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4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海峡、安达曼海,硬闯风浪尚未平息的孟加拉湾北部海域,并最终于16日进入吉大港。

    赵振中虽然未陈其尤等人捏了一把汗,但心中也暗自感动。

    7月18日,赵振中在兰州见到了陈其尤一行。

    “定思兄,你现在可是部长之尊,风浪未平,怎好如此冒险?不妥啊!”见面之后,赵振中一边热情地与陈其尤握手打招呼,一边指责道。

    “风浪是有点大,可国内局势紧张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再说,我这个部长,人家南京可不承认啊。只好先到你这里串门了。”陈其尤并未将风浪放在心上。在笑着和赵振中打招呼后,陈其尤又道:“这次我虽然带队,可真正要和你商量的却是我的一干同仁。我们兰芳的国防部长、参谋次长、空军司令、海军司令,还有你熟悉的工业部机械司司长可都来了。”

    一听兰芳这么多大员到场,赵振中可是吃惊不小。

    “定思兄,那你们可更不应该冒险!”赵振中语带埋怨地说了一句后,又道,“还请定思兄引见一下。”赵振中已经在陈其尤身后的人中见到了陈厥福,想来他就应该是工业部机械司司长了,另外一位50多岁的精壮男子应该是兰芳国防部长了,至于其他几位40多岁的人可就不好猜测了。

    “说起来,我们这次来的部长和司令们,在国内也都大有名气,只是振中没见过罢了。”陈其尤心中感慨,又补充了一句,“当年也都是陈主席部下,现在都不受南京当局待见。”

    等陈其尤介绍之后,赵振中又是吃了一惊。这其中几位何止是不受待见,而是至今头上还顶着南京当局的通缉!不过,这几位也确实是大名鼎鼎。

    兰芳的国防部长是李济深,也就是赵振中所猜测的那位长者,当年是陈炯明麾下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在33年10月,老蒋第二次将李济深“永远开除党籍”。其后,此老伙同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事变被老蒋镇压下去后,李济深逃亡香港,后被筹谋兰芳复国的陈炯明上门招揽。

    对于当年孙文与陈炯明之间的是非恩怨,李济深自然清楚。况且,此番他自己先被老蒋开除党籍,后又公然另立政府反蒋,与陈炯明这个所谓的“先总理叛徒”一样背负着南京当局的通缉,对加入致公党并参与兰芳复国李济深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双方是一拍即合。

    在其后的兰芳复国战役中,陈炯明坐镇后方总揽全局,而前方战事基本上是李济深在负责。兰芳复国后,李济深也就成了国防部长。

    此番李济深与陈其尤等人一同冒险到西北,除了要商讨双方今后军事方面的合作事宜外,他更想一见提出兰芳复国计划,并一力支持的赵振中。看看这个被陈炯明夸成天下少有奇才的年轻人究竟是何许人物。

    一见之下,赵振中那一米八五的魁伟身材和硬朗的外表以及常年决断大事所养成的气质,确实让李济深心折。

    兰芳的参谋次长是蔡廷锴,也是32年上海抗战的主要指挥者。蔡廷锴早年也是陈炯明麾下粤军第一师中的基层人员。在福建事变后,于逃亡香港期间被陈炯明等人说服,一起参与兰芳复国。在复国战役中,他与蒋光鼐一起承担了前线大多数指挥任务。复国之后,蒋光鼐出任总参谋长,蔡廷锴则出任参谋次长。

    “此番前来,憬然兄曾特意嘱咐我,代他和当年的十九路军将士感谢赵主席的慷慨援助。赵主席的援助使我们降低了不少伤亡,也消灭了更多的日本鬼子。非常感谢!”与别个不同,蔡廷锴与赵振中握手之后,首先却是致谢。

    赵振中先是一怔,随即恍然:“抗击外来侵略,是中国人的本分。当年囿于诸多限制,只能为十九路军将士稍尽绵薄之力,与将士们杀敌报国相比,不值一提,当不得谢!”

    当初一?二八事变前,赵振中曾通过华美公司与正在上海招收长江大水所造成灾民的致公党人合作,在真如火车站附近的库房中存放了大量军需物资,并将其提供给了十九路军。想来是当年负责此事的致公党人伍秉义将过往事情告知了蒋、蔡等人。

    兰芳的空军司令是翁照垣,也是一?二八抗战和福建事变中的风云人物,早年同样是陈炯明麾下。只因其曾在29年到法国慕漠尼航空学校学习过两年,又曾先后在上海和长城一线抗击过日军,有对付日军空军的经验,便在34年加入兰芳复**后,出任为数不多的空军部队司令。

    在与赵振中握手时,翁照垣同样感谢赵振中当年为十九路军提供军需物资。自然又是一番客套。

    兰芳海军司令是李思华,也是美洲致公党中人。因其最早在美国获得船长资格,并接受过海军学校的培养,且在兰芳复国战役中有不俗表现,也就成了现在的兰芳海军司令。

    其后的兰芳工业部司长陈厥福是赵振中所熟悉的。不管是拥有诸多海外产业的华美,还是正蓬勃发展的西北,其工业建设上的成就都是值得兰芳借鉴学习的。此番陈厥福前来就是寻求双方在工业建设上进一步合作的。

