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筝歌-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以后,朝鲜人对女真人的态度由蔑视转为敌视。

    虽然朝鲜向后金朝贡,后金也给予朝鲜赏赐品,但两国的关系依然紧张。执掌朝鲜朝政的依然是反后金亲明的西人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朝鲜大臣认为明朝助朝鲜击退日军,朝鲜理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因此朝鲜拒绝废除明朝年号,并依旧保持与明朝的关系。这为后来1636年后金(清)的再次入侵(丙子胡乱)埋下了伏笔。'8'

    对于明朝方面来说,“丁卯之役”使得拥有数万骄兵悍将的镶蓝旗精锐丧尽,即使休整两年也未恢复元气,其余参战后金军也多有损失。是为明军与后金交战以来,所取得的最重大胜利,而这又是在明军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贵。对此,登莱巡抚李嵩评价说:“奴以十万之众东江,毛文龙乃能于狂烽正炽之际,奋敌忾迅扫之威毛帅之功于是乎不可及矣!'3'”

    李嵩的继任者孙国祯(收复澎湖列岛的民族英雄)也认为:“臣看得毛帅孤悬绝岛,远泊水乡,溟雾胡风,侵肌扑面,寒烟冷月,泣昼怜宵。七年正月以来,五战而五胜,谛观宣州、车辇、义州西门、龙山诸役,皆令人舌咋心惊,色飞神动。然义州西门之捷,独雄而奇,盖其俘获者皆名酋,今之系纽而献者,此也。宣州诸路之捷,又险而奇,盖毛帅亲中二矢,不为少动。自五、六年以来,大小几近百战,积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抢获器械、马匹累百,近日续报者不与焉。'9'”

    “职惟知尽忠报国,绝不肯偷身自免!'4'”东江主帅毛文龙战时如是说,他亲冒矢石,身中数箭,犹死战不退!在毛文龙的激励下,东江健儿人人奋勇,与后金军舍身搏斗,鲜血染尽三千里江山。在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向欧洲人介绍说:“此次战役之激烈为中国所未曾见。'6'”,并说:“抗拒鞑靼人最有力的要数英勇盖世的大将毛文龙。'6'”

    朝鲜史料则认为是朝鲜民间的义军打败了后金大军,毛文龙坐困穷岛,毫无作为。

    朝清战争

    后金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对朝鲜采取拉拢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后金面对明朝与朝鲜的夹击,决定向较弱的朝鲜开刀。清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与贝勒阿敏亲自领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军队不敌清兵,仁祖与群臣逃往江华岛,结果朝鲜与后金议和,约为兄弟之邦,朝鲜并向后金岁贡。'2'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仁祖在三田渡向皇太极跪拜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皇帝: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栖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

    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此外,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历史上着名的“丙子虏乱”。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3'

    丙子虏乱之后,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同时朝鲜还要岁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细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细布万匹、米万包等等。

第148章 与明议和(三)() 
于是,面对朝鲜,要攻还是要和,金国再次陷入两难。

    李永芳坚持议和:“我等奉大汗之命,应仗义而行。我们前与朝鲜书,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如今却要食言,是为不义。”

    岳托和济尔哈朗得了皇太极的旨意,自然是坚定支持李永芳得意见。

    阿敏听后,见自己得不到支持,遂怒骂李永芳,“你这个蛮奴,那么多话!以为我不敢杀了你吗?”

    岳托不愿见二人闹得太僵,便据理力争,在中间调剂道:“我大金御前禁军甚少,蒙古与明朝皆乃敌国,一旦边疆有战事,回师都来不及,当未雨绸缪立刻班师。”

    于是,在李永芳不卑不亢的坚持议和下,岳托则联合济尔哈朗,见机行事,与阿敏分兵驻营,又以朝鲜国王李倧的弟弟李觉为人质,再派使者去见李倧,李倧同意向金国岁贡财物,并签下“江都之盟”,缔结盟友。

    阿敏却以不知情为由,仍旧固执己见,带兵进攻了汉南平山,大肆烧杀抢掠。

    朝鲜国王李倧闻风后仓皇出逃,逃至汝矣岛,并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声称导敌非自己的过错,请求明廷支援。

    朝鲜战事紧迫,而这边盛京城里的皇太极却一点儿也不着急。

    三月五日,皇太极亲自接见了袁崇焕派来送信的使臣杜明忠,并着手给袁崇焕回第二封信。

    此封回书,袁崇焕写到:往事七件,汗家抱为长恨,而我能无动于衷吗?但追思往事,究其原因,不过是我边境不法之人与汗家的不良部落口舌相争,致起祸端。这些口舌之争,我希望我皇上与汗同样忘掉。然而汗家十年战斗,驱赶夷夏百姓,肝脑涂地,血洒辽东,天愁地惨,极悲极痛之事,都为此七宗,难道我就无一言可说吗?

