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龙之代天罚世-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天,在得知扬州知府居然差使吴有为将五千兵卒拉进城里后,王安石当即就冷斥一声:“找死!”

    在他们得知兵围陈府,以及陈府中发生的一连变故后,便知道有大事发生了。韩知府与吴将军居然被绑了起来,五千兵卒居然愿受林天调遣。

    这林天胆大包天,居然还圈了七十六名官员,要求连夜抓捕……他以为他是谁?谁给他的权力?他这是要造反吗?

    王安石怒骂连连,就是苏轼也被林天的举动吓得脸色发白。那些官可都是朝廷命官呀!他怎么敢?……

    就在这一行人惊骇莫名、怒气腾腾中,一队队兵卒踏着快捷而又沉重的步伐,从街面上走过,震得他们的心头一颤一颤,仿佛天要崩,地要裂一样。

    王安石当即就要出去阻止,却被赵福安阻止,王安石知道赵福安是官家内宫心腹,含怒喝问:“赵公公……”

    赵福安却是不怪,脸上挂着轻笑,尖声道:“王相爷息怒,息怒。”王安石道:“那林天如此胆大妄为,老夫怎么息怒的下来?”

    赵福安嘿嘿怪笑,忽的伸手点了王安石穴道,致歉道:“杂家知道王相爷有拗相公之称,嘿嘿,杂家说不过你,但却不能让你坏了官家的大事,得罪了!”说着还向王安石打了个揖。

    苏轼在一旁虽也惊惧,但却还有一丝冷静,听了赵福安的话,眼中精芒一闪,问道:“赵公公,官家的大事是……”

    赵福安向苏轼瞧了一眼,微笑道:“苏大人难道不知林门主与官家的关系么?”

    苏轼一愣,茫然片刻,忽的张口结舌,这才醒悟,喃喃道:“难道……难道……”

    福宁殿中,那晚官家曾亲身向林天弯腰作揖请求相助,林天最后应了,赵家与天门联合,共同对抗韩氏、吕氏。扬州正是韩家的地盘……

    “这是……这是林门主与官家开始向韩吕动手了啊!!!”苏轼失声惊道。

    被点了穴道的王安石瞪大了双眼,一副不可置信。

    赵福安呵呵一笑,这才从袖子里掏出一副黄卷,递给苏轼,苏轼犹豫了一下,赵福安道:“苏大人是自己人,但看无妨。”

    苏轼接过一看,正是官家写给林门主的手谕,手谕寥寥数语,但内容却非同寻常。

    “钦……钦差大臣?”苏轼有些结巴的惊呼道。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天子,备受尊崇,但在实际上,皇帝也只是个凡人,生老病死与常人无异。

    一个常人怎么可能统御天下呢?表面上皇帝至高无上,实际上一切的国事大大小小,还是需要底下那些大臣们去做。

    **在评价的时候说了句:治国就是治吏。这是极具洞察力的评断。

    一个国家甭管你多么的自诩标榜有多好的政策,都是无用的,归根结底,再好的政策还是要有官吏去执行的,官吏一旦出了问题,那么好的政策,也就坏了。

    所以官吏是否务实清廉,这才是历来皇家最关心的事,因为一旦不能知人善任,误用贪官污吏,激起民变,最后倒霉的还是他皇家呀!因为老百姓只知道皇帝是天下之主,天下是某姓家的,所以造反就是推翻这家……

    宋朝对选官任官自有其规矩,一般来说宰相由皇帝任命,三品以上大员,由皇帝和宰相商议决定,三品一下五品以上,宰相就能决定,而五品以下,吏部尚书就能决定。

    此外还有具有闻风而奏的权力的御史台,这御史台虽非实权部门(无任命罢免之权),但也十分重要,“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神宗赵顼一朝,重用变法派,但这御史台却被保守派把持着……

    ^^^^^^^^^^^^^^^^^^^^^^^^^^^^^^^^^^^^^^^^^^^^^^^^^^^^^^

    ps:最近清网,把头像换成毛太祖,嘿嘿~~~~牛鬼蛇神滚远……

    

第二百零一章() 
神宗赵顼一朝,重用变法派,但这御史台却一直被保守派把持着。因为保守派在政治上与变法派敌对,所以御史台也就扮演了很称职的监督角色。

    王安石变法实施过程中,多有不良贪官污吏乘机以搜刮民利,此亦成为御史台攻击变法之重要论点。

    公元一零七三年到一零七四年三月,光州先后遭遇蝗害、大汗,饥民逃荒入京城,有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官郑侠,趁机画,攻击新法。

    被拒绝于中书省门外后,郑侠又顶着欺君的罪名,把假冒成边关急报,交给银台司,直接呈给了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太皇太后(即仁宗皇帝曹皇后)及高太后、向皇后见后,掩面而泣,太皇太后曹流涕谓神宗曰:“安石乱天下。”至此以太皇太后曹为首的外戚及保守派大举反攻,反对新法,皇宫前跪谏者不绝。

    是时,天下大旱,民多逃荒流离,士林谣言惑众,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民信之。民怨由此沸腾。

    天下共逼之,神宗帝无奈下罪己诏,王安石也不得不辞相致休。

    王安石致休后,又有两任相爷,即:吴充、王圭。吴充之子吴安是王安石女婿,但他不支援王安石变法,认为新法不便于民;王圭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属于温和变法派;这两人成为宰相,可以说是赵顼与保守派(实际上即韩氏、吕氏)斗争的结果。

    再后来风波平息后,赵顼又两次找王安石任相,王安石婉拒。后蔡确上位升任相爷。

    御史台虽有监察百官的功效,但为韩吕为首的保守派把持,已经沦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桥头堡,成了党争的工具。

