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终结者-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臣齐齐拜下,道:“陛下英明,臣等拜服。”

    这一刻,再也没人敢说废话了。

    江宁失守,方腊即将建国称帝。

    朝堂的人都知道,南北对峙形势已成。

    形势便如同北宋对南唐。

    只是不同于南唐末期沉疴入骨,方腊势力正是朝阳初生的时候,上下战斗意志和战斗力都很强劲。

    而且,方腊势力已经占据了滁州、高邮军,触角已经筋骨。进入了江淮地区,比南唐只有大江天险的形势,好了许多。

    反观赵宋,弊病重重,已是日落西山之时。

    当然,赵佶是不会这样认为的。

    他惊怒异常,是因为收回燕云的夙愿彻底破灭。

    从宋太祖赵匡胤起,宋帝便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只是一直未能收复。

    赵佶正打算联合金国,南北夹攻辽国以收回燕云十六州。

    若是能成,他便可一跃超过太祖太宗,成为赵宋第一帝王。

    此时江南丢失,绝非短期可以平定,迁延日久之下,怕是只能坐视燕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据。

    赵宋第一帝的美梦破灭,赵佶如何不怒?

    赵佶踱着步子,道:“说,可有平贼之策?”

    童贯出列,道:“臣愿领军,前往江南平贼。”

    “准!”赵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在他的眼里,童贯便是他的曹彬和潘美,当然要用。

    蔡京出列,道:“可效太祖故智,着人于荆南整训军队,建造大船,再沿江东下,必可破贼。”

    “准!”

    确定了两路并进的策略,赵佶又道:“诸卿,东南贼势汹汹,须得立刻镇压,还有良策,皆可提出。”

    宿元景出列道:“宋江进剿淮西,无往而不利,王庆之流已然胆丧,只是坚守城池不出。

    虽然难以给我军造成杀伤,却极其耽误时间。

    臣以为,或可招安王庆,令其会同宋江,一同东下进剿。”

    “臣以为不可。”蔡攸出列道:“王庆已经是瓮中之鳖,不日可下。

    左右童相调兵遣将需要些时日,着令宋江抓紧破贼便可。”

    蔡攸反对,倒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他那个傻儿子头上一片绿,不把王庆弄死了绝不甘心。

    “臣以为宿元景之言可行。”蔡京出列,道:“招安王庆,可以节约时间、钱粮,又可以获得进剿方腊的兵员,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难得的,蔡京同意了宿元景的提议。

    此时蔡家父子俩为了争权夺利,已经反目,蔡京反驳蔡攸,并不奇怪。

    再则,蔡京发现了,赵佶有意招安。

    这才是他附议宿元景的根本原因。

    他那傻儿子,还是太年轻了,根本没把准赵佶的脉搏。

    果然,赵佶道:“如何招安王庆,众卿可各抒己见。”

    此言一出,招安已成定局。

    商议一阵后,赵佶令宿元景前去淮西,宣读招安赦书。

    宿元景被方天定摆了一道,正是郁闷的时候,当然想抓住这个机会重新证明自己招安小能手的风范。

    于是,童贯整顿禁军,准备南下,郑居中前往两湖操练水军,准备东下。

    宿元景领了圣旨,前往淮西。

    房州,李助领着王庆等人,检点从东南带来的兵员物资。

    李助道:“大王,东南给了五千兵,钱粮各十万,兵甲两万套,足见诚心。”

    王庆仔细看去。

    五千兵,剔除老弱,能有四千青壮,足可称为精兵。

    从车内抽出一把朴刀,只见刀身雪亮,刃口锋利,也是好兵器。

    甲以皮甲为主,保养完好,其中一千套步人甲,引起了众人一阵赞叹。

    这些东西,都是明军缴获而来,已经不符合军中制式要求,只能封存或者拆解。

    这次,方天定给王庆送了些过来。

    李助又道:“大王,这只是第一批,第二批正在筹备,约莫一个月后送到,能有军三万,兵甲五万。”

    王庆闻言欢喜,只觉得被宋江按在地上摩擦带来的阴霾散了大半,道:“方腊那厮诓骗了我十员大将,这次倒是做了些好事。”

    李助道:“大王,江南的确富足,人口又多,但是大将真的不多,不怪方腊诓骗我等。”

    王庆不置可否,吩咐把兵甲兵丁分下去。

    回到宫中,王庆又问道:“方腊那厮,可打算沿江西上?”

    李助道:“回程之时,方腊军已经打下了铜陵,正努力西上,只是想与我国接壤,怕是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两地距离一千五百里,除非方腊全军长了翅膀,才能立刻打过来。

    沉吟片刻,王庆说道:“宋江凶猛,实在难以抵敌,我欲向赵宋请降,军师以为如何?”

    不如何,这么快投降我怎么办?

