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王天下-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迁入内地的戎狄编入行伍,一来给予他们信任,有利于他们融入诸夏,二来则是借用他们的力量,镇压反抗!

    至于这些人会不会反叛,那就看他们是不是有抛妻弃子的决心了。

    “唯!”

    ……

第177章 新郑君臣尽欢颜() 
“捷报,捷报!世子已定苏子国,平二戎而灭廧咎如之狄,大军不日将启程回国!”

    新郑北门,一辆战车冲入城中,御戎小心的驾御着马匹,车上的士卒将这份战胜的喜悦传于城中的每一个人。

    欢呼声,经久不绝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来自战争的胜利历来都是提升国民尊严感和荣誉感的不二之选。

    当然了,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很多国人的父子兄弟有可能活着回来。

    这确实是喜事一件。

    要知道,郑忽带走的可都是青壮,春耕快要开始了,青壮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是郑忽打了败仗,死的不单是青壮,青壮背后的家庭也极有可能陷入困境,分崩离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早期农耕文明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豪赌。

    幸运的是,郑忽或者说郑国一直都是赌桌上的赢家。

    新郑宫殿。

    郑庄公高居殿堂之上,群臣于下首分列而坐。

    郑庄公最近真是国事繁忙,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

    不但要操心大军的后勤,时常与齐侯保持联络,郑忽的婚事,还要督促春耕前祭祀社稷的准备工作。

    同时还是关注各国的动向,甚至郑忽三个被流放兄弟在做什么,他都要时不时的过问一下。

    虽说很多事情,他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够了,具体的细节由下面人负责执行。

    但君不密则失国,很多事情看起来小,背后的牵扯甚大,这不由得不谨慎应对。

    “君上,世子遣使者报捷,使者已在殿外等候,请求觐见!”

    就在郑庄公和群臣商议事情的间隙,殿外的卫士向郑庄公汇报道。

    “可!”

    “唯!”

    卫士领命而退,不多时,传信的士卒已立于大殿之上。

    “禀君上,世子十余日定苏子国,十余日灭廧咎如部而据台谷,平二戎而有其地!”

    说完将郑忽亲笔所书的捷报奉上。

    “呈上来!”

    “唯!”寺人躬身领命,将捷报交到郑庄公手中。

    郑庄公抽掉竹简袋,打开泥封,翻看竹简。

    只见竹简上赫然写到。

    不孝子忽顿首。

    儿奉父君征伐之命,与祭大夫、祝大夫及暇大夫领车四百,出新郑而北击戎狄。

    ……

    此役生得廧咎如及骊戎之君,捕斩自戎君以下以千计,俘获无算,得牛羊十万,马匹万五千余。

    不孝子忽再拜顿首!

    郑庄公带着喜悦之情看完捷报,喜意更甚,忍不住的道了一声善!

    于是,殿内的群臣纷纷向前恭贺。

    郑庄公命人将捷报传阅。

    这个胜利确实不小。

    郑庄公已经从捷报中得知了这次北伐的具体情况。

    郑忽在捷报中讲的很清楚。

    不仅如此,郑忽还在捷报中提到,他已经令人着手开采台谷以北的恶金,等他回国后,会先带一批回来。

    殿中的群臣看完郑忽所书的捷报之后,再次向郑庄公拜贺。

    高渠弥道:“《诗》云:‘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世子率军北伐,定我北疆,伐戎狄而有其地,执其君酋,此功不可谓不大,不让于先宣王贤臣南仲薄伐西戎之功矣!”

    大夫良佐道:“高大夫之言甚合臣意,君上有此麟儿,此国之大幸也,臣谨为君上贺之!”

    ……

    郑庄公听的很高兴。

    确实,郑忽这次的表现太亮眼了,虽然郑忽在捷报中极力淡化自己的功劳,把胜利的原因都归结于祖宗保佑,他用人得当,祭仲和井友筹划得力,祝聃和暇叔盈悍不畏死,以及士卒不避刀兵加身。

    但,这却无法抹杀郑忽在这次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郑庄公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

    郑忽有多大能耐,他心里能没数吗?

    若不是对郑忽有信心,他又怎么会派郑忽领军北伐?

    “诸卿之言过矣!竖子无能,无累大军已是万幸!”

    郑庄公自然要谦虚一番,不过脸上难以抑制的喜色,却彻底暴露了他是口不对心。

    至于他会不会担心郑忽功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是不存在的,也除了郑忽会在这个问题上胡思乱想。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君位之间的争夺仅限兄弟、叔侄之间,父子之间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没有人敢从自己的老爹手中夺取君位,如果有,那么除了死,绝对没有第二条路。

    周王和列国对待这件事上的态度是一致的。

    像后来太子建见出逃到郑国,和晋国谋取夺郑的目的,是为了等他老爹平王死后,重回楚国夺取政权。

    在此时,就没人敢跟自己的老爹正面硬扛,即便做不到公子伋和太子申生那样,让死绝对不活,但犯上作乱的事绝对是不能干的。

    这是底线!

    父权不容任何人亵渎。

    像李二同志的逼爹之举,若是在此时,李二不说会被忠正之士及列国乱刀砍成薯片,也会被国人给踩成肉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此时确实是礼乐渐渐崩坏,但根本的价值取向却仍然普世价值。

    谁碰谁死,绝无例外!

