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史通俗演义-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怡制台讯究后,达、姚两人得罪与否,请看下回分解。

    中英开衅,为禁烟而起,屡战屡败,直至江宁受困,情见势绌,不得已而乞和。种种条款,令人难堪,耆、牛、伊三大臣,唯唯诺诺,不敢少违。英人始愿,且不及此,何其怯欤?顾后人以此为五口通商之始,目为耆、牛、伊罪案,吾谓通商尚不足病,重洋洞辟,万国交通,中国宁能长此闭关乎?但战事为禁烟而起,至和议成后,于“禁烟”两字,绝不提及,是真可怪!英人未尝不允禁烟,我既事事如约,则“禁烟”两字,应不难乘此提议,数十百年之积毒,不至长遗,尚足为万一之补救!乃议和诸臣,见不及此,清宣宗亦屡败而惧,含糊了事。虎头蛇尾,能毋为外人窥破耶?本回写牛鉴,写伊里布,写耆英,暗中实写宣宗。语重心长,隐含无数感慨。

第57章 怡制台巧结台湾狱徐总督力捍广州城() 
却说闽浙总督怡良,本是达、姚两人的顶头上司,只因军务倥偬,朝廷许他专折奏事。达、姚遂把始末战事,直接上奏,闽督中不过照例申详,多未与议。因此,怡良亦心存芥蒂,此次奉旨查办,大权在手,乐得发些虎威,聊泄前恨。(外不能御侮,内却偏要摆威,令人可恼!)到了台湾,驺从杂沓,仪仗森严。台中百姓,闻得怡制台为办案而来,料与达镇台、姚道台一方面,有些委曲,途中先拦舆鼓噪,争说达、姚两官员的好处,制台大人,不必查究。达洪阿得了此信,连忙亲往驰谕,百姓们才渐渐解散。

    怡制台一入行辕,门外又有一片闹声,经巡捕来报,外面的百姓,每人各执香一炷,闯入行辕来了。怡良问为何事?巡捕答称百姓口中,无非为达镇台、姚道台伸冤。此时达、姚两人,见过怡制台,已自回署,怡良忙着人传见。不一时,达、姚俱到,百姓分开两旁,让两人入辕。怡良此时,只得装出谦恭模样,起身相迎,与两人行过了礼,随说:“两位统是好官,所以百姓这般爱戴!现仍劳两位劝慰百姓,禁止喧闹,兄弟自然与两位伸冤。”达、姚两人忙禀道:“大帅公事公办,卑职等自知无状,难道为了百姓,便失朝廷赏罚么?”正答议间,外面的喧声,越加热闹。怡良忙道:“二位且出去劝解百姓,再好商量。”达、姚两人,只好奉命出来,婉言抚慰。众百姓道:“制台大人,既已到此,何不出来坐堂,小百姓等好亲上呈诉。”达、姚两人,乃再请怡制台坐出堂去,晓谕百姓。怡良没法,亲自出堂,见外面有无数百姓,执着香,黑压压的跪了一地。前列的首顶呈词,由巡捕携去,呈与怡良。怡良大略一瞧,便道:“本宪此来,原是与达镇台、姚道台伸冤,汝等百姓,好好静候,千万不要喧哗1众百姓尚是不信,又经达、姚两人,再三劝慰,百姓方才出去。”

