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立鼎1894-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教员急忙点头如捣蒜。杨浩则叹道:“想必大人也看出来了,我们这学校能用的人手,太过欠缺!我杨氏好不容易把西洋强国的技术典籍给弄回来,想要快速的传授下去,打造咱们自己的工农商学力量,却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更缺乏学识渊博的教员。实在是……。”

    吕知县当即皱眉:“教育乃头等大事,决不可轻忽!”

    他转头招呼跟在后面的教谕上来,凛然大义的吩咐:“徐教谕,此事你要好生与杨先生商议,务必办理妥当!若能出成绩,未必不可以此获得朝廷褒奖!唔,我记得,本县有功名而无所职者,多有千数,可谕令他们,帮衬些个!”

    徐教谕之前已经拿了杨浩的好处,当即俯首从命:“下官定当竭力办理。”

    吕知县满意的点头,徐教谕心头暗喜,他等的就是县太爷的大旗招呼。要知道,杨浩早都给他说好了,只要能找来一百个秀才书生来当差,起码能给他几千两的好处费,帮着把县学翻盖扩大,给一整套的西洋教学用具,免费提供纸笔书本典籍不说,更会找门路为他捐一个前程!

    教谕,其实很穷的。一年就几百两的收入,不够孝敬上官和亲戚打秋风的。杨浩这一笔下来,登时就能让他一步登天!

    只不过,光靠他自己万万做不到,唯有县太爷发话,那群拧着鼻子不肯低头的书生们,才会放下身段屈就。

    杨浩就更加满意了。他要打造庞大的基业,必须有足够多的精英骨干。从头培养文盲青年和学龄少年,一个只能充当基层,一个时间来不及。而放眼全县,起码有一千来号秀才,四千上下的童生。其中四成在当塾师和乱七八糟的买卖,大多数穷困潦倒,却“君子固穷”不肯来帮忙。

    此外还有县学和两座书院,也都闷头冲着科举去,没人相信朝廷会改弦易辙,学洋人那样的搞新式学校。让他们送人来?门都没有。

    管中宽带领的二十来个,都是没啥节操,脑子比较灵活的,哪怕明知教的都是跟正版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冲着那至少三十两银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也得硬着头皮干啊!若不然,难道回去过苦日子?

    他们只能起到示范效应。若能把全县一半的读书人拉来,充实上下,立即就能膨胀!

    现在整个中国,起码有300万的塾师,有秀才功名的,起码七百万!童生之类的读书人,起码三千万!捐官的都有几十万!只要把这股力量的十分之一调动起来,就是一股谁也挡不住的庞大力量!

    所以说,文化大国的好处就在于此,底蕴太深厚了。只要统治者利用得当,赶英超美?多大点事啊!

    但真实情况呢?偌大个中国,洋务运动搞了二十年,一共才四十多家官督商办的实业,总投资不到3000万两白银,可统计的在职工人,不到3万!

    4亿3千万的庞大国民基数,只有不到3万工人!这还包括那些开了没几年就关闭的矿场工人的数量。

    统治者死死压制民间力量,不许私自兴办实业,不许开矿修铁路,不许搞航运造船,甚至连堂堂的江南造船所,几年前也把造船给停了。朝廷的清流大人们,竟然以为“我国已与洋人谈和,不起兵衅,故舰船不必再造”。

    对此,杨浩只想说四个字:“我草你妈!”

    可以说,满清的倒台,纯粹是自找的。但他们自寻死路,却是以亿万中华子民被欺压凌辱,盘剥压榨,屠杀祸害了整整一百年为殉!这等丧尽天良,腐朽不堪,懦弱无能,百死不足以赎其罪的混账,不把他们一举扫清,留着养蛆都嫌恶心!

    由此可以看出,想要革命,指望工人力量成长,何其的缓慢和艰难。唯有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那数以千万计读过书的人,转变成有用的工人阶层。以他们为骨干,才能带动起庞大的、近乎一潭死水的数亿农民,压制住贪婪而无远见的商人阶层,实现整个国家民族的思想转变!

    如此远图,就要从这座小小的技工学校,开始!

    在杨浩和一众士绅的陪同下,吕知县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所在,对于各种“仿照西洋专业学校”的教学器材设施,不但眼花缭乱,听得脑袋发昏,却不住口子的称赞。

    杨浩好歹是做业务的出身,知道怎么突出卖点,着重介绍每一个班教授内容的优势。比如农科班,就要教授与本县经济直接相关的柞蚕人工培育,饲养,防治病虫害等等。以及小麦等农作物的良种培育,高利润的烟草种植,大花生的引进……。

    工科班,教授农业机械的基础知识,生产加工;水利机械的制造;纺织及五金加工……又是一大堆。

    医科班更不必说,光是那一堆寒光闪闪,晶光灿烂的金属、玻璃、橡胶器械、器皿,大大小小瓶子封装的西药,各种中药方剂,满墙都是的解剖、针灸穴位挂图,合成材料的骨头架子,阴气森森的脏器病变样本,足够让吕知县做恶梦!

    唯独文科班,空空如也,没教员没学生。杨浩对此只能摊手:“人家压根不信咱这里能教圣贤文章,都奔官学书院和私塾了。”

第六十一章 文明之根本() 
“此事必须尽快解决!圣贤文章乃是根本,岂可轻忽?此事,徐教谕务必提挈县学,竭力配合!本县定当亲自关切!”

