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王天下-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

    郑国君臣也切切实实的体会了一把被人用刀剑架在脖子上的感觉。

    往日里都是他们是持刀剑者,今日却是调换了位置。

    “郑伯世子却也是明敏之人!”鲁桓公看似在称赞郑忽,实则不无讽刺郑庄公之意。

    郑庄公冷哼一声,未搭话。

    鲁桓公也不以为忤,反正目的是已经达到了。

    即便这么做狠狠得罪了郑国,但鲁国其实和此时郑国的处境差不多,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谁让他刚开始就得罪了郑国,若是再开罪了宋国和天子,鲁国立刻就成了人人喊打喊杀的对象。

    而且来说,既然已经得罪了郑国,若任由郑国君臣离去,鲁国非但得不到什么好处,还有被郑齐联合起来胖揍一顿的可能。

    事已至此,彻底的倒向宋国和天子,争取这两家的支持,以应对郑齐两国的威胁成了鲁国最为明智的选择。

    况且,虢公和宋公又不是干说话不办事,事实上,虢公以及宋国给他许诺了许多好处。

    多到他根本无法拒绝的程度。

    比如,宋公许诺退出淮泗之上的争霸,允许鲁国独霸淮泗,鲁桓公明知道这事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经不住诱惑。

    再如,虢公承诺会声援鲁国反抗齐国的侵袭,宋国亦承诺在必要的时候出兵援助鲁国对抗齐国。

    其他的林林总总还有一堆,也正因为此,才坚定了鲁桓公站在郑国对立面的决心。

    “既如此,寡人便告辞了!”鲁桓公完成虢公的交托,自然不愿再在此地忍受郑国君臣的冷脸。

    “不送!”

    鲁桓公微微一笑,径直离去。

    待鲁桓公走远,高渠弥最先忍不住向郑忽问道:“世子方才为何阻我,若我执鲁侯而市之,何以有方才之辱?”

    郑忽闻而苦笑,道:“鲁侯此来,必有凭依,宋蔡之围我,齐侯不知否,为何而今齐侯未至?”

    高渠弥默然。

    确实,若是正常情况下,齐侯知道郑国馆舍被包围了,一定会前来,最次也会让人在郑国馆舍外闹出点动静。

    而现在却都没有,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齐国馆舍也被围了。

    若高渠弥在此时劫持鲁侯,那么齐侯的处境就便的不妙了,到时候事情就变得更难处理了。

    “世子便不该允鲁侯之请!”

    之后,高渠弥又接着道,郑国群臣也跟着应和。

    郑忽没说话,若是有一丝可能,他也不愿答应,但问题是他真的已经被逼到墙角了。

    眼看着,若是不答应,郑国就要被几国给整死了。

    郑庄公连叹几声,愤怒,不满,自责,耻辱等等各种情绪一齐涌上心头,他无论如何都没料到,事情竟然能到这一步。

    郑忽不说话,郑国群臣也是相顾无言,如丧考妣。

    偌大的郑国竟然被别人逼的不得不赶走自家的世子,才能转危为安,这是个莫大的讽刺。

    郑国群臣深以之为辱,却暂时又想不到好的办法。

    最后,高渠弥提议道:“君上,蔡侯尚有背盟之举,世子虽承诺,即他日订盟,我又何必尊之!”

    “高大夫所言甚是!”群臣脸色稍稍好看了些,跟着附和道。

    唯独郑忽一言不发,天子和宋蔡处心积虑的要把他赶走,岂能考虑不到这一点。

    甚至以武力逼迫他们就范的事情都能做出来,郑国背盟绝对在考虑之内。

    郑庄公没接茬,他也再考虑高渠弥建议的可行性。

    不过,最终他也没有给出答复,只是遣退众人,他想和郑忽单独聊一聊。

    ……

第206章 父子夜话() 
群臣避退,堂中只剩下郑庄公和郑忽二人。

    郑庄公凝视着郑忽,久久无言。

    原本之所以离国,为的是郑忽的婚事,他根本未料到婚事之后会再与宋蔡等国国君会于曲阜。

    这是第一个失误。

    与齐侯盟会后,齐侯提议前往曲阜,这个面子是一定要给的,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鲁国竟然敢往死里得罪郑国,天子和宋蔡竟然连一点颜面也不给齐国留。

    这是第二个失误。

    要知道,齐侯作为调和的中间人,郑庄公也好,宋公、蔡侯也罢,多多少少是要给齐侯一些颜面的。

    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何况是调解两国关系的中间人。

    经过此事,齐与宋蔡必然会成为死敌。

    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宋蔡发兵围郑国馆舍开始,这个仇就已经结下了。

    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打齐侯的脸。

    第三个失误则是,从一开始,郑庄公就寄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将此事解决,甚至将蔡地归还也在所不惜。

    这是由于郑国的北进方略所决定的。

    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宋蔡以及天子从一开始所关注的焦点就不在土地之上。

    这是谁为没有料到的。

    若是早知道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土地,而是为了驱逐郑忽,郑庄公怎么可能会来曲阜一会。

    “儿不孝,累及父君,还望父君恕罪!”郑忽率先打破了沉默,不过言语之中却有些哽咽。

    没办法,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郑国,郑忽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一个郑人,是郑庄公之子,是郑国世子的事实。

