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唐朝当王爷-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翼只希望;萧氏一族;能够亡羊补牢;避免日后的大清洗。他此番心思,太直言不过,自然瞒不过陈华。

    早就知道救灾一事不会太过顺利,幸好陈华早有准备。药材和大米足够使用到朝廷赈灾拨款下发。在长安,老李的眼皮子地下,陈华还可以和那些国公国侯争得面红耳赤,只要他做的事对老李有益,老李会护着他。但在这江南,陈华还是决定,砍江南士族脑袋的第一刀,应该由老李亲自执刀,不然,指不定自己动了江南士族,到头来,骂名恶名都由自己背负,老李躲在背后偷笑。

    “萧大人,你下去安排一下,我这十艘商船上,又不少药材需要卸货。”想了想,陈华决定保守一些,暂时不和江南士族的利益冲突。

    萧翼一愣,点头领命,心里却想到,难道这蓝田侯也是个怕惹事的人?手持圣剑,却不敢动手?他在顾虑什么?

    萧翼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很少和老李打交道,陈华被老李坑了一次后,警惕性已经提高相当坚固的地步,自然不会轻易上老李的当。

    老子要变得圆滑、奸诈、无耻、腹黑!

    这是上当受骗之后的陈华,在慢慢向一只狐狸进化! 

第十八章 安置营() 
萧翼总算看明白了;他以为蓝田侯是个做事情瞻前顾后胆小怕事的人;但经过几天相处;萧翼对蓝田侯有了一个很高的评价。

    他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推脱和不作为;其实是不想卷进江南士族风波中。此人身在宦海,却要身游宦海之外,他除了不怕掉脑袋之外,就是有十足的把握不会遭来圣怒。

    圣恩眷顾!

    不由地,萧翼脑袋里忽然冒出这么个词儿来。他突然非常好奇,这半年时间,有关长安新晋贵族蓝田侯的所有事情,肯定是波澜壮阔浩瀚如史诗般的故事。奈何消息不畅通,他一直不知道,怎么就可以让一个从未扬名的人,一下子成为开国侯爷。

    陈华来到吴州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临吴郡。他还把自己从洛阳带来的药材一并带了过去。幸好他有作准备,不然到了江南,还真成了无兵的将军,处处受人牵制。

    吴郡是吴州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受灾的一郡两县中;实施救援最困难一处。这里的受灾人群,据萧翼报告,能转移的才三分之二,这就预示着还有小半的人还在水牢中度日。

    不管灾情多么大,救援难度多么困难,救援地点多么危险,一个也不少,一个也不能放弃。

    这是一道盖上江南道巡察使印章的公文。

    救人,不顾一切地救人,发动附近州府的府兵,征用所有军用、民用小船,进入吴郡进行大规模地毯式搜救。不允许任何人有意义,必须无条件执行。对于搜救到活人者,官府予以奖励。

    但凡带有奖励性的东西,一般实施起来都会很畅通。

    身为江南道巡察使,陈华到江南之后,发布的命令,就只有一道。他不会干涉地方官员对救灾的安排,也不会花大力气先彻查江南河工贪污,更没有精力去周旋根深蒂固的江南士族,同样也没有派人堵住江南运河决堤的缺口。

    把所有朝廷能用上的力量,都用在救人上面,活下去,才有机会从建家园,这是陈华为什么要选择第一时间救人的想法。

    工部的人,现在没有时间让他们研究地图找到通渠泄洪的方案,也不会把他们丢去动用大量人力堵缺口。陈华给了他们木材大量的木材,让工部的人用最快的时间,召集工匠做出一艘艘小木船。

    吴郡现在成了天然的大水牢,只有靠小船才能开进去救人。军用、民用都统统用上,还是达不到地毯式搜救的目的,只有做更多的船才能对付使用。

    工部的人尽管对陈华安排他们做木匠活,心中颇有微词。他们是水利方面的专家,知道怎么堵洪水,怎么疏通洪水,才能让水退的快,现在干起了木匠活,他们心中有怨气。但程处默每天都老在他们身边转悠监督造船进度,工部的人就是用心反抗也无力回天。与其说程处默是监督他们,倒不如说他是侯爷安排的暴力打手。有了被扔大运河的惨痛经历,工部那几人忍了服了甘愿被压迫了。

    于是,救援吴郡,在有条不紊地安排中循序开展。而且,整个江南道的人,也终于知道,朝廷派来的巡察使已经悄无声息地到了吴州。闻到了腥风味的江南士族,暗地里也开始悄悄商议。是继续为了利益投机倒把哄抬江南的物价,还是顺水推舟向朝廷示好。不过,这种商议是无用的,江南每年都受灾,朝廷每年派巡察使下江南赈灾,他们还不是照样垄断江南的商业拼命地捞银子,没有那个巡察使敢向江南士族动刀子,毕竟江南士族比山东士族更有底气。手里面有钱、有权、有兵、有资源,就是圣上要打压,也得掂量江南士族的反抗。

    江南那群土皇帝,陈华不打算和他们有交集。陈华不作为,老李自然会找另外的借口砍他们脑袋。陈华心里盘算,老李肯定秋后算账,只是以什么为由,陈华猜不到。

    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救灾上,现在的陈华最担心命令实施不下去,或者落实不到底层,有些人,拿救援不当回事儿,反正是插手看热闹,只要不是自己掉洪水里,就不会真正拿出本事尽心尽力救援。这点,萧翼拍胸脯保证过,吴州的大小官员,唯侯爷差遣。