    怡良又邀达、姚两人入内,便道:“二位的政声,兄弟统已知悉,但上意恐有误抚议,所以遣兄弟前来。”一面取出密旨,交与两人阅看,内有“此案如稍有隐饰,致朕赏罚不公,必误抚局,将来朕别经察出,试问怡良当得何罪!”等语。(炀灶蔽聪,前后多自相矛盾。)两人阅过上谕,便道:“卑职等的隐情,已蒙大帅明察,真是感德不忘,现只请大帅钧示便了!”怡良道:“现在英人索交俘虏,台中擒住的英人,已多半杀却,哪里还交付得出?兄弟前时曾有公文,寄达两位,叫两位不要杀戮洋人,两位竟将他杀死一大半,所以今日有这种交涉。”达洪阿道:“这是奉旨照办,并非卑镇敢违钧命。”怡良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专制时代的谰语。)现在抚议已成,为了索交俘虏一事,弄得皇上为难,做臣子的也过意不去。为两位计,只好自己请罪,供称:‘两次洋船破损,一系遭风击碎,一系触礁搁沉,实无兵勇接仗等事。前次交出白人数十名,乃是台中救起的难民,此外已尽逐波臣,无处寻觅。’照此说来,政府可以借词答复,免得交涉棘手了。”(计策恰好,只难为了达、姚。)达洪阿不禁气忿道:“据大帅钧意,饬卑镇等无故认罪,事到其间,卑镇等也不妨曲认;但一经认实,岂非将前次奏报战仗,反成谎语?欺君罔上,罪很重大,这却怎么处?”怡良道:“这倒不妨,兄弟当为二位转圜。”遂提笔写道:“此事在未经就抚以前,各视其力所能为。该镇道志切同仇,理直气壮,即办理过当,尚属激于义愤。”写到此处,又停了笔,指示二人道:“照这般说,两位便不致犯成大罪,就使稍受委屈,将来再由兄弟替你洗刷,仍好复原。这是为皇上解围,外面不得不把二位加罪,暗中却自有转圜余地。兄弟准作保人,请两位放心!”(如此做作,可谓苦心寡诣。)达、姚两人,没奈何照办。

    怡良就将写好数语,委文牍员添了首尾,并附入达、姚供状,驰驿奏闻。道光帝一并瞧阅,见怡良奏中,末数语,乃是:“一意铺张,致为借口指摘,咎有应得”三语。(总不肯放过。)遂密逮达、姚二人入都,交刑部会同军机大臣审讯。(隐瞒百姓,阳谢英人,苦极!苦极!)道光帝自己思想,无故将好人加罪,究竟过意不去,刑部等的定谳,也是不甚加重,遂由道光帝降旨道:

    该革员等呈递亲供,朕详加披阅,达洪阿等原奏,仅据各属文武士民禀报,并未亲自访查,率行入奏,有应得之罪。姑念在台有年,于该处南北两路匪徒,迭次滋扰,均迅速蒇事,不烦内地兵丁,尚有微劳足录。达洪阿、姚莹,著加恩免其治罪!业已革职,应毋庸议!钦此。

    台湾的交涉,经这么一办,英人算无异言。(这是怡制台的功劳。)奈自洋人得势后,气焰日盛一日。法、美各国,先时尝愿作调人,江宁和约,不得与闻,免不得从旁讥议。况且中国的败象,已见一斑,自然乘势染指。是时,钦差大臣伊里布赴粤,与英使濮鼎查,开议通商章程,尚未告成,伊已病殁。清廷命两江总督耆英,继了后任,订定通商章程十五条。自此,英人知会各国,须就彼挂号,方可进出商船,输纳货税。法、美各商,以本国素未英属,不肯仰英人鼻息,遂直接遣使至粤,请援例通商。耆英不能拒,奏请许法、美互市,朝旨批准。随于道光二十四年,与美使柯身,协定中美商约三十四款,又与法使拉尼,协定中法商约三十五款,大旨仿照英例。惟约中有“利益均沾”四字,最关紧要。耆英莫名其妙,竟令他四字加入!添了后来无数纠葛,(又上法、美的当。)这且待后再详。

    只江宁条约,五口通商,广州是排在第一个口岸。英人欲援约入城,粤民不肯,合词请耆英申禁。耆英不肯,众百姓遂创办团练,按户抽丁,除老弱残废,及单丁不计外,每户三丁抽一,百人为一甲,八甲为一总,八总为一社,八社为一大总,悬灯设旗,自行抵制英人,不受官厅约束。会英使濮鼎查,自香港回国,英政府命达维斯接办各事。达维斯到粤,请入见耆英。耆英晓得百姓厉害,即遣广州知府刘浔,先赴英舰。要他略缓数日,等待晓谕居民,方可入城相见。

