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王天下-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虢、虞两国就不用说了。

    其他的像梁、芮、魏三国,此时曲沃武公已死,维系三国联合的纽带已经不在,三国的联合宣告破灭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化干戈为玉帛,不止是郑忽乐意看到的,三国国君同样也乐意看到。

    即便是梁伯,虽说曾经与曲沃关系极为亲密,还历数过郑忽的十大罪状,但是在曲沃已经作古的情况下,梁伯也肯定乐意和郑忽所控制的晋国交好。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地球留了谁都照转。

    输家从来不会被人铭记!

    一代新人换旧人嘛,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无论如何,郑忽已经决定修补与三国之间的关系了。

    晋国不能这么一直打下去。

    老虎也需要打个盹来恢复一下体力不是?

    至于以后郑忽会不会翻旧账,那就是以后的问题了,不在当前考虑的范围之内。

    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郑忽便遣使到梁、芮、魏三国通报曲沃武公已死的消息,同时就歼灭三国联军的事情向三国告知一声。

    赔礼道歉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几个人联合起来揍你,却没干过你,最后你反而因为几个人没干过你而深表歉意。

    全天下也没这样的说法。

    没有出言威胁,已经是很给三国国君面子了。

    讲道理,若是三国国君足够懂事,都应该在得知消息以后亲自到晋国来向晋侯道歉,以防止被报复。

    不要以为郑忽现在的兵力有些吃紧,三国就不怕郑忽。

    事实恰恰相反,兵力吃紧,那是郑忽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其他国家的人并不知道这事。

    不仅不知道,而且还认为郑忽比以前还要强。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先灭曲沃,再灭贾、杨、霍三国,到如今把曲沃武公纠集的梁、芮、魏三国联军也给灭了。

    如果不是兵力足够强,怎么可能能做得到。

    而且,郑忽领导下的晋国接连打了三次大胜仗,士气人心正盛,不是可以力敌的时候。

    这才是晋国周边国家的真实想法。

    所以,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此时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只要晋国抛出橄榄枝,相信无论是梁国还是芮国和魏国,都很愿意接住的。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犯傻。

    小国想要生存,就只能依靠大国。

    就是之前梁国为什么要和曲沃交好,不就是看中了曲沃这只潜力股嘛。

    却没想到被郑忽给截杀了。

    晋国是汾水流域的大国,之前晋国内乱,自顾不暇,更没空搭理周边的小国。

    这让周边的小国可能有些放飞自我。

    在晋国内乱的这段时间,一度摆脱了晋国附庸的地位。

    现在晋国统一了,重新确立一下汾水流域的霸主地位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毕竟,这个霸主的地位,是得到天子背书的。

    ……

    派遣出使者之后,郑忽没有回翼,反而去了曲沃。

    这是他第一次前往曲沃,当然了他并不是空手而去的。

    他是亲自率人护送着曲沃武公和狐突的棺椁而去的。

    曲沃武公死了不假,但是他还是能为郑忽的事业发光发热一下的。

    这种假仁假义,假模假样的招式套路,郑忽完全是跟刘邦学的。

    刘邦和项羽相争的时候,恨不得掐死项羽,以万户侯悬赏项羽的人头。

    等到项羽一死,刘邦亲为其发丧,哭甚哀。

    你还别说,就这一套作秀,还真俘获了一大批人心。

    其实也不能说是作秀,因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对项羽,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

    刘邦击败项羽,就意味着他成为了伟正光的一方,但问题是你刘邦伟正光可以,却不能总拿项羽当垫脚石。

    这样,项羽原本的治下之民肯定是不答应的。

    所以,刘邦为项羽发丧,其实就是解决项羽以及项羽治下之民的定位问题。

    左右无非是告诉天下人,项羽虽然败了,但他可不是什么乱臣贼子。

    他在反秦的暴政中还是有功的。

    这也是太史公敢写个项王本纪的原因。

    同样地,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是这么个目的。

    不能总让曲沃以及原来曲沃控制下的晋人戴着一顶乱化之民的帽子。

    这样下去,不利于晋人内部的团结,更不利于休养生息。

    相比于项羽,曲沃在晋国的定位问题,其实是难理清的。

    在翼城的眼中,曲沃就是不折不扣的逆臣。

    这次郑忽为曲沃武公发丧,也没准备为曲沃武公辩解什么。

    也没什么好辩解的。

    他为曲沃武公发丧,在事实上就已经是为曲沃站台了。

    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揪着曲沃叛乱的帽子不放,这就足够了。

第326章 顺其意() 
成周,洛邑。

    这段时间,天子即便是寻欢作乐的时候,也未能完全尽兴。

    这种情况,从虢公从虢国回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倒不是完全因为虢公和周公规劝他不要荒废政事。

    当然,也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主要原因在于,虢公竟然劝他授予郑忽晋国的执政之权,亲自下场,为郑忽在晋国的权力背书。

    这让天子有些接受不了。

    讲道理,默认郑忽控制晋国,已经是他足够容忍郑忽的胡作非为了。

    现在竟然让他承认郑忽的胡作非为是正确的。

    这一旦承认了,不就是等于鼓励天下的乱臣贼子犯上作乱吗?

