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立鼎1894-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财富集中达到了历代王朝末代时类似的状态,九成九的民众穷困潦倒,连一把锄头都添置不起那是常态。地主家都舍不得吃穿用度,这还是没遭到甲午之后数次巨额战争赔款,和列强经济侵略搜刮的状态。别说什么世界第几的gdp,那与老百姓根本没一毛钱的关系。

    在全民没钱消费的情况下,钢铁冶炼再多也是无用,这还是杨浩提前推动工业机械造船和铁路建设的情况下。而毫无疑问的,他预设的每个省一百万吨钢铁、一百万吨化肥、一百万吨水泥、三百万吨煤炭和一万吨农药等指标,大大超出了当前的消费能力。

    这还不包括他不断从本世界运来的各种工业产品。

    被他大力推动已经形成滚动式发展的民族工业,短期内吸引建立了太多的生产实体,一旦所有重工业和下游配套工业完成建设,可以预见在三年之内,一个产业规模达到英国水平的工业强国必将出现。

    而在那时候,他计划中顶多占领江北半壁江山,囊括两亿人口,完成农田水利改造后获得第一次粮食作物的增收,勉强保证自给自足。民间消费能力,远远达不到目标水平的话,要么他立即搞成超级福利迈向平均分配的共…产主义,要么就得面临一轮严峻的产能过剩,经济危机!

    面对如此威胁,杨浩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做法………发动战争,消耗产能!r1152

    最快更新,无弹窗请。

第四二八章 大工业党不好当() 
产能过剩?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开什么玩笑啊!

    严复霎时间有种被雷劈了的诡异感觉,因为他实在想象不出,这两种情况居然会跟几年前还是工业一片荒凉的中国联系起来。∈↗頂點小說,

    他不敢相信的使劲摇头:“那不可能。如今中国工业刚刚建设,诸多机械生产都要仰仗你的渠道‘进口’,何来过剩之说?我是绝对不信的。”

    严复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这么怀疑。他是最早接受杨浩那套“大工业党”理论的先行者,更通过严密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杨浩的说法几乎可以套用在每一个列强国家身上。

    按照杨浩从本世界的专业团队那里弄到的计划方案来说,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首先必须是工业强国。这不只是某几个领域的技术领先,而是基础工业全方位的产量必须达到人均相当高的程度。

    比如说钢铁,按照数据显示,要成为19世纪末的工业强国,人均钢铁消费量要达到100公斤的标准。这意味着,当今四亿多人口的清末中国,必须要有至少四千万吨的年产量才合格。

    这不是后世那些“砖家”们呆在空调屋里拍脑袋乱猜的数据,比照当今世界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强国………英国和德国即可知道。

    在1891年,英国人口为3800万,钢产量为360万吨。德国人口4900万,钢产量仅有240万吨,明显强大的一方是英国。但到了1896年。德国钢产量就超过了英国。并在1914年的时候暴增到1400万吨。此时其国人口也暴增到6500万!人均钢产量超过200公斤,达到英国的两倍(650万吨)!

    于是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德国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揍得一堆欧洲兄弟国家焦头烂额溃不成军。

    那么作为工业强国的第二个指标煤炭产量又是如何呢?在1871年,英国占据全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达到1。12亿吨的可怕数字,德国则只有3400万吨。但到了1890年,德国人就急起直追到了六千万吨上下!到了1913年。英德煤炭产量几乎持平。

    要注意一点,英国此时已经拥有了全世界高达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控制土地,而德国人才刚刚完成统一二十来年。论实质的人均拥有量,德国人无疑是占据了上风。

    煤炭与钢铁产量和人口占有比例,几乎等同于19世纪强国的综合实力。这一指标几乎无可争议,也是当代中国必须要追赶的。

    照着这个比例去卡,三年前的大清国就算了,汉阳铁厂还没完工的时期,根本谈不上什么工业产量。杨浩一家子到来之后,没限制的往这边倒腾二手钢厂。那是直接将整个的钢厂往这边投影和搬迁!由本世界21世纪的退休工程师帮忙搭建调试完成的整套生产体系!打着给非洲人民支援工业建设的幌子偷偷的转过来,速度快的一塌糊涂。

    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他先后弄起来六百万吨的产能基础。

    严复太详细的东西他不清楚,但知道比对杨浩的革命纲领,如今一年实质不过百万的吨的钢产量,比起已经完成土改的大片国土和过亿人口来说,应该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才对,怎么就能产能过剩了呢?

    他想不通。

    杨浩只好给他扳着指头解释:“这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目前生产的钢材性能质量不过关,消耗最大的机械、造船、化工、铁路和锅炉、发动机等领域,暂时都指望不上,必须依赖进口。已经生产出来的性能低劣而且不稳定,只能用到技术指标要求不高的小五金、农业工具和建材等方面。”

    严复傻眼了,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于是杨浩直接拖着他去了天津工业大学,请到当今中国首屈一指的专家、工业部副部长兼大学校长华蘅芳,让他来给党魁阁下上上课。

    今年已经六十五岁的华老先生精神矍铄,花白头发上粘染着不少粉笔灰,刚刚完成连堂课程却貌似不觉得疲惫。

    对杨浩和严复两大巨头联袂来访,老先生颇为惊讶,令人奉茶寒暄之后问清楚来意,不由羞惭的叹了口气:“此事说起来要怪我等老朽之辈无能,得蒙先生置办下世界头一等的条件设备,一应操作教材毕备,却依旧难以堪当大任,实在惭愧,惭愧!”

