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霭旆ò桑俊

    见达郎扎来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达扎微微有些失望,将话题回到刚刚的话头上,问道:

    “达郎扎来将军,你夜袭的胜算有几成呢?”

    达郎扎来道:

    “末将不知道。末将所说的有许多都是出于猜测,不一定对。但是凡事只有去做才有胜算,不去做永远都没有机会取胜。所以,末将今晚只是想去试一试。”

    在敌军有未知的利害兵器的时候,就凭着个人的胆色就想去试一试,这种勇气就是让先前排挤他的人也感到了钦佩,自从开战之后逐渐丧失的勇气逐渐回到了众人体内。达扎道:

    “马好不好看昂起的头,心诚不诚看碗里的奶。来人,上奶酒!”

    达郎扎来捧起下人送来的奶酒一饮而荆达扎道:

    “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吐蕃战士的勇气,而你恰恰展现了这种勇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我达扎在此对天发誓,如果今夜你没有完成你的使命,那么,明天,我就会亲自带人去为你复仇,斩下敌人的头颅,祭奠在你的肉身面前!”

    所有的将领都站起来道:

    “以上天的名义起誓。”

    半夜里,忽然从山上隐隐地传来了喊杀声。睡眠本来就较浅的李文通猛地从床上跳了起来,大喝道:

    “来人!”

    匆匆穿好了铠甲,走到帐外,只见许多士兵已经醒来,从帐篷里钻了出来,惊慌失措,到处都有人嗡嗡的议论声。李文通头脑一疼,下令道:

    “击鼓禁声,若有敢大胜喧哗者,杀无赦!”

    本来嘈杂的营盘里立刻安静了下来,李文通也判断出了状况所在,当即下令道:

    “传令前营立刻发一千兵上山救援!其他各营严加戒备,随时待命!”

    他留了五百人在山上驻守,料想能抵挡一阵。不料前营士兵还没有到山脚下,山上的战事已经停息了。李文通率领亲军刚到营门,就看见守在山上的别将跌跌爬爬地到了他马前,哭泣道:

    “节帅,末将无能!”

    李文通的眼中似乎能喷出火来。盯着伏在地上的将领,问道:

    “哭个球!怎么回事?”

    那将领道:

    “半夜里,吐蕃人忽然摸了上来,儿郎们措手不及,抵挡不住,山头,山头丢了。”

    李文通扫了一眼,道:

    “本帅不是让你严加戒备的么?”

    那将领道:

    “末将本来是派了许多哨岗的,只是没有想到吐蕃人实在太狡猾,悄无声息地就摸了上来。”

    李文通道:

    “摸上来多少人?”

    将领嗫嚅道:

    “不……不知道……”

    “本帅给你的人呢?”

    “都……都在这里了。”

    “投石机呢?”

    “还在,还在山上。”

    李文通厉声道:

    “你个混账!连敌军有多少人都没有弄明白就丢了山头,本帅给你的几百儿郎你居然还带回来这么多,你敢说你和敌军交手了么?若不是你畏葸避战,调度不当,临阵脱逃,怎会如此?多少将军做梦都想得到的投石机,你他娘的居然就丢给了吐蕃人,不杀你,实对不起战死的将士,也难消本帅心中之愤。来人,推出去,斩!”

    “节帅,饶命啊,节帅,饶命,饶命,节帅,末将是……啊!”

    天色已然将明,山下的喊杀声又响了起来,那是前营将士想趁敌军立足未稳,夺回山头。怎奈吐蕃军士气旺盛,后援及时,连续的几次进攻都被打退了。李文通只得下令前营将士就地休整,准备天亮再战。

    “若是李愬带兵,哪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数日之后,当鄯州战报传到长安的时候,李诵气恼地将战报丢到了一边。战报上写明,李文通主攻南山堡,白天攻占第一道防线,晚上就被吐蕃军夜袭夺了回去,还丢了两台投石车。之后连攻数日,靠着野诗良辅神勇才夺下了第一道防线。此时唐军伤亡已经以千计了。李文通所率兵马,除本部第七军外,余者皆是李愬旧部,所以李诵会有这么一说。

    此时的李愬正在兰州,挂着陇右、河西两镇节度副大使的官职做他的行台副元帅呢。

    其实朝廷上下不理解李诵以两镇副节度使的身份把李愬挂起来是为什么的大有人在,市井间最受承认的说法就是功高震主,凉国公从平淮西以来屡立大功,朝廷已经无物可赏,所以把李凉公挂了起来。而朝廷五品以下官员则多半以为之所以挂李愬是因为李光颜已经统军了河西,而郝玼又熟悉陇右军务,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如果让李愬分担陇右军务的话,只怕会指挥失灵,所以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了郝玼一人,李愬暂时负责稳定后方的重任。

第400章() 
正是境界不同眼界不同,正三品上的官员又是另外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更多的算是一种直觉,一种预感,只可意会,并不能宣之于口。

    春末的时候,朝廷又向陇右河西调拨了一百万缗军资,一百万斛粮食。户部侍郎杨于陵奏称,陇右钱多而无用钱之处,米贵而无余米,米价上涨严重,甚至已经波及到了关中,朝廷负担极重,建议朝廷放开关中到陇右的粮食市场,促使山南、河南等地粮商向关中运粮,以平抑市价。李诵在奏章上批了个“议”字,转发给了政事堂。

    判度支程异上奏章道,战事已历八个月,军费和安抚地方的费用度支无算,若不从长计议,恐朝廷有财政困难之虞。又道此番西征,动用将士三十万,民夫以百万计,一方面国库支出极大,另一方面关中、山南、两川、河中、河南河东等地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请求减免出征军民赋税,准许今年加征关东各道赋税。这道奏章被李诵批了个“再议”,转给了政事堂。

    加征赋税,何其难也。不要说山东各道都尚在给复期间,就是淮南、两浙、宣翕这些地方,因为平定淮西,平定淄青等等大战都发生在附近,钱粮首先是从这些地方征调,连番大战之后,才一年多时间,也没有怎么缓过气来。至于山南东道、湖南、江西、岭南等地,精细化开发不过数年,现在加税到头来还是家在普通百姓身上,这样无异于破坏社会的经济基矗可是打仗,恢复,没有钱又不行,到哪里去弄钱呢?

