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应做之事,望陛下三思之。”

    李诵意味深长地看了田兴一眼,道:

    “张茂昭忠诚,朕就要保他子孙周全。此事虽是小事,却关系朝廷的声誉,朕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任何一个忠于朝廷的人,都会得到朕的保护。再说,朕出宫也不全是为了张家的事,而是能够接近朕的子民。朕以为,一个帝王若不能与他的子民同呼吸,不能时时了解他的子民的生活,就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皇帝。”

    田兴临走的时候告诉皇帝说:

    “此事是淄青干的。”

    田兴远去后,李绛道:

    “田兴果然不凡,又有赤子之心,可惜在魏博不受重用,也不肯背弃魏博入朝。”

    李诵却跟没听见一样,道:

    “待田兴率魏博入朝,朕给他赐名‘弘正’如何?”

    “烧!”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置身在如此美景之中的均王李纬深呼吸一口清新的冷气,发出了大煞风景的指令。

    火中的树枝干柴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李纬鼻子翕动,闻着火中传来的皮毛焦熟的气息,张二公子裹着貂裘骑在马上,立在李纬身边,这里正是他遇到“狐狸精”的地方。张二公子咬牙切齿道:

    “多谢均王殿下了!”

    李纬道:

    “些许小事,何足挂齿,咱们只是烧狐狸给淄青看。只是可惜了这么多张狐皮了。”

    张二公子道:

    “我也知道,这事跟这些狐狸关系不大,但是总要出我这口闷气。待我回了易定,要多少送与殿下多少。”

    与此同时,万年县收到报案,道一家妓馆逼良为娼,勒索客人钱财,万年县韩县令当即出动捕快,查封了这家妓馆,将一干人等下狱。某公侯子弟在大街上突然马匹受惊,冲撞行人,被万年县捕住,刚到县衙,就被检举欺压良善,强抢民女,自然收监不提。

    “看来朝廷知道这是咱们做的了。封了妓馆,就等于封了咱们的眼线埃早知如此,就让那小子嚣张几天了。”

    李公度说道。坐在李公度对面的正是那个李诵注意到的属官,此时一点对上司的觉悟都没有,手里玩着刚买回的,道:

    “真是好东西,比郓州出的好多了。”

    拿到嘴边吹了两声,见李公度又问道,放下来道:

    “封了就封了呗,封了又能如何。朝廷连战连胜,杀杨惠琳,刘辟,李琦,不少地方已经被吓到了,实际如何?杨惠琳李琦是被部下所害,刘辟偏处一隅,所以成不得事,并非朝廷有多强,咱们要不在朝廷眼皮底下生点事出来,指不定就有胆小的投靠朝廷了呢。一个妓馆换各镇不服,值!封了咱们再办一个,办一个酒楼。对了,咱们的人都撤出来了吧?撤出来就好,长安是呆不得了,把人全送到洛阳去吧。明日朝见以后,我再看个两三天,就回去了,你过了年再回去吧。”

    看模样,倒是他才是上官似的。

    所有入朝的使者中,只有张二公子,刘总和田兴得到了皇帝的单独接见,这也难怪,易定和卢龙恭顺朝廷,田家和皇室是姻亲,先帝曾嫁嘉诚公主给田季安的老子,田季安本人也是公主带大的,公主在的时候老老实实,只是公主薨后,这小子就露出了大尾巴,残暴不堪,专以杀人为乐,又猜忌贤能,所以田兴为了自保,只能装疯卖傻,在魏博得了个窝囊废的雅号。

第132章() 
李诵对接见使者这样的活动并不感冒,觉得与其参加这样的活动还不如省出时间来教幼宁和几个幼小的皇子皇孙乘法口诀呢,但是职责所在,只得在太子宰相陪同下在延英殿召见了各地使者。除了单独接见过的三人外,只有成德王承通和淄青那个叫李世焘的属官给李诵留下了印象,和在秦楼一样,李世焘一进大殿就先往乐师队里描,行大礼的时候又抬头观察皇帝和太子,杜黄裳脸一黑就要把这小子拖出去砍了,幸亏李公度反应快,道“乡野小吏,睹圣天子容颜,惶恐不知所措,故而失礼”,李诵才装模作样赦免了这厮。