    知照后打道回衙,适有一乡民挑了油担,在市中卖油,冲了刘本府马头,被衙役拿住,不由分说,揿倒地上,剥了下衣,露出黑臀,接连敲了数十百板。市民顿时哗闹,统说“官府去迎洋鬼入城,我们百姓的产业,将来要让与洋人,应该打死”。这句话,一传二,二传十,恼得众人性起,趁势啸聚,跟了刘本府,噪入署中。刘本府下了舆,想去劝慰百姓,百姓都是恶狠狠一副面孔,张开臂膀,恨不得奉敬千拳。吓得刘本府转身就逃,躲入内宅。百姓追了进去,署中衙役,哪里阻挡得住?此时闯入内宅的人,差不多有四五千。幸亏刘本府手长脚快,爬过后墙,逃出性命。剩得太太姨太太小姐少奶奶等,慌做一团,杀鸡似的乱抖。百姓也不去理他,只将他箱笼敲开,搬出朝衣朝冠等件,摆列堂上。内中有一个赳赳武夫,指手划脚的说道:“强盗知府,已经投了洋人,还要这朝衣朝冠何用?我们不如烧掉了他,叫他好做洋装洋服哩”。众人齐声赞成。当下七手八脚,将朝衣朝冠等,移到堂下,简单一把火,烧得都变黑灰。(倒是爽快,但也未免野蛮。)又四处搜寻刘本府,毫无踪迹。只得罢手,一排一排的出署。

    到了署外,督抚已遣衙役张贴告示,叫百姓“亟速解散,如违重究!”众百姓道:“官府贴告示,难道我们不好贴告示么?”(奇闻。)当由念过书的人,写了几行似通非通的文字,贴在告示旁边,略说:“某日要焚劫十三洋行,官府不得干预,如违重究!”(趣极。)这信传到达维斯耳内,也不敢入城,退到香港去了。百姓越发高兴,常在城外寻觅洋人,洋人登岸,不是挨打,就是被逐。英使愤甚,迭贻书耆英,责他背约。耆英辩无可辩。不得已招请绅士,求他约束百姓,休抗外人。绅士多说众怒难犯,有几个且说:“百姓多愿从戎,不愿从抚,若将军督抚下令杀敌,某虽不武,倒也愿效前驱。”(越说越远!)耆英听了,越加懊恨,当即掇茶谢客,返入内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展毫磨墨,拂笺写信,下笔数行,折成方胜,用官封粘固,差了一个得力家人,付了这信,并发给路费,叫他星夜进京,到穆相府内投递,家人去讫。过了月余,回报穆相已经应允,将来总有好音。耆英心中甚喜,只英使屡促遵约。耆英又想了一个救急的法儿,答复英使,限期两年如约。于是,耆英又安安稳稳的过了一年。

    道光二十七年春月,特召耆英入京,另授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这旨一下,耆英额手称庆,暗中深感穆相的大德,(前信中所托之事,读此方知。)日日盼望徐、叶两人到来。等了数月,徐、叶已到,耆英接见,忙把公事交卸,匆匆回京去了。(撒了一泡烂屎。)

    光阴如箭,倏忽间又是一年。英政府改任文翰为香港总督,申请两年入城的契约。旧事重提,新官不答。广东绅士,已闻知消息,忙入督署求见,由徐广缙延入。绅士便开口道:“英人要求无厌,我粤万不能事事允行。需为事贼,和必有成。粤民憾英已久,大公祖投袂一呼,负杖入保的人,立刻趋集,何忧不胜?”广缙道:“诸君既同心御侮,正是粤省之福,兄弟自然要借重大力。”

    绅士辞去,忽由英使递来照会,说要入城与总督议事。广缙忙即照复,请他不必入城,若要会议,本督当亲至虎门,上船相见。过了两日,广缙召集吏役,排好仪仗,出城至虎门口外,会晤英使文翰。相见之下,文翰无非要求入城通商,广缙婉言谢却。当即回入城中,与巡抚叶名琛,商议战守事宜。名琛是个信仙好佛的人,一切事情,多不注意,况有总督在上,战守的大计划,应由总督作主。此时广缙如何说,名琛即如何答。城中绅士,又都来探问,争说:“义勇可立集十万,若要开仗,都能效力,现正伫候钧命”。广缙道:“英人志期入城,我若执意不许,他必挟兵相迫,我当预先筹备。等他发作,然后应敌,那时便彼曲我直了。”绅士连声称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