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文化巨匠-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需要完全相像,毕竟人家余秋雨走过的路比马俊武吃过的盐还多,加上余大师那个时代的历史与环境,会让他有更大的危机感。

    从余秋雨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人文关怀更多是出自他对于文化破灭的危机感。这里华夏帝国,是万万不会有这种忧虑的。

    所以苏文不需要马俊武写出余秋雨那也的深沉文章,而是要学习他的行文方式与风格。

    什么风格?

    文化散文!

    在余秋雨之前,写文化类的散文,大多是读书笔记。最强的也莫过于周作人式的钞书体了,更多是写出趣味来。而到了余秋雨手中,文化是情怀,是素材。更是散文的风格。他的散文总让人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

    文化散文,主要是要写出美感来。余秋雨的散文,总能让人领略出一种美来——先不说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至少,文字是美的,思想也是美的。连笔下的事物,哪怕有缺陷,也让人觉得是美的。这也许与他是研究美学出身有关。

    在马俊武身上,苏文发现了这点特质!对方要求他指点一条明路,他觉得让马俊武走上余氏之路,不失为一条好的选择。

    只要马俊武能模仿出七分余氏散文的风格,那也不难成功了。

    于是《阳关雪》就出炉了。

    马俊武带着怀疑与学习的心态这篇文章,瞬间就被开头第一句话震住了——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接下来更是让他莫名震撼的行文: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

    掩卷,叹息,沉思。

    半晌,马俊武叹道:“太美了!真是太美了!这《阳关雪》美到了极致!”

    感叹之余,马俊武又是激动,因为他发现这样的风格正是他想要的,也是符合他当前能力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这文章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觉得生涩,反而顺滑得就像是他的所思所想一样,又好像是出自他的手一样!

    “我再多琢磨几遍,之后再找苏老大讨论讨论……”马俊武全身心陷入了这种新式的散文之中。

    另外一边,苏文则继续奋笔疾书,开始给帝国的小公主回信了!(。)

    最快更新,无弹窗请。

第二百六十九章 给帝国小公主的回信() 
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苏文立刻化身码字狂人。

    不过事情还是要一件件做,搞定了马俊这边,就剩下帝国小公主和侯博望那边要应付。

    侯博望这个好说,什么古文对别人来说也许难得要掉头发,对苏文来说却是轻而易举之事,只要选定题材,从脑海遴选出一篇合适的文章就可以“写”出来了——确切地说,是复制出来。

    相反,回复帝国小公主的公开信看上去更小儿科,对苏文来说却更为难。因为回信这东西,得自己一字一字地写,还要有讲究。

    别忘了,对方是帝国公主!

    哪怕只是一个小孩子,作为世界第一大帝国的皇室公主——虽然是最小的,给她写信,那也不能太随便。还有,他不可能把回信寄到人家皇室地址去,只能用于她一样的方式回复——公开信。

    至于公开信的载体,还有疑问吗,当然是《京都生活报》!

    这不正是生活报方面打的主意么,他们把帝国小公主给苏文的信公开发表,一来是为了刷自己报纸的逼格,二来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促进销量。

    怎么促进?

    他们也是人精,算计得很准,信么,有来就有回。如果是一般的读者,他们与苏文都不必理会,可以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然而涉及到皇家公主,就要给一个准信了,否则人家说不定会说藐视皇室,狂妄自大,一点都不谦虚。

    虽然皇室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不过作为千年皇室,威望还是很足的。帝国百姓对于皇室也颇为尊敬。至少,面子上的功夫要做足。

    对于文人来说,更不可与皇室交恶。否则皇家文学奖的荣誉你这辈子都别想染指了!就算皇家文学奖不是皇室的人主持遴选,可毕竟挂着皇家的名号。如果一个文人就是打着不鸟皇家的旗号写东西,还把奖颁给对方,岂不是打皇家的脸面吗?

    赵氏皇室代表国家,打他们的脸面,那就是不给华夏帝国面子,最终不爽的还是臣民罢了。

    所以精明的文人哪怕是批评皇家,也是对事不对人。就算心里不以为然,也大多敬而远之。

    生活报都把帝国小公主的信给公开了。苏文无论如何都要给一个答复。

    而且这答复还得有不少讲究。这么说也是公开信呀,不单小公主会看到,所有生活报的读者都会看到。

    再说了,如果帝国小公主接到回信后再写说明过来,精明的生活报肯定就会大张旗鼓把这事炒成大新闻了,到时说不定其它媒体也会跟进。这样一来,说不得他苏文给帝国公主的信就会与全国读者见面!

