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度使之所以手握军政大权,原因就在于唐朝中期财政无力供养军队,所以命令节度使自行解决,于是节度使就拥有了军权。永贞二年卢从史擅自出师成德,朝廷命他撤军,他辩解的借口就是“就粮”。整军之后军队由朝廷供养,节度使的治政以及财赋之权自然也就被收回,数十州重新由朝廷直接治理。整编过程中自然有官员军将利益受损,妄图对抗的为数不少,哗变的也不是一处两处,一向仁慈的皇帝只好微微一笑,镇压了之。和平解决的也有,典型的是山南西道府兵,在平定西川之战中立下大功,正在鼓噪要哗变的时候,山南西道节度使柳晟轻骑而至,道:

    “你们为什么会建立功勋得到赏赐?”

    士兵们回答:

    “因为我们平定西川叛变。”

    柳晟大声道:

    “难道你们现在要叛变成全别人的功劳吗?”

    士兵们闻言大惊,这才乖乖就范。

    整编了三十几万人,裁汰的兵员数也极为可观,达到五六万人,内中甚至真的有十五出征,八十得归的。观军容使李藩、冯伉都上奏说,裁汰这么多兵员,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定。平心而论,为了平息士兵中的不满,李诵给的遣散费是很可观的,但是问题是他只能提供遣散费却无法为这些退役士兵提供职业,裁汰士兵这么多,现在前往西域的商队请护卫的价格已经一跌在跌,这些士兵本来应该是农民,但是土地兼并这么严重,李诵哪里来这么多土地给这些只会杀人的士兵呢?许诺给他们岭南的土地,条件再优惠士兵们也不肯去未知的地方。这么多有暴力因子的人在乡间游手好闲是很危险的。

第135章() 
姥姥的,老子本来爱好和平,你非要逼我开疆拓土吗?李诵恨恨地想,最后只得从这些裁汰军士中挑选了万余人编成预备军,放到了天德军,薪饷为正规军一半,想补齐另外的一半,你们去朝草原要吧。

    这样虽然控制严密,依然有万余人流入了河北各藩镇,甚至淮西都得到了一部分。这么多军队,每年的军费有几百万缗,而依《永贞国计簿》所言,产生财赋的只有八道,若不是这一年海贸兴盛,朝廷真是喘不过气来。

    即使如此,李诵依然打起了海贸的主意。他打算从海贸中拿出几个大项来,一方面作士兵退役保障之用,另一方面,打算换取足够的土地。

    一个王朝建立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往往会人口锐减,政府手中也会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少地多,怎么分派好说。而几代之后,随着人口繁殖,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就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政府手中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量的人口沦为少数人的奴隶。而供养庞大的统治机器的人口资源越来越少,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事实上,如果不是武则天对李氏皇族的清洗,唐朝的统治可能等不到安禄山出现就会摇摇欲坠。同样,如果泾原师乱时七十七个皇族没有被杀死,那么现在关中的土地还不知道会紧张成什么样子呢。

    算明白这笔帐的李诵顿时对自己那些名义上的叔伯、兄弟、甚至子女都有了想法。只可惜现在不是兵荒马乱的时节。而如果硬来,又有可能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这种情况是李诵现在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说李诵感激唐朝先人的话,可能现在最感激的就是高祖太宗没有像朱八八那样规定皇族子孙不准做事,不管多少代都有国家供养。既然这样,李诵动点脑筋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李诵的想法来自“土地换和平”,他的想法是“土地换股份”。简而单之的讲,就是将海贸中的几个大项,比如香料,丝绸,瓷器,茶、琉璃等中的一个拿出来,专门组织一个商行,实行进出口专营,这个商行由内府掌握,盈利的主要部分拿出来,成立基金,作为朝廷供养宗室之用。此法实行后,包括新的皇子在内,以后不再赏赐土地,而是赏赐股份,说白了就是创业基金。同时用这一项的股份换取现在掌握在皇亲国戚手中的土地。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最大的障碍来自皇亲国戚,如果皇亲国戚解决了,部分地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不是没有指望。

    为此,唐朝廷在六月份重新颁布了两项法令,一是《限奴令》,一是《限地令》,这两项法令以前曾经多次颁布,但是收效甚微。目前李诵也不打算取得多么大的成效,只是为了将来动手时能够有法可依而已:皇帝是讲道理滴。

    李诵清楚地很,他手下的五个宰相里面能够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欲望的只有李吉甫、李巽、和裴垍。杜黄裳和于頔在政治立场上属于保守派,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李巽之所以想完全是被财政给逼的,李巽现在号称“财相”,各方面都指望他弄钱,他自己连做梦都做的是钱。李吉甫现在正忙着思考怎样解决淮西问题,正在编撰有关淮西的各个方面的资料,同时还忙着写他的《永贞国计簿》。而裴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裴垍对李诵在内阁会议上提出的捕蛇者问题念念不忘,入相三个月后,裴垍提交了自己的国事札子。

    裴垍说,现在的百姓向州府交的赋税分成三份: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在德宗建中初年制定两税法时,物重钱轻,后来渐至物轻钱重,百姓赋税交钱,这样税额到现在就增加了一倍。此外,本朝所说的“贯”或“缗”,按规定为千钱,但在习惯流行中并不足千钱,称省估,州里长吏为了中饱私囊,让百姓以足额交钱,称为实估,这样又加重了百姓负担。请陛下同意,将天下留州送使钱,改由省估征收。同时规定观察使或节度使,只征收所在州的赋税作为公费开支,如不足,才可征收所辖支郡。