    期间或许有一些波折、磨难,但他对郑国、对郑庄公、对那些支持帮助他的人、对长葛的民众都是怀有感情的。

    郑国,是他在这个时代得以生存乃至搅动风云的倚仗。

    而郑庄公,则是为他遮风挡雨的大树。

    现在,他逼不得已必须离开,离开他的倚仗,离开为他遮风挡雨的大树。

    郑忽心中有不舍,亦有迷茫,更有恐惧。

    离开了郑国,天下虽大,何处才是他的立身之地。

    郑庄公听出了郑忽的哽咽之声,心中亦是悲痛不已。

    这个昔日在他膝下承欢的爱子,在他和群臣以至郑国受到危难之时,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

    就这一点来说,他是欣慰的,因为宗庙和社稷需要的就是这种遇大事而不退,勇于担当的继承人。

    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至少在短时间内,他的这个爱子,郑国的法定继承人是无法回到郑国了。

    “吾儿毋忧,蔡侯背盟,今天子、宋、蔡、鲁强逼于我,一旦出曲阜,我即背盟,背盟者岂我一家哉?”

    这话真不是郑庄公安慰郑忽的,而是他真准备按照高渠弥的建议来了。

    一旦脱险,无论如何他都不准备让郑忽流落他乡。

    郑忽听到这话,确实心中一暖,但现在的他已经冷静下来了。

    事实也确如郑庄公所说,一旦脱险,盟约这玩意就成了厕纸一张,屁用没有。

    反正只要安全的离开曲阜,郑齐两国绝对是要联合起来向这几国开战的。

    这事是必然的。

    届时,背不背盟也无甚大碍!

    不过,话虽如此,但还是存在些问题的。

    首先,不要看此次曲阜之会,出现了劫盟强逼事件,就以为各国诸侯都不讲信用,视盟约为一纸空文。

    事实上,此次之所以会出这摊子事,完全是蔡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虢公当初对这于这件事,是明确表示过反对的,后来看郑国实在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这才默许的。

    而就拿蔡侯来说,郑国上下都是说他背盟,其实人家压根就没背盟。

    不然的话,邓和召陵两邑现在还能稳稳的握在郑国手中吗?

    若是蔡侯真有背盟之举,人家早就发兵将两邑给收回来了。

    蔡侯的上窜下跳,只是因为对郑国强逼他立盟约不满。

    最初只是想要修改盟约,将失去的土地要回来,顺便再给郑国一点教训,以报郑国君臣的羞辱之仇。

    后来,虢公和宋公的入局,尤其是虢公的入局,使得他要回土地的愿望落空。

    毕竟两个都是大哥,他这个小弟实在没什么话语权。

    既然土地是没指望了,郑国又迟迟不愿答应他们的条件,蔡侯岂能甘心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才有了兵围郑国馆舍的一幕。

    简单来说,蔡侯这是为报当初被羞辱的仇怨,是泄愤之举。

    两国关系本来就不怎么好,蔡侯根本就不怕往死里得罪郑国。

    即便不兵围郑国馆舍,逼其就范,也少不了一战,强逼之后,也是一战。

    两相比较,蔡侯岂会不知道怎么选。

    所以来说,在盟约这个问题上,人家蔡侯从始至终都是遵守的。

    蔡侯尚且如此,更逞论他国。

    郑国不遵守盟约确实可行,但郑国在国际上的威信就要深受打击了。

    列国中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不遵守盟约的国家玩的。

    至少在此时是这样的。

    即便到战国时期,凡是有志于天下的列国诸侯,都注意维护自己国家的信誉。

    郑国若欲称霸,以至于并天下,在此时来说,信誉一定是要有的。

    不然,没人会买账,像齐桓公想背曹沫之盟,管仲尚且劝其不可,更何况此时的郑国。

    除非有一天,郑国能像战国后期的秦国一样强,我背盟,你无如之何?列国亦不敢声援。

    这才有背盟的资本。

    除此之外,还是别轻易消费自己的国家信誉,这对郑国的称霸大业不利。

    其次,就是一旦背盟,天子必将收回彤弓。

    彤弓是郑国争霸的关键所在,名正才能言顺嘛。

    虽说,天子赐郑国的彤弓更像是一种纯粹的褒扬。

    大致相当于后世大学里搞的什么荣誉教授之类的头衔。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赐彤弓之后,天子会为得彤弓的诸侯划定势力范围。

    像齐国的范围是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晋国的范围是汾水流域。

    郑国的范围是没有。

    这也是当初郑庄公说什么都不愿意去成周感谢天子的原因。

    彤弓让郑国一跃而成为大国不假,但又有点名不副实。

    郑庄公对此能不反感吗?

    而在郑忽眼中,没有范围就是最大的范围。

    所以,郑忽说什么也不愿让天子再把彤弓收回去。

    别小看这一柄没有划定势力范围的彤弓,这才是未来郑国真正的霸王之资。

    也真是因为上述这两个原因,冷静下来的郑忽才不愿让郑庄公背盟。

    一来郑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公然践踏社会价值的地步,二来,一旦背盟,还不容易经营出来的有利局面必然付之东流。

    一旦郑国出问题了,身为郑国世子,未来郑国继承人的郑忽又怎么会好受。

    离开郑国,凭借着他的先知先觉,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离开郑国,郑国这个国家就要出大问题。

    这个选择题,郑忽已经没得选了。

    ……

第207章 兴郑者必忽也!(本卷完)() 
“父君,背盟之事绝不可行,我即背盟,不过图一小快尔,而弃信于诸侯,必失天下之援!”

    “儿实不孝,不能再事于父君膝下,至附奉享宗庙,愿父君宽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