    他是天子,是名义上诸夏的最高统治者,他怎么可能能做这么事情?

    这是在掘周王室赖以存在的尊卑根基啊!

    问题是,虢公像被郑忽灌了迷魂汤一样,三天两头的过来劝他。

    他真的是不胜其烦。

    他虽然被郑氏父子二人搞得有些颓废,不太愿意过多的去处理政事,尤其是与郑国、郑忽相关的政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彻底的放飞自我了。

    一些大事还需要他来决断的。

    就比如虢公请求授予郑忽执政晋国的权力。

    他记得虢公第一次来请求他授予郑忽执政权力的时候,他说的很明白。

    “郑忽既已为晋执政,何须朕权授其柄?”

    言下之意,是想让虢公回绝郑忽,你自己都已经制晋国之政,我授不授这个权力有什么区别吗?

    我不授给你这个权力,你就会把晋国的权力还给晋侯吗?

    既然不会,又何须多此一举?

    换言之,他的意思就是,你郑忽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去吧,别来烦我。

    这话已经说的是相当明白了。

    奈何虢公就像是中了邪一样,还不死心,非得劝他为郑忽的权力背书。

    虢公说的也很有道理。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今晋国为一,上奏于天王而告以功成,天王不加以尊崇之意,无以示来者,郑忽一晋之功大,非授以执政之权,不足以表称贺之心!”

    若是其他人辅佐晋侯灭了曲沃,这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就是虢公不说,他也不会亏待协助晋侯统一的重要辅弼之臣。

    但现在这个辅弼之臣变成了郑忽,这就让他觉得特别的别扭。

    尤其是虢公的那句“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让他无名火起。

    你郑国当你的乱臣贼子也就算了,现在还把晋国这个曾经的大忠臣给祸害了。

    怎么着这是,不搞死他这个天子,不甘心是吧!

    于是,第一次,他直接甩袖而走,也算是给虢公一个警告。

    本来,他以为事情到这一步也就不了了之了。

    谁知道,第二次虢公竟然拉上了周公一起来劝说他。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

    若不是看在虢公忠心王事的份上,他真想把虢公的卿士之位收回。

    总是帮郑忽说话,他怎么能受的了。

    是嫌郑忽给王室造成的伤害还不够深吗?

    其实虢公何尝不知道他的劝谏为天子所不喜。

    但是,没办法。

    一方面,确实是因为郑忽势大,虢国不得不仰其鼻息,虢公的确有为自家考虑的因素在内。

    另一方面,郑忽既然这么提了,天子还真是答应为好,不答应,谁知道郑忽会不会做出其他僭越的举动。

    不止是郑忽,难缠的还有郑忽他老子。

    要是郑伯知道了天子不许郑忽之请,不知道要闹什么事呢?

    别看郑忽统一晋国基本上没有得到郑伯的支援。

    但,这并不代表郑伯不支持郑忽。

    自家儿子控制着这么大一片土地,而且很有可能最终化为郑土。

    以己度人,虢公觉得,若是他身处郑伯的位置,做梦都能笑醒。

    父子二人都不是好相与的,现在又面对着这么一大块肥肉,天子若阻止这父子二人吃肉,那还真得翻天!

    就现在天子这小胳膊小腿,还是别跟这对豺狼父子闹别扭的好。

    不然,万一演化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那就真的糟糕了。

    除了退让,天子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

    与之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周公。

    周公一直在郑庄公父子和天子之间扮演的角色都是和事佬。

    毕竟,周王室的实力在这摆着呢,很多事情其实是有心无力。

    像平王的时候,就一切顺其自然,不过多的去干预其他国家的政事。

    量力而行,在彼时,也就除了郑国,其他国家对王室还是相当尊重的。

    但是自从当今上位之后,过多的干涉其他国家的政事,让其他国家有些不满,尤其是对郑国穷究不放,导致郑国做出一系列的凌上之举,损伤了王室的权威。

    郑国的实力也在那摆着呢,不是谁想干倒就能干倒的。

    其实,这也不能怪天子,只能说天子有些急功近利了,想要急切的重振王室。

    扭转天下人对于上天已经厌弃周德的看法,不过,造成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天子当初就不该一味的针对郑国,无论郑国的做法有多么让人气愤,但人家祖辈的功劳还在,贸然行事,只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更加不好的印象。

    可惜当初天子年轻气盛,不听劝,悔之晚矣!

    现在郑忽控制了晋国,郑国的实力可以说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此时,更加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若是顺从着郑伯父子来,助长他们的骄傲情绪,让他们自己漏出破绽,周王室或许还有摆脱郑国欺凌的时候。

    一味的和他们对着干,只会让郑伯父子二人对王室更加不满,也更加清醒。

    所以,郑忽提出的条件还是答应的好。

    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事,反正郑忽已经将晋国权力窃夺在手了,做个顺水人情也就是了。

    而且,如此一来,郑伯父子二人,一为天下之强诸侯,一为天下之强卿。

    只会惹得列国更为忌惮。

    这其实会对王室更加有利。

    这是周公的看法。

    郑国发展到现在,王室想要遏制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一切都顺着来,等他们自己出错。

第327章 融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