    此前,陈炯明虽然曾到过西北,不过他与赵振中谈的都是双方事关战略合作的大事,并未就复**内部主要领导成员的事情多说。这也是赵振中今天相见后感到惊异的一个原因。

    当年发动福建事变的主要将领现在竟成了兰芳共和国的复国元勋!这不仅令赵振中心中感叹,与赵振中一起接见兰芳来人的周明远同样震惊。赵、周等人来到这个时代后所引起的变化已经越来越大了。

    在原本历史上,福建事变是在33年11月20日发动,而陈炯明已在当年9月份因病去世。若陈炯明届时仍活着,发动事变的陈铭枢等人与老上司陈炯明联系也未可知。毕竟,当年陈铭枢因不愿向陈炯明部攻击,而辞职避祸。

    相互见过之后,众人的话题自然就集中在眼下平津一带的局势上,还有昨天老蒋发表的庐山谈话上。

    “赵主席,贵党8日的声明我们都已知晓。若日军真个全面侵华,平津一带究竟能坚持多久?国内的局势又会怎样?”李济深首先问道。

    兰芳此番出动这么多军方要员,最关心的就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国内形势。

    “蔡次长和翁司令都是和日军交过手的,也知道国内军队的状况。坦白说,全面战争一旦开始,那将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前所未有的灾难!”赵振中斟酌着说道,“当年南方北伐时,日军曾在济南制造过惨案,屠杀济南民众万余人。若举国烽烟,恐怕中华大地会处处如当年的济南那般。甚至可能更甚!”

    济南惨案的情景,李济深等人是听过的,现在听赵振中以此来形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形,均各心中一沉。

    “至于平津,宋哲元不顾日军大举增兵的事实,至今尚在与日本谈判不说,还主动撤离卢沟桥、北平一带防务。真个打起来,肯定是兵败如山倒,估计日军只用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占领平津!”赵振中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平津得手后,日军肯定会沿铁路线向西、向南推进,以图占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而届时,日军很可能在上海一带开辟第二个战场,以谋求沿长江向内地省份推进。若日军图谋得逞,那最终除了西南、西北之外,大半个中国都将沦落日军之手!”

    “局势竟会恶劣至此?!”李济深不敢置信,皱眉问道。

    兰芳众人也悚然动容。大半个中国沦陷,那日军的势焰势必会进一步嚣张,而失去了大半国土以及相应人力、物力的中国,其抵抗力量势必会大打折扣。其后的中国又会支撑到什么时候?难道中华真个要就此灭亡吗?

    “当年长城抗战,日军大致是5万左右兵力,南京当局调集了30万左右的中**队,可结果却是我们丢了热河,签署了塘沽协定。若日军出动3、4十万兵力入侵华北,其结果又会如何?”周明远接口问道,“当年九?一八之后,日军在东北战事尚未平息时,就发动上海事变。蔡次长、翁司令都是和日军交过手的,应该能对结果有所判断。再说,依老蒋的脾性,若非形势恶劣,他是不会说昨天那番话的。”

    到16日的时候,日本已经调动10万陆军开赴中国华北。而在17日东京举行的“五相会议”上,日本近卫内阁又议决动员40万日军奔赴中国。

    北宁线上每天都奔驰着开往关内的军列,将满载的日军运往关内。从海道送来的大批日军也由塘沽口紧急登陆,而热河省的日军也经古北口开至北平近郊。

    空军方面,日本除了集结在天津东局子飞机场的飞机以外,还在塘沽附近修筑了空军基地,每天派飞机在北平上空和平汉路沿线侦察。

    而日陆军参谋本部则制定了《关于华北用兵时的对华战争指导纲要》,规定战争初期“以惩罚并击溃29军”,完全占领华北为目的。再与老蒋的中央军作战,“通过全面战争求得对华问题的彻底解决”。要求日军速战速决,“防止蒋政权西遁,迫其投降”。扩大战争的方法,则由日本“天津驻军在当地递交最后通牒,开始作战行动”。

    但就在日军大举增兵的情况下,宋哲元却视而不见,仍在与日军谈判!不过,宋哲元魔怔了,老蒋却并未糊涂。根据眼下日本自关外大举增兵华北,特别是从日本本土增兵华北的事实中,老蒋清楚的判明:“芦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就此,老蒋在7月17日于庐山发表了那篇在后世有名的讲话:“……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投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便只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抗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蔡廷锴、翁照垣昨天在山南通过林成楼、陈致远等人已经了解了老蒋庐山谈话的内容,知道国内形势应该会比较险恶,却也没料到竟到了如此地步。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相互看看,蔡、翁二人却都是长叹一声。

    “若日军真个调集40万大军入侵,凭现在华北和凇沪一带的兵力和部署,很难挡得住日军。”蔡廷锴怅然叹道。

    “赵主席,人民军能消灭入侵苏军,又在山南取得了对英作战胜利,难道也无助于中、日战局改变?”翁照垣却不甘心,希望能得到让自己宽心的答复。

    “人民军的训练、装备确实比国内部队要好,也确实有同日军一拼之力。但就现在来说,我们整体上人口不多,兵力不足,又要防备苏联和英国人的反复,还有南京方面的窥测,也无法全力和日军作战。”赵振中有些无奈,“而且,在日军打到我们防区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