    萧翼的附从,从另一层面暗喻,江南萧氏一族,渐渐的脱离的江南士族复杂的关系圈子。甚至有可能彻底分离出来,倒戈相向,成为老李屠刀伸向江南士族的缺口。

    由工部牵头地方上的工匠日夜赶工,一批批小船顺利开进吴郡,船上载满了药材大米和麻布,在吴郡有些地势较高,没有受灾的地方,由官府出动人力在那里设立了安置营。

    安置营采取以竹子和麻布组合,搭建成帐篷一样的住房。住房的规划是整齐的一字排列,里面划分出,食堂区,住房区,医疗区,生活用品发放区,污秽处li区,住房外面,全由府兵把守,决不允许里面出现**或者为争夺食物打架事件,没人每天规定了多少粮食,按年龄进行分配。细节决定成败,安置营的规划,全是出自陈华之手,执行建设和管理的人,当然是工部那群免费的劳动力和吴州的官员。他们很佩服侯爷不愧是格物院的院长,这帐篷是草原民族的移动住房,不过把羊皮换成了麻布,就成了一间可以轻易拆撤的移动房屋。

    安置营是第一个,由官府设立的安顿灾民的救援机构,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免吃,免医,免住的待遇。安置营的设立,在大唐,还是首创,几乎让人不敢相信,官府不贪污**偶尔施舍点米粥就谢天谢地,现在居然设立安置营安顿灾民,不信者众多,也有少部分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官府设立的安置营一探究竟,结果,他们终于相信了官府第一次说了句实诚的话。

    安置营里,不但有吃的,还有住的,连病了也要医治,全是免费。负责管理安置营的官员,是吴州刺史萧翼萧大人。萧大人公正无私,心系灾民,是吴州的好官。

    传言是恐怖的,尤其是好的传言。一经传开,就像洪水猛兽。吴郡中,那些没地方投亲靠友的灾民,就像归巢的燕子一样蜂拥而至。官府在加大力度救人,四面八方没有归宿的灾民也在往安置营里面窜。吴郡的安置营已经成功取得灾民的信任,下一步,整个吴州境内,所有受灾的地方,都要设立安置营,安抚民心。

    “民之所欲,可存我心?民之所怨,尔等可听?”安置营中,看着那些拖家带口的灾民,他们在遭受过死亡和饥饿威胁后恐慌的表情,陈华有感而发喃喃自语。他旁边的萧翼听后脸上一阵羞愧。萧翼不是个大贪官,他也不坏,只是身在江南官场这个大圈子中,做事总会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

    “侯爷,我萧氏一族,愿意拿出一万担大米,五千斤药材,铜钱两万贯,捐赠给官府,以做此次赈灾之用。”萧翼声音禀烈,他已经同萧氏这一代的家主商谈过,决定萧氏,要在江南水灾中,扮演大善人的角色,慢慢退出江南士族的利益圈子。如今,就连萧氏家族在江南的产业,也开始慢慢调价,不再和几家相互争夺。

    萧翼代表萧氏,捐赠给官府一笔不菲的货物和银子,陈华当然不会拒绝,安置营的设立,他的资金立刻捉襟见肘,不过,萧翼这个提议,让陈华想到了另一条路子。

    募捐,向江南的土豪们要钱。

    如果他们不给,那对不起,以后老李血洗江南,自己要当专业补刀手!

    你不仁,我不义! 

第十九章 号召全国进行募捐() 
韩四平现在成了安置营里面医疗区负责药材发放管理的负责人。就算是吴郡某些官员看见他,都要恭敬地称呼一声韩先生。地位瞬间拔高如此大一截,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韩四平知道,他有今天受人尊敬的待遇,完全是沾了侯爷的光。他一直以为,原本是江南大族陈姓家的公子,居然是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侯爷。

    侯爷啊!

    韩四平不知道什么叫大官,但封王列侯、王侯将相,他还是知道侯爷肯定是个很大很大的官。不停地在心中给自己提醒是老祖宗保佑,韩四平工作劲儿上来,没日没夜地早医疗区东奔西走都不会犯困,他不能丢侯爷的脸,他现在是侯爷的人,要尽心尽力办事,就算侯爷没有和他商量药材用完后,怎么算给他银子,韩四平也不担心自己那十艘药材打水漂,因为侯爷不会坑他。

    和韩四平一样铁了心跟着侯爷赈灾的老腰子毕图,现在成了食堂区的负责人。他那上百担私盐全都拿给了陈华救灾,根本就不再考虑是否趁机发一笔横财。侯爷没有追究他贩卖私盐的罪过,反而对他加以重用,毕图不是傻子,如果真能攀上侯爷这课大树,他买私盐的日子到头了,说不定以后会摇身一变成为官盐的代理者。

    毕图在江南有他自己的关系网,他只是下去联络了以前做过私盐生意的朋友,食堂区缺什么,毕图就从外面运回来。

    老韩,毕图,胡账房,三人现在成了安置营里面替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仅仅靠吴州官府余存的府银购买粮食,以及从洛阳运来的药材,和自己的人脉关系,暂时将安置营举步维艰的日子安排妥当,做到一应免费,安顿灾民不出现慌乱**情况。

    只是,这种方式并不是长久的,安置营的维系,还需要更多财大气粗的商贾世家鼎力支持。

    于是,在反复的思量下,陈华早已决定的募捐一事,被他提上的议程,而且,为了自己倡导的募捐,陈华还专门给老李去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章,陈华还是第一个给老李以商量的口气,让老李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募捐,号召整个大唐所有子民,为江南受灾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陈华在信中真情切切,以人的真善美为切入点,激昂写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话,号召大唐子民,不管是金银细软、还是粮食衣物,都可以捐献出来给江南受灾的人。募捐由官府统一组织人募捐,最好是尚书省亲自督办,以免出现贪污**现象。

    陈华这封募捐的奏章,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长安,老李接到奏章,并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