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终结者-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没有屠杀,没有虐待,归家有望,谁还舍得一些力气呢。

    之所以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因为根据推演,宋军不能顺江而下,走运河南下便是唯一选择。

    而淮安,正卡着运河咽喉,又位于淮河南岸,是淮河防线的门户。

    所以,打下淮安的第一时间,后方便送来了大量的水泥用来加固城墙。

    其实也不会加高太多,只是在原基础上翻一番,加高到六丈就行。

    再高的话,水泥倒是不缺,墙基禁不住压力,可能会自行垮塌了。

    加高之后,还要在城头修建小型棱堡,用作守城士兵遮护所。

    希望宋江看了不会流泪。

    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好在人手足够,物资充足,进展很快。

    时近中午,方天定处理完杂事,带着叶贵出了州衙。

    路上,不断有百姓提着饭食出门,往城墙上走去。

    这些都是给俘虏送饭的。

    守城宋军,很多都是城里人,家小都在城里。

    为了激发这些人的劳动热情,同时安定人心,方天定下令,同意家属送饭来。

    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吃到家里饭的,干劲十足,看别人吃家里饭的,也不用害怕事后被坑杀了,都是安心干活。

    当然,明军提供的伙食也不错,虽然没有肉,油水却不少,又管够,比宋军伙食还要好不少。

    走在城头上,叶贵翻着小本本,道:“太子,多有俘虏表示愿意从军,如何处理?”

    方天定回道:“可以吸收一部分青壮,只是要做好甄选,宁缺毋滥。”

    叶贵记下,又道:“根据计算,水泥还有多余,是否继续加高城墙?”

    方天定指向北面,道:“运河淮河汇合处,建设棱堡,防止宋军偷渡。

    另外,城南地道继续开掘,只是隐蔽好出口,万一宋军破了泗阳,以作为一条守城时反击通道。”

    虽然取得了凸出部,可后方防线建设任然在进行。

    这就叫有备无患。

    突然,一个红衣女子走过来拦住前路,问道:“敢问太子,明军素来讲究仁义,可是虚言?”

    方天定上下打量,只见这姑娘一身红色紧身长裙,煞是惹眼。

    容貌并非的十分美艳,却很端庄,尤其耐看,给人越看越好看的感觉。

    身材也很曼妙,前凸后翘的。

    只是皮肤偏黑,也略显粗糙,不符合这个时代人的审美,算是瑕疵。

    只是,她的身上有英武之气,特别吸引人。

    仔细看姑娘的手,虎口有茧,拇指上有扳指留下的印记。

    是一个练家子,会使刀弄枪,也会弓箭。

    不知不觉,方天定看呆了。

    这辈子完蛋了。

    哪怕方天定还是一个初哥,他也知道,他被月老用红线给绑了。

    姑娘见方天定只顾打量,不由有几分恼怒,冷哼道:“堂堂一国太子,居然如此猥琐。”

    “大胆!”叶贵喝道:“一个姑娘居然如此无礼,成何体统,左右,给我拿下,送交其父母严加管束!”

    “住手!”方天定回过神来,阻止护卫,道:“抱歉,走神了。”

    姑娘倒也没有扭头便走,问道:“城外夏粮,尽被明军收割,百姓损失惨重。中产之家尤可坚持,贫寒之家必然挨饿。

    明军讲究仁义,如何不归还这些粮食?”

    方天定也知道姑娘说的是实情,只是抢割之时,并没有做好记录,收成已经乱了。

    但是,粮食是农户根本,少了一季收成,许多人家就会破产。

    方腊义军的兴起,正是因为大规模破产导致的,这点大家也都清楚,明军自然不会任由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我军正在统计,根据田契登记数据,扣除纳税额度后退回。”

    听了方天定解释,姑娘问道:“那没登记在册的怎么办?”

    凉拌喽。

    方天定没有回答,只是把看傻子样的眼神丢了过去。

    为逃税隐瞒田亩不报,被明军收为官有,怪得了谁?

    好在,这种情况虽然普遍,却大多集中在豪门大户里。

    原因很简单,小民没有田契保护,田地很容易便被侵夺。

    “哎,哎~她脸红了……”方天定心里暗喜。

    虽然不明显,方天定真切地看到了姑娘脸蛋上出现了一抹嫣红。

    娇羞的小模样,看的方天定小心脏怦怦跳。

    讲真,面对千军万马也没有这般反应。

    姑娘收拾心情,又道:“夏种在即,青壮都被拘禁劳役,如何能够保证及时耕种?”

    方天定也回过神来,笑道:“劳役是修缮城墙,为了抵御赵宋反扑。

    你也知道,我国农税不过三四成,其它赋税全免,减轻了百姓无数负担。

    若是赵宋复来,百姓安能如此快活?

    左右不过耽误十多天,对农事影响有限,却能换取一辈子快活,值不值?”

    当然值得!

    耽误十多天再种植水稻,并不会减产,也饿不死人。

    减免大量赋税,却是一辈子的好事,孰轻孰重,谁都能分得清。

    正是因为如此,本地降军的劳动热情才会很高。

    姑娘也知道这点,只是诘问不成又被反驳,觉得脸面挂不住。

    方天定见姑娘哑口无言,不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活该他两辈子单身一甲子!