    这么一想,这回信更不能马虎了。

    其中有两点必须要讲究,第一,收信人的身份。虽然是帝国小公主,不过她只有六七岁,字还认不全。接到信后应该不是自己看,而是要通过其它人念出来,讲解一番。只有以来,又会把其它皇室的人牵扯进来——

    好吧,都搞成公开信模式了,涉及的又是皇家,现在早就把皇室拉进来了。

    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苏文要自重身份,不能因为对方的皇家就没有一点骨气,阿谀奉承的话万万不能说。拍马屁也不能太露骨。

    文人么,最讲究什么风骨了。虽然他们在紧要关头往往没有多少风骨,可总要做出一副样子来。否则人家就看不起你,说你是软骨头!

    综合各种因素,苏文愈发觉得这信难写了,比要他“改编”《雷雨》等大工程剧本还要难!

    “敬爱的丝儿小公主,首先要感谢你喜欢我的故事,能让小朋友们喜欢我的童话故事,就是我最大的目的与荣幸。《苏文童话》本身就是为小朋友写的,如果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只在乎故事,只在乎小朋友喜不喜欢。”

    这是苏文回信的开场白,说得客气,其实却隐含深意,比如说他阐述写童话的初衷,以及对童话的态度,就是回击之前有人批评他的童话太幼稚没有意义。

    童话,就是讲给小朋友听的故事,他们喜欢就行,管那么多做什么!

    这就是苏文对于童话的立场。

    表白立场之后,苏文就对赵丝儿来信提到的问题进行一些解答,比如说她说《小红帽》写得太残忍了,要他修改一下。

    这建议苏文是万万不会答应的,《小红帽》有各种版本的结局,他选择外婆与小红帽都被大灰狼吃掉,本身就是故意的,否则小朋友怎么会害怕呢?

    这个故事的力度就是害怕——如果不让小朋友害怕听信陌生人的话,怎么能达到教育的结果?

    这个世界太疯狂,也太现实了,它不是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别说一个小孩了,就是大人,相信一个陌生人,估计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小红帽》不重要写,根本无法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与警惕,只有让他们害怕,才能让他们铭记在心!

    那些什么小红帽与外婆被猎人从狼肚子救出来的结局,也是是可以皆大欢喜,可以哄小朋友开心,却失去了《小红帽》的价值。

    如果小朋友都想着就算被陌生人骗了也会有好人来救我的,岂不是让他们更幼稚吗?

    所以,苏文坚定要用黑暗的结局。

    《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这样的理由,如果她不死,大家就不会同情他,怜惜她,更体现不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鞭挞之力来。华夏帝国就算繁荣富强,贫富差距的现状也是存在的。

    婉言解释了不修改的原因之后,苏文在最后抛出一个诱饵来:

    “丝儿小公主,能给你讲故事是我的荣幸,既然你那么喜欢美好的童话,作为一个为读者服务的作家,我有义务送给你一份礼物。什么礼物?当然是童话故事!不过这个童话故事我会讲得长一些,而且,为了回报小公主你对我童话的喜好,我将用你的名字,也就是‘丝儿’两个字来作为故事主角人名。请问你同意吗?”(。)

第二百七十章 报纸销量大涨() 
话说这两天《京都生活报》上帝国小公主赵丝儿写给苏文的公开信,着实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有关注皇家事情的,也有本身就是生活报的忠实订阅者,更有一向追寻苏文脚步的读者,以及那些喜欢苏文童话而关注这一事件的人。

    林林总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作为连载苏文童话的《京都生活报》的销量也节节攀升。

    在报刊的论坛上,不上网友热议这一公开信之事,有的羡慕,有的不信,有的则表示兴奋与激动:

    “真的是帝国小公主写的信吗?怎么看都不像呀,这事反而像操作一样,不会是《京都生活报》自导自演的戏码吧?现在的人,为了销量,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呀!真的不能排除这是炒作之事!”

    这是对一切都抱着怀疑态度的阴谋论。

    当然,也有想得更明白的:“不排除是生活报炒作的可能,甚至可能是苏文与生活报联合起来炒作这一事情。为了什么?当然是销量!正如楼上之人所说,为了销量,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把所有的节操都扔地上踩上几脚!但是如果说是无中生有的炒作,估计他们还没有那个胆子。毕竟,皇家的脸面与名誉,不是他们敢践踏的,否则别说苏文了,就是家大业大的生活报也要遭殃!”

    “楼上所言有理,真是可惜了我们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