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终结者-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氏投降,大理国内或有一些部落继续顽抗,然而不会难成气候。

    总之,大理国基本上已经亡了。

    这边来回客套,天上,燕青紧张着看着越来越近的地面,说道:“慢点,慢点,不要太快了,防止坠落。”

    语速极快,生怕耽误了性命。

    想热气球新出,上下都是不相信这玩意能够带人飞行,因此无人肯试。

    恰好燕青在应天看到了这玩意,觉得有趣,他又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便主动报名当了试验员。

    于是,他以飞一般的速度,当上了将军。

    尽管是杂号将军,却比卢俊义高一级,实在是……

    随着出火口的铁板缓缓合拢,热浪越发微弱起来,热气球的高度也在持续降低。

    到穿过军阵,吊篮底部已经蹭着地面了。

    “抛下挠钩,准备着……”

    轰~

    气囊被烧着了。

    “跳下去,跳下去……”

    急呼中,燕青手一撑,直接跳到了地上,一溜烟跑开了。

    其余五个明兵都是有样学样,纷纷跳下,各自逃命。

    前来帮忙的明军目瞪口呆,眼睁睁地看着热气球化为了大火炬。

    人类历史上,飞行器首次投入战场,以不完美的结局结束了。

第554章 愚任回京(上)() 
黄帝历三八三九年,距离明国建立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白驹过隙,弹指即逝的感觉。

    长江入海口,一艘硕大的风帆战舰,缓缓拐进了航道内。

    甲板上,侯蒙静静地看着越来越近的岸上。

    两侧,大楼林立,烟筒高耸。

    虽然是白天,也可见有电灯闪烁。

    “果真是日新月异,不同凡响啊!”侯蒙叹道。

    “是啊!”旁边的申屠旭明叹道:“每次回到沪松,感觉都是陌生的地方。”

    侯蒙回过神来,道:“此次有劳申屠将军搭送了。”

    “愚任先生客气了。”申屠旭明笑道:“先生担任东南总督八年,其地稳固无比,实在是有功与国家,区区顺风船算的了什么。”

    大理投降后一年,张宪领军南下,先以“大不敬”罪名灭李朝,后以“恢复前汉故土”为名南下占城。

    基本上是一路平推,轻松碾压过去。

    战斗不甚辛苦,灭两国战场正阵亡并伤残不过三千余,然而暑热、疾病和蛇虫造成的伤亡,超过了五千。

    也就明国太医院提前有了准备,否则伤亡肯定还会更多一些。

    两国占据,侯蒙就任日南总督,统管李朝和占城两国土地。

    一晃就是八年,如今他也年近五十了。

    此次,他回京述职,交卸职责后,将接任宰相。

    刘民生给他的建议很靠谱,终于实现了弯道超车。

    克制住心中得意,侯蒙笑道:“治理日南,我做的不多,也就办学校与贩运人口罢了,其他的都是你们军方的功劳。”

    办学校,乃是普及汉家教育,确保所有人说汉话,行汉俗。

    许是受了中原影响,这方面的事物进展的十分顺利。

    贩运人口,乃是把许多土著运到沙岛、东瀛、高丽以及北方草原和西域。

    一方面,这些地方人口缺乏,只要是人,来者不拒。

    开化的东南夷略微培训教育就是上好的移民,未开化的也是上好的劳动力。

    这种事情,好说不好听,也不太好办。

    好在,道理讲不清,就用刀枪。

    明国的刀子足够锋利,枪也十分厉害,虽然偶有小规模反抗,大体顺利。

    之所以抛弃了仁义的教育,干这不那么干净的事情,哪是因为有利可图。

    仅凭这一项,日南就把从国内吸引移民的花费补了大半。

    为了稳固统治,日南从国内西北干旱贫瘠的地方,吸收了三十万户百姓过去。

    三十万户移民,花费不下千万贯。

    尽管日南富庶,千万贯也不是小数目。

    如此费心费力是绝对值得的。

    现今,不管谁到了日南,若是不在意天气,只看百姓衣食住行,都以为还在国内。

    这掺沙子的行为,绝对无可挑剔。

    同时,侯蒙也想明白了刘民生当初建议的更深层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军方建立了十分牢固的关系。

    大明宰相确实不染军权,这是制度规定,也是让皇帝放心的前提。

    然而若是对军方说话不管用,那也绝对不行。

    比如某地突发灾难,急需救灾。

    宰相府给当地驻军发出协助请求,结果当地军队不给回应,尴尬不?

    刘韐不会,哪是因为他大儿子乃是当朝第一大将,娄敏中不会,那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出身军伍。

    以前的侯蒙会,那是因为他和军伍毫无瓜葛。

    如今的侯蒙不会,日南十年,一直和军队合作,关系已经相当不错了。

    本来他回京,是需要公务船接送的。

    结果申屠旭明听说了,二话不说拉着他做了南方海军旗舰回来。

    确实,海军战舰不如公务船舒服,却胜在安全和速度。

    之所以如此热情,固然有侯蒙将接掌相位的原因,他和军方的关系也是不可或缺。

    不一刻,战舰进了港口。

    港口内,风帆招展,千船拥挤。

    因为提前有通讯舰联络,港口一直给留着泊位,不需要排队等待。

    否则以沪松港的繁忙,没有三五天怕是上不了岸。

    作为首都圈的第一大港,这里的泊位重来都空不下来。

    船上,可见岸上无数钢铁塔吊。

    都是最近投入使用的新设备,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

    “那可是太子?”申屠旭明不确定地说道。

    侯蒙定睛一看,不是帝国太子方捷还能有谁?