    繁琐的礼节后,李诵命年后就要赴任的武元衡和郯王,均王,溆王等招待各镇使者,又和太子,杜黄裳等驾临太极宫,接见新罗,日本,南诏,回鹘以及号称是大唐外甥的吐蕃使者。本来这样的活动排场要摆得很大的,以显示大唐对万国来朝的骄傲以及庄严态度,但是李诵一句话把礼部官员顶了回去。李诵说:

    “虚的就不要搞了。等安西北庭治下各国来了再说吧!”

    因此今天这个接见仪式是隆重而简朴。吐蕃使者上国书,转达了吐蕃外甥赞普对大唐舅舅皇帝的敬意,并表达了赞普的和平愿望。李诵自然是满口大话,就差说要构建和谐唐蕃关系,签约战略合作伙伴了。吐蕃使者又委婉提出今年以来大唐凤翔、泾原、保义(陇右)三镇在节度使张敬则,段佑,刘澭的唆使纵容下,频频袭击骚扰吐蕃,尤其是河湟地区,给吐蕃军队造成极大损失的同时,掳掠了大量奴隶和牛羊,请求舅舅皇帝约束三镇,并且最好将最为恶贯满盈的凤翔节度副大使李愬和兵马使野诗良辅交给吐蕃制裁。不然外甥就只好冒犯舅舅了。

    礼部员外郎刘禹锡出班厉声驳斥道:

    “河湟为我陇右故地,大唐何时将陇右割让给了吐蕃?所谓奴隶者,皆我大唐子民,奈何以我子民为贱奴哉?若要刀兵相见,我大唐带甲二十万,随时恭候!”

    吐蕃使者犹要强撑,李诵道:

    “贵邦佛本二教国师可好?”

    吐蕃使者虽然强硬,但是没想到死穴被李诵点的这么准,只得放低姿态。由于宗教之争,吐蕃这几年已经连续挂了俩赞普,国内矛盾尖锐,全民动员已经不可能了。

    接下来的各国使者就没有那么多话了。新罗使者一如既往地祝贺大唐皇帝万寿无疆,日本使者秃着脑门俯首跪在大殿上用字正腔圆的长安话说:

    “额代表额们天皇……”

    回鹘使者是满口平安,这个公主也好,那个公主也好。李诵坐在龙座上边听边想,总有一日,朕要将所有公主都接回来。虽然这些公主他一个也不认识。

    仪式虽然结束了,但是刘禹锡的话还是给李诵提了个醒:不只吐蕃,唐开国以来历次对外战争,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丧失在西域各国的公民极多,远的甚至在阿拉伯,这些公民大都沦为地位低贱,有的忘记了自己的出身,更多的却眷恋着故国。李诵还记得自己读史时看到的唐朝使者出使吐蕃经过河湟时许多穿着吐蕃衣服的唐遗民在篱笆后窥视,乃至流泪下跪的记载。而这种记载,现在他案头就有一份。李诵的眼眶有点麻。

    李诵道:

    “今日当值的翰林是谁?传他来见。”

    “臣吕温参见陛下。”

    “吕卿免礼。”

    真巧,当值的是吕温。吕温是东宫旧臣,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之一,去年吐蕃赞普死,吕温奉命作为使团成员去吊丧。历史上曾有人议论,如果有吕温在,王叔文集团就不会失败,可见此人才干。回朝后,因为熟悉吐蕃事务,吕温入翰林院,在粮秣统计司负责吐蕃回鹘西域事务。

    既然来的是专家,李诵就开门见山问道:

    “卿可知大唐有多少子民失陷在吐蕃、回鹘、西域?”

