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5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粕俑痛笏九钪⒌牟普纯觥K稻涫祷岸缭诎肽昵埃⒕鸵丫氩环蟪隽耍饧迷置瘛⒕押品薄⒒挂Vの奈浒俟俚馁郝唬咳绽锾煳氖值闹С觯幢闶怯薪鹕揭剑驳膊蛔∪绱撕棋闹С鲅健!

    “噫!”郭嘉动容了:“朝廷财政竟然如此艰难?那现在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第760章:道不同不相为谋() 
“哪里来的?还不是用的大司马的私财?”说到这里,荀攸冷冷一笑,言语中充满了愤懑之意。“满朝的文武百官、衮衮诸公,坐在那里高谈阔论,对大司马准备实行的赋税新政挑三拣四,腹诽不已。可是,他们何曾想到,大司马竟然是以自己的私财支撑着朝廷的运转,还有他们的俸禄。事到如今,大司马的私财也所剩无几了,再不想法子,就真的山穷水尽了!不过对它们而言,倒也无妨,不过是换个执掌朝政的人罢了,还不是一样高官厚禄?”

    “噫!竟然如此!大司马为国为民之心,真的是可昭日月!是我郭嘉误会他了!”郭嘉终于动容了。荀攸说得很清楚,他郭嘉不在局中,不了解身在局中之人心中的酸楚。想到这里,他抬起头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眼荀攸,只见荀攸的鬓角隐约都发白了。年轻人总是容易激动,容易受到感染和激励,毕竟他们胸中有着一颗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心脏。

    “公达,这摊丁入亩一事,我不再持反对意见!”郭嘉朗声说道。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悔恨,就像所有富有正义感的年轻人一样,一旦得知了真相,他们便会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甚至痛不欲生。“那好,我们就接着折辩火耗归公。”荀攸笑了,笑得很是沧桑。对于郭嘉的态度和很是满意,想不到奉孝竟然还有着年轻人的情怀,热烈而激扬。

    火耗,便是损耗。本朝的租税是以实物和货币缴纳的,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必然会有一定损耗,征税之时,便会多征一些,保证到达官库之时是足额的。究其实际,火耗其实是一种附加费,也被称为“耗羡”。这笔钱向来是由县一级衙门征收,修建官衙、修补城墙、赈济灾民??????等等,各项耗费,照例是要加征的,至于加征多少,那就要看县令的操守了。通扯起来,少的不到一成儿,多的超过五成儿,故尔小民百姓的负担极重。

    本次赋税新政,提出了火耗归公,便是将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各地的太守统一管理。依据各郡国的情况不同,确定不同的加征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正税的两成五,这笔火耗,除了本郡国的各项开支以外,还作为“养廉钱”发放给各级官吏。

    如此一来,百姓缴纳正项税收之外,再额外缴纳固定数额的火耗,除此之外,废除一切陋规。本朝的通例,百姓纳税之时,有各种名目的陋规,杂七杂八加起来,少则是正项的四五成儿,多的甚至超过正项。火耗归公之后,不过是正项的两成五,小民百姓自然是欢天喜地。对于基层的斗食小吏来说,官俸相对低一些,如今有了养廉钱,生活水平便提高了一大截儿,稍有良心的人便不愿意去费尽心思盘剥百姓了。大体而言,这称得上是一项善政。

    “公达,这火耗归公称得上是一项善政、良政。本朝的耗羡,地方官儿向来收得随心所欲,国初之时,纳粮一石,便要出雀鼠耗两斗,董卓之时,竟然加到了四斗。杂七杂八加起来,已经到了十税五六的地步。如今固定了税额,不过两成五,小民百姓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可是,兴一例,不如除一弊,无例不可兴,说得便是兴一例,久之便会生弊。我担心的是地方官会在额征火耗之外,暗自加派。”郭嘉双眼中闪烁着灼热的光芒,朗声说道。“奉孝,你此言差矣!难道竟然要因噎废食吗?御史台是做什么的?司闻曹和暗影又是做什么的?大司马早有严令,一旦发现,定斩不饶!严刑峻法之下,不怕他们贪污!”荀攸大声说道。

    “奉孝,这火耗归公,已经到了不得不实行的地步了。何也?原因有三:贪污盛行、财政压力极大、洛阳城内暗流涌动。贪污,在历朝历代都是避免不了的,本朝尤甚。虽然大司马加大了打击力度,去年更是砍下了几千颗人头。可是,基层的斗食小吏俸禄还是有些低,不贪污无以为生。一句话儿,有了养廉钱,他们未必不贪污,可是没有养廉钱,他们必定会贪污的。如此一来,保证了他们能过上较好的生活儿,稍有良心之人,便彻底断了贪污之念。”

    “至于说道财政,我身在局中,每日里看得很清楚。从东北的辽东,到西边儿的汉中和西域,到处都在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日里泼天的钱粮花出去,再富裕的国库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可是,能停下来吗?停不下来!这是生死之战,不打到山穷水尽,谁也不敢停下来。大司马早有断言:打完这一仗,至少有三五年不用再打仗了。何也?大家都打不起了。”

    “这一次讨吕联盟,是诸侯的最后一次反扑,打仗,打得便是钱粮甲仗,兵器马匹。并州军如此富庶,尚且打不起,何况是那些诸侯呢?为了打赢这一仗,此次赋税新政一定要推下去,即便是文武百官全部反对,也要推下去!原因很简单,推不下去便打不赢这一仗!”

