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大亨-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金山,周可成不待休息,便让手下将王翠翘叫来,当头问道:“你可知道叶麻?”

    “叶麻?”王翠翘小心的答道:“他也是贼中首领之一,若论实力,可能也就比徐海差一点,至少可以算贼人中前几的了!”

    “嗯,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个什么样的人?”王翠翘皱了皱眉头,摇头道:“我,我只是女人,对于其他男人并不知道什么!”

    “无妨,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周可成笑道:“你是徐海的主母,身边有奴婢丫鬟,她们肯定会带来不少消息的吧?”

    “嗯!”王翠翘想了想,有些犹豫的答道:“叶麻这个人和其他贼首确实有些不同,他身边没有女人,也没有很多金银,平日里也不是太爱享受——”

    “且慢,他没有女人,没有金银也不享受,那抢来的金银都去哪里了?”

    “这个——”王翠翘犹豫了一下:“我就不是太清楚了,不过有人说那叶麻打算在海外找一片桃花源。”

    “桃花源?”

第七十八章底细() 
“不错,就是这个!”王翠翘肯定的点了点头:“有人说他想抢到一大笔钱,然后去海外找一片土地,然后后半辈子过自耕自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自耕自食?无忧无虑?”周可成笑了起来:“倒是个有趣的家伙,对了,他到哪里去了,制台大人说他不在嘉兴城下的军中。”

    “听徐海说他带着人去青浦了!”

    “青浦?”周可成皱了皱眉头:“难怪,原来那件事情是他做的!看来张制台这场胜仗水分不小呀,群贼中最麻烦的两个家伙都没有拿住,后患无穷呀!”

    了解完了情况,周可成示意让王翠翘退下,自己陷入了沉思之中。和与正规军的交战不同,当时的倭寇(即海贼)是以一个个海贼首领及其骨干为核心,沿海地区失去谋生手段的海边游民为主要成分的武装团伙。对于这种特殊的武装团体,很难用“斩首”的数量来衡量战果。毕竟大明东南沿海直接或者间接依靠海上贸易谋生的人恐怕有数百万,而海禁又使得其中相当一部分失去了生计,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倭寇潜在的兵源,要想把这么多人都干掉,大明的财政光发赏金都会破产。因此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胜负的关键不是斩首多少,而是消除那些有组织能力、可以从海外获得各种军事资源、将大量游民武装起来的首领及其骨干。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经虽然在嘉兴城下打垮了大批倭寇,但是徐海与叶麻这两个漏网之鱼让这场胜利变得褪色了不少。而对于身为朝廷东南督抚的张经来说,海贼并不只是他唯一的敌人,正如他的前任朱纨所说的那样——“山中贼易去,衣冠贼难敌”。这场褪色的胜利很可能会成为朝中政敌手中的把柄,使得他赢了战场,输了朝堂。

    “朝廷的官儿难做呀!”周可成站起身来,脸上却是轻松的笑容:“不过也无妨,只要我们不要挨得太紧就好了,说到底,大家不是一路人!”

    “殿下!”门外传来生硬的汉语声。周可成知道这是当值倭人护卫,虽然他们已经会说汉语,但还是更习惯用“殿下”而不是“大人”来称呼上位者。

    “什么事?”

    “外面有位姓何的茶铺老板求见!”

    “嗯,让他进来吧?”

    几分钟后,老何出现在门口,他恭谨的向周可成磕了个头,笑道:“小人前几日便来求见,只是大人尚未回来,所以——”

    “无妨!把你知道的细细禀告便是!”周可成打断了他的絮叨,指了指旁边的圆凳:“坐下说话!”

    那老何也知道周可成不喜欢旁人跪着与他说话,磕了个头谢恩之后站起身来,坐下叙说起来。原来这些日子全清修好庙宇之后,有些孤苦无依的逃难人便在庙门口向前来上香的人乞讨。这在当时都是寻常事,寺观的僧道要么驱赶,要么拿出一点钱米来施舍,以免其骚扰到前来上香的香客。而那全清却将那些乞讨的人收容起来,引到庙中居住。

    “且慢!”周可成打断了茶铺老板的叙述:“你说那全清将那些乞丐收容到庙里,可他哪来的钱米养活他们?我记得这里上香的人虽然不少,但多半手里没有几个钱,香火钱养活他没问题,要想养活这么多乞丐怎么可能?”

    “老爷,这就是那道士的过人之处了!”老何笑嘻嘻的从袖子里取出一件东西来,双手奉上:“您看,这是什么?”

    周可成接过那物件一看,却是一根枝条:“这是根枝条吧?这和那道士有何关系?”

    “老爷,这玩意叫荆条,当地漫山遍野都是的!”老何笑道:“百姓时常踩来编成筐子,篓子用。那道士便带着那些乞讨之人上山割了荆条,回来编成筐篓等器具,在集市上发卖。”

    “哦,卖的出去?”

    “当然卖的出去?”茶铺老板笑道:“您想想,这里是个集市,四乡八里的人都来了,逃难的时候总要有点个器具背背提提吧?他这是个没本钱的,样式也还成、只要点钱米便好,每日早上拿出去卖,中午便卖完了!”

    “嗯,想不到那道士还有这等本事!”周可成笑了起来:“然后呢,他就只靠卖荆篓子养活这么多人?”

    “怎么会!”茶铺老板笑道:“那道士赚了钱,先拿出三成来当成公中钱,一成菩萨钱,其余六成钱都按照做事情的多少分给众人,还有打草鞋,做的好生兴旺,不过个把月功夫,庙里收容的二三十号穷人都有饭吃,有事情做,旁人都说他是个活菩萨呢!”