    这个时候,正是温言说两句俏皮话,顺便请教姑娘芳名和芳龄的时候。

    方天定得意间,姑娘一跺脚,提着篮子走了。

    这姑娘有亲人在城头劳作,是来送饭的。

    方天定有心叫住询问姑娘名姓、家住何方,但是话到了嘴边,怎么也吐不出来。

    眼睁睁地看着鲜艳的红色消失在眼帘里,方天定好不惆怅。

    讲真,只要方天定点头,愿意爬上他床的女子,可以从楚州排到江宁。

    然而,这种懵懂恋爱的感觉,让方天定有些不知所措。

    “太子,姑娘已经走远了。”

    “啊?哦!”方天定回过神来,道:“且罢,继续巡视。”

    叶贵笑道:“太子,以我青楼老手的眼光来看,那姑娘还是云英未嫁,年龄也合适。”

    “滚!”方天定一脚踢中叶贵屁股,掩饰自己的心虚。

    叶贵眼珠子一转,道:“太子,你且忙,我突然内急。”

    作为方天定的伴当亲随,叶贵深知方天定不拘小节的脾性,说话行事并不拘谨。

    看到方天定遇到喜欢的姑娘,却又不好意思说,叶贵自然要安排妥当。

    半夜蒙了头扔到被窝里显然是不行的,这是真爱,不能搞成辣手摧花啊。

    于是,叶贵吩咐左右前去打听姑娘的姓名,住址,脾性,爱好等。

    家世和出生,对方天定来说,并不重要。

    再高贵的家世,能有一国太子高贵?

    现今可不是唐初,那些名门望族瞧不起李家,不愿意和皇家结亲的时候。

    信心满满的叶贵快马加鞭赶回应天府,向邵氏汇报了情况。

    太子不好意思开口,直接让皇后去提亲便是,想必方天定不会拒绝。

    听了叶贵的打算,邵氏眉开眼笑地说道:“不错,我儿终生大事有了着落,我这个当娘当然要操持。”

    “来人!”邵氏喝道:“准备车驾,我要往楚州一行。”

    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根本没征求别人意见。

    爱子心切,谁劝都没用。

    方腊知道劝不住,令禁军总教头贺从龙领军两千禁军随行护卫。

第87章 盐政() 
放眼天下,都在引水犁田,准备种稻,海盐县却是例外。

    今日乃是放盐日,许多百姓顾不得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全都来到了售盐仓库前。

    自从二月出盐以来,海盐县滨海晒盐场的产量一路走高。

    四月,一月出盐五十万斤。

    足够明国境内百姓三月食用。

    除了最初建设盐场的投资,剩下的便是人工费用,算下来,每斤盐生产成本不足三文钱。

    相对于煎盐法,成本不是一般的低。

    铛铛铛~

    开卖的铜锣敲响,等候的百姓出现了一丝骚动。

    只是没有人大声喧哗,也没人争抢向前。

    敢这样干的,会被撵出去。

    随着十个书吏拿着算盘、纸笔、坐到柜台前,盐场售卖都监罗修捧着一个盘子走到大厅中间。

    “各位,这便是样盐,本日售卖盐品皆如此。”

    众人齐齐围过来看,有哪些心急的捻了点放进嘴里尝了起来。

    颜色很白,里面泛着些黄色,浓郁的咸味中微微有些苦涩。

    这是里面未曾去除的杂质。

    尽管如此,这盐也算很不错了。

    有客商叫道:“罗都监,这盐比上次好多了,我看下次再来,能比上淮盐啦。”

    尽管知道这是马屁,罗修还是开心,别人夸自己的东西好,当然值得骄傲。

    罗修拱了拱手,说道:“各位,此次共计出售十八万斤,售价八文钱一斤,任何人皆可不限量购买。”

    有人问道:“罗都监,官盐不过十文钱一斤,你这出价八文,我等如何赚钱?”

    贩盐,其实挣的是辛苦钱。

    因为路途花费太多,一千斤盐不过能挣一两贯钱。

    进价八文钱,近处还好,远处的就要亏本。

    罗修道:“各位,官盐十文一斤,其实是亏本的买卖,根据计算,价格将上涨到十五文。

    各位,尔等售卖价格自己决定,想必不会亏本。”

    众人合计一番,觉得有赚头。

    杭州等附近州府不必说,远处的歙州、应天府、扬州,每斤也能赚两三文。

    “各位,你等也知道,之所以盐的买卖不设门槛,便是为了让我朝百姓都能吃到廉价、质优之盐。

    官盐因为利润微薄,各级官员并不热心,专门设立机构靡费太多,也有腐烂之隐患。

    所以,盐的贩卖,还要依靠你等积极参与。”

    自古以来,盐便是历代朝廷的重要收入,一直有“盐税占天下赋税之半”的说法。

    明军地盘上,人口约有千万,以算人每天食盐半钱(约五克,十钱一两,十六两一斤),人食用盐的售卖营业额便有一百八十万贯。

    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多,因为力气活的原因,人均耗盐量要多两三倍。

    加上畜牧业,农业,工业用盐,年营业额达到千万贯不难。

    放到全国来说,便是亿贯营业额,七八千万贯的净利润。

    如此多的收入,怎么可能不抓紧?

    所以,朝廷设盐运使,负责全国的盐业生产和出售事宜,位同六部尚书。

    各个产地分设都监三名,分管生产、财政和出售。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抵不住人员的腐败。

    朱明中后期,人口过亿,一年财政收入区区四百万两,简直是奇葩。

    不过,等到那个时候,方天定骨头渣渣都烂完了,也操心不了那么多。

    罗修,便是主管售卖的都监。

    盐生产出来后,除了供应军队、朝廷、平价仓库,其余任凭百姓贩卖,转运州府,并不收税。

    所以,开售以后,大厅内立刻热闹起来。

    “我是杭州的,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