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滴血瞳-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音也在打着颤。

    但是她的背后却插着一只“哭丧棒”,并且在这哭丧棒上,还挑着一女士T恤。这哭丧棒,说白了,也就是一根棍子,只是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一根棍子。

    哭丧棒的由来,一是据说古代交通不便,若家里有丧事,亲友间报丧需要长途跋涉,有时还可能要翻山越岭,面对这种情况,报丧的人只好拿著棍子或竹棒以方便路上行走。

    另一说是乃古代孤哀子因丧亲时悲痛,跪地时用以扶身之物。从前孝杖的外形采上圆外方的样式,是因为仿古时认为天圆地方之说。

    制作素材方面,父丧或母丧而有所别。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父丧需持竹,乃其节虽经四时而不变之意。

    母丧需持苦苓或刺菖、梧桐,意谓母恩重,即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之恩重于山。此外在孝杖白布上需绑麻布,子辈以白布上系麻布以黑白线缠上即可,长孙用的孝杖,若孙辈已传延五代用苎、白、蓝、红四色代表,四代者以苎、白、蓝,三代者以苎、白两色。

    长孙用孝杖有代表亡者子孙传延几代的作用,如没有子辈只有孙辈,则以苎代麻。杖古长四尺与心齐,粗约一寸,现代者以一尺二寸七之间为宜,至墓前焚之,或携回等满七化纸时才一起焚之。

    而面前的这根哭丧棒,确是用柳枝所制,这是因为,“柳”谐音“留”,一般也是用语留住魂魄之举,并且柳树之木具有灵力,也是招魂的首选之木。

    但是在这柳木的四周,却摆着一圈东西,这些东西围城了一个“人”的形状,我定睛一看,暗自授意藏身于我胸前古玉当中的嘟嘟,让他去把那组成“人形”的两种东西给我分别取来一个。

    嘟嘟得令,飞去那边,把东西取来,交到我的手中,我仔细一看,着实没有想到,这些东西一半是“八卦币”,一半竟然是“贝币”,这两种钱币分列两边,围城了一个人形的图案。在这漆黑的夜中,这样的情景,让人揪心不已。

    八卦钱,属于厌胜钱类“花钱”。我国自汉代起官、私炉均行鼓铸厌胜钱,品类甚多。“八卦钱”钱面为八卦图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文多为地支十二字如子、丑、寅、卯等,及对应生肖图如鼠、牛、虎、兔等。古时民间多以为此钱可避邪保安,历代所铸版式甚多,大小版式各异,精粗互见。

    同时,它也被称为天干地支钱,在厌胜钱家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东汉到明清皆有铸造,且有代代仿制几代同类的,相传民间有“一个铜八卦胜过五十钱”的说法,因其铸造量少,多藏在宝塔地宫,凡年代越久远,属首版开炉钱更是罕见。

    厌胜钱直径为八十一毫米,正面为高浮雕人物,一共刻有四个人物,上面两位的神仙是天蓬和天佑,下面两个为玄武和力深,这些人物线条流畅;背面为八卦符文,其中内圈为篆书体符文,外圈为八卦图案。

    同时,厌胜钱也叫做压胜钱。它最初的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到了后来,厌胜钱所指的范围越来越广,诸如开炉、镇库、馈赠、赏赐、祝福、辟灾、占卜、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铸厌胜钱。

    后来,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据说八卦钱在清朝道光年间兴盛,用于修建殿堂时放置梁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灭亡,民间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上梁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很显然,舍管阿姨摆出来的这种八卦钱,却只是仿古钱币,并非正品古钱。

    “阿冰啊,我的宝贝女儿啊,你都不来看妈妈一眼吗?”

第495章 纸扎童子,撒帐钱() 
舍管阿姨的哭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凄厉,和呼啸的夜风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黑色的亡灵协奏曲。让人在这黑夜中忍不住心惊胆寒,两股战战。

    而我看向了手中的另外一种东西,这东西通体青铜之色,呈古代金元宝的样式,并且在这东西之上还有四个字“天长地久”。

    “这是撒帐钱……”崔明丽暗暗地告诉我,“这是古代女子结婚的时候才用的啊。”我自然之道这个东西的用途,难不成死去的那个红衣女鬼,是这位舍管阿姨的女儿吗?否则,她怎么会为她准备这种东西呢?

