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史-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许即收受驰奏。时津海道陆建瀛以英人据定海要我,请录其船,羁其酋,命还定海然后议之。又谓宜先决禁烟事,然后以免税代偿货价,以开澳门代五口,而令海关监督与其官吏平行,余仍令回广东与则徐商议。当道不许。则徐已署粤督,革其职,令留粤听勘,命怡良署总督,琦善以钦差大臣赴粤查办,并革邓廷桢职,代以颜伯焘。旧史或云,伯麦以甘言饵琦善,谓中堂赴粤,予等即可永远和好。琦善为所中,故力以自任。其入都面陈,多造膝语秘,世莫得闻云。此则近莫须有矣。朝廷既许查办,义律遂返舟山与伊里布定停战之约,时九月也。

    琦善至广州,尽撤则徐所设守备。时乔治·懿律有疾,甲必丹·义律代之交涉。琦善许偿烟价200万,义律易之,又求割让香港,琦善不敢许。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义律发兵陷沙角、大角两炮台,副将陈连升死之。连升骁将也。琦善惧,许开广州,让香港,义律乃还两炮台,并许还定海。事闻,朝廷大怒,下谕有烟价一毫不许,土地一寸不给之语,以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杨芳为参赞赴粤,饬伊里布回本任,命江督裕谦赴浙。旋以英人在香港出示,指其地为英属,并求驻港营汛撤回。怡良奏闻,革琦善职,籍其家。二月五日,英人陷横档、虎门各炮台。提督关天培死之。时杨芳自甘肃先至(杨芳本任固原提督),而英印度总督命卧乌古率陆军亦至,险要尽为敌据,芳亦束手无策。二十六日,美、法商人介行商伍怡和调停,言义律但欲得通商,无他求。芳与怡良据以入奏,欲姑抚之,图收回险要。朝旨不许。三月二十三日,奕山及新督祁埙至,问计于则徐,则徐言宜使人诱敌退出,仍于要隘设防,乃可徐图战守。奕山亦然之。已又『惑』于人言,以四月朔夜袭英军不克,明日英人进攻,城外炮台皆陷,全城形势已落敌人掌中,不得已,令广州知府余葆纯缒城出,许偿军费600万元,尽五日交付,将军率兵退至距会城60里之处,香港则俟将来再议,英兵乃退出虎门。奕山遂奏称初八日进剿,大挫凶锋,义律穷蹙乞抚,求准照旧通商,永远不敢售卖鸦片,而将600万改为商欠。英兵既撤,大行『淫』掠。初十日,将赴佛山,过三元里,人民树平英团之帜御之,各乡团勇集者数万。义律被围。奕山虑败抚义,遣余葆纯慰谕,众乃散。十二日英兵去广州。十六日,奕山、隆文退屯小金山。隆文旋卒,杨芳留城弹压,寻亦以病罢去。时朝廷得奕山奏,信以为真,但饬与督抚妥议章程。而英先得琦善与义律所定草约,以为偿金太少,又英人后此之安全并无保证,撤回义律代以璞鼎查,命巴尔克率海军从之。六月至七月十日卧乌古、巴尔克陷厦门弃之。八月攻舟山,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力战七昼夜,十七日同日败死。舟山遂陷。时裕谦自守镇海,以提督余步云为宿将,命守招宝山,总兵谢朝恩守金鸡岭。二十六日英兵登陆,步云先逃,朝恩兵望见亦溃,裕谦『自杀』。英人遂陷镇海。步云走宁波,英兵进迫之,又弃城走上虞。浙抚刘韵珂遣兵划曹娥江而守,朝廷闻之,以奕经为扬威将军,进兵浙江,命粤抚怡良以钦差驻福建,旋罢颜伯焘,以怡良代之。移豫抚牛鉴督两江。奕经用知泗州张应云议,约宁波、镇海汉『奸』为内应,以二十二年(1842)正月分三路进攻。事泄败绩。先是伊里布以遣家人张喜往来洋船革职,逮入都,遣戍。及是,刘韵珂请令赴浙效力,乃以耆英为杭州将军,给伊里布七品顶戴随往,旋以为乍浦副都统。三月,英撤宁波、镇海军。四月,陷乍浦,五月攻吴淞,提督陈化成死之,英兵遂陷宝山、上海。攻松江不克,将图苏州,遣船测量水道,胶于水草而止。乃撤兵入江。六月陷镇江,焚瓜洲至仪征,盐船估舶扬州官绅赂以银30万元乃免。七月,英兵进薄江宁,于是战守俱穷,而和议起矣。