    古代皇帝身居深宫,不可能明察天下,为使自己不至于耳目失聪,所以往往要派遣心腹代天子以巡察天下。

    这样就有了明、暗的两种效忠于皇家的机构,在宋朝这暗中的机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此时正有赵福安领着。而明处的,正是御史台,它已经旁落到大士族手里。

    但除却这两种一明一暗的常设机构外,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皇帝也往往派遣心腹大臣担任钦差前去处理,这钦差大臣权力极大,往往外出都携有尚方宝剑,尚方宝剑象征着至高皇权,钦差大臣携此剑,便有按法诛奸赃的先斩后奏的权力。

    有宋一朝,尤为重文轻武,优待士人,从未有皇帝外派过什么钦差大臣,更不用说什么携着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了。

    苏轼接过赵福安递给的黄绢,打开一看,却是官家的手谕:“制曰:奉天门林天,为钦差大臣,代天子巡视诸路,督察诸官,纠枉于正,风闻弹劾。另赐天子剑,见剑如朕,按法诛奸赃,先斩后奏。钦此元丰八年正月初二。”

    “钦……钦差大臣?”苏轼有些结巴的惊呼道。

    “什么!”被点穴道的王安石虽不能动弹,但还能听见和开口说话,闻言,也是大惊:“什么钦差大臣?快拿来给老夫看!”

    赵福安解开王安石穴道,王安石迫不及待的上前两步,从苏轼手里“夺”过黄绢,打开一看,更是目瞪口呆,喃喃念道:“果然……果然是钦差大臣……”忽的他的眼睛一瞪,吃惊中更是惊惶失措,他瞧见了什么?

    “……赐天子剑……”

    王安石惊声大叫:“官家他昏头了吗?……”一句出口,目瞪赵福安,“天子剑在哪里?拿来给老夫,此剑天子象征,万不可旁落他手!!”

    苏轼虽向王安石讲过福宁殿中林天评论变法的经过,但显然关于官家拜求林门主相助,赠天子剑的经过并未透露,是以王安石并不知晓。他以为赵福安身携手谕,同时带着天子剑呢。

    王安石忠君执拗,赵福安双手一摊,尖声苦笑道:“王相爷要天子剑,杂家怎么变得出来呀?”

    王安石扬了扬手谕,怒斥道:“官家手谕里不都说了吗?”

    苏轼连忙上前拉住王安石,劝道:“介甫兄不要生气,天子剑确实不在赵公公身上。”

    王安石蓦地回头看向苏轼,眼中利芒一闪,道:“子瞻怎么知道?”或刚落,又道:“子瞻知道什么?”

    苏轼淡笑一声,无奈道:“介甫兄还是那么心急,当之欲速则……”

    “好了!好了!”王安石摆手打断,不耐烦道:“子瞻你又不是不知老夫脾气,就别再说教了,老夫已经一把年纪,改不了了,快把你知道的说来!”

    苏轼拉着王安石坐到房间里小圆桌上,为他添了茶,赵福安也来到一边坐下,苏轼这才缓缓为王安石将林天如何救治官家、太上长老怎么评价林天、官家怎么拜求相助、怎么赠予天子剑的经过说了一遍。

    王安石听后皱眉沉默,良久长叹一声,才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语气中满是无可奈何的妥协。

    是啊,官家求天门相助,那天门又凭什么要相助于官家呢?无疑,世人所热衷者,不过权力、财富、美色这三者,而这其中又以权力为最,有道是“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像天门林天那样神乎其技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会没有野心呢?

    只是官家又是赠天子象征的天子剑,又是奉(注意是奉,而不是封)其为钦差,督察天下官吏,并有先斩后奏之权,也着实太过骇人了一些。

    ——这几乎是将皇权的一部分交给这天门林天啦!!!

    苏轼知道他担心什么,说道:“介甫放心,林门主侠肝义胆,慷慨豪爽,素惜贫民,不是弄权奸人。”

    王安石面色忧虑,忽的站起,道:“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陈府见这林天!”

    苏轼苦笑一下,知道王安石的脾气,道:“好吧,我去叫醒存中他们。”王安石点点头,苏轼正要起身前去,赵福安却已经起身,尖声笑道:“哈哈,怎能有劳苏大人?还是由杂家去叫好了。”

    ^^^^^^^^^^^^^^^^^^^^^^^^^^^^^^^^^^^^^^^^^^^^^^^^^^^^^^^^^^^^^^^^^^^^^

    

第二百零二章() 
苏轼苦笑一下,知道王安石的脾气,道:“好吧,我去叫醒存中他们。”王安石点点头,苏轼正要起身前去,赵福安却已经起身,尖声笑道:“哈哈,怎能有劳苏大人?还是由杂家去叫好了。”

    他们所说的存中,即是沈括,沈括字存中。乃是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十二年前,沈括升龙图阁直学士,不久因为永乐城大败,受连累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去年年底,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一零七六年)既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被特许亲到汴京进呈,哪只官家突然暴病,差点就一命呜呼。

    后来林天治好赵顼,沈括进呈后,又恰逢苏轼为太湖书院找任教,沈括于是就被苏轼盯上了,几次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沈括于是就从了。

    不一会赵福安叫醒沈括以及其他的一些人,讲明情况后,大家都是吃了一惊,一行人,连夜便去陈府登门拜访。

    此时陈府已经几乎是个军营了。大门前两尊石狮子旁站了两列兵卒,见到来人,当先便长枪一指拦了下来。问过话后,便有一兵卒进府通传。

    林天在客厅中听闻通报后,惊喜之下哈哈大笑着出来迎接,随行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