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甲午-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藤博文只是淡淡的看了一眼小寿太郎,目光闪过处,小村寿太郎也意思到自己这样的态度太过沉不住气了,赶忙躬身一个九十度的鞠躬,“心里太着急了,请伊藤阁下原谅!”

    伊藤文并没有理会小村寿太郎,深深的揉揉有些发酸的眼窝,才接过小村寿太郎手中的电报,在灯下仔细的看了起来。

    越看,他的脸上越重,到了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他忽然将那页电文轻轻的放在桌上,叹了口气。

    “汉城那边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个朝鲜李王,这还有什么可说的,现在朝鲜李王肯定已经在清国人手里边了,怪不得他们一直都和我们拖下去,恐怕他们是在等那个朝鲜李王到了平壤后,再猝然向我们发难吧。”

    “伊藤阁下,我担心的正是如此,毕竟朝鲜李王的政权是得到西方各国承认了的,要是清国人抓住这件事情做文章,和谈帝国就被动了。”小村寿太郎急促的说道,他原本身子就矮,此刻躬在身子站在伊藤博文面前,显得更加的矮小。

    伊藤博文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望着窗外,忽然竟笑了起来。

    “他到底还是出手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倒像是每一步他都看得很清楚一样,这样的对手,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手啊!”

    “可是帝国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呢?”听着伊藤博文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小村寿太郎抬起头,满脸都是惊异和困惑。

    “一个朝鲜的李王动摇不了什么局面,和谈不管出现什么局面,朝鲜问题都没有什么好谈的,朝鲜不同于清国,清国人如果能打,早就打过去了,还会等到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实力的,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只能在和谈上面争一争………”伊藤博文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嘴角露出一丝轻笑。

    “你去和各国公使联络一下,最近这段时间我会去挨个拜访他们,预先透点风声给他们,也借此为帝国争取一些外交主动。至于此时清国的局面,川上操六明白怎样去做的,离开日本前我就有所交代,和谈一开,帝国就要尽量扰乱清国的政局,不能总让那个清国皇帝占着主动,帝国也应该做点什么了。当他陷入他们这个国家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时,想必他的心情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了………”

    夜色中,伊藤博文的目光闪闪发亮,竟是有些说出来的意味。

    第二更,5000多字,不是应付,实实在在的拼命办差中。

    最后说说顾思渝,或许有朋友有不一样的看法,其实出现这样的身影,不仅仅是感情,她是一条很重要的脉络,是我构思很久的一条线,因为有部分很重要的故事情节要从她的身上展开,而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整个故事的意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相信我,而且这条线,这段感情我会写的很好看一点,也很耐看一点,月儿其实只是铺设,在我心中,顾思渝才是主角,她真的就是主角,不在乎出场时间的早晚,而是最后。

    

第二十九章 惊蛰(六)() 
大清使团和日本使团磕磕碰碰来来回回争论多次,礼节仪式达成了一个初步意向,并精心挑选了一个日子,准备正式开始和谈的时候,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忽然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津门。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朝鲜国王李熙在平壤发表通电,宣布汉城事变是兴宣大院君勾结日本人阴谋篡权的政变,其策划杀害闵妃,和擅自成立未经朝鲜国王授权的政府,属谋逆之举。号召朝鲜国人诛杀以金弘集为首的逆贼五大臣,并以朝鲜国王的名义照会各国政府,对朝鲜新政府不予承认。

    电报一经发出,立刻被西方记者在报纸上面原文转载,一时之间租界里面是扰攘不绝,各国公使下榻的住所门口更是车水马龙,各方各面的人都来往打探消息。

    尤其是被大清邀请过来的各国的记者,这时候忽然发现这样一个绝佳的新闻,纷纷托门路找关系,想从各国公使那里探听点消息出来。

    西方各国公使齐聚津门,原本就是应大清军机大臣李鸿章的邀请,恭逢其会走个过场,其中不少也是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这些天来目睹大清和日本推来让去,为了和谈的一些细枝末节争论不休,都感到有些困惑和厌倦的时候,忽然闻听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顿时满心都是说不出的震惊和茫然。一片震惊过后,紧接着便是耐人寻味的沉默,有些静观大清和日本两国接下来如何举措的架势。

    其实像朝鲜国李熙发表的通电,对西方各国公使而言倒也没有多少意外,一个被政变夺取了权力的国王从失踪到重现,不过是朝鲜国内动荡局势的真实写照,对这样一份电文如何去看待,并不是此刻西方各国公使考虑的重点。他们感兴趣的是通电中透露出的两个细节,而这两个细节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此时在津门的中日和谈的结果。

    其一是朝鲜国王现在在壤,那就意味着他是在大清的势力范围之内来中日和谈就必定会为此争执不休,前景如何不得而知。其二便是通电中提到的,汉城事变是朝鲜兴宣大院君勾结日本所为,与日本方面的声明完全不同,日本如何自圆其说清又如何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都让人有些忍不住拭目以待。

    最先做出反的是日本方面,在朝鲜国王李熙发表通电后的第二日下午,早就对此有所准备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其下榻的地方对外界发表了正式声明。

    声明再次重申朝鲜汉城事变与无关朝鲜国内政权纷争所致,日本政府绝不会参与到这样的政变当中,也必将一如既往的维护朝鲜国内局势的稳定。

    与此同时声明还含沙影的指出,朝鲜国王李熙在汉城事变后,如何能够跋涉千里到达平壤,是有意乎还是无意?进而还耐人寻味的表示鲜国向来定都汉城,是国际公认的,朝鲜国王李熙如果愿意回到汉城与兴宣大院君协商解决朝鲜国内的争端,日本方面愿意提供一切可能之帮助。