    海贸赚来的银子,已经哗哗地投到了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几场大战里面了;江南各地增产的稻谷,也在几场大战中消耗极大。开源已经开了,剩下的就该是节流了。

    “朕决定,从下月起,宗室供奉递减。宗室远支减四分之三,近支渐五分之三,皇子减半,朕,减四分之三。”

    内阁讨论预算问题的会议上,李诵语气坚定的说道。

    “陇右河西之战事关国家命脉,天下乃是李家的天下,李姓宗室所享有的待遇,乃是靠的历代先帝的余阴,亿万百姓的供养,本身对国家贡献不大。如果这个时候宗室子弟不能挺身而出,那将来有事的时候天下百姓有怎么愿意挺身而出保卫国家呢?如果有宗室子弟不明事理无力取闹的,着宗正除名。”

    今日的内阁会议上李诵少有的一言堂。李诵语气严厉,几个列席会议的宗室亲王也就不敢说话了。见无人反对,李诵满意地抛出了准备好的重磅炸弹。

    “朕的意思,西面这么大的战事,光靠宗室这点节约连塞牙缝都不够的,所以还得想法子开源。关东各道的赋税事关朝廷信誉和国家元气,是断然不能加的,而海贸的收益现在也是到了规模,再上也难,况且从远路调运也颇费时间,所以朕寻思出了一个法子。”

    李诵目光炯炯地扫视着群臣,不少人都竖着耳朵在听皇帝拿出什么高招来,只听到皇帝说道:

    “自从前朝以来,民间日渐富裕,这八九年更甚以往。民间高门巨富甚多,而这些高门巨富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众人的尊重。朝廷虽然授予了一部分佼佼者爵位,但是毕竟僧多粥少。而朝野上下,也有无数世家子弟因为没有进身之阶而蹉跎岁月。所以,朕决定,接着这次西征筹措军费的时机,开放门路。”

    听皇帝把话说完,坐中已经是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马上就有说得上话的大臣道:

    “臣斗胆,敢问陛下如何开放门路呢?”

    李诵道:

    “很简单,朝廷张榜募集军费,百姓出得一定数额者,即可按照所捐的数额,授予一定级别的散官。”

    李诵特地咬重了“散官”这两个字,可是朝堂中已经沸腾了。有几个大臣脸上已经满是激愤的表情了。几个老成的大臣互相对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出了忧虑:合着皇帝果然是要卖官鬻爵了。

    李诵却一脸平静地等待着大臣们的劝阻,或者说发难。开放门路,对寒门子弟来说不啻于一道福音,而对于把持朝廷上下的世家大族来说,那可就是一剂毒药了。世家大族在国家利益遭受威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自从隋朝以来,历代君主都在试图削减世家大族的对国家的影响力,扩大寒门的出路,可是一直以来收效甚微。现在,凭着两朝二百多年来打下的基础,借着此次西征,李诵打算扩大自己的努力。

    望着坐中的大臣们互相悄悄使眼色,做手势,传递着信号,李诵脑海中忽然有了这样的觉悟:

    一个掌握巨大财富的阶层,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迟早会造成尖锐的对立,酿成大祸。

    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阶层,如果不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给升斗小民留下活路,那么,升斗小民总有一天会变成暴民,操起刀来的时候,也不会给你留下活路。

    而皇帝,所谓代天牧民的天子,以及朝廷的职责就是以公认的准则调和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管理国家,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这个职责没有明文,却是大家默认的,比如那句著名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体现的何尝不是普通百姓对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点奢望呢?

    这个时候的百姓对生活的要求是低廉的,对自己权力的要求是卑微的,他们总是相信皇帝是仁德的,是公平的,不好的都是皇帝身边的或者地方的官吏。如果他们连最后的这点信任都丧失掉,那就真应了鲁大师那句话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必须让太子以及以后的国君们明白,皇帝必须站在,起码上表面上必须站在百姓的一边。保持住帝君和朝廷的公信力,不然一切就真如镜花水月了。唔,朕要找几个大家来一起商量之下,出本书。”

    就在李诵有一刹那分神的时候,权德舆站了起来,悲愤地道:

    “陛下,真要这样做了,那是桓灵之治啊!”

    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位君主,是杀气腾腾四百年的两汉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两个公认的主要掘墓人,两人的光辉事迹之一就是卖官鬻爵。权德舆拿桓帝灵帝来比划李诵这位中兴君主,明显是具备了寿星老上吊的大无畏精神。

    不过这位寿星老有底气啊,不说人家曾经三知贡举,门生如刘禹锡等人遍布朝野,光是李诵继位之初的一趟西南行就加分不少,如果不是为人太过中庸,不堪重任,只怕早就拜相了。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