    吕温道:

    “臣不知确切数目。河湟、安西失陷吐蕃已经快五十年,加上与吐蕃历次战争中被俘,被掳掠而去的人口,数十年繁衍下来,虽屡次遭到虐杀,臣估计光丁壮依然不下三十万。北庭被回鹘控制,我朝百姓可能有数万人。至于再往西去,臣无能,本司的经费有限,还未能派出人员,只能依靠商队来了解。据一些行商讲,被突厥掳掠而去的子女,在恒罗斯之战前后被俘的军户,多年来在原昭武九国及黑衣大食均是奴隶身份,有不少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了,长得虽然是汉人面孔,却不知道自己是唐人。”

    说着说着,吕温的声调也低沉了起来,失陷的百姓们扒在篱笆后偷偷哭泣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唐朝虽然宣称“合同为一家”,但是在民族政策上不过是由于自信带来的积极歧视,谈到这些话题,民族感情收到了严重伤害。

    李诵也是,一股闷气憋在李诵心里。李诵问道:

    “卿刚从吐蕃回来。以卿之见,失陷百姓还心向大唐吗?”

    吕温道:

    “别的地方臣不敢说。河湟之地的百姓依然是忠于大唐的。臣甚至以为,只要朝廷能给他们提供兵器供应,光凭河湟子民就能驱逐吐蕃,光复河湟。陛下若要恢复河湟,臣以为应当尽早筹划,不然年深日久,等到河湟百姓忘了自己是唐人的时候,收复河湟乃至安西北庭就晚了。”

    李诵点头道:

    “爱卿之言甚合朕意。朕若要解救回鹘乃至大食子民又该如何呢?”

    吕温寻思半天,道:

    “陛下何不效仿鲁国?”

    春秋时鲁国有一项法令,就是鲁国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还是其他什么的,只要在国外遇见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就把他赎回来,花费的金钱由官府补偿。

    李诵点头道:

    “善!”

    永贞元年很快就过去了。当永贞二年来到之后,又是一番崭新的气象。在各镇的使者在长安消费了无数金钱,带着皇帝的赏赐踏上归途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关中的道路已经整修了一遍,比来时好走了许多,路边残缺的树木也挖好了树坑准备补上。道路两边更能看到许多忙碌的人,或在兴建水利,或在平整土地,整个关中都是一片忙碌景象。

    新年以前就有藩镇使者陆续返回本镇。李绛每天晚上都会向李诵汇报这些使者在长安活动的情况。接见以后的第四天,李绛匆匆来到御书房报告说:

    “吴元济已经返镇。”

    李诵点点头示意知道。李绛继续说:

    “蹊跷的是李公度没有返回淄青,在京中四处送礼。他的那个属官李世焘今天一大清早就出城了,至今没有回来,监视的人说这些人带着少许行李。”

第133章() 
李诵还是没有反应,正要问其他人情况,突然回过味来,李绛不可能把无关紧要的事报告给他,猛然抬起头,问道:

    “此人在长安都做了些什么?”

    “此人倒是安分,不像李公度每日出入大臣府邸,名士家院。只是间或去东市西市逛逛,买些丹青材料,或者买些乐器。前日还在秦楼,与乐师合奏了一曲。”

    “他用的是什么乐器?”

    “斛栗(字打不出来)。”

    李诵“腾”地站起来,道:

    “李师道!”

    李绛跪下惭愧道:

    “臣无能,居然没有反应过来,让他跑了。淄青今日到的内线报告说十几日不见李师道,臣这才猜到此人可能是李师道。臣失职,请陛下免去臣的职分,治臣之罪。”

    李诵道:

    “此事原也怪不得你,起来吧,朕与你都见过此人,却不曾想到此人有如此胆略。宰相们都以为李师道纨绔子弟,只知道玩乐,如今看来,这人志向不校以后搜集情报,务必要仔细了,力求周全。千方百计也要留下各镇将佐幕僚的画像。今次来朝诸人的画像都留下了吗?”

    李绛道:

    “都留下了。陛下要追李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