    第九章江宁和议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乃以耆英、伊里布为全权大臣,与英使璞鼎查订立条约十三款,是为中国与外国订约之始。此约中国割香港与英,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许英人携眷居住,英国派领事驻扎,英商得任意与华人贸易,毋庸拘定额设行商,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由部颁发晓示,并订明英商按例纳税后,其货物得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除照估价则例加收若干分外,所过税关不得加重税则。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京内外大臣文书往来称照会,属员称申陈,大臣批复曰札行,两国属员往来亦用照会,惟商贾上达官宪,仍称禀。凡以破前此口岸任意开闭,英人在陆上无根据地,税额繁苛,及不许英官平行之局也。又偿英军费千二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烟价六百万元,限四年分期交清。第一期六百万元交清后,英兵退出长江,惟仍占舟山、鼓浪屿两处,俟偿款全清,五口均行开放,然后撤兵。此约条款殆全出英意,清廷以福州系省会,欲以泉州代之,又不愿。钤用御宝,欲代以钦差大臣关防,以英人不可,卒未能得约定。于是年七月二十四日,即1842年8月29日也。

    当英人侵扰沿海时,闽粤江浙均不能抗,而独未能得志于台湾。是时台湾总兵为达洪阿,兵备道为姚莹。英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犯基隆,因中国炮击却退,触礁而沉。中国获“黑夷”百余及刀仗、衣甲、图书等。九月,再犯基隆,遣兵登陆,又为中国伏兵击退。明年犯大安港时中国募渔船防敌船。有粤人伪通英船所携粤中汉『奸』,诱之入土地港,英船遂触礁,官兵乡勇奋击,获白夷十八、红夷一、黑夷三十、粤东汉『奸』五。事闻,诏加达洪阿太子太保衔,赏姚莹二品顶戴。台湾本属福建,以在海外特加兵备道三品衔,与总兵皆得专折奏事。基隆之捷陈明事属隔海,恐督臣转奏稽滞,由驿递径行呈奏。奉朱谕嗣后攻剿夷匪折件,由五百里奏报,如大获胜仗,即由六百里奏报。大安之役,乃由五百里奏闻。自是驿递相望,督臣怡良颇惎之,又虑英人报复。时俘获监禁台湾者百六十余人,镇道谓解省既不可,久羁亦非计,奏明倘夷船大帮猝至,惟有先行正法,以除内患。报可。闽督怡良闻之惧,亟令泉州守函止之。镇道不听,除英酋颠林等九人及汉『奸』黄某、张某奉旨禁锢外,余悉杀之。时英人尚据鼓浪屿,闻之大怒,遍张伪示,谓中华之辱莫甚于此(见姚莹致刘韵珂书)。及和议成,订明被禁英人及因英事被禁之华人,一律释放。于是颠林等九人及散夷二十五人均送厦门省释,而英人谓两次俘获均遭风难,夷胁江浙闽粤四省大吏入奏,诏怡良渡海查办。甫至,兵民即诸行营为镇道诉冤,全台士民,陆续奔诉者甚众。怡良虑激变,受其词而迫镇道自认冒功,奉旨革职,逮入都交刑部审讯,旋以业径革职,免其治罪结案焉。此事措置盖迫于势不得不然,论者以此咎怡良,未为平允。然谓镇道冒功则实诬。当时兵勇确曾协力战斗,革镇道之职,已足以全和局,乃并因此议叙之官绅概行撤销,则亦稍过矣。达洪阿、姚莹多杀英俘,自今日观之,诚不免于野蛮,然今昔思想不同,不能执此以议昔人。莹致刘韵珂书谓镇道天朝大臣,不能与夷对质,辱国。诸文武即不以为功,岂可更使获咎,失忠义之心,惟有镇道引咎而已。颇有大臣之风概也。