    “三成公中钱,一成菩萨钱,六成分给众人?那他自己拿了多少?”周可成好奇的问道。

    “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从那六成里面拿,连身上那件褂子都是原来那件!”茶铺老板说到最后,翘起大拇指道:“别的不说,就凭这点,小人也着实佩服他!”

    “能经营,没私心,能服众,着实是个人物呀!”周可成听到这里,不由得暗自点头。不过他对这道士的底细越发感兴趣了。

    “老何,你觉得这个全清道士是什么来路?”

    那茶铺老板知晓自己的赏钱就落在这个问题上了,赶忙小心答道:“小人以为这全清应该不是个道士。”

    “不是道士?”周可成笑了起来:“为何这么说?”

    “回老爷的话,您走了以后,小人每日都会去那庙里转转,那全清这么多天来什么都干过,就是没有念过一天经,做过一次法事,打过一次坐,除了身上那件袍子,就和道士没有半点关系。”

第七十九章底细() 
“你这话就说的差了!”周可成笑道:“他又不是那等领了道碟的,是游方的野道士,不唱经不打坐不做法事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是,是,是!”那茶铺老板赶忙应承道:“只是小人好几次去庙里,都有看到那全清在提笔记账,他能写会算,会盖屋子,会编筐,会做木工。会做这么多事情,又怎么会是个游方道士呢?”

    “嗯!”这一次周可成没有再次否定,穿越到大明之后,让周可成最为感觉到震惊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人才的匮乏。不要说什么理论家、思想家,就连能读会写五百个常用字,会加减法这种小学三年级水平的都少的可怜。如果那个全清像茶铺老板说的那样本事,不少江南当地没有儿子的中产乃至小富人家的都会招他入赘,何须像这样做有一顿没一顿的游方道士?

    “你稍等一会儿,随我一同去庙里看看!”周可成站起身来,从抽屉里拿出几枚银币丢了过去:“做的不错!”

    茶铺老板接了银币,忙不迭称谢:“多谢老爷,小的去外面等!”

    周可成换了一身衣服,带上由衣和两名卫士,一路往那庙走去,离得远远的便看到那小山顶上多了一间三进的宅院,泥砖砌成的墙上刷了一层石灰,顶上铺了新铺上去的茅草,看上去倒像是一家殷实的小地主家。

    “由衣,我记得上次我们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吧?”周可成问道。

    “不错,大概只有现在一半不到!”由衣回忆了一下:“您看,外面一圈的墙是刚刚砌起来的,您看这里,还有这里,都还有痕迹!”

    “嗯,好快的手脚!”周可成推门进了院子,只见走廊上堆满了一堆堆刚刚割下来的芦苇,估计是待用的,还有空地里还有一堆生石灰,几口大缸,走近一看,那缸里是石灰水,浸泡着许多芦苇,堆的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老何,这些芦苇是哪里来的,干什么用的?”

    “应该是编芦席的!”茶铺老板看了看四周,笑道:“您看到那缸和生石灰了吗?先把芦苇用石灰水泡了,这样就软了,然后把苇根部戳齐,从尖部捡长的一把一把抽出。长的必粗,用其织隔纹席;短的多较细,用其织三纹席、二纹席。咱们这边的芦席有名的很,南北两京都有得卖!”

    周可成看茶铺老板从芦苇堆里面抽出几根,娴熟的编织起来,笑道:“想不到老何你还有这手艺!”

    “好多年没动过手了,让您见笑了!”茶铺老板丢下芦苇,站起身来:“咱们这里水边多,长满了芦苇,往年没闹倭乱的时候,苏州、杭州、京里的大商人过来收芦席,都是上万上万的,各家各户都有做的!就是个傻子看也看会了。”

    这时,从里面进来一个半大小子,看到周可成一行人,却不怕生,欠了欠身子道:“几位是来上香的吧?这边和里面都是人和物料,不方便过去。您请从后边偏门进,那边直接可以到殿里!”

    “我们不是来上香的!”周可成笑道。

    “那你们是——?”那半大小子有些茫然的问道。

    “这个——”周可成看了看四周,灵机一动:“我们是来买芦席,对,我们听说这里有芦席卖让老何带我们来的!老何,是不是呀?”周可成向一旁的茶铺老板问道。

    “对,对!”那茶铺老板也机灵的很,赶忙应道:“正是!喂,你认不得我了吗?我就是山下集市茶铺的老何呀,这位老爷是来找你们道长买芦席的,还不快带我们过去?”

    “哦哦!”那半大小子这才反应归来,赶忙放下手中的芦苇,转身推开院门:“老爷请小的来,全清道长就在院子里!”

    周可成进得院门,只见院子里已经成了一个作坊,在院子中央挖了一个深坑,里面是半池石灰水,里面泡着待用的芦苇。二十多名老弱妇孺坐在四周,或者剖开芦苇制作芦蔑的,或者编制芦席的,或者搬运芦席材料的,即便是半大的孩子也端茶送水,打磨钝了刀具,井然有序。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院子里出去偶尔的咳嗽和编制芦席的哗啦声,便再无一点人声。

    “道长,道长!”那半大小子跑到一个正埋头编席的短衣汉子身旁,扯了扯对方的衣袖:“有位老爷来了,说是要买芦席的!”

    “哦哦,请稍等片刻!”全清赶忙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和芦苇屑,站起身来,他看到周可成站在自己的面前,嘴巴惊讶的张开了:“您,您不是那位——”

    “不错,正是周某!”周可成上前一步,笑道:“怎么了,莫非我就不能来买你的芦席了?”

    “不,不!”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