    说到这里,荀攸压低了声音。“最后一点,便是大司马入据司隶、凉州以来,对世家大族们一向施行的都是怀柔政策。允许他们在朝堂上、朝野间维持自己的缘由政治、经济地位,可是,他们是怎样回报大司马的呢?朝廷如此艰难,他们还要挑三拣四,死死地抱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放手,死死地抗住就是不办。莫说是大司马,便是我也早已寒心了。既然如此,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不要怪朝廷手黑了!他们敢抗令不遵,就要要他们的好看!”

    荀攸的声音如同黄钟大吕,重重地敲在了郭嘉的心上,他的心一沉,终于彻底明白了。世家大族们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终于令大司马失望了,这下大司马彻底看清了世家大族们的面目,决定以雷霆手段收拾他们了。如此一来,世家大族们便会站到诸侯一边儿,在明里暗里使尽各种手段,对抗洛阳朝廷。这,正是郭嘉最担心的,也是他最不希望看到了。

    再看看此次赋税新政的第三条儿,官绅一体纳粮,答案便昭然若揭了。本朝的赋税征收很严格,律有明文,便是宰相之家也无法获得豁免。可是,在执行之中,还是有人情的。毕竟斗食小吏是不敢去宰相的家里逼债的。久而久之,世家大族们便取得了很多赋税上的特权,可以少缴甚至不缴税。不单单是世家大族,即便是稍有名望的读书人,照例也是可以免税的。

    “公达,摊丁入亩要重新清丈土地,世家大族们隐匿的土地便会浮出水面。火耗归公,又断了他们上下其手,浮收贪污之路。再加上这士绅一体纳粮,洛阳朝廷治下的世家大族们可是要揭竿而起了!何也?你动了人家的好处,掐住了人家的命脉,他们肯定会急眼的!如此一来,大司马可就要焦头烂额了。”郭嘉满脸愁云,长叹一声说道,他的神情萧瑟而落寞。

    “无妨!只要做好了准备,虽然乱上一阵儿,最后还是可以过去的!”荀攸右手一挥,压低了声音说道。“现在财政紧张,不如此便无法应付讨吕联盟的进攻,此其一也。左右这些世家大族们要跳起来闹事儿,那就让他们好生儿闹一闹吧。大司马有言:天下大乱,才能天下大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取得天下之后再实行,还不如现在就实行,此其二也。退一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便不实行赋税新政,也会有人跳出来和诸侯们眉来眼去的,不如未雨绸缪。让他们跳出来好了,杀上一大批,物议便会戛然而止了,此其三也。”

    原来如此!大司马竟然打算勒兵观变了!荀攸的一番话就好似一盆凉水儿一般,让郭嘉从头凉到了脚儿。郭嘉号称鬼才,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别看他只有二十多岁,却看清楚了世间的一切。本朝的立国,从高帝到光武帝,靠得都是世家大族,唯有世家,才是本朝立国的基础。故尔,光武帝对于关西世家和关东世家一向都是曲意优容的,目的便是稳固国本。

    如今大司马显然已经下了决心,要把世家大族们甩开,转而依靠小民百姓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如此,便多说无益了。郭嘉匆匆与荀攸告辞,失魂落魄地在大街上走着,他的心中满是哀伤和愁苦。突然,一辆马车停在了他的身边,一个中年男人掀开了车帘儿。

    “奉孝,何不上车一叙?”男人温煦地笑道。“文若,你如何来了?”郭嘉惊诧地问道。荀彧一把将他拉上车来,随手替他斟满了一碗热茶,这才好整以暇地说道。“奉孝,我此番秘密进京,为的便是和你见上一面。曹使君对你,可是视为珍宝,念念不忘呀!”

第761章:三老政治() 
一眨眼儿,五天就过去了,河南尹官署门前的布告栏中终于贴出了露布,宣布朝廷将施行赋税新政,并且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三件事儿做了极其浅显的介绍。不知道是出于哪一位名家的手笔,全是六到八字一句的韵文,文字浅显,几近于白话,可是读来却琅琅上口,丝毫没有障碍。只要是识得数百字的百姓,读上三两遍便能够粗知大意了。

    不到一日,大汉的京师洛阳城内,满大街的童子童女们便都用极其清澈稚嫩的声音背起歌谣来了。“军民人等听真切,待我细说赋税从头??????原来田租交谷,人丁男女各用铜钱,徭役兵役出男子??????如今三番全折钱,每年八月完钱粮??????”

    对于小民百姓们来说,大司马的赋税新政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儿。原来完税,交谷的交谷,交钱的交钱,出人的出人,每年不闹腾上个十天半月,休想能完钱粮。如今就好了,少则一日,多则两日必定能够交完。再加上簇新的并州五铢钱和银币,这兑换银钱的水费就少了十之七八。再加上火耗又定了两成五儿,即便是略有加派,也比往日轻了几乎七八成儿。

    一时之间,整个洛阳城便热闹起来了,小民百姓们自发地办起了社火,禀了官府,各自拿出酒食,聚在一起红火热闹起来了。那些三老、里正、亭长们也都翘着胡须,口里抿着小酒儿,陶陶然地与民同乐。百姓减了负担,完钱粮是便容易得多了,他们的差使也好办了。

    本朝的家法,是奉行黄老政治,这黄老政治的基础便是民间自治。

    秦汉之际的民间组织,便是三老政治,所谓的三老,便是掌教化的乡官。战国时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光武帝之后又置郡三老,甚至还有一段时间,置过国三老。三老受到朝廷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那便是三老其实负担了本朝七成儿的地方官职责。

    本朝对于三老的要求很高,“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秦朝已置“乡三老”,但高帝是设置“县三老”政治制度的第一人。高帝时期的三老,主要是从民间德高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