    英人用兵实缘种种积衅,鸦片之利或其所歆,然必挟兵力以求仇,则究为义所不许。故当时虽许以通商,仍可要以禁烟,而诸臣不明外情,置诸不论不议之列,烟禁遂暗中解除。咸丰五、六年间(1855、1856),各省竞行抽厘以充军饷。八年(1858),乃以洋『药』为名,收百斤三十两之税,除官员、兵丁、太监外,人民概许买用焉。

    第十章鸦片战争之役评论

    五口通商为中国见弱于外人之始,此乃积数千年之因,以成此一时代之果,断非一人一事之咎,然即就事论事,当时事势之危险,亦有可见者,今试举其荦荦大端,亦可见道、咸以来清室之所以终不复振也。

    一曰朝政之非。此役之主和论者,皆以为穆彰阿、耆英等数人,罪几诋为宋之秦桧。秦桧之为是为非姑措勿论,即以桧为误国,要不失为始终一贯之人。此役则忽而主和,忽而主战,和战既无定见,任使亦复不专,试问宋时有之乎?此可见宣宗之漫无成见,而中央亦无能主持大局之臣矣。清朝之不足为全国重心,已见于此。

    二曰兵力之不振。外洋之船炮诚非我所能敌,然客主之形概不相如,众寡之数又复悬绝。果能尽力战守,断无败坏至此之理。当时所夸者林则徐广东之守,姚莹台湾之捷,然亦幸而英人未曾尽力猛攻耳。否则广东之防,未必可恃,况台湾乎?王廷兰致曾望颜书述当时各处调到之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往往互斗,放手杀人,教场中死尸不知凡几,城中逃难之百姓,或指为汉『奸』,或劫其财帛,内外汹汹,几至激变”,甚至“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遂有无数千百成群,竟行遁去者。点兵册中,从不闻清查一二。及至沿途讨要口粮,竟有城外各处将逃兵数千重新应付,回省反以追逐洋鬼『迷』路为词”。(见《中西纪事》卷六)有兵如此,恃以应敌能无寒心乎?

    三曰士大夫之虚骄,不能知己知彼、勤求敌情,又不能实事求是、尽其在我,而徒放言高论、轻挑强敌。此为自宋以来士大夫之积习,道、咸之时,亦复如此。当时于外国情形,可谓暗昧至极(当时诸臣,唯林则徐能求通外情,日译外国报纸读之。然当英人向索烟价时,则徐复文有曰:“本大臣威震三江五湖,计取九州四海,兵精粮足,如尔小国,不守臣节,定即申奏天朝,请提神兵猛将,杀尽尔国,片甲无存。”抑何可笑!台湾获英俘后,上谕该逆夷中必有洞悉夷情之人,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束者共有若干人?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此次遣来各伪官是否授自国王?抑由带兵之人派调?着达洪阿等逐层密讯,译取明确供词,据实具奏云云。则更堪发笑矣。按世界情形,当明末艾儒略等即已著有《职方外纪》等书,而当时中国之人漫不留意,纪昀修《四库书目》,且疑其书为妄说。暗昧如此,安得不败绩失据耶?)而一切情势之妄论,则弥漫一时。穆彰阿等固非贤臣,然当时攻击之谈,则大都不切情实,且多诬罔之辞(如诋耆英、伊里布、牛鉴至英舰拜谒英国主像。又疑为天主像之类,见《中西纪事》卷八)。且如余葆纯不过一知府,而能弭衅端于众怒难犯之时(三元里之众围义律时,葆纯亲出慰解,义律乃免。粤人指为通夷卖国,葆纯告病去。见《中西纪事》卷六)。江寿民不过一游士,而能挺身说谕洋将,保全一郡生灵(英临镇江后,讹传将因粮于扬州,淮商惧,将尽室行。寿民请身至英营诇之,乃成纳赂之议。其后在第一期赔款中扣去。兵不能御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