    信中不仅驳斥了“七大恨”得内容,拒绝了所谓和谈的礼物,更反要金国将其所掠得得辽东人口一并归还明朝。

    汗宫里,范文程正一字一句细读着此信,给皇太极出谋划策。

    “范学士怎么看?”

    范文程搁下信,说了四个字:“毫无诚意。”

    海兰珠正坐在暖炕上闭目养神,听见了范文程的声音,才转醒过来。

    “这袁崇焕倒还真是有意思”

    “此番围捕毛文龙的计划失败,征明大计,还请汗王认清局势,瞻前顾后,再做定夺。”

    范文程不免有几分顾虑,“何况朝鲜那边局势亦不明朗,若是阿敏贝勒执意要占山为王”

    “不要紧,那朝鲜国也不蠢,只怕早就与明朝串通一气了。就等攻下了王京,届时朝鲜再和明朝来个两面夹击,他撑不了多久,就会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

    海兰珠换好衣裳,去给他二人备茶点。不知为何,最近入春之后,她总是格外嗜睡,成日什么也不做,就是在案前读会儿书,挨不到一个时辰,便开始犯困了。

    “醒了?”皇太极慈眉善目地望着她,全然没有方才聊政事时的严肃。

    “再睡下去,真是要成睡美人了”

    “睡美人?”

    她打了个哈欠,在他身旁坐下,好整以暇地瞅着范文程。

    范文程轻咳了一声,尴尬地喝了口茶水,就道:“汗王若是没什么别的事情,我就先回文馆了——”

    “你着什么急?”海兰珠瞪了他一眼,“好不容易逮着你一回,可别想溜了。上回让你把那姑娘领来给我们瞧瞧,一直拖到现在也没个动静。”

    范文程压低了声音道:“现在还为时尚早”

    海兰珠狐疑地看着他,分明是浑身不自在的模样,不免疑心道:“你——该不会是在单相思吧?”

    一听这话,范文程瞬间脸红到了耳根,默默地抿了一口茶,没有再说话。

    “哈哈,这样一说我倒真有些感兴趣了。”皇太极打趣道:“范学士,到底是哪家姑娘?用不用我替你做主,下令赐婚?”

    范文程呛一口茶,“不用、不用——谢汗王好意,只是眼下时机还不成熟。”

    海兰珠敲了敲皇太极的脑门,“赐婚、赐婚,你怎么满脑子都是腐朽思想。你让人家自由恋爱,水到渠成不好吗?”

    范文程看得一愣一愣的,支支吾吾道:“范姐,在汗王面前你还是注意一下举止为好。”

    “也不怕你见笑,二十年了,她一直是这样,我就喜欢看她胡闹。”

    皇太极笑着捉住她的手,“自由恋爱?像我们这样?”

    “差不多啦”

    海兰珠才没心情同他打情骂俏呢,继续追问着:“你不想那么快介绍给我们认识也行,跟我说说,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哪一旗的,家世如何?”

    “只是个寻常人家的姑娘,不是旗人”

    “哦?我本想着,怎么说也要给你个类似李永芳的‘抚西额驸’当当。没想到到范学士瞧不上咱们八旗的郡主。”

    “是微臣自认没这个福分——”

    说到额驸,海兰珠突然想起来自己曾经看过的桥段。就是鹿鼎记里嫁给了额驸吴应雄的建宁公主,貌似也是皇太极的女儿虽然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她总是有几分好奇的,谁让她是看金庸的书长大的呢?

    唉,想远了,想远了她赶紧拉回思绪来。这都什么跟什么呀,近来也不知是怎么了,不仅是嗜睡,还容易跑神,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正巧聊到了李永芳,范文程立马掉转话题,“说到这,听闻前段时间阿巴泰贝勒还在府上发牢骚呢。大约是不满自己身为兄长,却被排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