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化大宋-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又有那单骑劝降的王机宜坐镇,秦凤路肯定更加稳妥啊!”

    他可是看报的,更听了不少市井传闻。想来也是知道了这些,国库券才会涨吧?

    不过兴奋过后,他又紧张的问了句:“那这债券究竟会涨多少呢?我又不去秦州垦荒,总是要卖的。还是得卖个高价才行!”

    “这个到不好说,翻个一二倍也不无可能。”韩邈微微一笑,“不过元章贤弟若是想卖,最好等到明岁。待到兑期三五个月前,每券价格升到五十贯左右时,便能出手。”

    米芾倒吸了一口凉气:“五十贯?景声兄莫不是在开玩笑?!这一券价格明明只有十五贯啊,加上息钱也不过是十六贯,怎能卖到五十贯?”

    他数算虽说不怎么好,这点帐还是能算过来的。从十五贯涨到五十贯,可是三倍还多了!

    韩邈没有直接作答,反而问道:“元章可知京中一亩地作价多少?”

    米芾愣了愣,大摇其头:“京中地贵啊,若是边郡肯定不值那么多的。”

    他虽然不清楚京中的地价,但是道理总是没差的,哪有用京城的地价来估边郡的?

    “道理是如此不差,但若有人处心积虑炒作一番,拿京城或是河东的地价作比较,贤弟还觉得五十贯一顷地贵吗?”韩邈含笑问道。

    米芾卡壳了。一顷地可是一百亩啊,只花五十贯就能到手,岂不是一亩地只要价半贯?可是当真不贵。他不由吞了吞口水:“那还能升的更高吗?”

    五十贯一百亩不算贵,那六十贯呢?七十贯呢?哪怕一百贯一顷地,也不算离谱啊!

    韩邈却摇了摇头:“毕竟是边地,还是荒田,开垦是需要成本的。若是超过了五十贯,多半是炒价的。这等人最容易生出事端,来钱的路数也不会太正,略有些不妥。贤弟还是不要一味追涨,错过了良机。”

    这话听得米芾有些心惊胆战,想了想便点头道:“也罢,翻到五十贯已经不差了。我手里有两张大额的券,岂不能净赚个七百贯?”

    当初他买国债的时候,可是勒紧了裤腰带省出的钱,现在转眼就赚了好几倍,岂不是美滋滋?剩下的那几张小额的都收藏起来,说不定十来年后还能卖个好价呢!一想到这儿,米芾整个人都乐开了花:“多谢景声兄指点,我这两年买石头的钱,可都要靠卖债券了!”

    一口气赚出几年薪俸,怎能不令人高兴?等到米芾心满意足的告辞离去后,甄琼突然道:“邈哥,这国债似乎能炒啊!”

    当初他只买了六千贯的国债,原本以为不少了,谁料现在还能两三倍的往上翻。手头只有六千贯,想想就让人心痛,简直跟丢了好几万贯一样!

    听他这么说,韩邈顿时笑了起来:“琼儿不要种地了?”

    甄琼一呆,是哦,要是把券卖了,他的地要怎么办?这可是在天子面前报备过的,而且天子还承诺给他配农具呢。

    沮丧的垂下了头,甄琼嘟囔道:“地不能卖,这么便宜的地,以后想来也买不到了。种棉花的利润应当也不差的……”

    十五贯一顷的地,还有人提供农具,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这样的好事啊。可是话虽如此,总还是觉得亏了,心塞。qaq

    正肝痛呢,一只手轻轻在他下巴上一托,甄琼顺势抬头,就看到了那张十分好看的笑脸。

    “好在为夫帮你买了些债券,等到赚了钱,补贴买地修水渠的花销可好?”韩邈笑得一派风轻云淡。

    甄琼眼都亮了,一把抓住了韩邈的手:“你真买了?买了多少?!”