    办法确实是好办法,于是李诵当即下令草拟诏书,喻令各地遵照实施。同时命令裴度选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查。韦执谊上书说此法甚善,只是横征暴敛惯了的各州县往往收不住或者不愿意收住手脚,有不少地方的小吏是出自一个家族,往往能把持一个地方的政务,要加大打击力度。李诵对这些仗势欺人的恶势力家族素来没有好印象,就在韦执谊的奏章上画了一个圈,表示同意。同时命令各道加强监督。

    能找到问题所在减轻百姓负担固然使李诵高兴,而更使李诵感到吃惊的是裴垍在国事札子中表现出来的对一般等价物的认识。流行中不足千钱的钱照样可以流通,这样缺钱的问题不就是能解决了吗?前年陆贽曾经因为缺钱上书请求禁止民间私铸铜器,但是这法子说实话效果并不好,问题的根源在于缺钱,缺铜,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屡禁不止就不只是书面语了。现在有一个解决的机会出现了。

    “货币,就是钱其实不就是一个符号吗?一枚铜钱上市的时候是足额重量,但是流通久了,重量自然会减轻,重量减轻了,铜钱的面值是不是会下降?当然不会,铜钱的重量减轻了,面值依然不变,明白吗?”

    几位宰相依然是一脑袋浆糊的样子,李巽试探地说:

    “陛下的意思莫非是铸造当十当五大钱?此法不可,前朝杨国忠曾经铸造过当十大钱,强令推行,结果对百姓盘剥过甚,弄得是民怨沸腾,最后不了了之。望陛下慎思之。”

    其他几人也连连点头,一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模样。眼看裴垍就要长篇大论地阻止,李诵伸手拦住,耐住性子继续说道:

    “朕的意思各位爱卿还是没有明白。铸造当十大钱是恶政,这个朕清楚。只是各位爱卿有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当十大钱不能为百姓接受?对,盘剥过甚是一个原因,本身不足十却要百姓商贾以足十钱兑换,百姓商贾能接受才怪呢。朕的意思就是,除了钱源不够外,就是当十大钱的信用没有建立起来。”

    裴垍试探地问道:

    “陛下是说如果当十大钱信用建立起来了,就能流通起来?”

    李诵一摸大腿(本来是拍,手上没劲)道:

    “裴爱卿言之有理,只要信用建立起来,不要说当十大钱,就是它也能流通!”

    说着拍出了一件物事。

    李诵拍出的是一张汇票,全国最大的柜坊王记柜坊的汇票。

    几个宰相拿过汇票看了半天,于頔纳闷地说道:

第136章() 
“这个也能当钱?”

    李巽也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李诵。李诵道:

    “这张汇票是王先生(王叔文)在王记的苏州分柜存入,然后随奏章一起发到朕这里。朕凭着这张汇票就可以到王记的总柜兑现。这样朕如果要用钱,就不用千里迢迢地跑到苏州,只要在长安扣除一点手续费用,就能将钱取出来用。这钱存入和取出保管当然要花一点费用,只是这点费用和把这笔钱押解到长安来所花费的人力和消耗想比,节省了不知道多少倍。”

    李巽突然插嘴道:

    “臣想到了,这个手续费用也可以征税的呀!”

    纯粹是想钱想疯了,其他几个人都被他一惊一乍吓了一跳,不满地朝他看了看,李诵却赞许地看了看李巽,接着说道:

    “现在,假如朕是一个行商,打算带着一笔钱从苏州到长安来做生意,各位相公以为朕是带着现钱安全迅捷,还是带着汇票安全迅捷呢?”

    杜黄裳道:

    “陛下是一国之君,怎能以商人自比?”

    李巽却又插嘴道:

    “陛下,若臣是行商,臣就会押运一批货物来长安,不会空走。”

    李诵哑然一笑,道:

    “杜相公,朕就是打个比方。李相公,就算是这样吧,来往赚到的钱呢?难道也随身带着吗?”

    “若是臣,自然把钱存到柜坊里。”

    “好,假如这柜坊年深日久,信誉极好,某日朕要做生意却偏巧没有现钱,只有汇票或者存钱的存票,那么对方愿不愿意接受朕的汇票或者存票进行结算呢?”

    几个人被李诵一路带着走,自然已经认可了柜坊。一直默不作声的李吉甫颤声道:

    “陛下莫非是想发行汇票来取代铜钱?”

    李诵点点头,道:

    “虽不中亦不远矣。”

    几位宰相全部黑线,几千年一直使用实物货币,现在突然李诵跳出来说要改用符号货币,能理解才怪呢。幸好李诵再三解释,只是暂时先设立国家柜坊,经营些远程存兑的业务,比如,各地的赋税,可以存到柜坊,只要发一张汇票到长安就可以提取,这样就节省了押解的人力和费用。如果汇票或者存票的信誉好,拿么就可以尝试一下是否可以用作货币。现代的经济学观点毕竟古人较难接受,解释了半天,李诵甚至抖抖地画了张流程图,宰相们才稍稍有些理解。随着去年夏解来到长安的于頔半信半疑地道:

    “若真是这样,那就方便许多了。”

    最终商定由户部组织成立国家柜坊。对这个朝廷控制的能会通天下的要害部门该叫什么的问题上,李诵提供了四个名称给宰相们选择:柜坊,钱庄,票号,银行。

    杜黄裳摸摸胡须道:

    “柜坊民间已经用了,钱庄还有票号显得小家子气,既然议定以金银为本位,以臣之见,还是叫银行吧!”

    惊得李诵险些跳起来。这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