    所以,郑庄公从来就没担心过这个问题。

    “有司宜速备钱粮,以做酬功之用!”

    “唯!”相关的大臣,立刻起身俯首而拜。

    战胜之后的赏赐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是必然的。

    “再有,寡人今夜将于此殿设宴,与诸卿共庆此大功!”

    “唯!”

    庆功宴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不要说什么前方将士拼死力战,后方卿士大夫歌舞升平之类的话。

    要知道,郑忽大军出战后,这些后方的卿士大夫,其实也并没有少操心。

    不说别的,单说这近一个月的后勤供应,没有这些人,郑忽这一路绝对不会这么顺利。

    此时列国纷争是常态,主战的多,主和的少,拖大军后腿的更是极少。

    文武不分家,都知道的军队的重要性,不像后来文武分家之后,一班文臣拼了老命反对战争,拖大军后腿。

    毕竟文臣不靠军队吃饭,即便是换个主子也能活的滋润。

    …………

第178章 以后宫促融合() 
郑忽在陉邑已经停留了五日,这五日虽然偶有闲暇,但绝大多数的时间,他还是在处理事务。

    陉邑城守府在这段时间已经隐隐成为郑国北疆的大本营之类的存在。

    郑忽的命令从早到晚源源不断的从城守府中发出。

    让戎狄融入诸夏,这不是一件小的事情。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

    郑忽作为掌舵者,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

    刀剑可以使戎狄屈服,但不能使其心悦诚服。

    戎狄虽然崇拜强者,仰慕强者,愿意追随强者,但关键在于强者也得接纳他们。

    不然,反叛是不可避免的。

    压迫从来都不是统治的长久之计,只是迫使敌人屈服的手段,屈服之后还须怀之以柔。

    简而言之,就是口吐温言,手拿大棒,不听话就打,顺从就赏。

    当然了,想要让戎狄和诸夏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后宫政策绝对是不二良方。

    是以,在这五天里,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有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在陉邑城外举行。

    参与者自然是戎狄中的少女,寡妇和郑军及陉邑士卒。

    凡是在篝火晚会上被郑军及陉邑士卒领回家的戎狄女性,其家人都会获得迁居内地的待遇,若家中有青壮,则无须考核,即可编入行伍之中,享受和郑军同样的待遇。

    这项后宫政策的效果也很明显。

    第一天篝火晚会之后,第二天,士卒们就将自家新妇的家人给接到了陉邑城中。

    这自然是郑忽授意的。

    而且还在草中戎和骊戎二部大肆宣扬。

    于是,二戎部族,争相献女,以求进幸!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军中纳戎狄少女的,基本上全是国人,士卿大夫虽然也有到场参加,但多数是看在郑忽的面子上来的,选择的纳女更是极少数。

    此时虽是戎夏杂居,但高贵的诸夏士卿还是有些瞧不起戎狄之人的。

    纳戎狄少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

    即便是纳戎狄少女的士卿,基本上也是以尝鲜居多。

    郑忽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他原本想纳个戎狄少女作表率的。

    后来想想,只能作罢!

    他身为郑国世子,诸夏贵胄,一举一动都会引人关注,若是轻纳戎女,一来他不知道自家老爹是何态度,二来极有可能沦为列国笑柄。

    此时又不是周襄王时期,纳一二戎女被普遍接受,再加上身份在这摆着,不由得他不谨慎行事。

    总之,无论如何,以后宫促融合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毕竟,俗话怎么说来着,当兵去三年,母猪赛貂蝉。

    军中都是些正值壮年的糙汉子,离家近一个月,早特么的饥渴难耐了。

    甚至在篝火晚会上,有很多看对眼的男女,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野合。

    这让郑忽看的也是瞠目结舌,要知道,此时虽然打春了不假,但是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是和冬天差不多冷的,民间称之为倒春寒。

    郑忽偶尔瞥见某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只能在心中感叹“年轻人火气不小啊!”

    别管怎么说,这正是郑忽想要达到的效果。

    不仅如此,军中的一群糙汉子更是对郑忽感恩戴德。

    跟着世子出去干一仗,直接就分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有人高兴也有人不高兴,二戎部落中的某些人看到郑军将其部族的大部分女性给拐走了,心生怨恨,私底下串联起来想要进行反叛。

    不过,还未等到这些人站出来反抗,得到消息的郑忽立刻率军进行镇压。

    其后又将所有串联欲反叛者的头颅悬于辕门之上,用鲜血一般的事实震慑着二戎的其余部众。

    不要有任何试图反抗郑军或者郑国的想法,如果有,请参照辕门上那些尚未闭眼的头颅。

    这种鲜血淋淋的实例,让二戎部的很多人两股战战!

    他们原本就畏惧郑军的强大,后来郑忽的后宫政策让他们看到了郑人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这使他们产生一种郑人似乎很好相处的错觉。

    历史证明,所有人,尤其是游牧民族,得寸进尺是天性。

    对付得寸进尺最好的办法就打,打的他们不敢反抗,这样再扔些好处过去,他们才会感恩戴德。

    这就是人性!

    镇压之后,剩余的部众果然老实了下来,让他们向东,他们再也不敢向西。

    于是,郑忽趁机将一些人迁往台谷,开始了挖掘恶金的大业。

    当然,这些都是属于家中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