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姻谋天下-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多人坚守,其余兵力都去东门御敌。

    就在虞国人以为燕军一筹莫展、将要退兵之际,忽有燕国五千步兵着重甲,携盾从北绕到城西,叮叮咣咣地凿起护城河来。

    河左城既然傍水依山而建,地势势必要比西边的白水河高上许多,护城河一旦凿通,水便要往西边流。

    有人看出燕军的打算,大呼燕军要防火攻城,又有数百弓弩手来西边支援,剑弩纷纷而下,燕军虽有护盾,却难免有数百伤亡。

    虞皇听了未免大惊,他没想到燕军竟如此不计后果,忽然就要放起火来。

    放火无异于屠城,且仍旧难定输赢,河左城内势必死伤惨重,但燕军也未必就攻得进来,便是燕军胜了,也会为世人诟病——武岳竟穷兵黩武到如此地步了么?

    听着外头的杀伐之声,虞皇的心更慌了。

    燕军五千步兵伤亡不过百人,便在西门外凿了向西的一条浅渠,接着再往西边凿去时,便出了虞军弓弩手的射程,开沟凿渠竟没有任何拦阻,因此虽沟渠渐深,竟也不太吃力。

    西南边的卫城见形势危急,忙派出六千兵马解围,却不料燕军派五百精骑从南面绕道疾驰而来,另有三千步兵紧随其后,卫城援军才出城门,便被杀了个措手不及。

    随着一声轰响,水渠西断终被火药炸开,护城河水大半往西流去。若燕军此时用火油烧门,以投石车投入火石,余下的水并不足以灭火。

    城墙上的守军见了,心已凉了大半。众人正面面相觑,果见燕军放火强攻东、南二方城门,并在卫城与河左城中间结了两组鹤翼阵,每阵步、骑、弓弩手各两万余人。鹤翼阵既可拉长,又便合围,而两组相互呼应,更弥补了鹤翼阵本身弓箭攻击力不足的缺点。

    两座卫城均在观望,只等对方先出兵,自己也当开城迎敌。然而军心涣散,主将皆存了观望之心,一直拖到了酉初时分,竟还无人先燃狼烟。

    就在此时,河左城内烟火大作。原来是燕军的百余个死士趁着傍晚的山风,乘风筝入城。虞军纷纷用箭去射,风筝飞得又不甚高,有二三十个人未入城便被射杀,其余死士也几乎被全数射中,尽数坠落城中。

    虞军万没料到的是,所有风筝上另外绑了火油火药,燕军此举为的就是烧城中粮草。死士在被射杀前纷纷点燃了身上的火油,火药则直接掉落在城里。火药与粮草皆沾火就着,风筝跌落时直接将河左城里变成一片火海。

    火苗冲天而上,映红了罕有晚霞的冬日,若非夹杂着千万军民呼天抢地的哭声,倒也算得上一副美景了。

    卫城再不敢观望,几乎同时燃起狼烟,数万将士倾巢而出,意欲突破燕军的鹤翼阵。

    虞皇也不愿再等死。城中粮草烧了半数,且火势太旺,越烧越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开城与敌军奋战。他披上战甲,手持长弓大刀,令开了南城门,亲帅城中残余的八万余军出城奋战。

    既上了疆场,就没几个人还惦记着生死。虞国残余的十五万兵力,只留两万守在城墙之上,其余的全去攻燕国的鹤翼阵去了。眼看着燕国寡不敌众,鹤翼阵忽然回撤,而后方守军同时变了阵型,迅速结成锥形阵,以鹤翼阵原本的步兵为首,向才刚聚拢的虞军发起猛攻。