    看他往这边张望,想必是接我来了,陛下如此厚恩……

    侯蒙觉得眼眶有些热。

    一国太子前来迎接,已经是最顶级的礼遇了,总不能要帝国皇帝前来迎接吧?

    踏板尚未放稳当,侯蒙已经三步并做两步冲了下去。

    “拜见太子殿下。”侯蒙拜道。

    方捷扶起侯蒙道:“原来是愚任先生,却不想今日到,孤倒是适逢其会。”

    一声先生,叫的侯蒙舒坦无比。

    旋即反应过来,原来不是接他的,倒是自作多情了。

    “敢问殿下,未知在等何人?”愚任克制住囧意,不动声色地问道。

    他当然不会把不满表露出来,没来由得罪未来的皇帝,那实在太愚蠢了。

    方捷笑道:“刘老先生今日到港,父皇令我来接。”

    看了眼手腕上的手表,方捷又道:“若是先生不急,不防一同等待,左右一刻钟时间了。”

    侯蒙果断应下。

    能让太子称为刘老先生的,定然是刘韐。

    刘韐卸任后得封国公,可谓极尽尊崇。

    然而他未曾进入内阁,亦推去了舒适安逸的三山国封地,选择了极北冰原作为封地。

    所谓极北冰原,乃是外兴安岭以北地区。

    那里天寒地冻,人烟实在稀少,着实不好开发。

    偏偏,刘韐选择了那里。

    为此,他从皇家银行贷款数千万,用来引进移民,建立定居点,开发经济。

    目前,那个地方每年还需要百万贯的投入,方才能够保证运转。

    也就刘韐面子大,换做其他人,帝国银行早就打上门去讨债了。

    讨论间,一艘装饰豪华的公务船靠岸了。

    见一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踏上了踏板,方捷连忙迎了过去。

    刘韐已经年过八十,又是从龙老臣,还把苦寒之地开发了出来,绝对值得太子亲自迎接。

    他的看到他身后的中年人,侯蒙笑容更盛了。

    那是刘勉之,曾经侯蒙最大的竞争对手,即将一起搭档得副手。

第555章 愚任回京(下)() 
咣哧~咣哧~

    车轮碾压过铁轨,轻响不断,还带有轻微的摇晃。

    “五年前,此火车刚出来时,孤就来做过一次,那真的是又吵又晃,一段路下来头晕脑胀,简直要命。

    两年来不断改进,已经相当好了,又快又稳,否则父皇得知孤请刘老先生坐这玩意,怕是要扒了孤的皮。”方捷笑嘻嘻地说道。

    话语中,尽显得意和自豪。

    刘韐并未责怪他的轻佻,只是闭目感受了一阵。

    自从就国,他一直未曾回来故国,只是经营封地。

    此时此刻,他也被震撼的不轻。

    “此车到应天,用时几何?”刘韐问道。

    方捷伸出手,张开三根手指头,道:“三个时辰。”

    “这么快?”刘韐惊讶。

    沪松到应天,差不多三百公里,一个时辰跑一百公里,简直飞一样。

    旁边,侯蒙道:“此火车技术基本成熟,小子上任后,计划大修铁路,以勾连全国。”

    “可否详细说说?”刘韐问道。

    侯蒙道:“一条从西域到海州,贯穿东西,一条从率滨府到日南,交通南北。

    另外,还有各条支线,确保各路都在连接之中。”

    “大计划啊大计划!”刘韐叹道:“铁路修建一成,国土稳固也!”

    “是啊。”刘勉之道:“有了铁路,任何地方叛乱,亦或外敌入侵,大军瞬息到达,何人能敌?”

    刘韐点点头,道:“只怕急功近利,有伤地方百姓。”

    他倒不怕花钱,对他这个层次的人来说,成千上万贯的都是小钱。

    只是这项工程太大,比之大运河尤有过之,万一操作不当,怕是有一个隋朝的下场。

    侯蒙道:“先生放心,人力方面,陛下已经决议用兵天竺,有的是人口。

    其他的,困难再与地形地势,余者皆不足论。”

    他是内定的宰相,国内重大决策,当然也是知道的。

    所以对天竺用兵的事也是知晓。

    帝国停兵已经有三四年了,也该继续动弹了。

    刘韐听了,道:“给我那送二十万人,再把铁路修过去。”

    语气很淡,却不容置疑。

    侯蒙能怎么办?只能苦笑着应下。

    刘韐道:“我也不让你吃亏,只要你把铁路修过去,我就把封地交还给中枢。”

    方捷侯蒙尽皆愕然。

    “我意已决,奏折已经备下,不会改变,”刘韐看向窗外,问道:“国内人口有多少了?”

    窗外,铁路沿线房屋连绵不绝,时时可见车水马龙。

    侯蒙道:“先生卸任时,国内人口几近一亿,至去年,又翻了一番,几近两亿。”

    “一任翻一番,好啊,好啊~”刘韐赞叹道。

    “首功归于陛下,若非陛下免了丁口钱,百姓能生也不敢生啊。”侯蒙道。

    “确实如此,不过……”刘勉之补充道:“以如今百姓富庶,哪怕重收丁口钱,也无足轻重。”

    “没那个必要,国内税收一年超过十亿贯,区区丁口钱值得甚多?还不够朝廷面子钱。”侯蒙道。

    收丁口钱只是开玩笑,也没人当真。

    前朝时,为何人口很难增长?

    是中国人不够勤劳,养不活家里人么?显然不是!至少不全是。

    以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一家养三五个,终归是能活下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