    “不多,只一万贯。”韩邈任他抓着,大大方方道,“这国库券虽说能升值,但是还得有人推波助澜。为夫就收了一万贯,赚点小钱。”

    甄琼又呆住了:“等等,莫不是涨价的风潮是你带起来的?多给一贯钱那个?”

    韩邈笑而不语,这还真是他的手笔。当初发行国债的时候,为了甄琼“财不外露”的打算,韩邈的确没有购入更多国债。但是得知了王韶单骑招降之事后,他立刻吩咐人下去收购债券。每券比息钱多加一贯,足能让不少人心动。

    随后,报上开始刊发秦凤路的消息。传奇般的大胜,兼之垦荒有成,可是妥妥的利好消息。那些精明的商贾,立时打起了国库券的主意。须知当日国库券可是二十万贯一日售完,不知有多少富商权贵错事了良机。现在眼瞅着秦凤路局面好转,这些人哪还能坐得住?哪怕买来屯田,也是赚的啊。

    不过他们入场稍显晚了些,现在国库券的价格已经开始攀升,不再是加价一贯的行情了。而且经过多方宣扬,还有不少人待价而沽,收购起来肯定更加麻烦。然而只要秦凤路局面不变,这些人对于土地的渴望就会一再提高,国库券的价格自然也要水涨船高。而等这物事有了行情,那些交引铺、钱铺的大商人又哪肯放过。下本钱来炒,就是另一种局面了。

    当然,这浑水韩邈是不打算趟的。炒到最后,肯定是勋贵、宗室、达官的混战。因此他收的券也不多,只一万贯。待利润足够时,分批出手即可。

    不过这些心思和细微的操作,对于甄琼来说毫不重要。听到韩邈又收了一万贯的债券,他心头那块石头“咻”的一声就飞走了。一万贯啊!到时候卖了,岂不能赚个三四万贯?这何止是买地修水利的钱,盖个庄园都够了!

    一下扑进韩邈怀里,甄琼用力在他脸上亲了一口:“还是邈哥聪明!”

    温香软玉入怀,韩邈也轻笑出声:“琼儿亏的,为夫总要给赚回来才是。”

    这话可戳在了甄琼的心尖上。也不顾自己其实占了天大的便宜,他喜滋滋的搂住了怀中人。还是老话说得对,娶妻果真要娶贤啊!161

第143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国库券升值的消息;很快也被谏臣查知。立刻有御史上了奏章;言有奸人借国债逐利,使得人心不古。

    然而对赵顼而言;人心古不古不重要;好端端的国债突然升值;才是要紧事!因此王安石入对时;他忍不住也问了一句:“王卿;听闻国库券已经升到了每券十七贯;你可知此事?”

    对于国债,王安石的态度其实颇为复杂。这是韩琦遗政,他并不怎么喜欢。但是当日二十万贯一日售空;却也让天子见到了民心所向。这是能推行变法;让天子下定决心的好事,因此现如今;他也没法反对的太坚定了。

    想了想,王安石道:“臣有听闻此事。王韶劝降番部的消息传来;市井便有人买*屏蔽的关键字*库券。应当是有人图谋秦州质田,故而提价收券。”

    “果真是为了秦州田亩啊。”赵顼长叹一声。他也猜是这个原因,因此更是懊悔。十五贯一顷地,还是卖的太便宜了,没见涨价还有人要吗?这样一来,他岂不是折损了好些钱财;让那些贼人赚了?