    当然,李助肯定不能这么说啊。

    李助道:“大王,宋江到来,我军屡战屡败,全无战绩,已然被看的轻了。

    若是请降,最多如宋江一般,一个有名无实的征讨先锋,还要东下与方腊火并,何苦来哉。

    我们应该支持一阵,让赵宋主动来招安。

    若事不可为,大不了我等去投奔方腊,想必不失王侯之封。”

    王庆思虑一番,又想到童贯、蔡攸陷害,不禁动摇了招安的心思,觉得投靠方腊也不错。

    都是反贼出生,不会被歧视,方腊为了千金市马,也需要把王庆这块招牌打扮的光鲜亮丽。

    不说权势,富贵肯定不愁。

    李助看出了王庆的心动,却也没有再劝,道:“大王,无论如何决定,荆南城都是关键,臣请镇守荆南,以为退路。”

    荆南城便是荆州,在荆湖北路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大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

    李助求援,便是从荆南出发,沿江而下抵达应天府。

    方天定给的支援,同样是沿江而上,趁夜穿州越府,抵达荆南再行转运。

    不论是等待东南支援,还是逃跑去东南,荆南都是必守之地。

    思忖一阵,王庆同意了李助的请求。

    对这个东京的老相识,王庆非常信任,并不疑有它。

    为了确保万全,王庆主动说道:“军师前去,总得有人手使用,你看要调那些将领,尽可以说来。”

    李助拜谢了,道:“荆南是控制大江的关键,诸能的水军不能少。

    另外,刘敏颇有谋略,可与我随行……”

    李助并没有客气,一连点了十将,不是有谋略的,便是武力过人的。

    王庆一一应下,即刻下令。

    调拨完毕,王庆又道:“军师,荆南是后路,不容有失,还请多多费心。”

    李助拜道:“大王放心,便是肝脑涂地着不后悔。”

    辞别了王庆,李助领着一群人向着荆南而去。

    安顿好,李助首先邀请了刘敏。

    邱翔阵亡,刘敏不得不替段二背了锅,从此坐了冷板凳。

    李助开门见山地问道:“刘将军,你觉得我国未来如何?”

    傻子都看出来,王庆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了。

    只是不知李助意思,刘敏不敢开口。

    李助也不以为意,继续道:“李某去了一趟东南,只见其兵强马壮,钱粮丰足,官员勤勉,百姓快活……”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看了东南的景象,李助觉得赵宋真的太烂了,不然王庆如何能够闹这么大。

    王庆比方腊,也是云泥之别,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王庆称王,还是草头王,方腊还未称帝,便有了帝王气象。

    所以,李助心动了,决定以身相许与大明。

    为防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当然要多拉些人抱团投效。

    正因为冷板凳不快活的刘敏,便是他的第一个目标。

第79章 淮安初战() 
四月二十二,中午时分,高举着“明”字大旗、五星红旗的大军开到淮安县十里外。

    这些旗号,是应天府赶制出来,送到军中的。

    看着城外还未收割的麦田,方天定笑道:“因粮于敌,不亦快哉!

    传令,封锁城池,派遣一部士兵收粮。”

    江淮地区的收获时间比南方要晚一些,而且明军来的太快,绵延的麦子并没有被收割。

    如此,方天定当然不会客气,全部笑纳。

    谁让楚州不投降呢,活该你们饿肚子。

    安排抢割粮食后,方天定下令安营扎寨。

    大运河从南向北,从淮安城中流过,南北城墙有城门和水门,护城河又宽又深,攻击不好展开。

    所以,城南十里立了营地水寨,保证粮道。

    城东为主攻方向,立了主营寨,方天定亲自镇守。

    城西还有一个偏寨,只有五千人,作为牵制。

    忙碌间,一骑飞奔而来,叫道:“城内五千兵出,正往营地而来。”

    方天定提戟上马,喝道:“随我迎敌。”

    一万大军,方杰、縻貹、袁朗等十余大将,随着方天定迎向宋军。

    不一刻,两军相遇。

    号角连绵,鼓声震天,两军排开阵势,射住阵脚。

    卫忠打马而出,喝道:“天兵至此,尔等不思投降,还敢出城搦战,可是活的不耐烦了?”

    对面宋军中出来一将,喝道:“作死蟊贼,也敢大放厥词,且看我钟亮取尔狗头!”

    卫忠大怒,拍坐下马,挺手中枪,便奔钟良。

    钟良亦不退让,纵马接住卫忠。

    两个就两军之前,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斗了十七八合,钟良战卫忠不过,拨回马便走。

    卫忠正要见功,纵马赶将去,只见钟良把枪横担在马上,左手拈弓,右手取箭,搭上箭,拽满弓,觑得较亲,背翻身一箭。

    卫忠急要闪避,却是迟了,这箭正中胳膊。

    吃痛之下,卫忠撒了枪,调转马头便向阵内跑去。

    钟良调转马头,穷追不舍。

    这边縻貹大怒,提着开山斧便冲了出去。

    宋军阵中,又冲出两将,喝道:“贼子,看我钟勇(钟秀)威风。”

    袁朗方杰亦是大怒,同时喝道:“贼子,暗箭伤人!”一起奔出本阵。

    縻貹接住钟良,袁朗接住钟勇,方杰接住钟秀。

    六人分三队,各持兵器酣斗不休。

    卫忠奔马回阵,拜道:“小将初战失利,失了大军锐气,还请太子治罪。”

    方天定扶起卫忠,道:“敌情不明,失利难免,且下去疗伤。”

    安抚了卫忠,方天定再看阵中,钟家三兄弟已经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縻貹三人正要立功,斩杀三人,却听的宋军阵中传来一声大喝:“栾廷玉在此,泼贼,休的猖狂!”

    方天定闻言,十分惊讶。

    他是真的没想到,居然会在楚州遇到栾廷玉。

    这家伙本事可是十分出色的。

    不止使得的好铁棒,还能教出祝家三杰这样的徒弟。

    只是祝家庄被孙立从内打破,栾廷玉失了下落。

    略略分神的功夫,只见栾廷玉倏地一锤,把袁朗打落马下,复又抡起铁棒,砸向縻貹,解了钟良困厄。

    栾廷玉铁棒使的神出鬼没,指东打西,叮叮当当间,把縻貹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