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借阴骨-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开门,外面的王应彩几个人差点倒了进来,站稳了,王应彩急忙问道:“怎么样了?”

    我冲里面指了指,她们挤进来看到死猪一般的王应全,丁晓敏的舅妈顿时就呜呜大哭了起来。

    丁晓敏冲我抱怨道:“周云虎,你怎么把我舅舅打成这个样子了。”

    我心说你不知道他还差点要了我的命根子呢。

    王应彩拉过丁晓敏,一脸着急的问我,“她舅这是怎么了,云虎你看出来了吗?”

    我无奈的摇了摇头说:“他身上好像没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至少我没有看出来,但他这样肯定不正常,你们知不知道他最近都干什么了,或者去了哪里?”

    正说着,就听丁晓敏舅妈惊声叫道:“你们快看,应全的肚子消下去了!”

    闻声,我们都向床上看去,还真是,刚才打的火热,倒是没注意王应全的大肚子竟然不见了。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是吃撑了不消化,运动运动就把肚子里的东西消化了?

    可再怎么消化,那也不可能消的这么快吧!

    就感觉他肚子里的好像不是食物,而是一股气,如同气球一样,放了气自然就瘪了下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八十三章 池下棺() 
看到王应全的大肚子消下去了,丁晓敏舅妈也就不在乎我把她丈夫打的鼻青眼肿了,含着泪冲我道:“大仙,请你一定要救救我丈夫。”

    被称作大仙,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但也顾不上矫情,点了点头说:“你们是丁晓敏的亲人,这个忙我肯定帮,但说实话,其实我现在也一点头绪都没有,所以你们要配合我,把他最近的经历都告诉我。”

    说着,王应彩把我请到了堂屋坐下,对丁晓敏舅妈说:“月娥,你好好想想,我兄弟他最近都干了什么事,去了哪里。”

    丁晓敏舅妈邓月娥紧皱着眉头,想了想说:“应全他最近也没去哪呀,秋收之后想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也就没有去工地上干活,只是前阵子跟着乡亲们……哦!”

    说到这,邓月娥猛地一惊,整个人径直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一脸惊恐的说:“难道是因为那件事?”

    别说我了,就连丁晓敏也听出了她这话中有事,疾呼道:“舅妈,那件事是什么事?你快说呀!”

    邓月娥惴惴的坐回到椅子上,挠着脑门又想了想,这才把那件让她震惊的事说了出来。

    原来她们这个村子之所以叫“黄楼村”,那是因为起先这里大部分都是姓黄的,即便是现在,黄家依旧是这里的大户。

    黄家香火旺盛,家大业大,可能是祖上庇佑,出了不少文化人、大商人、做官的。

    人一旦有钱,光宗耀祖了,也就想祭奠祖先,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二也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庇佑,因此很早以前就在村子里建了一座祠堂,年年都有黄家子孙回来祭拜。

    要说那黄家祠堂,建的也是极为讲究,据说专门请了风水先生,点了一处风水宝地,又这样布局,又那样摆阵的。

    但是咱们外行人眼中,也看不出这其中有没有门道,不过黄家祠堂前面的莲花池倒是挺讲究,据说以前就是个小池塘,后来被黄家人重修了一下。

    修的四四方方,里面种着藕,每年都开出一片荷叶荷花,但池子中的藕却不挖不吃不卖,只任其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

    不仅他黄家人不动,更是不允许别人动,据说以前有人偷挖被发现,结果活活被黄家人打死了。

    打死也就打死了,谁叫人家上头有人呢,从那之后,也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再去偷,总不至于为了几截藕把性命丢了吧。

    以前农村人大多没有什么见识,一件事越是搞的神秘,传的也就越是神乎其神,到最后,说什么样的都有。

    有的说那莲花池中有金龟,有的说那里面有一米长的红鲤鱼,有的甚至说看到过观音菩萨降世,站在莲花丛中,向黄家祠堂撒甘露。

    不管什么样的说法,反正都搞的他黄家祠堂名声鹊起,甚至成了黄楼村的标志,都说那地方风水好。

    但今年不知道怎么了,夏天的时候倒是长了一大片荷叶,甚至比往年都要旺盛,有的都伸到了池子外面。

    可奇怪的是,这么旺盛的荷叶中竟然一朵荷花都没有,万绿丛中一点粉红都没有。

    别说封建迷信,就是按科学的说话,这也不正常呀,怎么可能一朵荷花都没有呢?

    而且没过多久,那一池子的荷叶竟然也快速的蔫了、枯萎、坏死。

    有人就传他黄家要变天了,这是断子绝孙的征兆。

    不管信不信,事实摆在眼前,他黄家人也不得不慌,于是请了很多风水先生来看。

    但如今的那些风水先生,一个个都是骗吃骗喝的假把式,每个都能头头是道的说一通,但却没有一个让人觉得靠谱的。

    其实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靠谱的事,但他黄家人非要求个心安,有人就出注意说,等秋后,排干池子中的水,把里面的淤泥清一清,再重新中上藕苗,这叫万象更新,来年自然就没事了。

    想来想去,似乎也就只能这么干了,这不,前阵子秋收过后,黄家人在村子里摆了酒席,宴请同乡。

    同时也就把要清淤泥的事情说了出来,问乡亲们有没有愿意干的。

    但这也的确是一件繁重的事,抽水、起藕、挖淤泥什么的,因为又有禁忌,所以不仅要干,还要干好,要是干不好坏了人家的事,乡里乡亲的也不好看。

    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愿应这个差事,于是黄家人就说,不仅好酒好菜的招待,完事了,每人给一万作为答谢。

    虽然说是繁重的事,但只要人手够,真干起来,也就三五天的事,三五天挣一万块钱,还有好酒好菜,这种事谁不干呢?

