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甲午-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军机的位子早没了,还能怎么样?载漪,这些个事情不是你瞎琢磨的,我劝你还是安心当你的贝勒,少掺和这些事情。

    ”刚毅今日也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载漪就是有气,尤其是载漪那副自以为是的神情,怎么看怎么腻味。

    要说载漪也算一个聪明的人,在旗人里面也还有点分量,可做出的事情却总是不上路,老想往朝局里面凑,这朝局,是谁想进去就进得去的吗?进去了还能退出来?

    “既然刚大人是这个态度,就当载漪什么也没说,”载漪放下手中的茶盏,站起身来看了看刚毅,微微一笑说道,“刚大人不着急,我急什么啊,我也不过是个贝勒,天塌下来还不是有你们这些大人顶着,就怕这一关不是那么好过去的啊。”

    听着载漪话里有话,刚毅不免多了一份心思,沉着脸说道,“载漪,你今日是犯了什么痰气,跑我这里来东拉西扯说些胡话,到底想说什么,痛快一点。”

    载漪忽然回过身,神情显得分外的严肃,咬着牙说道,“我想请刚大人出面,让管着步兵统领衙门的荣大人帮我拿几个人……”

    拿人,载漪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却是这件事情,刚毅越听越糊涂了,可看载漪的样子又不像是开玩笑,“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想拿谁啊?”

    “眼下我还不能说,只要拿住了人,暗地里一审,就全清楚了。刚大人放心,这件事不会出什么乱子,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给刚大人透点风,一旦人拿住了,或许今日的局面我们还能扳转回来也未尝可知……”

    刚毅心中一惊,顿时站了起来,有些瞠目结舌的望着载漪,今日的载漪透着万分的古怪,可这古怪居然还牵连着眼前的局面?

    一时之间,他也有些踌躇了……………

    

第六十三章 风云百年劫(九)() 
海租界里的一幢三层的小洋楼,原本是林家在租借里tt产业。自从按照皇上的旨意,延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担任《时务报》主编后,林启兆因为忙于筹备前线的后勤供给,实在无暇顾及《时务报》的相关事务,索性便将这幢小洋楼改成了报馆。底楼是文书校稿和分发报纸的地方,二楼和三楼则作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休息和会客的地方。另外林启兆还把小洋楼西后侧连着的几间民房全部买了过来,打通成七八进大小的大房间,安装上印刷机器,改成了工人排版印刷房。再请上两个下人担任门房,在小洋楼外的铁栅栏门上挂上《时务报》的招牌,比起以前的格局自然是大了许多。

    如此一来,彼此见面也方便,省的真要有什么急事四处寻人,二来也便于担任《时务报》总编和主笔的康有为放手施为,而林启兆心中多少也想借此机会看看这个黑瘦的中年人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够得到皇上如此特别的关照。

    《时务报》在此前,一直都是聘请清流名士和留洋士子们担任主笔,主要是介绍西洋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像主持京师大学堂的严复、辜鸿铭等人都时常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即便是皇上,偶尔也会换上楚越的名字发表一两篇引人深思振聋发聩的文字,当然因为皇上有旨意,知道这件事的也只有林启兆一个人。

    然而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到来,却是让《时务报》有了一番脱胎换骨的变化,虽然主持《时务报》的时间不长,但是《时务报》已经从过去系统介绍泰西诸学,转而成为评论时事引领风气之先的大清第一大报。

    康有为的文笔那就不用说了,天下士子大多都闻听过康有为康南海的大名,当年的那两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曾经如石破天惊,引得天下多少士子争议不绝。更加上不久前康有为率着几千学子在山海关外静坐,向皇上呈递《请定国事折》,其后又受皇上旨意到上海办报,其清流人望已经隐隐有了几分天下士人翘首以盼的意味。即便是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其才思敏捷和犀利的文笔,也是清流士子中拔尖的人物。

    正是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那一篇篇激扬文字纵论时事中,曾经只是悄然隐于风云后面拨动时局的《时务报》,在甲午这场战事中跃然而起,俨然已经有了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潮流的声誉。更何况明眼人都清楚,《时务报》背后还连着当今皇上,天下大势纷乱变化之际,皇上亲征田庄台激发了不知多少民心士气,而《时务报》为舆论喉舌,其中何尝不是皇上的声音?

    此刻,不仅是天下士子、关注时事的商人、朝中官员,即便是朝廷的重臣,像各地那几位份量极重的督抚,此际每日的案头,都必定会摆上一份《时务报》。

    深秋初冬的季节,天气已经愈发透出些寒意,租界里的法国梧桐都掉光了叶子,显出几分萧瑟零落之意。而《时务报》报馆二楼的一间会客室里,此刻却是人头攒动,透着一股子扑面而来的热气。

    专程从京城赶过来拜会康有为的杨锐,应康有为之邀前来上海的谭嗣同,以及甲午这场战事中,汇聚在上海那几位颇有名望的士子清流们,此刻都挤在这间会客室里面,激烈的争议着皇上在田庄台举起的那面中华民族的旗帜。

    甲午中日之战,任谁都不会想到,办了三十多年洋务的大清,会在尔小国的日本手中屡战屡败,曾经的精锐之师北洋淮军败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遭逢重创,接二连三的丧师失地,让这些士子清流们悲痛惜莫名。

    正在苦于无计可施之际,皇上亲征田庄台激发三军效死之心,如同做梦一般的取得了田庄台大捷,近日更是高举中华民族的旗帜,要全歼辽南之敌,一扫国家衰亡的颓势。消息传来,这些士子清流们都是按捺不住的激动雀跃……

    “《唐律疏议》中。中华一词乃是指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依在下看来。中华之说。当是指我国朝辖属之地。文化制度覆盖之处。不知诸位年兄以为如何?……”

    “中华二字。我等倒是没有多大地异议。只是民族之意。却是颇有些思量之处。似乎历史典章中并无有此词地出处。不知道哪位年兄能够明晰一二?”