    见天子沮丧;王安石便进言道:“也是秦州局面好转;才会有人升价买券。此事与大局无碍,国库券上早已写明息钱,不论升降,朝廷花费皆为定数,不至亏损。况且高价买来的田亩,必然是要耕种的。将来秦州粮食增产,也有利边防。”

    道理是没错,赵顼还是有些肝痛。不过这话也不好跟臣子明说,他咳了一声:“券价骤升,终归不是好事。将来若再发行国债,还是减少质田吧。”

    没有质田的一年期国债卖的不也不差吗?看别人炒自己颁行的债券,滋味真是不好受啊。

    这话倒是让王安石眼前一亮,果断道:“官家明鉴。边郡垦荒,也能改为军屯,由弓箭手垦种。如今秦州施行不差,旁的边郡也能依例而为。”

    赵顼当然知道王安石对于国库券的态度。但是低息借钱,实在是件让人欲罢不能的事情。让他放弃,又有些为难。想了想,赵顼还是道:“此事还要看将来河湟局势,不妨等国债到期后再议。倒是军中新法,可有计较?”

    这才是赵顼目前最关注的事情。以前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他满心都是赚钱。但是现在修盐田,开矿山,连铜铁产量都大有增益,钱倒不是他最在乎的东西了。军队疲不堪用,才是心头大患。

    王韶如今已经劝降了十二万番部,若是军队改制赶不上,他要如何发兵征伐吐蕃?更甚者,天下皆是弱兵,如何能征西夏,平辽国,收复燕云十二州?故而此事,方为当务之急!

    王安石自然也清楚天子的心思,立刻道:“臣等正在修改保甲法,不出月余就能定案。泾原路经略安抚使蔡挺,在陕西着力推行的将兵法也颇有成效。恰逢首倡此法的张载入京,官家亦可问对。”

    “可是吕卿所荐之人?”赵顼思量片刻,终于想起了这人来历。只是吕公着推荐时,言其学有本原,乃是当朝大儒。未曾想此人对军事还有见解,登时来了兴趣,“那便招来入对吧。”

    张载也没料到,刚刚进京,就被天子召见。天子问政,他自然也以“复三代之治”作答。这本是个中规中矩的答案,未曾想问完政事,天子竟然又提起了兵事。他在渭州时,曾是蔡挺幕僚,为其军府提过不少建议。其中就有“兵将法”,旨在训练边民,与军旅一同作战。还有提议罢除戍兵换防,招募边民为边军驻防等等策略,大多被蔡挺采用。如今天子突然问起,莫不是要用他的法子了?

    对于张载而言,这当真是个意外之喜。当年他有心从军,也是范文正公相劝,才选择了潜心经学。然而考取进士后,他担任的多是边郡司法参军、军事判官等职,对于国朝兵事更有了深刻了解。若是这些法度能通行全国,说不定真能一改弱军的弊病。

    然而心动之余,张载也不免有些犯难。毕竟举荐他的御史大夫吕公着并不赞成新法,哪有一进京就转身投靠王安石的?再说新法初行,局面尚不稳定,冒然为之反倒不好。故而张载称自己对政事还不熟悉,推掉了二府的差事,转任崇文院校书。

    确定了官衔后,他也稍稍放松了些,开始走亲访友。自然也要见见两个远房外侄。

    “叔父来京,恰逢其时。”程颐见到张载,就笑着道,“如今气学在京中可是名声大震啊,不知叔父有何见解?”

    这也是张载急急入京的原因之一,他轻叹一声:“我之学说以气为本,未曾想精研十数年,还只是知其皮毛。这‘大气压力’之说,恰似醍醐灌顶。太虚之气分清浊,有动静,却难验造化根本。只是无形无状的气,如何能成就世间万物?如今始知,气也有力,能作用万物!”

    在他的学说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物两体,动必有机”。就如气化水,水化气一般,气聚时生万物,气散时成太虚。故而才有了阴阳变化,成了天地万物。只是如何让人相信万物皆为气化?草木禽兽焚之为气,不足为奇。但是山川河流也为气,怕是世间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更难想象这些东西是如何从气变为山川的。然而“大气压力”的发现,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正因天地之间的气始终在用力,才能塑造山河。而万物无感,正因为阴阳早已调和,能抵御这种无处不在的力。

    那些元气、浊气,乃至碳气的说法,更是一点点完善了他的理论,让他这个不信僧道之人,都有了结交通玄先生的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