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指挥,将军就是要俺们跳河俺们也不皱眉头一下。”

    “是的,夏侯将军,俺们也是这样。”

    夏侯澄接过亲兵递过来的手巾,擦干净脸庞,问道:

    “你们说得都是真的吗?”

    帐内一片声音道“是”,更有人喊道:

    “谁说个不字,就不是人入的!”

    夏侯澄道:

    “好兄弟们!说实话,我夏侯澄今天请大家来,一是想和大家聚聚,二是有个大功名要和弟兄们一起做,却不知道怎的说到了这些事情上。弟兄们,某今日想和大家商议的大功名,就是取山丹军马常”

    走出夏侯澄将军大帐的时候,冷风吹散了许多人的去酒气。就有人叹气道:

    “我就知道,来这里准是给咱们下套的。”

    边上的军官道:

    “扯犊子的,就你聪明,多好的机会啊,难道你不想翻身吗?”

    山丹秦时本是大月氏之地,汉时被匈奴控制,武帝时霍去病收山丹,归张掖郡管辖。山丹马场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这里地势平坦,牧草丰茂,自西汉起就成为历代皇家屯马养马的场所,所产山丹马剽悍强健,品种优良。山丹境内的焉支山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匈奴民歌曾唱到: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隋大业五年,炀帝西行时在焉支山下接受了西域二十七国使臣的拜见。李光颜兵进甘州,自然要先取山丹军马场和焉支山。本来沙吒利一心想要请战,却被李光颜以有更重要的任务为由拒绝,而这个任务也出人意料地交给了夏侯澄,而不是李光颜的心腹大将宋朝、田荣等人。

    为了夺取山丹军马场,李光颜给了夏侯澄一万人,除了夏侯澄的本部五千人外,还有长武军两千步卒以及李光颜直辖的三千骑兵。万人行军,满山满野,大营也是建得规模极大。在焉支山上看下来,就如同铺在草原上的一大朵白梅花。可惜这朵白梅花是来要人命的。这么多天以来,焉支山上下不知被这朵白梅花吞噬了多少性命。

第393章() 
不过这几天白梅花似乎温和了许多,不再像前几日那样动不动就突出要人命的触须。吐蕃军的探马经过打探后才发现,白梅花里运来了如山的酒肉和钱币。吐蕃将军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名战俘冒死逃了回来,他才知道,原来白梅花里的唐军和住在这里的汉人奴隶一样,要过元旦了。

    汉人过新年就和吐蕃人一样热情迷狂。逃回来的战俘说,唐人的皇帝下令,全军停歇半个月过年。

    “在战事进展顺利的紧张关头停下来过年,真不知道唐人是怎么想的。这个皇帝倒是和登上焉支山的这个皇帝一样,好大喜功嘛。”

    这几日被唐军的轮番猛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吐蕃将军终于觉得压力轻了不少,他不由得想起了听当地人讲的那个登上焉支山的隋朝皇帝,为了炫耀国力,在张掖举行“万国博览会”,甘州、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朝迎西域各国来的使臣。这个皇帝听说后来还荒唐,不但欢迎外国人到中原去,吃饭不要钱,还把上好的绸缎缠绕在树上。后来打海东边的国家,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听任对方诈降,给对方喘息的时间,被对方牵着鼻子耍,结果丧师数十万,丢了江山。

    “要是这个皇帝也是这样就好了。”

    吐蕃将军不禁浮想联翩,中原的花花世界虽然离天堂远了些,可是地方温暖,物产丰饶。山丹这地方比起高原来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出使唐国的使臣回来居然说东面还有更好的地方。要是这个皇帝也像那个皇帝一样,说不定自己有一天能在东面的地方获得好大一块封地,弄上几千个奴隶呢。这些汉人奴隶,不但吃苦耐劳,而且伺候人也是一流。

    直到副将来喊,吐蕃将军才从yy中回过神来。这段时间,还是先想想怎么收住这么大一块地方再说吧。

    “今天是唐历除夕,唐军今天要过他们的年,传令下去,让各个烽燧放松一下,不要太紧张了,但是也不要太松懈了,这些唐人太狡猾了。唔,给每个烽燧多发些酒肉吧,犒劳他们一下。”

    当唐军将士正在欢饮庆祝新年的消息传来后,吐蕃将军下达了让自己的士兵也轻松一下的命令。他可不知道,就在他下令的时候,夏侯澄也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传令,三军将士即刻出战,夺取焉支山!”

    兴治五年正月初一,唐将夏侯澄趁夜出兵,袭取焉支山烽燧二十余座,吐蕃军大败而逃。夏侯澄光复山丹军马场,获得良马上万匹。

    太子的车驾终于到了迎候的众人面前,停了下来。太子李纯略显疲惫的脸也从车里张了出来,下车和个人见礼。

    “殿下受惊了!”

    “王兄一向可好?”

    “有劳侍郎牵挂……王弟一向可好……”

    感情的抒发正在铺垫,高潮即将来临的时候,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

    “陛下有令,召太子殿下即刻进攻。”

    太子李纯的车驾刚到明德门外,还没来得及和侯在门外迎接他的亲王、郡王、大臣们寒暄,李忠言就尖着嗓子传达了皇帝的口谕。李纯只得留下一个招牌式的笑容,说了声“容后再叙”就在宦官王守澄的搀扶下钻进车里进城了。吐突公公已经因为贪鄙被流放岭南。

    三千羽林卫将士以雄武的军姿护送太子到城门口后就返回驻地,现在跟在太子车驾前后的是三百侍卫。领头的正是吊着一只胳膊的小将高骈。

    “三千人护送,好大的排场!”