    “康先生。在下以为皇上首创之中华民族一词。中华者。我国朝四方。民族者。我华夏国民。皇上之意。就是要用中华民族这面旗帜。汇聚天下人地民心士气。救亡图存。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不知康先生以为如何?”从山海关一路跟随康有为到上海地林旭起身拱手说道。他原是要回湖南地。山海关静坐后。受康有为力邀到上海办理《时务报》。

    民族二字。其实是甲午后从日本引入地词语。中国历史上。民和族二字向来都是分开使用地。正是甲午惨败。才让中国地国家民族意识慢慢苏醒。有了近代国家民族地概念。而历史上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地。却是此刻坐在康有为身边地梁启超。他在1905发表地《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此时。光绪在民智未开。国家民族意识并未真正苏醒地时候。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自然让在座地这些堪称士子清流翘楚地人物有些为难了。

    一直坐在一旁含笑不语地康有为。此刻却忽然转头望向了坐在右侧地谭嗣同说道。“复生。你以为如何啊?”

    众人微微一怔。顿时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显得有些沉默地谭嗣同。

    谭嗣同起身拱了拱手,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说道,“在下才疏学浅,对皇上首创之中华民族一说,不敢谈什么见识体会,只是甲午一战,心中却有颇多块垒,不吐不快。遍观西洋各国,凡民族主义盛行之地,必有国家之强盛,反观我大清,积弱已久,朝政烂,民生艰难,非有此国家民族大义,不能凝聚天下民心士气,一扫举国上下颓废之气息,在下窃以为,这或许正是皇上首创中华民族的一层意思……”

    “复生所言甚是!”康有为击案而起,沉声说道,“国事艰难已非一日,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大清与外敌作战,屡战屡败,甲午之战更是如此,我大清惨败于尔小国日本,若非皇上亲征田庄台力挽狂澜,恐怕此时已经是国将不国。然则要挽我大清于危亡之中,首先必得明白我大清积弱,究竟弱在何处呢?……”

    环顾众人一眼,康有为面色凝重肃然说道,“我煌煌华夏几千年所遵循的

    无非是两个字,道德!希望以官员们的道德操守来治77家,这是国家的大谬!远的不说,甲午之战就是试金石,我大清也效法西洋各国,推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为何会被一个小小的日本,打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因为我们所学到的无非只是皮毛,而不是西洋各国的根本……康某不才,虽不敢言尽知天下之事,但于今日之国势,却有切肤之痛。康某以为,治国之根本,只有两个字,制度!只有变法维新,才是救亡图存,挽国势于既倒的正道。”

    原本喧闹的会客室里,顿时一片沉静。康有为所说的变法维新,于眼前的这些士子清流们而言,并非没有论及过,只是想要推行变法维新,岂是在座的这些人所能为之的?

    “康先生所言,令杨锐感佩至深,自古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是要推行维新变法,若无朝廷的支持,恐怕终究是水中望月,不知皇上的意思究竟如何啊?”人群当中,杨锐起身拱手问道。

    作为朝廷内阁侍读的杨锐,是在接到张之洞的书信后,专程从京城赶来上海拜会康有为的。当年在张之洞的幕府,杨锐就是深受张之洞器重的重要幕僚,入仕之后,与张之洞的关系更是分外密切。此次前来上海,不仅是慕名而来,内中多少也是受了张之洞的嘱托。

    自从皇上亲征田庄台后,天下大势隐然已是风云变幻,皇上的民心人望与日俱增,在这个局面微妙的时刻,张之洞自然不方便出面,所以特意嘱咐杨锐,借着拜访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看看皇上心中究竟是如何的想法。

    听到杨锐的问话,康有为淡淡一笑,接过梁启超递来的热毛巾擦了把脸,目光炯炯的望着杨锐说道,“刚才复生也说到了,西洋各国凡民族主义盛行之地,必有国家之强盛,康某以为,皇上此刻高举中华民族的大旗,正是要效法西洋各国,以国家民族之大义,横扫满朝恋旧庸碌之习气。国家民族大义是旗帜,维新变法便是皇上这面旗帜之下的大道。皇上虽未明言,但国势艰难,我辈岂可坐视?………今日康某邀请诸位过来,正是想与诸位商讨维新变法的大计。”

    康有为原本就是受皇上之意来上海办报,如此一说,在座之人都揣摩着这层意思,大约就是皇上的意思。士子清流们本就多热血之人,此刻被康有为的一番话搅动的心绪激荡,纷纷起身对康有为拱手说道,“康先生有何良策,还请明言。”

    “良策谈不上,但是国家到了如此困境,我辈却是无论如何不可袖手旁观置身事外的。康某打算以《时务报》为喉舌,与诸位一道,创办强学会,使天下形成维新变法之舆论……”说着,康有为又转向谭嗣同说道,“强学会不仅要在上海开办,还要办到京城去,只是眼下康某恐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