    撒帐钱也为厌胜钱属。在古代女子婚嫁仪典上,女宾以金钱彩果抛撒其新房帐下,此种特铸抛撒之钱谓之“撒帐钱”。此俗始于唐代公主出嫁,后为民间沿袭。钱文多系“金玉满堂”、“忠孝传家”、“五男二女”,“多子多福”,以及“天长地久”等,这钱的形状大小各异,面背或有各类吉祥图案装饰其间。

    撒帐始于汉武帝时期,那时婚嫁之时所撒五色同心果。

    《陆判手卷》有云:“旧谱门,径寸重六铢,肉好背面皆有周郭,其形五出,穿亦随之。文曰长命守富贵;背面皆为五出文,若角线状。景龙中中宗出降睿宗女荆山公主,特铸此钱,用以撒帐。敕近臣及修文馆学士拾钱,其银钱则散贮绢中,金钱每十文即系一彩条,故人曰:顷见此钱于汝海王霖冢,形制文字皆如旧谱所说,但差大而铜铸耳。”

    而宋代行果钱兼用,见宋吴自牧《梦粱录》:“凡男女拜毕,再坐床,礼官以金钱盘盛金银采钱杂果撒帐。”金钱多以古钱鎏金,银钱以白银铸之。

    而在此时用着“撒帐钱”摆出另一半的人形,也是尤其渊源和来历的。

    据悉,若是家中有男女在未婚配的时候去世。一般来说,会为其“配阴婚”。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们完婚,他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

    因此,一定要为死去的未婚男女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免得男、女两家的坟茔里出现孤坟。

    相传,男女定亲后,若婚前男子死亡,女子也要出嫁成亲,届时,由亡夫姐妹抱“神主牌”和新娘举行婚礼。

    新娘从此终身苦守空房,称上门守节、未婚守孝。有的女子不愿上门守寡,另嫁男人,但人们认为是第二次婚姻,是“断线女子”。婚后年节要为她的所谓“前夫”祭祀亡灵。老人们出于疼爱、想念儿女的心情,认为生前没能为他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们完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和神棍之流,为了多挣几个钱,也多竭力怂恿搞这种阴婚。阴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很少搞这种活动。

    若男女亡去多时,用木架将其架立成礼,故在冥婚现场的两具尸体一般都是双腿悬空。

    当然了,这是富人的做法,毕竟阴婚并不是那么好配的,需结合天时地利,还有两个人的阴阳八字,若是有丝毫的差池,那么对于两个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所以,有些家长,当自己的子女们未婚身亡的时候,便会选择“撒帐钱”这一较为简洁的做法。在祭奠之时,将此种钱币抛洒在子女的坟茔或者亡地的周遭,这样子,便是希望他们在冥间,自己寻到一个如意郎君或者是贤妻良母,这种方法相较于配阴婚更加简单易行,且又没有其他的杂事纷扰。

    由此可见,这社管阿姨现在确实是在招魂无疑,并且那红衣女鬼也肯定是她的女儿,我的个天啦,原来以为她应该会了解一些关于这后山厕所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她竟然是这后山厕所事件的当事人。我不晓得这到底是一个惊喜,还是那惊吓,“阿冰啊,你就这样子不理妈妈了吗?”

    她哭着又低下头去,在这个瞬间,我却一眼看到了在厕所门内放着的一对纸扎的童男童女,这童男童女,上半身穿着红衣,下半身是绿裤,脸色煞白,并且那笑容十分的诡异,被夜风吹拂着,身体还微微的抖动,仿佛随时可以活过来似的,我了个去,这样子的情景简直太吓人了。

    “她弄这纸扎的童男童女干嘛呢?”我摸不清头脑的问崔明丽。

    崔明丽轻轻地告诉我,“你看这两个东西是放在了厕所门口,自然是在祭祀那厕神紫姑了,厕神紫姑还有厕所当中的铜镜,都是用来镇压那红衣女鬼的,这舍管阿姨估计是想见自己的女儿,可不得拿东西祭祀一些厕神紫姑,让她通融一下,让她们母女相见……”

    崔明丽说到这里又是一声的叹息,“阿姨真可怜,嗓子都快哭哑了,但是我们已经把她女儿给送走了啊,这可如何是好啊!”

    我吞了吞口水,也觉得无比尴尬,这当真是一个问题。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纸、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而若是用作丧葬的纸扎,则一般称之为‘冥器’。人死后进入冥国,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于是有冥器。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

    一开始,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颜色有单色的、衬色的、结合涂绘的,的广东佛山的“铜衬料”、“铜写料”等,颇为富丽。

    若论起源,则需追溯到尧虞舜时期,人们认为以活人为牺牲过于残暴,便束草拟人,名曰“刍灵”,经巫师念咒作法,以示具备人性,然后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杀人祭祀的野蛮迷信逐渐被“刍灵”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废除,改为木俑殉葬;秦汉以后,制陶业的兴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渐代替了木俑。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所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的中元鬼节,又叫做盂兰盆节,便是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我还留意到,这放置在厕所门口的一对纸人童男童女,他们的身高还颇具特色,只见,他们的腿部和上半身丝毫不成比例,上半身特别长,下半身十分的短,这让人觉得这两个纸扎的童男童女有些类似我们日常所见的“侏儒”!

    擦,这舍管阿姨真是厉害,单单这个细节都把握这么好,若是扎制的纸人为常人孩童身形的话,那就是赠予厕神紫姑的佣人,但是若是像是面前这侏儒模样的话,那却是赠予侧身紫姑的“艺伎”之流。

    这种说法则是来自于我国汉朝时候著名的陶俑——说唱俑!

    说唱俑是中国古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