    虽然明知道眼前只有三百人,但是李纬还是忍不住拿三千人来说事。李经却是面无表情,道:

    “过些年排场还要大呢。”

    李诵接见李纯的地方依然在紫宸殿。不过太子却需要在殿外等候,因为皇帝正在听取前两天回京的朔方节度使田弘正的述职。道了声“殿下少坐”,李忠言就进去伺候皇帝了。

    和年前赴任的时候相比,田弘正的面庞粗糙了许多,精神却也健旺了许多。取田怀谏而代之以后,虽然在大义名分上没有人敢说田弘正的不是,但是背地里不屑于他的人还有不少。在这个时候,李诵将他调任朔方委以重任,等于是向四方宣告朝廷对田弘正的支持,田弘正也对此感激涕零。

    到任朔方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田弘正兢兢业业,走遍了朔方所有的边防要地。范希朝就任朔方的时候,虽然将朔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毕竟年事已高,许多事情不能躬亲,难免有被人蒙蔽或者落实不好的地方。而田弘正年富力强,又是知兵之人,在他治理下,朔方是愈发蒸蒸日上了。

    朔方军整体战力在田弘正到任以后也大有提升。田弘正加大了军队训练的力度,并且一改范希朝与邻为善的方略,以战代练,出师教训了几个和吐蕃关系比较近的党项部族,打退了图谋打草谷的几股回纥游勇,扩大了朔方的安全纵深。史宪成、何进滔这两个著名的反骨仔到了朔方以后也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反而立下了些许小小边功。这让李诵不禁感叹,时事比人强。只要自己实力强大,内部不乱,谁敢生反心呢?

    这倒让李诵有些后悔对刘济的处置了,要是刘济活着,或许也能在边境用得着呢。因为讨厌刘济的为人,再加上历史上刘济后来再反,所以在去年秋天,义成军节度使、彭城郡王刘济在一次外出视察途中出了意外,被山洪卷走。这当然是粮秣统计司的杰作。刘济出事之后,李诵悲叹了几句天不假寿,命令他的儿子刘从谏袭封彭城郡公,任命他做了右武卫将军。

    刘济死了以后,李诵也就没再往义成派过节度使,再加上义成军已经卫戍洛阳,三个月后,中书省下令撤销了义成军。接着,宣武军和河阳军也宣告撤销。河南地面上再无一家藩镇,全归河南道管辖。

    等到田弘正接见完毕,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时辰。很明显皇帝很高兴见到田弘正,殿里不时传出李诵爽朗的笑声。

    李纯虽然大半年没有回长安,心里很想见到自己的父皇,可是脸上却一点焦躁的情绪都没有,倒是王守澄,对田弘正没有眼色很有意见,嘴里有些叽咕。被李纯瞪了一眼后,才老实起来。

    李纯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看着身边服侍自己的宦官们,看着他们盯着殿内,李纯明白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位沂国公是皇帝的宠臣,得好好巴结。

    李纯忽而想起李诵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作为在上位者,要懂得自己身边的人的心思,不能否定这种要求,而要满足做得好的,压制做得差的,知道调和权衡他们的利益,驾驭他们,驱使他们,使他们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这才容易成功。不然就会被人轻易蒙蔽,成为平庸乃至昏庸的君主。

第394章() 
等将来自己继位之后,自己身边的人一定也会留意自己喜欢哪个大臣,讨厌哪个大臣,然后顺着自己的意思褒扬或者编排哪个人物。而他们也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和宫外的大臣们结交,力挺和自己亲近的,不遗余力地打击与自己疏远的。就像这王守澄,是不是也是在表现他对自己的忠心呢?

    帝王果然难当啊!

    “臣田弘正参见太子殿下。”

    不知不觉,李诵的接见已经结束了,而李纯还沉迷在遐想之中,直到田弘正向他行礼,他才回过神来,向田弘正回了一礼,道:

    “田帅辛苦了,有空的话去东宫坐坐,也好让寡人请教一下军中之事。”

    田弘正慌忙又回了一礼,伸手道:

    “殿下客气了,臣实在是不敢当——殿下请。”

    李纯也伸手道:

    “请!”

    待李纯见了紫宸殿,田弘正才转身离去。李纯心里却想到:

    “这个田弘正果然是个谨慎的人,连寡人请他他都不敢去埃”

    进了殿中,一股热气蓬勃而来,不过李纯的心头却有一丝心酸,面对着自己坐着的那个人明显老了。想想也是,自己只是操心西征一件大事就已经感觉疲惫不堪,而父皇要操心的是全天下的大事,能不衰老吗?

    李纯刚刚跪下请安,就听到李诵问道:

    “你是不是觉得朕老了?”

    李纯道:

    “儿臣没有觉得。儿臣只是觉得父皇的精神比先前还要好,儿臣心里实在是喜欢,儿臣恭祝父皇福与天齐,仙寿永昌。”

    李诵笑道:

    “哪里能够仙寿永昌啊,那些是骗人的鬼话。你要记住,没有一个帝王是不死的,所谓的长生不老那是骗人的鬼话,能蒙蔽昏聩的君主,却骗不了圣明的帝王。一个帝王真正的永生,在于他的功业,在于他的仁德,比如太宗皇帝和玄宗皇帝,以他们的功德,最应当长生不老,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真正长生不老的是他们的英明。青史和百姓不会记住一个只求永生的人,却不会忘记一个贤明的人。”

    李纯道:

    “儿臣受教了。”

    这个便宜儿子死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是太相信自己身边的宦官,二是嫌自己身子骨弱,想长生不老。李诵现在是抓紧一切时间来教育李纯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受教,李诵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毕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