    燕军本就善战,如今气势上又占了上风,虞军被锥形阵一突,军心愈发涣散,当燕军弓弩手慢慢合聚成云阵奇袭时,虞国立即溃不成军。

    不到两个时辰,燕军便大获全胜,俘虏虞军七万。为绝后患,惠王下令将虞皇与几位主将尽数斩杀。

    大胜的消息传回临水,已经是二月中旬。经此一役,武承思名声大噪,连阳筠听说后都喟叹不已。

    她未免有些后悔,当初若多信武承肃几分,少一些担心犹疑,筱儿如今怕已与武承思议亲了。

    倒真可惜了这般人物。

    然而转念一想,阳筠却觉得这未必就是坏事。

    武承训那般心思,想必不会用十分真心对待阳筱,而阳筱爱的是光风霁月的男儿,断不会看上武承训那样的人物。二人日后即便有何分歧,想来也不至于伤心。

    若嫁的是武承思,保不齐阳筱就要移情。他日两军厮杀,武承思与周绰于疆场上碰见,阳筱怕是比她入东宫时更要为难万分吧?

    宁王府里,武承训沉思不语。宁王今日早朝归来便唉声叹气,他与母亲马氏去问时,才知道武承思打了这么漂亮的一场仗。

    对于武承训如今的样子,宁王觉得都是他为父不教的过错,没把儿子教成一个铮铮的汉子,恨到极处还扇了自己一巴掌。

    武承训慌忙跪下,求父亲宽怀,坦言自己性子软弱,实在不适合上场杀敌。

    马氏几乎从不开口,这一次却不得不劝。

    她知道儿子看似温厚,实际心高气傲,从小就羡慕着武承思,幻想自己也是睥睨天下的大英雄。偏宁王对武承训十分爱护,不肯让他去吃苦,不过让他学了弯弓骑马,可论起真本事,武承训恐怕连宫里随便一个力士都打不过。

    父子两个各有各的错,均错在了心思上,而她的错就在于太过守拙,没能早些开解。(。)

第一二三回 得其所() 
马氏不忍看他二人困于心中执念,忍不住开口道:

    “这事倒也没那么值得人羡慕,更怪不得王爷。”

    宁王父子均知马氏聪敏,平日里难得言语,看似闷声不响的一个拙妇人,心里却最是通透不过。见她忽然开口劝说,二人纷纷看向马氏,均以眼神相询,似在问她何出此言。

    “我只有一子,王府虽有两位侧妃,毕竟都无所出。王爷素来疼爱承训,从前怕他长不大,自然处处小心养着。但王爷毕竟也严格管教承训,这便是王爷的为父之道,依我看十分妥当,没人敢挑剔什么。”

    马氏先劝了宁王两句,待宁王自责神色褪了些,她才继续道:

    “再说这上阵杀敌,本就是死生难料的事,多少人一去不返,但凡我有两个儿子,我也派一个出去了。可承训身为世子,又是府上独子,性命便更显金贵。多少事他做不得,便有多少他能做得。”

    听到马氏说“若有两子,当遣其一上场”时,武承训几乎就要灰了心,待听到马氏说“有不得为,即有可为”时,又觉得看到了光亮。

    见儿子眼中重新燃起光亮,马氏终于觉得安心,将自己所想说了出来。

    “承训之所以羡慕那些行军布阵的,不过是因为王爷从前带过兵,从小见得多了,便记在了心里,总觉得自己也定要做个如王爷一般的人物,才算得上是好男儿。”马氏微微一笑,道,“所谓‘目濡耳染,不学以能’,便是这个道理。”

    宁王听了缓缓点头,以示赞同,武承训却没什么反应,仍在等马氏继续说下去。

    马氏又有三分焦心,她倒真怕劝不住儿子。

    人心容易有偏颇,“内偏颇于妻子,外僭惑于知友”,即便是自己的心头好,也未必就能一碗水端平。武承训虽然酷爱读书,其实却并无那般在乎,他始终还是把行军布阵当成正道,偏又不能驰骋沙场。

    与之相较,武承思不仅自由恣意,如今更得了赫赫军功、年少成名。他与承训走得那般近,若承训还是不能释怀,心中不平之意日盛,长久下去恐生祸端。

    马氏看了看宁王父子,正色道:

    “文以附众,武以威敌,不管选择哪一个,都是大丈夫的出路。那么些个名相贤士都能文不能武的,也没见他们被人轻侮半分。承训是个世子,不能带兵打仗已是定数,又不是要你治国,非求个能文能武做什么?依我看还是在都中更好,能够有本事辅佐君王,不必非要跑到外头去追求什么名望。”

    宁王又是一阵点头,武承训却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连头都不抬了。

    见武承训仍不为所动,马氏狠了狠心,说了句分外之言。

    “行军之人往往因自己好武就轻慢了读书,所思所见未免有限,殊不知行军打仗杀伐太重,染了多少戾气在身,名将军师往往不能得长寿,未必不是戾气太过的缘故。唯有读书做人才是正经的道理,既可以修身,又可以惠人。”

    马氏说完,直直的看着武承训,目光深沉坚定。

    宁王听了这么两句重话,仔细看时发现马氏变了脸色,这才知道妻子是怕儿子走了偏路,也不免心中着急起来,附和着马氏说了几句话。

    武承训自然明白这些道理,只是读书非他所愿,老老实实呆在临水,做一个难有作为的世子、王爷,也非他所好。然而母亲显然动了气,他若还是一脸坚持,未免要让母亲伤心。

    他深吸了一口气,定定看着马氏,微微点了点头,谦卑的神色露出一点忧伤。

    马氏虽然不能完全放心,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今日的话她说得太过,宁王爱重她才会由着她胡言乱语,她自己却不能再忘了本分。左右承训只能在都中,承思恐常年在外,且又是那般豪爽的性子,承训便是心中再不平,日子久了怕也就好了。

    武承思名声大噪,不仅刺激了武承训,更让多少人心中激动,几乎夜不能寐。

    皇后钱氏打起了武承思的主意,卫懋功自然也不会落后。

    然而卫氏族中没有适龄女子,卫懋功苦寻了几日,只有快出五服的几家人里有年纪相当的女孩,然而虽非寒门祚户,门第到底还是配不上。武承思是廉王嫡子,再怎么样也要配个公侯府上的嫡女,或是朝中三品大员的掌上明珠。

    卫懋功等人心中清楚,钱氏必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而通议大夫府上嫡出的钱惠雯刚过金钗之年,正可为钱氏所用,这一局他们怕是要输了。

    众人皆以为钱皇后必定凭着己力,如愿将钱惠雯嫁去廉王府,却不料没几早朝上,廉王竟当众请了旨,将儿子的婚事拖到十七岁后再议。

    满朝的文武官员都深知其意,情知他是要躲开那些明争暗斗,然而当朝为子女婚事请奏,且请的还是拒婚而非赐婚,这还是头一遭。众人不敢交头接耳,只交换了眼神,便都静静观望起来。

    廉王直言武承思一腔抱负,想要驰骋疆场、为君分忧,五七年内都不打算在都中长留,也并不将儿女私情萦绕心上。

    “恐陛下疼爱承思,为其赐婚,届时耽误了别人不说,若三年无所出,于臣弟府上也是麻烦。”

    这话说得很不老实,且未免过于牵强,但因廉王甘于自损,反倒让人无法非议。

    武岳自然乐得答应,虚劝了几句便准了奏。钱皇后听到消息时,差点没立即背过气去。

    廉王这还真是有恃无恐,当着满朝的面打她钱皇后的脸。

    武承肃进宫时,钱皇后讲这事如实说了,问他是否能说服廉王父子。

    “如此好的人才,不握在我们手中,总是可惜了。”钱皇后惋惜道。

    武承肃有些恍惚,想起从前的那些怀疑,他忽然很想把心中的不满说出去,却又不忍和母后就此翻脸。

    “倒也无妨,便是等上五年又如何?届时梦娴十五,刚好议亲。”武承肃看着钱皇后那一脸的和善,终于还是没忍住,话里有话地说了一句,“承思便是不娶钱氏女,总还是我的同族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