    应承的人数多了,黄家人也就从其中挑了八个干活的好手,都是身强力壮,老实稳重的,王应全就是其中之一。

    一切准备妥当,挑了个黄道吉日也就动工,这在村里也算个热闹事,大家都去观看,莲花池四周围得人山人海。

    抽干了池水,起出里面的藕,然后清淤泥,一切都好好的,本来预计三五天的,但是急着拿钱,热情高,八个人干了两天就已经差不多了。

    可是在第二天下午,眼看着快要收工的时候,怪事却出现了。

    当时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快看,哪来这么多癞蛤蟆呀!”

    闻声,拿眼一瞧,不仅岸上围观的人惊奇,就连池子中干活的八个人也是不由的一惊。

    光顾着干活也没注意,不知道什么时候,池子里竟然出现了癞蛤蟆,而且还不是一只两只。

    但是在农村,癞蛤蟆这种东西并不稀奇,在池塘里出现也很正常,只是数量有点多而已,所以也就没有怎么在意。

    眼看快要收工,八个人也不管那么多,只顾着拼命的挖淤泥,可就在王应全挖着挖着的时候,一铁锹铲下去,他突然感觉好像挖到了什么硬东西。

    刚开始还以为是石头之类的,但是铁锹掘上来之后,却见露出一快黑色的东西,用铁锹磕了磕,竟然还有一阵沉闷的咚咚声。

    王应全很是纳闷,也就招呼了剩下的七个人,大家伙围上去一看,也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就感觉那东西应该是木头的。

    不管它是金子还是银子,先挖出来看看再说,有用的就留着,没用的就扔了,实在不行,大不了再埋回去。

    有人这么提议,王应全八个人也觉得是这么个理,征求黄家人的意见,黄家人也都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再说他们也好奇,于是就纷纷动手起来。

    随着淤泥渐渐被挖去,露出了一块一米多的黑色木板,神奇的是,在水下淤泥中埋了这么多年,那黑色木板竟然一点事都没有。

    也就在这时,有人漫不经心的说:“诶!你们看那像不像棺材盖?”

    好家伙!这话一说出来,王应全八个人顿时就呆住了。

    可不是嘛!一米多长的模板,还漆成了黑色的,又埋在地下,越看越觉得像。

    挖淤泥竟然挖出了棺材!这当然是不吉利的,就连黄家人也看傻了,王应全八个人更是不知道怎么办。

    有人提议还是不要动了,赶紧埋回去,但黄家人这时却让王应全他们把棺材挖出来,可能问题就出在这东西上,留下来只会坏了他黄家祠堂的风水。

    但是平白无故起人家棺材,几乎没人愿意干这种事,黄家人自然也不愿意干,于是就花重金,只要把棺材挖出来,每人再给五万。

    五万在农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虽然有几个人走了,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后王应全和另外三个人就决定干。

    再继续挖,就见那的确是口棺材,黑色的棺面上用金漆描着好看的图案。用绳绑好了,碗口粗的竹杠子穿过去,试着抬了一下,还挺沉。

    四个人深吸了一口气,喊着号子,齐齐用力,拼着一口气力,终于把棺材抬了起来,可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

第八十四章 蛤蟆叫() 
四个人刚刚把棺材抬起来,正要走,就听池子里的癞蛤蟆竟然齐刷刷的叫了起来。

    平时,听到癞蛤蟆叫唤是很习以为常的事,而且三两只叫唤起来,人们也根本不会在意。

    但现在,却是成千上百的癞蛤蟆,还异口同声的,原本低沉浑厚的叫声汇聚到一起,吵的脑仁都疼。

    王应全四个人自然也是心中一颤,但抬棺材这种事都是一气呵成,最忌讳反复的升棺、落棺,那样对死者不敬,对抬棺的人也不好。

    所以王应全四个人就那么站着,也不知道这棺能不能抬。就在这时,岸上突然有人叫道:“快看,那棺材上还有一只大的!”

    闻声,王应全扭头一看,吓的他差点一屁股跌坐在泥里,只见棺材盖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趴了一只癞蛤蟆。

    而且这只还很大,足足有农村用的大海碗的碗口那么大,而且浑身金黄色,张嘴咕噜噜叫了一声,池子中的那些癞蛤蟆顿时就消停了下来。

    “敢情这是蛤蟆王来了!”

    “呵!这癞蛤蟆是怎么长的,这么大!不会成精了吧?”

    “这事太邪乎了,再闹下去,不知道会出生什么事呢。”

    “就是就是,别害的我们全村的人跟着倒霉。”

    “嗨!我说你们还是赶紧把棺材放回去吧,不能你们四个挣钱,害的我们遭殃呀!”

    听到岸上乡亲们的话,王应全四个人心里也犯嘀咕,有的说放回去,有的则说抬都抬起来,哪有再放回去的道理。

    再加上黄家人的催促,四人一商量,决定先不管那么多,赶紧抬上去,再找个地方重新下葬,也算“乔迁新居”了。

    说干就干,王应全四个人把棺材抬上来,在野地里找了个地方,挖坑下葬,棺材一落下去,那只金黄色的大蛤蟆纵身一跳,也就跑了。

    眼见没什么事,四个人麻溜的包了坟头,第二天又立了一块无字碑,弄了酒菜祭拜。

    之后黄家的莲花池重新种了藕,灌了水,王应全四个人也是什么事都没有,还得了黄家的报酬,也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转眼间挣了六万块钱,王应全一家人也很高兴,去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