    吕知县一脸的严肃,语气也加重几分。徐教谕连连应承,态度十分恭谨。

    这事儿可很不是开玩笑的。吕知县也好,在场的举人秀才们也罢,说到底都是士人阶层,他们从启蒙开始,就被灌输了“读书人高人一等”和“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大道理。从文化层面掌握天下,乃是他们的职责本份,不管能不能当官,这个关系到整个阶层权利地位乃至饭碗的大事,绝不容有任何的闪失。

    他们也都看出来、听出来了,杨家引入的西洋教学模式,是要让所有的工匠都变成读书人;而西洋各国的读书人,却又是为商人服务。这等大变革的思想,随着洋务运动和国门洞开,根本都挡不住,也压不下,为今之计,只好尽可能得掌握在自己手中。

    杨浩慨然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我们杨氏想要贯穿整个教学和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西洋人的学术,过于片面,把天地人都割裂开来,视自然万物为草芥,而不知天人合一、和谐才能共存的至理。体现在学术上,便是把一切都想当然的数字化,把人当死物机器一般的研究,已经走入偏门,流于无穷琐碎。而不知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唯有掌握形而上之宏观总则,统御其下,方能三才和合,万变定基,从大一统之高度囊括全局,以点带面,不治偏颇。”

    他说的是真心话,虽然还没有悟道其中的真意,却肯定是不赞同本世界那种走火入魔的“唯科学论”、“科学万能论”,尤其是家里有个中西医皆通的老妈,耳提面命潜移默化下,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警醒的态度。

    吕知县却被这番话给惊了。在他想来,杨家一门都久处外洋蛮夷之地,早不习儒家经典,一味的追求格物工匠之道,断断不会懂什么大道理。

    不料想,杨浩开头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令他如醍醐灌顶,霍然洞开!不由抚掌大赞:“妙!妙哉!杨公子此话可算道尽了个中妙谛!我大清既要革新治理,振兴实业,这根本是万万丢不得滴!想不到,杨氏竟有如此高妙认知,却是让本县欣喜万分呐!”

    此前他还一直担心,杨家浑不吝的凶狠作风,跟那些一味宣扬武力的洋夷并无两样,如今看来,人家还是有内外分别,主次之重。有这种认识,那就不能完全当作是外人,可以当成自家人来对待,稍加引导,未必不能认识到国朝正统,重归正途啊!

    蔡渠、徐教谕等人都是举人出身,啃书本几十年,脑子不是一般的好使。略微思忖一下,就知道这八个字其中的威力。朝廷衮衮诸公,都没人说得出如此妙语,杨氏果然不凡!

    同时他们也想到,跟杨氏合作的事情,可以更加的放心了。一个不忘本的力量,再怎么折腾,总还是照着大家熟悉的套路来演进,那就不会出现跑偏失控的危险。

    吕知县高瞻远瞩,明确指出,杨氏之“技工培训学校”的建设,务必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本来进行。缺少的教员力量,自有县学负责召集引入,反正杨家有的是钱,多养一些也是无碍。

    对于学校教导简体字的事,吕知县也没有多余的评判。事实上,简化字一直贯穿在中国历史数千年间,小篆就是从大篆简化出来,隶书则又进一步简化。到了南北朝时,使用简化字已成寻常,草书的出现,更是大量简化文字比划。

    清末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虽然没有提出全面简化或者西化,类似的思考却已经有了萌芽。

    对于吕知县和士绅们来说,他们都从学正体字开始,并不认为朝廷会改用简体。而普通民众认识再多简体,也无法威胁到他们的正统地位。甚至还真的就认为,这不过是方便于让平民快速扫盲,可以通晓教材规章之用。

    他们却不知道,从简体到繁体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而杨家有意避免让学生遭受这年头通行的文字荼毒,干脆让他们使用从本世界带来的正解典籍文章,从根子上就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至于本世界近年来兴起的,对简体字造成的文化损害的反思,其实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用。研究文化的人,稍微认真点就能学会繁体字,有本字典、说文解字辅佐,基本不会出偏差。

    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辈子用来用去的不过八百个最常见、两千个常见字而已,又不是用来吟诗作赋,写锦绣文章,简体还是繁体,根本不那么重要。

    特别在乙位面,杨家要的是尽快获得最大数量的班底,当然怎么方便怎么来了。

    用了将近一个时辰视察完整座学校,吕知县最终比较满意。就他眼前看到的,农学医学还是工学,对于提高治下的民众收入,振兴经济维护秩序,减少闲散人员乱晃,增加税收,都大有裨益。

    尤其能为他带来滚滚不觉得收入,原来盘算一年能有个几千两,现在敢往几万两上想,无论发家致富,还是买通向上的道路,都有直接影响。故而,对杨浩提出的诸多请求,答应的挺痛快不说,还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向其他州县协调,比如让周围的医馆大夫前来学习之类的。

    半个月来,宋爱兰主持的医馆已经治好了数以百计的病号。她看得准,判的明,不虚头瓜脑的讲废话乱忽悠,打针下药迅速有效,甚至能够开刀动手术,处理大量的外伤,让在这里工作的千把号人惊为医仙下凡!如今,名声已经传遍全县。

    只不过,同行是冤家,这年头的医生许多是半路出家不说,又都是跟着一个师傅学一种流派,或者干脆自学成才,严重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又因为近几百年来的文化割裂,许多民间医生不但连《黄帝内经》都不见得理解正确,更干脆不懂易经,兼且市侩日趋严重,名声越来越糟。

    本世界那百多年的时光里,发生过的一次次反中医、灭绝中医、改良中医运动,让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