果做得到的话,吴三桂也是很心动的。老实说,至少目前,吴三桂的野心也还有限,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也就是像他舅舅祖大寿那样,当个有钱的军阀。甚至于更遥远一点的,他的人生的大目标,也就是成为第二个李成梁。沐英这个榜样甚至都超过了他的大目标了。

    但是孔璋却摇了摇头道:“不是,沐公爷可没有封王。而且我说的是像周朝时候一样分封建国。封国之内,政出诸侯,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官僚,自己的财税。除了继续奉天子为君之外,就是独立的一国。或者说,和朝鲜有些像。”

    “这样的条件,福王都愿意答应?”吴三桂道。不过他立刻就想明白了:“我听说郑总兵在海外打下了好大的一块基业,原来是要在海外称王了。真是恭喜恭喜。”

    “不仅仅是海外称王。”孔璋道,“郑总兵若果只是要海外称王,哪里用得上天子答应?自己自立为王不行吗?福王殿下已经答应了,若是能收复京师,让福王殿下登上皇位,不但可以在海外建制称王,还同意,强化大明的禁海锁国,只允许我郑家的商人与大明贸易。而且,郑总兵所建立的国家,其国民也算作是大明的国民,可以在大明游学,可以参加大明的科举,可以在大明买田种地做生意,一切与大明之民毫无区别。而大明之民,也可以自由的迁往我国,到时候我大明境内,片板不得下海,一切贸易,都通过我们,这里面利益,才是真正让人动心的地方。”

    “那么我跟着你们干,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吴三桂又问道。

    “一样可以列土封王。”孔璋道,“收复京师,福王登基之后,吴总兵就一样可以封王,只是这个王爵却是只有头衔,没有真正的封国的。若是吴总兵能收复辽东,辽东就可以算是吴总兵的封国。只是辽东本来便是华夏故土,而且吴总兵的军资也要朝廷供给,所以吴总兵在辽东没有自己建制的权力,不过辽东的土地却可以随便吴总兵圈占,也算是永镇辽东。若是吴总兵能自己凑钱,打下更多的地方来,那些地方便给吴总兵自己真正封王也可以。当然,若是将来吴总兵愿意离开辽东,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封王。”

    吴三桂听了,却摇了摇头道:“辽东哪里那么容易的?这不过是画饼而已。”

    “能保住辽饷,就是不错的利益。”孔璋道,“再说吴总兵真的觉得,建胬就真的是天下无敌,谁都打不过?”

    说到这个,吴三桂倒是摇了摇头。吴三桂和我大清的八旗兵交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八旗兵有多深的水,他还是知道的。一般来说,交战的规模越小,双方就越是互有胜负。若是吴三桂的家丁们对上八旗兵,若是人数差不多,吴三桂甚至还能占一点上风。只是大规模决战,明军却几乎一次都没有赢过。

    “天下无敌谁都打不过倒也不一定。”吴三桂道,“只是要打赢他们可不容易。我大明对上他们,还真是胜少败多。而且,如今京师沦陷,圣上驾崩,这帮子鞑子若是不趁机弄出点什么事情来,那才怪了。某如今是来不及想收复辽东的事情,倒是整天都担心着建胬会不会冲过来捅我一刀。”

    “建胬难道就没有让祖帅给吴总兵写信?”孔璋却问道。

    “这个却是有的。”吴三桂却也不掩饰,“胬酋黄台吉倒也说,若是我投降过去,作为他们的前驱,跟着他们夺取了天下,便封我为王,和福王答应郑总兵的差不多的王。还有闯贼,还说什么要是我愿意投降他们,就让我做什么‘一字并肩王’,真是好笑。”

    “吴总兵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和建胬联络,来个以夷制扣,先让黄台吉和李闯打起来来呢?”孔璋又道。

    “黄台吉不是那么好骗的。他多半也想着先让我和闯贼拼命呢。”吴三桂又摇了摇头。要不是孔璋带来了一批粮食以及武器,以及他对郑家的实力有一定的了解,只怕他如今早就真的和建胬勾在一起了。

    “黄台吉的确不太好骗,但是有一点是应该是黄台吉预料不到的。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大海,一次性将上万人的军队投放到数千里之外去。而且我军的力量,黄台吉虽然不能说一无所知,毕竟我们打着‘荷兰人’的旗号,和他们交战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他大概估计我们的人数也就几百上千人,到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孔璋笑着道。

    吴三桂想了想,点了点头,的确,郑家的力量之强的确是超出了他的预料的。事实上,因为生意上的往来,他对于郑家的情况的了解应该是要远远的多过一般人,但是,即使如此,当郑芝虎带着孔璋和数十船的粮食、武器、物资出现在山海关附近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实力还是让吴三桂大吃一惊。而此后,郑芝虎提到的,一次派出上万人的军队,通过海运,直接运到静海,并投入战斗的时候。吴三桂更是差点就以为这位是在和自己开玩笑呢。甚至直到今天,吴三桂也很难相信,能够利用大海,跨越数千里,执行这样的作战任务。

    “孔先生,不瞒你说,在没有看到你们的那些军队之前,我心里还是没个底。毕竟海上风云变幻。我们还是等郑总兵的大军到了,再细细谈如何收复京师的事情吧。”

    ……

    “快要到了吧?看到陆地了没有?”郑森站在一条巡防舰的船头,手扶着舰首斜桅,抬着头,一边眺望着远方,一边朝着站在一边的舰长张海生说话。这时候从侧面吹来的海风正把舰首斜桅上的三角帆吹得猎猎作响,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提高了声音,若是让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听到了,单听声音,弄得不好都要以为怀疑他们在吵架了。

    “就要到了。”张海生道,“少将军,你看那边,有海鸥了,静海应该就在前面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到达() 
海鸥不会飞到距离海岸很远的地方,看到海鸥,就意味着海岸很近了。这一点郑森当然也知道。他点点头道:“看来再有一两个时辰,就应该能到静海了。”

    果然,一个多时辰之后,静海港的高高的白色等它就出现在了郑森他们的视野中。船队开始减速,郑森的坐舰并没有直接进入港口,而是带头转向了右侧,并在那里抛锚暂时停泊。这些年静海港作为郑家的商品向北方销售的重要口岸,以及郑家在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据点,一直得到了郑家的极度重视。就港口规模而言,至少在渤海一带,肯定是第一的了。但即使如此,面对今天到达的船队,静海港的泊位依旧是非常紧张的,装卸货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抗风能力强,更适合远洋航行,而且没有装载多少物品的护航舰只就被安排在这片水域暂时停泊。免得挤占了宝贵的泊位。

    护航的几条战舰卷起了风帆,下了锚,而这时候,从静海港中出来的几条快船也已经行驶到了战舰们的近旁,其中的一条小心的靠了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