    伊藤博文这份声明地含是相当明确地。不仅把日本参与朝鲜汉城事变地嫌撇得干干净净。还顺水推舟暗示其中或许与大清有关。这样地意思谁还能看不明白?伊藤博文地发表后嚷地津门似乎顿时变得安静下来。无数双眼睛此时都盯着大清和谈使团着说不出地期待。想看看大清会怎样去应对眼前地局面。

    人意料地是津门地大清和谈使团此次表现地相当平静。这一次就连和谈副使外务部侍郎伍廷芳都没有出面是由大清和谈使团随员。原接替袁世凯任驻朝鲜通商交涉大臣地唐绍仪在直隶总督府内。邀请了各国公使地代表和各国记者做了个简短地说明。

    在说明会上。唐绍仪面带微笑。一点都没有回避日本方面含沙射影地指责。而是彬彬有礼地进行了说明。朝鲜自古便是大清地藩国。大清收留因政变逃亡地朝鲜国王李熙。乃是再合情合理不过之事情。他国断无指责之道理。

    紧接着。唐绍仪便话锋一转。将话题带到了舆论关注地朝鲜汉城事变上。指出大清在朝鲜汉城并无人员和军队。对于朝鲜汉城事变地真相概莫能知。并且再次申明了大清对于朝鲜汉城事变地立场。希望由西方各国组成调查团。前往汉城调查事变真相。

    话音刚落。下面便有几个记者忍不住低声笑了起来。这句言简意赅地话太有意思了。一句概莫能知。摆明了就是说朝鲜汉城事变时大清不在场。而在场地是谁还用问吗?这其中地干系能撇得清吗?

    这个时候。就连那些表情严肃地西方各国公使地代表。也相互露出一丝含意晦涩地笑容。

    看似平淡不惊的津门,骤然间因为大清和日本方面各自发表的申明,而显出了一丝剑拔弩张的态势,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还只是开始。

    大清和谈使团和日本和谈使团相互发出申明后的第三日,光绪正式颁布上谕,高调宣布大清将在今后5年内,编练1c个师的新式军队驻防山东半岛至朝鲜。

    与此同时,大清新成立的总参谋部又下令,调驻防辽东的一部余人开赴平壤,巩固平壤以南的防线。

    上谕和军队调动的命令一经颁布,津门的舆论顿时哗然一片。大清在这个关口忽然颁布这样的一份上谕,尤其是调集重兵开赴朝鲜,无疑于是给原本已经紧张的局势火上浇油,从兵力部署上看,其针对日本的强硬态度显露无疑。这不是中日已经和谈了吗?大清到底想要干什么啊?

    在舆论的一片猜测争议中,除了军府和总参谋部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份上谕中,光绪已经将原本年的时间偷偷换成了5年。

    这个时候,就连一直呆在京城里面的英国公使欧格讷也有些坐不住了,他没有亲自

    参与调停中日和谈,也是因为在中日和谈这件事情上经被大清那位皇帝利用了一次,虽然实际获得的利益还是巨大的但是这样被动的局面却有些让他无法接受。他没有到津门去,就是想保持英国中立的立场,不牵涉进中日之间的具体纠纷中,从而在外交上面占据一个相对主动的地位。

    然而眼前出现这样复杂和紧张的局面,让他也再无心置身事外了他太了解大清这位皇帝,每次局面到了关键的时刻,这位皇帝便会猝然出手,又是军事手段,又是外交斡旋且每每分寸火候都把握的相当精准,每一次出手都不会空手而归,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

    更加重要的是果因为朝鲜问题,东亚的局势得不到和平和稳定,中日之间再次陷入漫长的纷争,哪怕还不是战争于大英帝国而言都是无法接受的,这个时候英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争夺世界其他地方的殖民地上面,东亚不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也不可能给予太多的关注,所以东亚的稳定至关重要。

    就在欧格讷前往津门的时候经先期抵达津门的美国公使田贝,忽然放弃了此前沉默的姿态人有些意外的在一个非正式的外交场合里面,对于朝鲜汉城事变的真相进行了质。

    一时之间势变得无比复杂和扑朔迷离,原本准备进行的中日和谈也因为这些意外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

    鸭绿江畔朝鲜州

    暮色深沉中两架没有任身份标识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马车,从朝鲜义州城内疾驰而出,一前一后悄然抵达鸭绿江边。

    眼看着马上要到达江边了,最前面那架马车的车夫猛然勒紧了缰绳,马车在扬起的尘埃中停了下来。车帘掀开处,两个身影从马车上一跃而下,默然的站在一个小土坡上,向身后望去。

    紧接着,从后面那辆马车上面,也下三个面色冷漠带着些警惕的人,悄然的散在马车附近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似乎是过了许久,直到野中的景致都在暮色中变得模糊了,山坡上面的中年人才低下头,怅然的叹息了一声。

    “如果当初听了金君的劝,及时让李王殿下和闵妃殿下从汉城撤出来,故国的三千里河山何至于像现在这样支离破碎,闵妃殿下也不会死于日本人之手了………”

    话的中年人正是朝鲜王室卫队长洪启薰,汉城事变的时候,他在景福宫内被林轶让人打昏后,随同朝鲜国王李熙和王世子一同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