    老先生张嘴就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杨浩赶紧帮忙开解:“老校长不可自谦,您与众人能将设备运转起来,已经相当不易。工业生产非一朝一夕之功,五年时间能正式运行都算极大的进步。”

    华蘅芳只是摇头,觉得自己心中有愧。

    从他本心来看,杨浩已经做得没法更好了。先有整套的钢铁联合体生产系统组装好了给他们运行,整个生产过程每一种设备操作,都有胶片电影翻来覆去的放给他们学习,操作手册细致周全,只要不是文盲傻瓜,总能照着一点点的上手。

    这还不算完,他们这些身份够高的老先生教师们,还有机会去秘密实验室通过触摸屏终端,进行整套设备的模拟操作学习,更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验室随便做研究。可以说,除了不能实现科幻片里的直接灌顶,论学习条件,他们已经突破天际了。

    如此周到的条件下,华蘅芳、徐建寅等等工业先驱们,带领一大帮无师自通或者留洋归来的宝贵人才,摸索学习着搭建起天津河北徐州等地的一家家钢铁厂,最快速的培养出一批技术人员和学徒工人,艰难的试探着从最小的设备开始运转生产。

    到现在三年时间了,真正连续投入运行的还是日照青岛两大钢铁厂。那里毕竟是直接从本世界组建好投影过来的全套工厂。拥有全国最好的一批技术和工人。才能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行。

    其他的钢铁厂。如今还都在用最渣的炼钢炉炼铁炉球团粉碎一系列设备培训摸索,杨浩是打着谱儿让其中几十万吨产能的设备,当成实验品用到报废。只要能培养出合格的产业工人,一切损失都值了。

    别觉得这样就能简单了,在本世界的五十年代,中国建设第一批基础工业时,在毛子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用了好些年才上手。真正钢铁产业完成突破。那都到了八十年代(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

    就现在,杨浩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的情况下,各大钢厂依旧以转炉炼钢技术,生产粗钢为主。

    看似很少的区区一百万吨年产量,已经足够令人惊悚的了,起码华蘅芳等人是瞠目结舌没法形容。因为他们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能有此等技术装备的。

    严复觉得老先生太谦虚了,不解的问:“即便所产钢材皆用于粗材,面对两亿人口之众市场,如何能消耗不尽呢?”

    华蘅芳唏嘘道:“我们低估了工业生产增加之速,却高估了普罗大众花钱消费的决心!不是没有人肯买。而是绝大多数人买不起啊!”

    严复霍然开朗,心中又是一阵惭愧。这事儿真心找不到人家工业口的头上。归给到底还是他们这些政府官员工作不到位啊!

    其实这里头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中国人太喜欢存钱,舍不得消费,因为自古以来几千年,老百姓穷怕了。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地主老财喜欢把银子装坛子里埋地下藏着,山西老抠们甚至能在地窖里存上上亿两的白银!哪怕近几十年钱庄票号生意起来了,白银流通的程度依然非常低。

    明清以来的地主豪绅不怎么关心工业,他们多数通过种种手段赚了钱后买地当地主,然后再官商勾结想办法把自耕农的田地占过来,把他们变成佃户为自己耕种。丰年他们使劲的摊派税费逼迫农民破产,灾年借机抬高粮价压低地价大肆兼并土地,当大地主。

    如此恶性循环,直到搜刮的没法再搜,弄到活不下去的农民造反起义为止。

    有了钱的地主豪绅们不舍得消费,不少人抠的白面和肉都隔三差五的用,另外他们对农民搜刮的太干净太狠,导致农副产品和牲畜养殖极端不发达,于是乎造成了有钱也买不到多少好东西。

    实在有钱要消费了,无非养小妾弄大宅子,收藏珠宝首饰古董文玩这算高端的,绝大部分低端的宁肯把钱埋地里。

    老百姓自然是没钱消费,镰刀锄头铁锅这就算钢铁消费的大头。而基本上这几样东西不出意外都能用几十年,直到镰刀磨得只剩下一条狭窄的铁片,锄头都快镶嵌不住,铁锅上面许多的窟窿,做饭时必须弄点东西塞住才不会漏水……。

    这等情形下,又哪里来的钢铁消费呢?

    杨浩是在了解了现状之后,制定了推动消费的联动政策。通过土改解放人口的同时,把一切工种全部纳入岗位工资管理体系,哪怕是农民工出夫帮着修路挖沟,也得给工钱。农村广大新建合作社,也要采取计公分定工钱的方式,硬生生把农业生产都变成了工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这么一整是彻底断了地主的根,能在土改中侥幸过关的“好地主”,都要面临不花钱就没法雇佣人来给他种地,不加入合作社的话就得不到化肥农药良种和灌溉,导致那亩产区区七八十斤粮食都不够工钱的惨淡地步。

    大量的农民和小市民随着强推工业化,变成领工资的工人。但这时代的人太穷了,他们把发到手的每一分钱,首先都要用来解决吃穿住等基本条件。即便是每个工厂机构都给他们准备了包括裤衩袜子手套在内的起码两套工装,学生上学没学费还有校服发,看病吃药都是良心价,可毕竟没法儿帮他们连房子都解决了。

    即便是施行土改最早的山东,许许多多的工厂矿山港口码头都建立了。绝大多数人依然远远谈不上有余钱。强力推行的纸币也都被他们存进银行。离着形成市场体系遥遥无期。

    杨浩不是没想办法推动消费。打着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